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赵绍琴临证400法

赵绍琴临证400法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法】(⼀)⾹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机湿邪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脘腹胀满,纳呆呕吐,⼤便溏泄不爽,⾆苔⽩腻,脉象濡滑。
必当⾹开郁,苦燥湿,展⽓消导,仿⼀加减正⽓散。
藿苏梗各6(后下)、厚朴6、杏仁10、陈⽪6、茯苓⽪10、⼤腹⽪10、鸡内⾦10、焦三僊各10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或加淡⾖豉10,以宣阳化湿。
若⾆苔黄厚糙垢,⼤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黄粉1(冲)。
(⼆)宣通表⾥以化湿郁,疏调⽓机⽽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沈重疼痛,表⾥同病者,⽤宣通表⾥,疏调⽓机法。
藿⾹梗10(后下)、⼤⾖卷10、厚朴6、陈⽪6、⽊防⼰10、茯苓⽪10、薏苡⽶10、通草3、⼤腹⽪10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桑枝30。
若表⽓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芷3、淡⾖豉10。
若⾆苔黄腻根厚,腹胀⽓不宣通者,加焦三僊各10、鸡内⾦10、花槟榔10。
(三)芳⾹以化湿郁,⽢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机不畅,阳⽓郁遏,久则酿热,⼩溲短⾚,⾆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芳化淡渗⽅法。
藿苏梗各10(后下)、厚朴6、陈⽪6、杏仁10、茯苓⽪10、滑⽯6、通草2(四)清宣湿热以透⽩[?/咅],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
发热⾝痛,汗出不畅,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咅],⾆苔黄腻,脉濡。
⽤清宣淡渗⽅法。
淡⾖豉10、炒⼭栀5、前胡6、薏苡⽶10、⽵叶3、⽩蔻仁3、连翘10、滑⽯6、通草3加减法:若热重于湿,⾆红⼝⼲者,可于⽅中加黄芩10、⽣⽯膏6(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咅]退,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者,当以⾟⾹宣解爲主,⽅中可加藿佩各6、杏仁10、冬⽠⽪20。
(五)祛湿清热,通络熄风湿热蕴蓄中焦,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成动风。
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医案经方临证指南是一种通过医案总结的经验,以经方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指南。
它是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个人体会和积累的结晶,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方进行医治。
本文将介绍医案经方临证指南的概念、作用以及编写要点,并通过举例阐述其实际应用。
一、概念和作用1.方便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选择适合的经方治疗疾病。
2.提高临床医生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临床实践的针对性和疗效。
3.为广大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促进临床医生的交流和共享。
二、编写要点1.遵循经方的理论和法则,结合实际临床经验。
2.精选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
3.应准确、简明地描述病因、病机、症状、辨证、治疗方法等内容。
4.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使得指南可操作性强。
5.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尽量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际应用以下为一例医案经方临证指南的实际应用:【病案】患者,女性,40岁,反复头晕、头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析】分析: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析为肝火上炎,阴阳失调。
【治法】治法为清肝泻火,滋阴平肝。
【方药】方药为柴胡泻肝汤合甘露酸阿胶汤。
【应用】该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肝火上炎,阴阳失调,所选方药以柴胡泻肝汤为主,辅以甘露酸阿胶汤。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给予适当剂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上述例子中,通过总结医生的临床经验,将柴胡泻肝汤合甘露酸阿胶汤作为选择经方,针对肝火上炎、阴阳失调这一临床病症进行治疗。
这个例子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医案经方临证指南的应用过程。
