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单元活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一、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1.收集与整理资料(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1)定性分析方法:指对区域内地理特征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特点。

(2)定量分析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定量分析方法与手段对地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其目的是探究地理特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3)综合分析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活动案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1.收集与整理资料重点收集对衡量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指标。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可以通过统计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发展相关要素之间的差异及变化。

3.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找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判断题1.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只探究自然原因即可。

()2.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为直接收集法。

() 3.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属于对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

()4.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5.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发展相关要素之间的差异及变化。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一中学生利用暑假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并对此作了如下一段文字描述:房屋多由晒干的泥块构成,多呈坐北朝南形式。

农民为减少荒歉的危机,在耕地上栽种众多的作物。

作物以冬小麦最多,还有谷子、甘薯、棉花、芝麻、花生、大豆等。

据此完成6~9题。

6.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A.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法B.间接收集法、定量分析法C.直接收集法、综合分析法D.间接收集法、定性分析法7.该文描述的是哪一平原的人文景观()A.松辽平原B.黄淮海平原C.河套平原D.江汉平原8.该平原上住宅多呈坐北朝南的形式,主要原因是()A.采光B.水源C.地形D.宗教信仰9.该地易出现荒歉的原因是()A.生长季太短B.冬季风太强C.降水变率太大D.土壤盐度太高答案:6.A7.B8.A9.C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核心考点突破】1.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回答)略(板书)(二)四大地区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问题)P14活动问题2:(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2011高二地理课件 1.3《区域发展差异》(2)(湘教版必修3)

2011高二地理课件 1.3《区域发展差异》(2)(湘教版必修3)

交通状况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其 地理 它 区位 因 素 通信 条件
市场 经济
具有发展开放性经济 缺少对外开放的区 的区位优势 位优势
发达,国内外联系便 相对落后 捷 发育比较早,多种所 市场经济发育相对 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 落后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C ) A、吉林、安徽、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西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河北、山东、辽宁、天津 2.关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B、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学教育水平高 C、对外开放程度高,外资企业比重大 D、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
北方地区
对外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开放
三.西部大开发
1.大西部的范围
西部 10个省区 内蒙古、桂 湘西、鄂西、延边地区
2.大开发意义
●缩小东西的差异,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资源保障.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有利调整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 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和社会稳定
南方地区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均有分布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 黄壤、棕壤、 钙质土、黑土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红壤、砖红壤
南方地区 社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 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 会 生产 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品棉基地 经 济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 条 生产 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 件 地 产业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结构 交通 以公路、铁路为主 运输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 便利

1-3 区域发展差异 课件

1-3 区域发展差异 课件
区域可持续发展
1.3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 P116)
考试大纲 解读定位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2.理解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 异 3.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 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4.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不同区域 自然环 境、人 类活动 的差异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影响因 素 发展 基础 经 济 因 素
东部地带 中国近代工业的 发源地和近代 科学技术集中 的地区,发展 基础好
中、西部地带
发展基础较差
产业 结构
相对优越,第二、 第一产业比重相 三产业比重远 对较大,生产 大于第一产业, 力水平较低, 生产力水平较 经济发展相对 高 迟缓
距海较远,比较
区域可持续发展
•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 (1)东、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差异:东部地区对 低 外开放的程度高,开放的时间早,而中西部地 晚 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 ,开放的时间较 。 • (2)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区 科学技术 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 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 竞争力 融入 ,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 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 。
(对应学生用书 P116)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一、东、中、西差异 • 1 .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 、 和对外 开放程度。 第三产业 • 2.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农业经济 • (1)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 快 发达,中、西部 在国民经济中所 大 占的比重大。 小 •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 低 ,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 中、西部工业发展相对较 慢,工业产值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置学习情形】播放MTV《西部放歌》(视频内容为我国自然景观)。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奇异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奇异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优美的歌声吸引学生走进西部,激起学生对西部的好奇与向往。

)【设置学习任务】一首豪迈的《西部放歌》唱出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你明白西部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展现: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观看、读图分析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转承】教师连续播放《西部放歌》片段“……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教师同时指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西部大开发。

设疑:我国什么缘故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设计学习资源】多媒体展现: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各种图片(地势地貌、气候、矿产等资源分布、我国都市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经济进展比较图、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进展图等)。

引导学生明白得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带存在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提供的地图资料及教材阅读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自然组要紧针对自然因素展开,社会经济组要紧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展开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穿插于各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注重个性进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鼓舞和确信他们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现】各组派代表陈述他们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现学生风采,培养自信,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明白得,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产业结类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
工 业 区
由匹兹堡主扩展到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资源的 不断开发体 功,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的。


(3)美国说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

生产和生一 说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3)议一功议,长沙县的发展壮大给我们哪些启迪?
长 沙
发能 区展需要认清本地优势,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积极融入大城市的辐

射带动作用,注重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3)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生产活动: 原有工业萎缩,产业 转型发展
经济水平: 经济整体萎缩,衰败 状态
发展之路: 产业转型,走新型工 业化之路


