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历时近三年,大部分市县已经或将近完成辖区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任务,设区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规划成果,县(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县(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的成果。
三年多的规划编制实践增强了地方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同时发现多类矛盾与问题仍待解决。
本文在总结编制实践基础上,探索后续工作思路,为建立全域一体、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蓄力量。
1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1]。
一方面,要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价值观,应对长期以来陆海国土空间的粗放低效利用与无序扩展问题;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展现国土“大安全观”,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日益凸显的国土空间安全风险,守住自然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2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国土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高品质美好家园建设的基础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效应对“城市病”、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内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对2020年以来三年多的工作推进和形成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用地指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容,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管控措施,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多种途径,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外相关规划指引的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乡村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各方关注。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先期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工作。
由于缺乏规范指导,该类型规划的编制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以东兴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思路,以期为同类型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东兴1引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
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
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普遍关注。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但是,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区域协同的规划思维,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就村论村”“就规划区论规划区”的现象发生;二是公众参与不彻底,在村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村民及公众作用相对有限;三是各类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因其宏观性难以有效指导乡村建设;四是过于关注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实用性较差,难以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诸多规划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缺乏有效衔接[1]。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设施配置、风貌特色和建设管理等问题,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指导性强和实施性强的规划理念、编制办法和实施策略等,实现乡村规划的改革和创新[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

智能规划NO.11 202352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李蔚然(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通过梳理江苏省多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政策环境背景、规划主要内容,分析了历版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变化,从分类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特点,对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在多轮规划编制工作中逐步提升规划编制水平,有效引导村庄建设集聚发展,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凸显乡村特色。
关键词:镇村布局;体系演变;规划历程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1-0052-03DOI :10.19301/ki.zncs.2023.11.0161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历程回顾1.1 基础阶段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建房需求大量释放,为指导农村建设,1982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农业委员会联合印发《村镇规划原则》,江苏省积极响应,组织编制了全省范围内的“村镇规划”[1],规划在指导农房建设、规范农房建设行为过程中的工作积累,为此后全省镇村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1.2 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计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的重点。
为了平衡建设空间的快速拓展和农业生产空间的保护,江苏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两区”划定工作,为保证“两区”划定工作顺利完成,江苏省组织各县市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以此指导编制“乡镇域规划”[2]。
1.3 探索阶段为统筹城乡建设、引导城乡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基本公平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江苏省率先推行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全面调控、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2004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5年发布《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同年在省内开展首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3],进行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工作探索。
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探索——兼述《成都市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施 脱节 、与发展脱节的 问题一直没有得 到彻底解 决. 成都市一般镇 的规划急需在编制模式上创新。
1 现 状及 困惑 1 1 成都市一般镇 的基本情 况 .
2 0 年 末 , 都 市 共 有 乡镇 3 5 ③ 除 3 个 08 成 2个 , 0
重点镇和 1 7 个已纳入 区 ( ) 2 市 县城市规划区的乡 镇外 共有一般镇 18 ( 2 个乡) 6个 含 7 。一般镇中
位 于 坝 区 9 个 , 于 丘 陵地 区 4 个 位 于 山 区 2 8 位 1 9
sr t m alt tuci ofs l on owns Ba e o elc lsm a on . s d n t o a i f s h i
a dd v lp n i c o f mal o s nCh n d , n e e o me t r t no l wn e g u d ei s t i
个 , 人 口约 4 0 人 , 中非 农 人 口约 7 万 人 , 总 0万 其 6
o e g ui r a —u a t g a e e eo me t o f Ch n d u b r r i e r td d v l p n r n n l n f y a sa d t ee p re c so o t a t q a er - o — e x e n e f s - rh u k e c n- r n h i p ・ e -
特 色 ;配 套 设施 ;成 果 表达
AB RAC T kn l h n eo ec n t c o f ST a igtec a c f h o s u t no I t r i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以关中地区蒲城县为例

吴
欢 ,陕 西省城 乡规 划设 计研 究 院工程 师 。
cono m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I E i ci t i e
n
。 “ d s 。 i y
s
保障的制度化、机制化。
4 . 3 加快 公共 文化 专业 人 才队伍 建设
秦社 芳 ,陕 西省城 乡规 划设 计研 究 院人 居环 境 所所 长 、高级规
划 师 、注册规 划 师。
k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4 1 1 7 1 1 4 3 、
- .
