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京淑《寻找母亲》有感

合集下载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读后感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读后感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读后感《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读后感》篇一读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孩子要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可当他描述妈妈的外貌、衣着等特征时,却发现自己对妈妈的了解是那么少。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自己的老妈。

我老妈在我眼里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似的。

早上起来就给我做早饭,那早饭啊,香得能把我的魂儿都勾走。

可我呢,好像也没太仔细瞧过她到底长啥样儿。

就像文章里的孩子一样,也许我们每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对她的认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和同学聊天,说到妈妈喜欢什么颜色。

我当时就懵了,我竟然不知道。

我就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想:“我这儿子当得也太不称职了吧。

”这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文章里孩子的那种心情。

我们总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妈妈的爱,却对她本身缺乏足够的关注。

文章里孩子写寻人启事的这个情节特别触动我。

他可能写得磕磕巴巴的,也许很多地方都不确定。

这多像我们啊,在真正要描述妈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她的了解少得可怜。

我就想啊,我们是不是都把妈妈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东西呢?这就好比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没有了,那就完犊子了。

妈妈的爱不也是这样吗?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不足。

我们总是在需要妈妈的时候大喊大叫,可真正去关心她的时候却少之又少。

从现在起,我得好好地重新认识一下我老妈,从她的头发丝儿到她的脚趾头,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想再错过。

我可不想等到有一天真的要写寻人启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

嘿,你们呢?是不是也该好好看看自己的妈妈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读后感》篇二读完《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我先是一愣,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故事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里那片平静的湖,泛起了层层涟漪。

文中的孩子要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却发现自己对妈妈的熟悉中带着太多的陌生。

我不禁问自己,我对我妈妈真的了解吗?我老妈,那个总是唠唠叨叨的女人,我平时听她的话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寻找母亲读后感

寻找母亲读后感

忏悔―读《寻找母亲》有感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给了我们生命同时又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生都在为家人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我们最离不开又最容易忽略、遗忘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某天突然消失了,找不着了,或者,永远回不来了,我们该有多害怕,紧张,悔恨,甚至不肯相信、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一直认为,母亲始终会在那个地方,从来不会变,每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任何需要的时候,她总会出现,总会出现,是的,我们一直这样认为。

倘若有一天母亲真的不见了,我们该怎么办?我真的不敢想象。

寻找母亲。

小说从女儿、儿子和丈夫的视角写了关于母亲的事。

母亲失踪了。

写寻人启事才第一次知道母亲出生于1936年,而不是身份证上的1938年,才发现谁也没有母亲的近照,才想起母亲守在身边时曾被遗忘到九霄云外的往事。

看到母亲喊着“哥哥”跑向舅舅的情景之前,从未想过母亲也有蹒跚学步的时候,也有三岁、十二岁,或者二十岁的时光。

母亲走了。

回忆往事才想起来,给家人做了一辈子饭的母亲到底喜不喜欢厨房,才发现自己的那么多计划中唯独没有陪母亲。

寻找母亲才发现母亲的头疼病有多严重,才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记不住路了,才发现自己早就忘了母亲不识字,才发现母亲记得孩子们住的每一个地方。

寻找妻子才后悔为什么不听妻子的话慢点儿走,才知道自己的妻子有多伟大,十几年来一直帮助希望院的孩子,才发现自己几乎已经忘却了妻子的存在,没有忘记的时候大部分也是有求于她,或者责怪她,要么对她就是置之不理。

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关心和照顾的妻子失踪了,却对她产生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对于妻子的唠叨,总是左耳听右耳冒,此时此刻竟无比怀念妻子的唠叨。

打开太极图箱子,看着自己和她的寿衣,这才意识到,希望妻子比自己活得长久的心愿是多么自私。

小说的最后,母亲“回来了”。

她化成了一只鸟飞回来了。

她还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又看看自己的孙子,还想到了那个人,之后又回家看看,看见了孩子们的姑妈,突然觉得姑妈也没那么讨厌,最后,她走了,虽然舍不得,但也不想留下,带着回忆走了。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作者:余忠乐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寻找母亲》是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讲述的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失踪了。

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痕迹,复原她的记忆,由此小说中歌颂母爱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不过,如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小说中在女儿、儿子和丈夫的叙事人不断转化的视角中看,存在着个体行为路径选择的两难困局。

