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系统与设计方案
工业经济--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

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李明宅徐凤银(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11)(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北京100011)摘要:煤层气独特的解吸/吸附机理决定了其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有别于常规天然气。
力图把煤层气、煤炭、天然气储量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阐述《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中评价与计算探明储量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如何确定计算条件,单元划分和计算方法,如何选取储量计算参数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综合求取采收率,按气藏分别赋值的观点,以达到使储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目的。
关键词:煤层气{参数;规范,储量;采收率;预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El5文献标识码:A煤层气具有特殊的吸附富集机理,不能套用常规天然气储量的评价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技术,目前国内专门对煤层气储量的研究程度还比较低,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储量评价与计算参数选取、应注意的问题、采收率预测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就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煤层气资源及有关概念1.1中国的煤层气资源根据2000年预测,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1.46X101Zm,,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和滇藏五大煤层气聚集区。
其中华北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约占总资源量的70%;目前最具实际开发价值的是华北石炭纪一二叠纪和南方晚二叠世的煤层气资源,二者占总资源量的50%以上;埋深小于1000m的煤层气资源约占总资源量的1/3,是目前考虑重点开发的资源。
另外,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X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1.0X1012m3。
可以看出,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这仅仅说明了资源的存在状态。
还需要经过勘探,把资源量变成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后,变成资产,产生效益。
1.2.1基本定义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1。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五)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煤层气是一种以煤炭为主要储集体的天然气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在当前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要求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方案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实施背景:随着国内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利用率有待提高。
因此,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加大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力度,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作原理: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和品质等参数。
2. 开发: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如水平钻井、压裂等,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3. 利用:将开采出的煤层气进行处理和净化,然后输送到用户端进行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包括地质勘探、开采技术和气体利用技术等。
2. 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和储量。
3. 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如水平钻井、压裂等,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4. 建立煤层气利用体系,包括煤层气的处理和净化技术,以及输送和利用技术等。
5. 加大煤层气利用的力度,推动煤层气在工业、民用和交通领域的应用。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五、创新要点:1. 引入先进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2. 推动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煤层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加强煤层气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六、预期效果:1. 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推动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煤层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促进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九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

第九章煤层气资源与选区评价煤层气的开发建立在资源储备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评价煤层气资源及其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查明控气地质因素和开采地质条件,正确地预测未知区的含气量,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测算煤层气资源量,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评价的重要内容。
应用于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体积法、递减分析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法。
后三种方法均需要有已生产若干年的生产井所测得煤层气产出的动态变化数据。
第一节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一、资源量/储量的定义煤层气资源量: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煤层气地质储量: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
原始可采储量(简称可采储量):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
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二、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从资源的勘查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将煤层气资源/储量分为待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和已发现煤层气资源量两级。
待发现煤层气的资源量:地质勘探工程控制程度较低,目前尚不能提交地质储量的煤层气资源量部分。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推定的、推断的和预测的3级。
推定资源量:煤炭资源控制程度高,一般达到精查和详查程度,有大量的煤芯解吸资料、煤层气试井资料、矿井瓦斯涌出量或抽放资料以及煤样等温吸附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对控气地质因素、煤储层参数已有一定认识。
推断资源量:煤炭资源控制程度中等,一般达到普查或找煤阶段,有少量的煤芯解吸资料和等温吸附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规律仅靠少量控制点和控气地质因素分析推断并取得初步认识,对煤储层参数有初步了解。
预测资源量: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一般在找煤阶段以下,煤系和煤层的分布主要靠物探资料控制,无煤层含气性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特点采用类比法推测。