总之,医案经方临证指南是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经方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指南。
它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方进行医治,提高临床实践的针对性和疗效,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编写医案经方临证指南需要遵循经方理论和法则,结合实际临床经验,并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力求简明扼要,使得指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精品文档】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范文word版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篇一:中医学习心得3中医学习心得学习中医不同于学习现代医学,它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
系统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是它的特点。
整体观点也是其特色。
学习中医,入门不难,一般经中医学院四年的学习,可知其概要。
然入精则不易。
自古以来,医书充栋,立论繁琐。
将我之所学习的中医心得如下阐述。
一.从伤寒论从门,先难后易本人意见,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内功根基,一定要狠下功夫。
1.背诵《医宗金鉴.伤寒心法》和《长沙方歌括》。
2.看《伤寒论》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3.看注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方解〉。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璜〈伤寒溯源集〉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刘渡舟的<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挈要> 郑钦安的<伤寒恒论>等。
重点学习对象:郑钦安及陈修园二.学习好辩证,明病因病理。
本人推荐:《内经》《难经》《四诊抉要》《温病条辨》重点:内经。
三.学习好本草及方剂,用药如神。
本人推荐:《施今墨对药》〈虫类药的应用〉〈中药学〉〈方剂学〉〈删补名医方论〉四.学习名家医案,以广见识〈章次公医案〉〈叶天临证指南医案〉〈朱进忠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朱良春的有关医论《疑难病证思辨录》〈经方实验录〉其他如《医学心悟》《医门法律》《医宗必读》《傅青主男女科》《秦伯未医书系列》等等。
五.勤于实践,不断提高。
篇二:络病学心得体会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一、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1.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口干,口渴,容易口腔溃疡者。
二、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三、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易出汗,心悸,手护心者。
五、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受了风寒而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焦虑,悲伤易哭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胃痛特点探微

1166 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23,Vol.16,No.6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1A00103)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何雨轩(硕士研究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马晓北)作者简介:何雨轩(1999-),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温病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㊂E⁃mail:632839639@通信作者:马晓北(1970-),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㊂E⁃mail:mxbmsl@‘临证指南医案“辨治胃痛特点探微何雨轩 马晓北【摘要】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㊂‘临证指南医案㊃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㊂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㊂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 辨治特点; 叶天士; 治法; 用药【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6.018 