正因为此,在困局的设定中才能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以及母爱主旨的有效阐发。

本文将从理论支持、文本分析和延伸阐释三个方面来谈对《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的理解。

关键词:申京淑;《寻找母亲》;两难困局韩国小说家申京淑以她独特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当今韩国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寻找母亲》是她全部作品中的成功之作。

小说讲的是母亲失踪后,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踪迹,满怀忏悔地复原有关她的记忆,由此小说歌颂母爱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进一步分析,小说中在女儿、儿子和丈夫的叙事人不断转化的视角中看,存在着个体行为路径选择的两难困局。

正因为此,在困局的设定中才能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以及母爱主旨的有效阐发。

本文将从理论支持、文本分析和延伸阐释三个方面来谈对《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的理解。

一、两难困局的理论支持黑格尔认为:“冲突双方要维护个别化于自身的实体性的伦理力量,这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都有理由把各自坚持的伦理理想实现于行动,而同时每一方拿来总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1](P286)由此便会导致两难困局的产生,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和控制。

在结合到《寻找母亲》具体的情境或人物时,两难困局便是在个体在“寻找”与“不找”中产生。

这种现象隐含的实质便是两种文明层面上“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方面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

[2](P260)即传统文明对道德修养的关注与对家庭观念的重视;现代文明对效率程序的追求与自我利益的满足。

寻找母亲

寻找母亲
前 后 后 ”几 个 。 送 走大哥之后 , 你 的妈妈每天早 晨都 要 擦拭酱 缸台
上的 酱缸 。 水井 在前 院 , 单是 提水 就很费 力气了, 然而你 妈妈还是 挨个擦 完了摆
眼就将母 亲忙碌的身影
刻画得 栩 栩 如生 。 动 作 描 写使 得 文字
到了, 因为她 根本 就 不是 丢失 在 首尔地 铁 站 , 而是 丢失 在 子女们奔 波寻 梦 的路 上, 在很早很早以前 , 她就 已经掉 队了, 或者, 她 说了 “ 等等 我 ” 一类 的请求 , 只 是 我们 太专 注 自己 , 没有 听见 。 寻 找母 亲 , 多 么悲壮 的行程 。 尤其 是 当我 们彻 骨地
想念着……
酱缸前 呼唤哥哥 的名字 : “ 亨哲呀 ! ” 突然间筋疲 力竭似的跌坐在 地 。 这 时你悄悄
地抽 出妈妈手里 的抹布 , 高 高地抬 起妈妈 的胳膊 , 让 她搂住 你的 肩膀。 妈妈 疼爱
3 1 1 ]
节选批读 J I . F X U A N P I D U
你 大哥的方 式就 是在 他结 束 晚自习回家 之后 , 单独 给他煮 方便 面。 偶 尔你
节 选 的这 段 文 字 来 自 “ 没
满整 个后 院 的全 部酱 缸 。 她还 掀 开 盖子 , 前 前后 后擦 得润 泽透 亮 。 擦 拭 酱缸 的 时候 , 你 妈妈 的嘴里 还在 哼着歌 。“ 若不是 大海 隔在 你我之 间 , 也不 会有这 辛酸
的离别… 一 ” 妈妈不停地在冷水里浸泡抹布, 捞出拧干, 忙忙碌碌地穿梭在酱缸

生, 正如 作者所 说 :“ 母 亲生 活在琐 碎但 最最 重要 的角落 , 支撑 起整 个家庭 的
平安 。 ” 读到后来 会有一种 强烈 的寓言意 味 : 当小说 中找不到 母亲 的兄妹不 约而 同地 来到 母亲 丢失 的地方 , 四顾 茫然 , 那一刻 , 我们 会强 烈地意 识到 , 母亲找 不