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说一说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功 能
五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

重要意义。
(2)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生产活动: 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快 速发展
经济水平: 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开放程度: 较高
(2)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内部差异:
较大,中心城 市率先发展
对地理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 呈现明显的不 协调
举个栗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工商业的发展, 形成了以沪宁杭、武汉、长株潭为 中心的工业基地,呈率先发展的势 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 强,但排放的污染物也大量增加, 环境问题严重。



1.在美说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

《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 说课稿

《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 说课稿

《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发展差异与区际联系》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国家范围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对之前所学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为后续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发展差异和区际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方法。

但是,对于发展差异和区际联系这样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相对有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但他们在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差异表现。

能够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理解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和图表来阐述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区域发展的原则。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学会运用区域发展原则分析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4.巩固(10分钟)呈现讨论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育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

本节设计了分组活动“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图表分析”,从多方面比较了东部与中西部差异,既让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也设计了“东部与中西部在未来格局中哪个占主体地位”辩论题目,让学生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东部、中西部的优劣势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思辩能力、阐述能力。

2.课程强调地理学习的生活性、实践性,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南北方饮食习惯、民居建筑差异来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中美西部开发的比较,让学生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提些合理化的建议,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关心国家建设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南北方、东西部差异,由三部分组成:南北方差异、东中西差异、西部大开发。

考虑西部大开发内容与东中西差异内容衔接紧密,学生对南北方差异熟悉,因此大胆地重组教材,将“南北方差异”提到“东中西差异”之前学习。

本节内容用实例诠释了本章第一节区域基本特征:区域间差异性,同时为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铺垫。

本节有关南北方差异,初中虽以学过,但要求掌握的是感性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提升到理性分析,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
确优势,找准问题,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方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比较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区域差异学习,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五.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图表分析法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记忆法以及图文互换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图片和南方、北方聚落图片
思考:1.南北方居民饮食习惯有什么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成因呢?
生答:1.南方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因为北方降水较少,旱作农业,种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水稻为主。

2.北方民居墙体厚,便于抵御冬季严寒;屋顶平顶,是因为降水少,便
于晒谷物;南方墙体薄,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泻。

板书:一.南北方差异
【新知授课】
投影表格并让学生完成,如下表:
投影: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
提示:南北方一般指东部季风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为界
合作探究:南北方资源优势、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完成下表:
承转:除了南北方差异外,我国还存在东西中差异,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投影: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设问:如何把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迅速记住?(学生)集思广益,出点子学法指导:口诀法
陕甘宁、新青藏、川渝云贵是西部;两江两湖内蒙古,豫皖黑吉在中部;冀鲁辽,苏浙闽,两广穷(琼),京(津)沪沿海归东部。

板书:二.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
2.发展差异
分组活动:分成三组,每组完成一个图表分析
第一组: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比较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从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角度分析)
第二组:读三大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进行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异同
第三组:读三大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和三大地带各级城市分布个数表,比较东部与中西部的工业化、城市化差异。

教师小结: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中西部则低、慢;东部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农业仍占较大比重,以重型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东部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而中西部增加值小,传统工业为主体,城市化水平不高。

合作探究:为何东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水平比中西部快、高?(提示:可从自然的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的城市化水平、科教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状况;以及地理区位、民族心理、国际化程度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阐述------
教师总结:东部地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基础好;城市化、科教文化、对外开放程度高;二三产业比重高,结构合理。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此外,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性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

而中西部则在这些方面相对缺乏,不利因素较多。

【课堂练习】
读“我国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带名称:A ________ 地带、B________ 地带、C _______地带
(2)A、B、C中产业结构较优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A地带存在的生态问题有黄土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长城沿线的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过渡:该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地带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东部经济崛起很大程度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
板书:三.改革开放时空分布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要求学生明确下列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
1980年开放四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特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开放;1990年建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逐步扩大开放沿边13个、沿长江5个、内陆省会城市11个;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重大举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角色扮演:请一同学扮演解说员,指着中国空白政区图讲解我国改革开放时空进程,解说词见上段文字。

读图分析:我国开放扩展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点(四大特区)到线(沿海岸线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面(五个经济开放区) 从沿海起步,再沿江(长江)深入,最后扩大到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自东向西逐步推进。

过渡:开放从东部刮到中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板书:四. 西部大开发
投影: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思考:西部大开发范围是否就是西部经济地带范围?(答)还包括内蒙、广西以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

自主学习:课本P23第二段(请学生分析)大开发意义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让语文课代表尽可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学生辩论:东部和中西部在未来经济格局中哪个更占主体地位?
提示:可从己方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展开。

教师:未来经济发展实难预料,东部和中西部各有春秋,互为补充,谁能更胜一筹,只能拭目以待。

【随堂热身】:读美国和中国西部地区图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试比较两国西部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2)开发条件比较
(3)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哪些经验?
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农业:走向专业化❍工业: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板书设计】 南方
西部大开发 ------ 秦淮线 北方 改革开放推进方向 八.参考文献
1.理III (必修),湖南教育出版社;
2.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