2017年‘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指出,胃痛之辨证可分为寒邪客胃㊁饮食伤胃㊁肝胃不和㊁脾胃湿热㊁寒热错杂㊁瘀血阻胃㊁胃阴亏虚㊁脾胃虚寒8种证型,治疗重在和胃止痛,并各列方药[1]㊂然于胃痛临证施治上,病机错综复杂,往往是多种证型并存,治疗时往往取效不易㊂‘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详尽记录了叶天士平素之医案,蕴含了其丰富的学术思想㊂其中 胃脘痛”篇载录医案44则,立方50次,丸汤并用㊂虽病机辨证上,亦不出其右,论治或从阳虚㊁或从肝郁㊁或从血瘀㊁或从痰浊㊁或从气滞㊁或从营虚㊁或从食积㊂但细读此篇,发现叶氏于立法选方上多有独妙,兹详述于下㊂1 治法上别立新法1.1 畅肺气以治胃肺居膈上,胃处膈下,生理结构上彼此邻近㊂肺主一身之气,布散全身水液;胃主通降,其受纳腐熟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肺气的宣降,功能上相互影响㊂生理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相关决定了病理上的相关性㊂经络上,肺与胃关系密切,‘灵枢㊃经脉“中即言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㊂五行生克上,胃与肺属母子关系;肺脏功能正常,亦可制约肝木横逆犯土的发生㊂由此,畅肺气以治胃法,理论基础充实㊂而临床上,许多医家亦有从肺论治脾胃病,或提出宣肺㊁补肺㊁降肺等法[2],或于治疗胃痛时加入紫苏叶㊁白芷㊁杏仁㊁葛根等[3]㊂‘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多处从肺论治脾胃病的医案,彭君伟等[4]将其归纳为宣肺㊁降肺㊁润肺三法㊂故辨治胃脘痛,叶氏在清气受阻不通㊁气逆阻隔动咽㊁气逆填胸阻咽等时,常畅肺气以治胃痛㊂胃腑以通降为顺,气滞而痛者居多,气机流动如常则痛止㊂而肺居高位,主一身气化,胸肺之气一升,则胃肠滞气自降,气化流通,通则不痛,即‘临证指南医案“中言: 古人谓通则不痛,胸中部位最高,治在气分㊂”[5]380通观叶氏畅肺以治胃之法,最喜用的便是杏仁㊁白蔻仁等药,且宣降肺气之品常占据处方中一半的药味㊂如 胃脘痛”门江案 胃疼缓,气逆不降㊂鲜枇杷叶㊁杏仁㊁生香附㊁降香汁㊁厚朴㊁橘红㊁桔梗㊁白蔻”[5]385,方中半数的药,如鲜枇杷叶㊁杏仁㊁桔梗㊁白蔻此4味,皆是开降肺气之用㊂胃痛治肺,母子同治,胸肺之气宣降正常,胃气得降,痛症自缓㊂王案 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㊂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5]379,治以小半夏汤合金铃子散,参入 杏仁㊁瓜蒌皮㊁香豉㊁白蔻”之品,既可领他药上入胸膈,又可奏宣达肺窍之功㊂范案 食已脘痞痛胀,乃清气之阻”,叶氏治以 当理气以开旷胸中”,立方 杏仁㊁厚朴㊁老苏梗㊁广皮白㊁白蔻仁㊁枳壳汁㊁桔梗汁”[5]385,方中更达一半以上的药物有开旷胸中之效,即杏仁㊁老苏梗㊁白蔻仁㊁桔梗汁㊂综上可见,叶氏在畅肺气以治胃痛时,常以调治肺气之品为主,配以行气和胃药物进行立方,尤喜用杏仁㊁白蔻仁㊁桔梗等㊂1.2 通胃阳以治胃生理上,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也㊂且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所需之气血精津液均依赖于其转输㊂故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以通为顺㊂再次,小肠 化物出焉”及大肠 变化出焉”功能的正常与胃腑之通畅密切相关㊂胃腑下承小肠,初步消化后的食物经小肠进一步分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3,Vol.16,No.61167清泌浊,其浊者再传导于大肠,经由粪便排出体外㊂病理上,胃阳虚,一则阳虚失于温煦则胃痛;二则腐熟功能失司,饮食水谷积于中焦则胃痛;三则中焦气机呆滞,易郁而生火,郁而生痰,郁而生瘀,痛症丛生㊂可见,胃阳虚更易因有形实邪积滞,不通则痛㊂因此,辨治阳虚胃痛,固应温补胃阳,但更应顺应胃腑生理特性,重在通降㊂通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胃肠腑实证常用的攻下法即属于狭义通法㊂但 通字需究气血阴阳”[5]379,广义的通法是指畅达脏腑气机,恢复气血运行㊂ 胃脘痛”篇,叶氏在通法的应用上,并不局限于通下攻里这一内涵,而是广泛运用于胃痛实证㊁虚证[6]㊂其中尤以通胃阳法最为突出,即如吴案 议通胃阳”[5]379,董案 仍参通补阳明之阳”[5]380,朱案 当通阳明”[5]383等㊂1.2.1 通降胃阳以治胃 对于通胃阳法之具体内涵,诸多学者各有发挥㊂有从狭义言者,认为叶氏通补胃阳实质上是补胃气㊁通胃阳,具体可分为补胃气通胃阳法和补胃阳通胃阳法,其基本方为变通大半夏汤[7];有从广义言者,多将通胃阳一法与调肝㊁健脾㊁补肾㊁化瘀㊁安和五脏等治法相结合进行论述[8]㊂结合通胃阳用药频次[9]和以上观点,精研‘临证指南医案㊃胃脘痛“一节,发现叶氏常守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5]119, 通补为宜,守补则谬”[5]382之论,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进行化裁㊂此方出自‘金匮要略“,原书载为和胃止呕㊁引水下行之效㊂方中半夏㊁生姜兼具辛㊁温二性,辛温以行气,可引胃气下行;且通中寓补,气化为阳;加入茯苓通胃阳㊁降胃气,即为通胃阳之基础[5]136㊂临证时,常合温补通达之品,如中虚配人参,阳虚寒凝饮停佐附子㊂如此,则构成叶氏通胃阳法之全貌,即以通降胃气之半夏茯苓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使之适用于阳虚及阳虚痰浊型胃痛㊂故从通胃阳法之理论来源及其选方上可见,通胃阳并非温补胃阳,而是以温通胃气为主,辅以补胃气㊁温胃阳㊂1.2.2 