申京淑作品分析

申京淑作品分析

《拜托了妈妈》作品分析《人物》分析(1)妈妈这本书的主人公'박소녀'的妈妈是韩国的典型的母亲奖项。

小说中妈妈一道'我'。

人员'박소녀'妈妈的名字叫"过了。

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自己的人生。

"17岁,脸也不知道的,我和丈夫结婚,但丈夫看着孩子生活,而是看着买。

在乡下长大的女人,没有学习,因此,在自己的大女儿,生活不让我不想。

此外,小说的最后4张妈妈再也不是女儿的妈妈,妈妈给自己的生活。

上(2)丈夫小说中的3张丈夫的嘴里的剧情。

韩国的典型父权制。

남편상韩国的父亲们心里的话好好表现。

小说中,丈夫也一样。

妻子比谁都珍惜和爱护,但妻子终生一句温暖的话。

妻子在旁边总是把一切都告诉了妻子在旁边吃饭的时候,不知道妻子才明白,没有了。

妻子生孩子时,每次都在身边,家里偶尔的无心的人,但妻子失踪后,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妻子爱过的也是感受到。

(3)大儿子‘형철’大儿子在家里经常不到父亲的作用,通过替代关系密切的妈妈。

妈妈给大儿子的期待很大。

"这个人物是‘妈妈형철的梦想,而实现的人物,也是妈妈的期望。

但是,贫穷和学业,弟弟们,交给了长子,母亲从那以后,不断地向我道歉说형철。

还有妈妈的梦想是长子,不能总的感到抱歉,。

(4)大女儿‘智宪’这部小说中,大女儿给妈妈打来电话,'智宪'牙齿也烦躁的电话,先要断了很多事情。

妈妈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她就很大的女儿的哥哥,最终让女儿在作家的职业。

这样对自己的妈妈的心,并不是不清楚,但小时候的哥哥为主的大儿子的妈妈的爱总是不满离开家,想。

但是,妈妈失踪的父母中比谁都找妈妈而努力的人物。

《分析》的时间小说都在4个章节组成,结局。

一张"谁也不知道。

你》成为'在主人公的大女儿'故事。

2张妈妈的'对不起,你형철',但他大儿子成为了亨哲以为'那'的故事。

申京淑小说中“家庭”的意义——以《单人房》和《寻找母亲》为中心

申京淑小说中“家庭”的意义——以《单人房》和《寻找母亲》为中心

A Study on "Family" of Sin Gyeong-Suk's Novels
作者: 高印焕
作者机构: ,韩国庆熙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韩国
页码: 80-9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家庭共同体;母亲;前现代;现代
摘要:本文以《单人房》和《寻找母亲》为中心,对申京淑小说中家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通过在《单人房》中描写家庭与家庭之外(社会)的紧张关系,她为维新统治时期(韩国朴正
熙总统执政时期)的最后阶段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在《寻找母亲》中,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的
痛苦和忏悔反映了传统家庭制度的崩溃。

申京淑的小说为既不全面拒绝也无法完全接受近代家
庭意识的现代人提供了思考家庭意义的契机。

《寻母记》的读后感(精选20篇)

《寻母记》的读后感(精选20篇)

《寻母记》的读后感(精选20篇)《寻母记》的读后感(精选2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母记》的读后感(精选20篇),欢迎大家分享。

《寻母记》的读后感篇1爱,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似沙漠上的一汪清泉;像饥饿中的一碗米饭。

爱就是这样,时时刻刻都感动着别人,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爱的教育》是许许多多爱的结合体。

我觉得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那为了亲人而不顾一切的爱尤为突出,《千里寻母记》就是最好的代表!《千里寻母记》主要写了一个年仅13岁的热那亚男孩子,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共走了6000里路,终于找到了妈妈的感人故事。

是啊,一个才13岁的小孩子,竟然独自一人行走了6000里路。

支撑他走完这么多路的信念是什么?是他心中对母亲浓浓的爱。

在行走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可他有放弃吗?没有。

大家可能不知道6000里的概念吧?那就让我来换算一下:6000里等于3000公里,3000公里等于3000千米,3000千米等于3000000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有200米,我们跑一圈就累得气喘吁吁,而那个男孩竟然惊人要马不停蹄地走相当于绕操场走15000圈的路程!这种毅力和执着,是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没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香炉峰。

刚刚走了没多久我就累得大喊:“不爬了,不爬了!”想想那个为了寻找母亲而走了6000里路的男孩,他一路上没有充足的食物,饥肠辘辘地走了6000里路,再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太不应该了!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热那亚男孩的执着精神,不让自己陷在父母的蜜罐温床中。

用自己的力量,走好人生路上的那‘6000里’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脱离父母的溺爱和呵护!《寻母记》的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里的《千里寻母记》,每每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受益匪浅。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