4 0 7 7 1 0 6 4 )、教 育 部新世 纪 优 秀人 才计 划和 兰州 大 学引进人 才
乡产业一体化 、城 乡市场体 制一体化 、城 乡基础设施一体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1 4 4( 2 0 1 4 )一 O 1 — 3 4( 6)
作 者简 介
杨晓娟 ,陕 西省城 乡规 划设 计研 究 院工程 师。
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 乡管理一体化;城乡统筹发
展模 式主要 有台湾模式 ( 农业现代化和产 业化 ,政府 主导
式 ”人 才培 训基 地 。组 织公 共 文化从 业人 员常态 化地 到 其 它示 范 区、 国外城 市 学 习交流 。鼓 励企 事业 单 位互 联
[ 2 】 李国强. 现代公 共行政 中的公 民参与【 M] .北京 :经济
管 理 出版 社 ,2 0 0 4
互通 系统 内 的学 习资源 ,形 成开 放性 的终 身学 习体 系 。
一
Hale Waihona Puke 予某 个城 市 ,把 一块 牌 子授 予某 个城 市 ,它更应 该承 担 起 引领 全 国公共 文化 服务 体 系建 设跨 步上 台阶的使 命 和 责任 。作 为风 向标 和 标杆 ,无约 束 的终身 制显 然 失去 了 本来 价值 ,也 不 利于 “ 先发 带动 后发 ” 的国 家公共 文 化 服 务 发展 战略 。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十九大国家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人居服务功能。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综合国土、城市、环保、农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规划,统筹城市绿地和乡村绿色空间,构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空间游憩体系。
新颁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比老规范,对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公共绿地要求更高,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探索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方法,是一项战略而紧迫的工作。
本文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实践为例,探索新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
1无锡基本概况和绿化现状无锡拥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
长期以来,无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
自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无锡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绿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西多东少、中部不足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的服务覆盖率偏低,公园重绿化轻功能、内涵不丰富等问题。
沿湖沿山沿河建设的生态多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可达性较差。
2规划策略:1、绿地网络化。
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无锡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
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
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禹州市以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为目标,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心城区不断发展,镇区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一、近年来禹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近年以来,禹州市坚持统筹市域城乡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围绕许昌中心组团,加快向心布局,在市域内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周边镇村,实现组团式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现代城镇规划体系。
(一)加快构建符合禹州实际、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规划体系1、中心城区不断发展。
一是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我市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已与设计单位进行多次沟通对接,13年11月份专门邀请省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召开研讨会,提出10余条很好的建议,融入到总规修编当中。
14年4月底日由范书记主持,黄市长、李市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四办及有关乡镇专门听取了总体规划初稿情况汇报,设计单位根据所提建议正在修改完善,待完善后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
目前,我市总规修编由省住建厅列为河南省3个“三规合一”试点县(市)上报住建部。
二是特色商务区控规及城市设计,颍河两岸控规及城市设计已经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三是阳翟大道、许禹快速通道两侧景观设计已经市两级规委会审议通过。
禹王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已完成初步规划成果,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郑尧高速东高速口规划初步方案已完成,已提交市两级规委会评审,正在修改完善;四是产业集聚区新扩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已批复,控规成果已完成,待汇报和上会研究;五是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将在总规修编中进行深化;六是老城区重要地段修规已完成,重点编制了老城区奎楼街、东大街、老城区东街小学北侧地块、龙御鑫城等处修建性详细规划。
2、各类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一是颍北新区控规编制,涉及颍河以北20.35平方公里,我市委托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编制,待总规修编初步完成后,双方对接,立即进入规划设计;二是由规划部门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小学布局3个专项规划,委托总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与总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待总规修编成果出来后,进行编制;三是城市环卫设施、体育设施、绿地系统(景观)、城市综合防灾、消防工程、环境保护6个专项规划,在总规修编中,重点体现,深化规划;四是人防工程、排水工程、城市供水系统、生态水系、旅游总体规划、文物保护、创建省级生态市环保规划7个专项规划,规划局督促相关单位加快编制;五是燃气、供热、电力、通信4个专项规划、以及鸠山镇、逍遥观、周定王陵、夏禹文化园4个旅游专项规划,8个由社会资金编制的规划,有些正在推进,有些需等总规框架出来后,加快编制;六是老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资料收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布局——以安徽省无为市为例

4.8%
-2.6%
-6.9%
0.9%
-7.2%
崔晓强,胡玉银,吴欣之 . 超高层建筑钢结
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J]. 建筑机械
化,2009,30(6):45-48,55.