通补结合以治胃 中虚必用人参”[5]133㊂叶氏于半夏茯苓汤基础上,合人参取大半夏汤补虚安中之意,通补结合,治疗脾胃虚弱㊁肝木乘土所致之胃痛㊂如张(十九)郁伤脾胃阳虚案 壮年面色痿黄,脉濡小无力”,立方 人参㊁广皮㊁半夏㊁茯苓㊁苡仁㊁桑叶㊁丹皮㊁桔梗㊁山栀(姜汁炒)㊂水泛丸”[5]381;董案 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叶氏辨为 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予方 人参同煎,一钱,开口吴萸滚水泡洗十次,一钱,生白芍三钱,良姜七分,熟半夏醋炒焦,二钱,云茯苓切块,三钱”[5]380㊂以上两则验案,病机上皆属脾胃本虚,甚而肝木来犯,天士治以通胃阳,即 木乘土”门芮案所载 ‘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㊂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5]126,故方中均以半夏茯苓汤合上人参增强补益中焦之功,补中寓通,正如叶氏所谓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5]129㊂1.2.3 通温结合以治胃 ‘金匮要略“中言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叶氏秉此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化用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㊂用于阳虚寒甚兼痰浊阻滞所致之胃痛时,结合阳虚则痰饮易停,阴寒凝积愈盛,则胃阳愈微之特点,通温结合,尤常配伍附子,并化生姜为干姜,取四逆辈之意,增强其温阳散寒㊁通胃逐饮之力㊂如此,则胃气降达更速,通阳彻饮更效㊂如 胃脘痛”门吴(三七)案 述大便忽闭忽溏,患处漉漉有声”,治法上 议通胃阳,兼制木侮”,处方以半夏茯苓汤合吴茱萸汤,加入附子㊁蒲黄[5]379;朱阳虚痰滞案, 痛固虚寒,吐痰泄气稍缓”,天士明言, 当通阳明,勿杂多歧”,治以半夏茯苓汤合上附子㊁干姜㊁人参,含附子理中汤之意[5]383㊂此外,更有阳微浊凝,功专温阳者,如张(四八)案,叶氏治以 炒黑川椒去目,一钱,炮黑川乌三钱,炮黑川附子三钱,炮淡干姜一钱半”,单用4味大辛大热之品,温中寓通,则其通阳逐饮之功倍增也[5]383㊂故临证时亦要灵活变通,随证治之㊂总之,叶氏以通胃阳法辨治胃痛时,取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㊂主要方法有:脾胃两虚㊁甚则土虚木乘者,通补结合,佐人参;阳虚甚而痰浊阻滞者,通温结合,配附子㊂1.3 和营卫以治胃胃本多气多血之腑,化生气血灌溉全身百骸,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㊂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胃络得以滋养,荣则不痛㊂倘气血生成不足,营络失于濡润,营卫不调,一则不荣则痛,二则卫外不能,客邪来袭,病自生矣㊂其次,和营卫即是补中焦㊁健中气㊂其一,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之源在胃㊂叶氏亦言 当建立中气,以维营卫”[5]37㊂其二,和营卫可微益气血,一则胃腑营络充盈,功能正常;二则阳气充盛,胃气得行㊂故从营卫施治亦是可行㊂‘临证指南医案㊃胃脘痛“一门中,叶氏则有 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5]382的论述,可见营卫虚㊁络虚亦可胃痛[10]㊂故叶氏本络虚立法,调和营卫以治胃,即书中言 营虚胃痛,进以辛甘”[5]382㊁ 形寒脘痛,得食甚,手按少缓㊂非有余客邪病,拟进和营卫法”[5]383㊂营卫本一气,营血得充,卫阳外护,他邪难犯;营卫调和,胃络有荣,胃痛可止㊂遣方用药上,叶氏采辛甘温法,宗仲景桂枝汤,去酸敛滋柔之白芍,易生姜以煨姜,佐以茯苓通胃阳[5]136,灵活加减,用于营血虚损所致之胃痛㊂胃阳兼虚者,用当归合当归桂枝汤,温经和营,如顾(五一)营络胃阳兼虚案中 当归一钱半,甜桂枝一钱,茯苓三钱,炙草五分,煨姜一钱半,南枣肉二钱”[5]382;若兼瘀血,加以桃仁,如盛(三六)案 又阳微胃痛㊂当归㊁桂枝木㊁桃仁㊁炙甘草㊁煨姜㊁南枣”[5]384;劳力气泄阳伤,又心脾营血暗损者,用人参合四君子汤,脾胃同调,益气养血,如费(二九)案 人参㊁桂枝㊁茯苓㊁炙草㊁煨姜㊁南枣”[5]382;某案 当培中土,而理营辅之㊂异功加归㊁芍,用南枣肉汤泛丸”[5]382⁃383㊂形寒脘痛,阳微不司外卫者,用附子合桂枝附子汤,急护其阳,即张案 阳微不司外卫,脉络牵掣不和,胃痛,夏秋不发,阴内阳外也,当冬寒骤加[5]382㊂宜急护1168 环球中医药2023年6月第16卷第6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2023,Vol.16,No.6其阳,用桂枝附子汤”㊂阳虽微,然本营络有虚,仍治从桂枝汤,阴乃阳之本也;重在表阳,而非胃阳,故加附子壮在表之元阳,即王子接[11]所言: 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籍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㊂”以上可见,辨治营络虚损㊁以及营虚并见胃阳微伤或阳微不司外卫所致胃痛时,以辛甘温之桂枝汤外和营卫㊁内调阴阳,或合人参,或合当归,或合附子㊂叶氏此举,不以补血剂滋腻填塞,而重在气血舒畅,营卫调和,虽病在血络,却治在气血两端㊂2 用药上巧用姜品2.1 生姜少用,煨姜㊁良姜㊁干姜多用叶氏用姜颇为精当㊂纵观 胃脘痛”一节,生姜罕用,而煨姜㊁良姜㊁干姜常用㊂大抵此三者辛温通达之性味更厚,入胃温胃之力更强㊂于营虚或并阳伤时,多用煨姜,上已叙及,兹不赘述㊂于肝郁木乘或见浊痰上逆㊁呕吐时,多用良姜,合吴茱萸取吴茱萸汤温中降逆㊁散寒止呕之功,如施(六二)阳虚阴浊凝阻案 