浅谈《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余忠乐 河南大学文学院摘要:《寻找母亲》是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讲述的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失踪了。

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痕迹,复原她的记忆,由此小说中歌颂母爱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不过,如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小说中在女儿、儿子和丈夫的叙事人不断转化的视角中看,存在着个体行为路径选择的两难困局。

正因为此,在困局的设定中才能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以及母爱主旨的有效阐发。

本文将从理论支持、文本分析和延伸阐释三个方面来谈对《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的理解。

关键词:申京淑;《寻找母亲》;两难困局韩国小说家申京淑以她独特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当今韩国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寻找母亲》是她全部作品中的成功之作。

小说讲的是母亲失踪后,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踪迹,满怀忏悔地复原有关她的记忆,由此小说歌颂母爱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进一步分析,小说中在女儿、儿子和丈夫的叙事人不断转化的视角中看,存在着个体行为路径选择的两难困局。

正因为此,在困局的设定中才能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以及母爱主旨的有效阐发。

本文将从理论支持、文本分析和延伸阐释三个方面来谈对《寻找母亲》中的两难困局的理解。

一、两难困局的理论支持黑格尔认为:“冲突双方要维护个别化于自身的实体性的伦理力量,这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都有理由把各自坚持的伦理理想实现于行动,而同时每一方拿来总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1](P286)由此便会导致两难困局的产生,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和控制。

在结合到《寻找母亲》具体的情境或人物时,两难困局便是在个体在“寻找”与“不找”中产生。

这种现象隐含的实质便是两种文明层面上“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方面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

[2](P260)即传统文明对道德修养的关注与对家庭观念的重视;现代文明对效率程序的追求与自我利益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母亲,寻找自我
文学上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母亲,母亲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母亲在家,故乡就不会走远。

如果有一天,母亲失踪了,那就是说心灵的故乡也要离我们远去了。

寻找母亲,多
么悲壮的行程。

尤其是当你彻骨地发现,这段行程百转千回,终究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
世界,原来弄丢母亲的人正是自己,那又将开启多么心酸的秘密之门,原以为幸福美满的
心里竟然藏着无数的过错、失误、忽视、轻慢,还有自以为是的无知愚昧。

因此,《寻找
母亲》更像是寻找自我、修正自我、新我与旧我实现沟通融合的精神历险,作家鼓起勇气
向世人袒露自己并不完美的灵魂世界,为现代人、为都市人、为成年人敲响放学回家的隐
秘的钟声。

其实世界上的许多妈妈都一样,为子女为家庭操碎了心,日日夜夜地在忙碌,而家人
却习惯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关怀,很少去过问有关妈妈的一切。

正像小说开头就说“妈妈失
踪已经一周了。

”妈妈失去一周了家人们才开始要寻找。

当家人们开始了寻找母亲的艰难
历程,尴尬和遗憾纷至沓来。

当在寻人启事上写下妈妈的生日,父亲却说妈妈出生于1936年。

只有居民身份证上
写着38年生,实际是36年生。

大家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父亲说,当时就是这样,很多孩子出生不满百天便夭折了,只好养到两三岁以后再去登记户籍。

同时孩子们又想到,
妈妈的生日7月24日,这是正确的吗?”原来谁都不记得母亲的生年。

小说中描述到,妈妈从几年前就说不要再为她单独过生日了。

父亲的生日比妈妈的生日提前一个月。

以前
每逢生日或者别的纪念日,住在城里的家人都会赶回位于J市的妈妈家。

妈妈喜欢家人团
聚的喧闹气氛。

每次家庭聚会,她会提前几天腌泡菜,跑到市场买肉,准备牙膏牙刷。

她还要榨香油,把芝麻和荏子分别炒熟捣碎,孩子们走的时候,每人带上一瓶。

妈妈在等候
家人团聚的日子里,无论是遇见村里的邻居,还是在市场上碰到熟人,跟人交谈的时候总
是喜气洋洋,言谈举止间洋溢着骄傲。

妈妈的家就像个工厂,一年四季都在为城里的家人
制造着什么。

大酱腌好了,清麴酱发酵了,大米磨好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里的家
人们去J市的次数越来越少,反而是父亲和妈妈一起进城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父亲和妈妈
的生日也改为在城里吃饭店了。