[2]
吴宏磊,陈长嘉,丁洁民,等 . 黏滞阻尼器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结
构学报,2016(S1):39-47.
元骨架曲线的总体极限承载能力均略大
增减挂钩,用于城镇建设。
3
无为市乡村现存问题
3.1乡村土地利用粗放
4
规划思路和工作方法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绝非对立,而是
愿的前提下确定是否纳入撤并范围;村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乡村振兴与新
庄 空 心 化 较 严 重 ,常 住 人 口 占 比 不 足
型城镇化均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
30%,居住人口多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
据村庄的交通区位、社会经济、人口规
建村民住宅,退出的用地通过修复整治
农田建设为重点,形成“一心三区”的农
模、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营
未来可用地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旅游或
业空间总体格局,重点引导乡村地区错
造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3]。据此,应该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位发展。
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布局原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4)3-0030-03
DOI:10.16330/ki.1007-7359.2024.3.011
中部,襟江带湖,南与芜湖市区、铜陵市
无为市现农村常住人口为 40.07 万
隔江相望,属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时间:2019-07-18T14:13:46.12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谢芙蓉[导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00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乡村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各方关注。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先期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工作。
由于缺乏规范指导,该类型规划的编制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以东兴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思路,以期为同类型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东兴1引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
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
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普遍关注。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但是,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区域协同的规划思维,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就村论村”“就规划区论规划区”的现象发生;二是公众参与不彻底,在村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村民及公众作用相对有限;三是各类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因其宏观性难以有效指导乡村建设;四是过于关注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实用性较差,难以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诸多规划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缺乏有效衔接[1]。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设施配置、风貌特色和建设管理等问题,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指导性强和实施性强的规划理念、编制办法和实施策略等,实现乡村规划的改革和创新[2]。
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东兴市乡村建设发展现状2.1基本概况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总面积590平方公里。
截止2017年,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
全市户籍总人口14.96万人,常住人口15.92万人,其中村庄总人口88117人。
2.2乡村发展特征(1)经济发展特征2017年,东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471元,明显高于周边上思、凭祥、宁明、扶绥、合浦、灵山、浦北等县(市),亦远高于自治区11325元的平均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农业经济对市域整体经济发展贡献较低,单纯发展农业很难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比重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播种面积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
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尚未实现有效整合,乡村旅游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旅游未有效促进民富。
图1 2011-2017年东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长率(2)空间分布特征东兴市的地形地貌极具特色,为“北山南平海滩涂”结构。
农村居民点则主要集聚在南部平缓区域及低丘缓坡区域,沿黄竹江、江平河、罗浮江、北仑河以及防东一级公路、省道312、省道325分布,整体呈现依水而聚、沿路建设的特征。
图2 村镇分布现状图(3)人口发展特征东兴市村庄规模的大小、人口多少、人口密集度等与村庄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交通条件等密切相关。
沿海一带的村庄规模较小,交通通达性较好,人口密集度高,而以山林地为主的村庄则面积较大,交通通达性相对较差,人口密集度低,人口较分散。
这样的村庄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各村的社会经济水平,沿海的村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山区村庄的收入则较低。
表1 东兴市各城镇行政村平均规模一览表(2017年)表2 东兴市各城镇村庄人口密度一览表(2017年)表3 东兴市各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一览表(2017年)3东兴市域乡村规划建设实践3.1技术路线规划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秀美、富裕、幸福、魅力”的美丽乡村为目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梳理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以行政村为分析单元,统筹规划东兴市域乡村体系、用地、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乡村风貌、环境整治等方面内容,以传承传统乡村特色、重构现代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图3 东兴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技术路线图3.2乡村体系在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的基础上,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综合运用分区、分级、分类的空间方法,协调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统筹建立县域乡村空间体系。