胃痛,浊痰上逆㊂代赭石㊁炒半夏㊁淡吴萸㊁淡干姜㊁茯苓㊁广皮㊁荜拨㊁生益智仁”[5]383,天士以半夏茯苓汤合吴茱萸汤,又配代赭石㊁荜茇下气降逆,广皮㊁益智仁温运脾气;吴(三七)案 淡吴萸㊁良姜㊁半夏㊁延胡㊁炮川乌㊁茯苓㊁蒲黄”[5]379,合吴茱萸汤兼制木侮,蒲黄入络活血㊂于阳虚痰饮,多用干姜,如高(五十)案 素多郁怒,阳气窒痹,浊饮凝冱,汤饮下咽,吐出酸水,胃脘痛痹,已经三载,渐延噎膈”,此案痰凝浊阻故致胃痛,叶氏 先与通阳彻饮,俾阳气得宣,庶可向安”,一诊立方 半夏㊁枳实皮㊁桂枝木㊁茯苓㊁淡干姜”,以干姜易生姜;二诊浊饮仍阻,阳仍不宣,于一诊处方中更加良姜温胃气㊁通胃阳[5]383⁃384㊂2.2 妙用姜汁叶氏喜用鲜品,‘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鲜药共计718次,其中姜汁使用最频,达185次[12]㊂ 胃脘痛”门中,姜汁㊁韭白汁㊁桔梗汁㊁枳壳汁等绞汁入药的做法,亦尤为突出㊂相较成姜,姜汁属鲜品,味淡薄,辛通之力更胜,由此可看出叶氏 通胃阳”手法之巧妙㊂且姜取汁,不仅可保留其温胃止呕㊁行气消痞㊁散寒止痛之效,亦可避免姜类成品药物的温热燥烈之性,此亦可窥见天士养胃阴之妙法㊂此外,姜汁或去用存性,如 山栀(姜汁炒)”使山栀寒凉之性大减,防其冰伏邪气[5]381;或和丸,如 老姜汁法丸”[5]383;或调服生用,如姚案 生姜汁四分,调入”[5]381,叶氏云 姜汁生用,能通胸中痰沫,兼以通神明,去秽恶也”[5]381㊂而桔梗汁㊁枳壳汁㊁韭白汁等用法与姜汁有异曲同工之妙㊂用汁,可防燥烈伤阴之弊;用鲜品,则其辛香理气㊁宣透开窍㊁通达清阳之力更优㊂3 结语叶氏治法巧妙,药少效精㊂于清气受阻胃痛时畅肺气,喜用杏仁㊁白蔻仁㊁桔梗等;于阳虚或并痰浊胃痛时通胃阳,以半夏茯苓汤加减;于营虚胃痛时和营卫,以桂枝汤化裁㊂此外,在姜品的运用上,生姜少用,而煨姜㊁良姜㊁干姜常用;妙用姜汁㊂‘临证指南医案“中这些方法都值得临床医者学习和运用㊂参考文献[1] 张声生,周强.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2] 马青,单兆伟,王晓华.单兆伟教授从肺论治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6):557⁃559.[3] 代夏欢,张怡,解秀翠,等.解表宣肺法在脾胃系病证中的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52⁃2753. [4] 彭君伟,周帆,方静,等.浅析叶天士从肺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58⁃1760.[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于佳琪,付姝菲.论通法在叶天士治疗胃痛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2):115⁃117.[7] 张文选.叶天士用经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7⁃70.[8] 茅晓.叶桂 宣通胃阳”说与胃肠病证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4):195⁃197.[9] 郑璇.‘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用药统计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10] 葛惠男.叶天士络病学说及其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409⁃412.[11]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6.[12] 宋如珺,韩赟,沈多荣,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鲜药应用的规律及特色探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19):2402⁃2404.(收稿日期:2022⁃05⁃13)(本文编辑:邱灵慧)。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

真武汤方证医案(收集整理)[名医验案]1、许叔微医案乡人京姓之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
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
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矚,振振动摇。
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
予视之曰,强汗之过也。
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
服之则筋惕肉睥者,为逆也。
唯真武汤可救之。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身瞩动,振振欲摒地者,真武汤主之。
予三投而大病除。
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差。
2、滑伯仁医案滑伯仁治一人,七月内病发。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即发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睥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结盟,更服附子七枚乃愈。
3、刘渡舟医案案1、李某,男,32岁。
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
血压正常,心肺正常。