这样一来,的确少了些折腾。

后来妈妈说,我的生日就跟
父亲一起吧。

妈妈这么说,起先家人都说这怎么能行。

即使妈妈不愿到城里来,他们也会
三三两两地赶到乡下给妈妈过生日。

又过了几年,大家在父亲生日那天也为妈妈准备好礼物,妈妈的生日也就悄悄地过去了。

妈妈喜欢按照家里的人数买袜子,然而买回来的袜子
很多都没有被家人拿走,放在衣柜里越积越多。

就是这样,母亲依旧时刻想着家里的每个
成员,而慢慢地孩子们缺忘记了母亲的生日。

寻人启事时要用母亲的照片,关于用妈妈哪张照片,大家的意见又出现了分歧。

尽管
大家都同意应该用近照,然而谁也没有妈妈最新的照片。

大家才想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
开始,妈妈开始讨厌照相。

照全家福的时候,妈妈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离开了,照片上唯
独没有妈妈的影子。

父亲七十大寿时的全家福里留有妈妈的面容,那应该是最近的模样了。

那时候妈妈穿着浅蓝色的韩服,还去理发馆把头发理成了高髻,唇上涂了红色的唇膏,显
然是精心打扮过了。

照片放到网上以后,有人留言说妈妈很漂亮,看着不像迷路的人。


个时候子女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年轻的时候是如此的美丽,只是岁月在她的脸上划上
了一道道皱纹。

一年年过去,母亲也不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和家人们挤在一起拍照,全家福
里都没有了母亲的身影。

母亲就是这样,总是默默地奉献,或许她认为站在一旁看全家人
幸福的笑脸也就满足了。

寻人启事上写着酬金:五百万元”。

写完寻人启事,大家决定各自回家寻找母亲的照片,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人说有些小事差人做就行了,二哥又说:“平时大家各忙自
己的事,抽空做就行了,周末大家要碰头,共同行动。

”可是这样何时才能找到母亲。


家又开始争吵起来。

最终把父亲留在大哥家就分开了。

过去的一个星期总是这样。

大家碰
头本来是为了商量如何解决妈妈失踪的问题,想不到你的家人们却总是指出其他人平时对
不住妈妈的地方。

家人们这才发现原以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母亲竟是如此陌生。

这是谁
的错,这是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逃避?
家人们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都不禁想起与母亲的回忆。

文中描述:“你要离开妈妈
进城的前几天,妈妈拉着你的手去了市场里的服装店。

你挑了件没有花饰的连衣裙,妈妈
却把一件肩部和裙边缀有贴边的裙子递到你的面前。

这件怎么样?唉……你叹着气推开了。

怎么啦?试试嘛。

当时还年轻的妈妈瞪圆了眼睛。

带饰边的连衣裙和妈妈戴在头上的毛巾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如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太幼稚了,你说。

妈妈问,是吗?她似乎
还是觉得惋惜,前前后后打量着那件连衣裙。

你对自己说妈妈幼稚感到有些歉疚,于是又说,这也不像妈妈的风格啊。

这时,你的妈妈说,不,妈妈喜欢这样的衣服,可惜穿不了。

”对一个人的回忆可以追溯到哪里呢?关于妈妈的回忆呢?自从听说母亲失踪的消息后,大家的心里再也没有片刻安宁,无论在哪里,母亲守在身边时曾被遗忘到九霄云
外的往事都会纷纷涌现,无穷无尽的悔恨从记忆的尽头纷至沓来。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想必
就是这样的吧。

《寻找母亲》是韩国作家申京淑的著名作品,曾荣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母亲是赐予
我们生命的人,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引起读者对默默在身边奉献的母亲的关注,希望大家也
能看到自我。

走出小说的虚构,申京淑在后记里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大约是在离别故
乡三十年之后,她终于有了再度守在母亲身边的十五天。

珍贵的陪伴。

她每天早晨都会走
进母亲的房间,静静地躺在母亲身边,母女两个聊起从前的故事,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时光。

这十五天里,作家想的是什么?那应该就是《寻找母亲》的缘起吧。

韩国作家李笛说,“这是令人心痛的故事,给犹然未晚的人以大惊醒,给悔之已晚的人以大安慰。

”想必也
是知音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