(1)分区:结合现状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条件,将东兴市乡村划分为滨海旅游区、边关边贸区、山地养生区和丘陵田园区4个产业经济分区,确定各类型分区的开发建设与控制引导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2)分级:根据各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潜力,规划将31个行政村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级。
通过村庄分级,确定未来村庄的建设发展梯队结构,并结合经营乡村理念,强调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在产业发展、设施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3)分类:随着东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村庄的发展模式也明显地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村庄所承担的职能也日趋多样性,从单一的集体农业经济模式转换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日趋加快。
规划基于东兴市各村庄的基础条件、经济结构和主要产业等因素综合考虑,将村庄划分为四种职能类型,城镇服务型、工业型、旅游型和农业型,由发展条件优越的村庄组成合适的职能等级,明确其在镇域和市域范围内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促进各村之间在职能上的相互联系和补充,以取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村镇整体的最佳效益。
3.3产业发展把握产业引领作用,深度挖掘村庄发展动力源泉,充分利用东兴市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一村一品”和“一屯一品”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姑娘”红薯、中草药(石斛、牛古大力等)、香茅等种植产业,培育壮大对虾、青蟹、京岛海鸭蛋优势特色养殖业。
(2)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如东兴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名贵香料种植示范区等,实现全市各镇各行政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全覆盖。
(3)发展滨海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抓住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机遇,拓展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牌,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东兴市边海乡村旅游带。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重点引进并扶持大型电商物流旅游项目,搭载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推广东兴特色产品,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
3.4设施统筹聚焦道路交通、供水、污水、电力、通信、能源、垃圾处理、防灾等基础设施领域,实现重要设施建设安排全覆盖。
同时,着力解决现状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置体系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不足且不平衡的问题,借鉴日本生活圈的经验,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与活动距离,以不同生活服务圈的服务半径、服务规模为依据,将东兴市域划分为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三次生活圈,对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分级控制,促进服务设施利用集约化。
中心城(三次生活圈)考虑对市域范围的服务供给,配置更高等级的广域综合服务设施;马路镇(二次生活圈)考虑对镇域范围的服务供给,配置较高等级的综合性服务设施。
中心村(一次生活圈)考虑对周边自然村的服务供给,配置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
基层村(基本生活圈)考虑村庄基本生活需求。
3.5乡村风貌乡村地区特有的乡土风貌不仅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
为了展现乡村传统格局和风貌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规划在综合考虑东兴市城镇发展、资源分布、民族文化传统、现状村庄风貌等因素的基础上,强化对乡村地域的风貌引导,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东兴市乡村地区划分为滨海风光风貌区、边关风情风貌区、山地特色风貌区、内陆民俗风貌区等四个风貌区进行分区管控,提出差异化的风貌管控要求,建设有乡愁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图4 乡村风貌分区规划图3.6村庄整治根据《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结合东兴市乡村人口状况、交通便利程度、特色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东兴市政府与各部门对市域村庄的综合评价,规划将东兴市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三种类型进行建设。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地制宜确定整治内容和深度,指导改善村容村貌。
4结语新形势新背景下,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突破现有乡村规划的局限性,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践行新型城镇化理念、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东兴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在乡村体系、产业发展、设施配套、风貌塑造和村庄整治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为同类型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1]许新宇,许书凝,李杰,张连舜.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思考——以山东省临沂市乡村建设规划实践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12).[2]蒋万芳,袁南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编制方法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6).[3]程瑶,苏丹,石大志.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思路探讨——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6).[4]朱查松,王德,马力.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