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

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杨兆彪;李洋阳;秦勇;孙晗森;张平;张争光;吴丛丛;李存磊;陈长骁【摘要】以煤层气井产能方程为基础,考虑煤储集层可改造性对气井生产能力的影响,对产层优化组合“三步法”中的主力产层优选指数进行修正,进而提出煤层气产层潜能指数用于评价多层合采条件下的开发有利区.通过对影响产层潜能指数的煤储集层关键参数的分析,建立了多煤层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方法,提出了定量分级评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整的多煤层煤层气开发有利区的评价流程:采用成熟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多煤层全层位进行储集层物性参数的精细刻画;计算各网格的产层潜能指数,并绘制单层或多层合采条件下的产层潜能指数等值线;根据产层潜能指数等值线的分布情况,采用开发单元划分定量指标划分出Ⅰ、Ⅱ、Ⅲ类煤储集层分布区,进而优选出开发有利区.经多煤层普遍发育的云南老厂雨旺区块的实际应用证实,采用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方法、定量指标结合有利区评价流程进行开发有利区评价,可以有效克服仅依靠某一主力单煤层的产气潜能评价结果作为开发有利区优选标准的缺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可以满足多煤层煤层气合采开发的选区要求.【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10页(P559-568)【关键词】煤层气;储集层物性;多层合采;产层潜能指数;开发单元划分;定量指标;有利区评价【作者】杨兆彪;李洋阳;秦勇;孙晗森;张平;张争光;吴丛丛;李存磊;陈长骁【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忻州分公司,山西保德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0 引言滇东黔西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炭与煤层气资源赋存区,上二叠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0%[1],具有“煤层层数多而薄、应力高、弱富水、煤体结构复杂”的地质特征[2]。
黑龙江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选区评价

黑龙江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选区评价朱琳【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确定了宏观评价指标的主观与客观权重,根据极大、极小、中值隶属度函数量化指标,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拟对黑龙江省6个主要煤田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宏观评价指标中由大到小依次为资源量、埋深占、水文地质、开发经验、构造条件、交通与经济情况;黑龙江省各煤田煤层气开发有利区为:鸡西煤田>依兰煤田>鹤岗煤田>双鸭山煤田>勃利煤田>绥滨煤田,其中鸡西煤田、依兰煤田、鹤岗煤田适合于黑龙江省煤层气勘探开发.【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7(000)020【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煤层气;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作者】朱琳【作者单位】东北煤田地质局油气开发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煤层气资源的勘探。
近年来,国内外知名学者对煤层气开发潜力开展了研究,张永东等[1-5]将灰色聚类法、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结合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对勘探区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综合优度。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采用建立煤层气资源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6个主要煤田进行评价,为黑龙江省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1 有利区优选评价指标针对能满足体现煤田整体性质的参数,在影响煤层气富集和开采的指标中选取煤层气资源储量、埋深、构造条件、交通和经济条件、开发经验作为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的宏观指标体系。
1.2 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专家经验转化为主观权重,根据熵权法将各个目标区数据对研究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综合赋权。
①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各个指标相对评价目的的重要程度,得判断矩阵,并根据判断矩阵求解最大特征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指标权重。
②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根据指标数据特征,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数据对于评价结果的重要性。
基于试井结果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基于试井结果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是认识和评价煤储层的重要手段,基于试井结果和统计资料,从煤层破裂压力、试井渗透率及储层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某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结果表明:研究區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储层破裂压力较大,渗透率普遍偏低,现有技术条件煤层气资源开发有一定难度。
标签:煤层气;试井;破裂压力;渗透率;储层压力;贵州引言试井是认识和评价煤层气藏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煤储层信息最主要、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
煤层气试井技术源于常规油气,但由于煤储层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常规油气试井技术在煤层气井的应用受到限制,有的技术甚至不能采用,有些方法需要改进[1]。
实践证明,注入/压降试井适合我国的煤层气试井方法[2],可以获得煤层的储层压力、渗透率及地应力等重要参数。
文章将通过贵州某矿区的煤层气试井结果,分析该地区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贵州省煤及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省预测2000m以浅煤炭资源量2463亿吨,居全国第5位,2000m以浅、含气量大于4立方米/吨可采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1511.59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2%左右,同样评价标准下的煤层气资源量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二[3]。
研究矿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部乌蒙山区,扬子地台南西缘,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72亿吨,其中800m以浅资源量约35亿吨,居黔西南之首。
区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普安县南部的青山向斜内,中部的旧普安向斜东端、碧痕营背斜西端及北部晴隆向斜北西翼有少量分布。
沉积环境海陆交互,二叠系龙潭组为该县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煤层、泥质灰岩为主,夹薄层菱铁矿,其中含煤12~55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8层,一般为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
统计资料显示[4],研究区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含气量一般大于8立方米/吨,介于5.33~26.47立方米/吨之间,平均12.18立方米/吨,且随着埋深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煤层气资源理论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芦岭井田单煤层产气潜力定量评价