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烦时,只好服止痛药片。
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冻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
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
望面色黧黑,舌淡质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以其色脉之诊可以确定。
为疏:附子12克,生姜12克,桂枝12克,茯苓24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
其服6剂获安,又服苓桂术甘汤4剂巩固疗效而愈。
案2:孙某,女,60岁。
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
经服胃舒平、酵母片以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
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
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
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化水,以治寒邪,处方: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
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
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加入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葛根汤(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葛根汤【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葛根汤作者:黄煌编排:胡子024、葛根汤【组成用法】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现代应用】1. 头连项,背及腰。
以项背腰部强痛拘急,紧束不舒为特征的疾病多用本方。
如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
对于使用胃复安(又名灭吐灵)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如斜颈)等也可使用本方。
2.本方的作用趋势有“升”的特点,因此,对于头面部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痤疮、脑供血不足等;暴聋、中耳炎、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麦粒肿等五官科疾病也有较多的应用机会。
3.其他方面,如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的初起发热,恶寒,脉数者,属于“逆流挽舟”之法;还用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
【经验参考】本方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再加麻黄而成。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汤证见项背强兀兀者,加麻黄不仅仅使主治的方向由汗出变为无汗,其使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发汗的狭义空间。
麻黄本身的使用范围就非常宽广,与桂枝相配伍则方剂的作用更加趋向于表层,再配以葛根之“升”,无疑使本方的走上趋势显得特别突出。
“项背强兀兀”是应用本方的重要指征,”项背部是本方治疗的主要方向,如细野史郎认为本方的使用目标是“后头部,项、肩背强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临证指南《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刘渡舟医案:姜x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杏林箫客2009-11-26 20:49当归四逆汤证腰痛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
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
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
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吴茱萸10克.服药二剂而痛止。
腰腹冷痛案刘渡舟医案:白xx,女,32岁。
深秋季节,在田间劳动时,适值月经来潮,因在野外就厕,当时自觉寒风吹袭下体,冷冽非常。
不久而出现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难以忍耐。
舌苔白润,脉弦细。
经期风寒入客厥阴,络脉瘀滞而为病。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7枚鸡血藤12克石楠藤12克.服药仅二剂而痛止。
【解说】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
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
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氏综合症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