芦岭井田单煤层产气潜力定量评价安林;韩保山;卢昭阳【摘要】芦岭井田10号煤煤储层资料缺乏,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进行产气潜力评价,采用临储压差、临废压差、有效解吸量、不同解吸阶段煤层气解吸效率等指标,建立单煤层产气潜力评价标准,评价10号煤层的产气潜能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芦岭井田10号煤层的有效解吸量达到了5.59m3,具有良好的产气潜能.10号煤层气生产经历快速解吸、敏感解吸两个阶段,最大解吸效率为5.43~4.28 m3/t·MPa,能够达到工业气流的下限标准.【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9(031)003【总页数】4页(P23-25,76)【关键词】有效解吸量;解吸效率;产气潜能;芦岭井田【作者】安林;韩保山;卢昭阳【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77;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7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煤层气选区与评价是煤层气开发的基础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煤层气产能[1]。
常规的评价内容包括煤层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2]、资源量的估算[3]、储层参数的分析[4]、储层的抽采性、经济技术评价。
这些都需要丰富的地质资料作为支撑,不适用缺乏地质资料的地区或煤层进行潜力评价。
中国矿业大学秦勇教授[12]提出了通过临储压差、临废压差、有效解吸量等指标评价煤层气开发潜能的方法,该方法适合对参数井少,地质资料不足的地区进行煤层气产气潜力评价。
芦岭井田主要产气层为8、9号煤层[5-6],10号煤层渗透率等资料缺乏,难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评价。
本文通过临储压差、临废压差、有效解吸量、不同解吸阶段煤层气解吸效率等指标,建立单煤层产气潜力评价标准,评价芦岭井田10号煤层的产气潜能,为10号煤层的开发提供依据。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二)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是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面临着供应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
而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资源可再生等优势,成为了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
因此,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工作原理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是通过对煤层进行钻探、开采和利用,获取煤层气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供应。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
2. 开发:根据勘探结果,采用适当的开采技术进行煤层气的开发,包括煤层气井的钻探、压裂、采气等。
3. 利用:将开采得到的煤层气进行净化、压缩、输送和利用,用于发电、供热、化工等领域。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规划:根据区域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制定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的规划,包括资源评价、开发目标和时间节点等。
2. 勘探阶段: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确定煤层气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
3. 开发阶段:根据勘探结果,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进行煤层气井的钻探、压裂、采气等工作。
4. 利用阶段:对开采得到的煤层气进行净化、压缩、输送和利用,用于发电、供热、化工等领域。
5. 监测与评估: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
四、适用范围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适用于煤矿区、煤田区和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那些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开采难度较大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简介:本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介绍了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系统,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
本技术实现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通过改进的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极好地克服了受算法初始值和样本离群点影响的聚类结果不稳定问题,实现了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可以有效指导针对煤层气藏“甜点”区域的不规则井网部署或加密调整。
技术要求1.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包括: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搜集整理目标煤层气藏的静态地质资料,利用地质建模软件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将所述地质模型在空间上划分为N个连续编号的区域网格单元。
括构造参数、储层参数以及流体参数;所述构造参数包括顶部构造、断层数据;所述储层参数包括各煤层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初始含水饱和度、初始压力、初始温度、含气量;所述流体参数包括气水的PVT数据表、水和岩石的PVT数据表、等温吸附曲线、气水相渗曲线、毛管压力曲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提取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与含气性数据;(2)根据所提取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计算各个区域网格单元所对应的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参数包括区域网格单元的面积、距最近构造边界的距离、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地层压力、含水饱和度;所述含气性数据包括含气量、临界解吸压力、废弃压力、气体体积系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包括储量丰度、可采潜力和脆性指数,分别采用如下公式计算:B=7.14E-200ν+72.9;式中:Ωg为储量丰度;Φ为可采潜力;B为脆性指数;Sw为含水饱和度;φ为孔隙度;h为有效厚度;Bg为煤层气体的体积系数;K为渗透率;Vg为含气量;Vab为废弃压力对应的含气量;Pi为初始煤层压力;Pad为临界解吸压力;Pab为废弃压力;Db为距最近构造边界的距离;E为杨氏模量;v为泊松比。
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在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依据每一类别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评价指标特征值,确定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标准,输出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具体包括:(1)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在计算得到各个区域网格单元对应的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xi={Ω(i),Φ(i),B(i)},1≤i≤N的基础上,生成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样本集为X={x1,x2,…,xN},其中i为地质模型中区域网格单元的编号、N为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区域网格单元数目;(2)给定模糊加权指数m=3.5、迭代停止阈值ε=10-6、最大迭代次数kmax=50,令最大聚类数目类别数c=2、迭代次数k=1;(3)以类别数c作为分类数目,应用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所述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样本集X={x1,x2,…,xN}进行聚类,得到相应的聚类中心Vc={v1,v2,…,vc}和隶属度矩阵Uc=[uij]∈Rc×N,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有效性评价指标:式中,||xj-vi||为样本xj与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vi-vj||为聚类中心vj与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若c=2或XB<XB0(c>2),则令有效性评价指标XB0=XB、最佳分类数copt=c以及相应的聚类中心Vopt=Vc;(4)若c<cmax,令c=c+1,转到步骤303,否则转到(5);(5)若k<kmax,令k=k+1,转到步骤303,否则转到(6);(6)输出最佳分类数copt以及相应的聚类中心Vopt,依据每一类别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评价指标值确定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标准,同时计算各个区域网格单元对应的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到每一个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将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开发潜力评价为到其欧式距离最小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类别,输出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
8.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
9.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系统包括:地质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煤层气藏的静态地质资料,构建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并将所述地质模型在空间上划分为N个连续编号的区域网格单元;评价指标计算模块,用于提取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与含气性数据,以此计算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量化分级评价模块,用于生成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样本集,并应用改进的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样本集聚类,确定最佳分类数与分级量化评价标准,输出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分级量化评价结果。
10.一种煤层气藏开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层气藏开发系统搭载权利要求9所述的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系统。
技术说明书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系统技术领域本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目前,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与煤层气商业开发领先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煤层气资源蕴藏在十分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这大大增加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制约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煤储层的吸附与解吸特征对煤层气藏开发潜力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以往的大量研究主要是基于地质特点和储层特征来提取储层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和含气量等参数,定性地从宏观上分析评价煤层气的开发潜力。
然而实际煤层气藏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从初期的排水降压到后期的气水同出直至废弃的完整过程,通过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无法表征出储层渗透性能、储层蕴藏的物质和能量、构造边界等因素对煤层气藏潜在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因此,也无法有效指导针对煤层气储层“甜点”的不规则井网部署或加密调整。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常规的评价方式无法表征出储层渗透性能、储层蕴藏的物质和能量、构造边界等因素对煤层气藏潜在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也无法有效指导针对煤层气储层“甜点”的不规则井网部署或加密调整。
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系统。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所述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方法包括: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
进一步,所述统计目标煤层气藏地质资料,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搜集整理目标煤层气藏的静态地质资料,利用地质建模软件构建目标煤层气藏的地质模型,将所述地质模型在空间上划分为N 个连续编号的区域网格单元。
进一步,所述静态地质资料包括构造参数、储层参数以及流体参数;所述构造参数包括顶部构造、断层数据;所述储层参数包括各煤层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初始含水饱和度、初始压力、初始温度、含气量;所述流体参数包括气水的PVT数据表、水和岩石的PVT数据表、等温吸附曲线、气水相渗曲线、毛管压力曲线。
进一步,所述提取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构建煤层气藏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提取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与含气性数据;(2)根据所提取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特征参数及含气性数据,计算各个区域网格单元所对应的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
进一步,所述特征参数包括区域网格单元的面积、距最近构造边界的距离、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地层压力、含水饱和度;所述含气性数据包括含气量、临界解吸压力、废弃压力、气体体积系数。
进一步,所述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包括储量丰度、可采潜力和脆性指数,分别采用如下公式计算:B=7.14E-200ν+72.9;式中:Ωg为储量丰度;Φ为可采潜力;B为脆性指数;Sw为含水饱和度;φ为孔隙度;h为有效厚度;Bg为煤层气体的体积系数;K为渗透率;Vg为含气量;Vab为废弃压力对应的含气量;Pi为初始煤层压力;Pad为临界解吸压力;Pab为废弃压力;Db为距最近构造边界的距离;E为杨氏模量;v为泊松比。
进一步,所述开展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无监督聚类分析,输出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在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依据每一类别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评价指标特征值,确定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标准,输出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具体包括:(1)以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各个区域网格单元为评价对象,在计算得到各个区域网格单元对应的开发潜力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xi={Ω(i),Φ(i),B(i)},1≤i≤N的基础上,生成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样本集为X={x1,x2,…,xN},其中i为地质模型中区域网格单元的编号、N为地质模型空间划分的区域网格单元数目;(2)给定模糊加权指数m=3.5、迭代停止阈值ε=10-6、最大迭代次数kmax=50,令最大聚类数目类别数c=2、迭代次数k=1;(3)以类别数c作为分类数目,应用自适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所述目标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样本集X={x1,x2,…,xN}进行聚类,得到相应的聚类中心Vc={v1,v2,…,vc}和隶属度矩阵Uc=[uij]∈Rc×N,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有效性评价指标:式中,||xj-vi||为样本xj与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vi-vj||为聚类中心vj与聚类中心vi的欧式距离;若c=2或XB<XB0(c>2),则令有效性评价指标XB0=XB、最佳分类数copt=c以及相应的聚类中心Vopt=Vc;(4)若c<cmax,令c=c+1,转到步骤303,否则转到(5);(5)若k<kmax,令k=k+1,转到步骤303,否则转到(6);(6)输出最佳分类数copt以及相应的聚类中心Vopt,依据每一类别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评价指标值确定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标准,同时计算各个区域网格单元对应的量化分级评价指标集到每一个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将各个区域网格单元的开发潜力评价为到其欧式距离最小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类别,输出煤层气藏区域开发潜力的量化分级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