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杏林箫客2009-11-26 20:4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吐案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9岁。
夏月炎热时贪食寒凉之物,以致吐泻交作,但以呕吐为主,伴见心烦,口苦等证。
舌苔黄而润,脉滑数。
黄连6克黄芩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另捣生姜汁一盅,兑入药汤中服。
只服一剂则吐止而安。
腹泻案刘渡舟医案:杜xx,男,1周岁。
患儿自生下后即大便溏泄,每日数次,吮乳不佳,而且多吐,伴见口舌糜烂等证,久治不效。
舌尖红,苔白,脉缓。
党参4.5克干姜3克黄连3克黄芩3克白术4.5 竹叶3克炙甘草4.5克.服药三剂。
腹泻与舌糜俱愈。
【解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具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能调上下之阴阳以解寒热格拒之势。
《伤寒论》中用来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所导致的“食人口即吐”。
这种呕吐俗称“火吐”,来势较猛,人口即吐,不能停留。
但“火吐”又分二种,如果是单纯的火热邪气所致的呕吐,则用大黄甘草汤治疗。
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的呕吐是在“下寒”的基础上产生的。
形成这种病证的原因是误用苦寒的药物伤了阳气,或多食寒凉食品,导致脾阳虚弱。
脾家虚寒,则脾气不升而成泻,热邪在胃,胃气不降则成吐,中州不和而不能升降阴阳,最终难免寒自下寒而热自上热,而成寒热格拒之势,下寒格热于上,所以发生呕吐,同时,也往往伴有腹痛下利等下寒证候。
杏林箫客2009-11-26 20:49芍药甘草汤证筋疝案刘渡舟医案:李xx,男,25岁。
又腿鼠溪沟处突出一肿包如鸡蛋大小,表面不红,用探针刺之无物,但疼痛屈腿不能伸,强行拉直其腿则疼痛号叫,夜间小腿肚子痉挛抽搐。
行步走路时必须架扶拐杖,足跟不能着地。
中医外科诊为“鼠溪脓肿”,但治疗效果不显。
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
此乃足厥阴肝经血虚不能荣筋,筋挛而成,名为“筋疝”。
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
服药一剂则疼痛减轻,二剂后肿包消失,四剂服完,足跟着地,弃杖而如常人。
脚拘挛急案刘渡舟医案:贾xx,男,53岁。
左腿肚子经常性拘挛,疼痛不能伸直。
严重时能向外聚起一肿包。
同时,大姆趾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使脚拘挛。
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
连服四剂而愈。
目昏案刘渡舟医案:刘xx,男,68岁。
有高血压病史七、八年。
患两足胫拘挛已一年多,同时头晕而两目视物模糊不清。
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为肝血虚少之病变。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今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故足胫拘挛,目睛视物不明。
生白芍30克炙甘草12克。
服药三剂后,足胫拘挛明显缓解,又服六剂,拘挛消失,视物清晰,但仍头晕,转用平肝熄风之法调治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刘渡舟医案:周x x,女,12岁。
因与邻儿戏耍,右髓部被踢,从此局部疼痛不可近之。
后又出现低热,37.8?经西医确诊为“化脓性髋关节炎”,疼痛部位微肿,扪之灼手,且右腿倦屈不能伸。
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先川芎药甘草汤舒筋缓急。
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
服药仅二剂则疼痛减半,又服二剂后右腿已能伸直。
所奇者,服药后小便挟有白浊物甚多,疼痛随之而轻。
服药前,局部穿刺有脓液,服药后再穿刺则无。
因局部仍有红肿热感,遂改用仙方活命饮消肿解毒,祛瘀止痛,又服十余剂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刘渡舟医案:杨xx,男,33岁。
开始时右腿髋部疼痛,行步困难;二个月后,左腿也出现疼痛,不能行步。
下肢肌肉逐渐萎缩。
经某医院诊断为”两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其脉弦而细,舌质红绛苔薄。
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
服药三剂即效,疼痛减轻。
考虑到病程久而血脉瘀滞不利,因而又疏当归,赤芍,花粉。
甘草节,丹皮各10克乳香,没药,川芎,浙贝,陈皮,山甲珠,皂角刺各6克银花12克服三剂后,再用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二个多月,则诸证皆消。
经X光片复查,两侧股骨头血运通畅良好。
【解说】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脚挛急”。
本方之药精简不繁,却具有酸甘合化为阴之妙,有柔肝和脾,滋阴养血,缓解筋脉拘急之功,善于治疗血脉不利所致的拘急疼痛。
《朱氏集验方》称之为“去杖汤”,主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
临床经验证明,本方对于因阴血虚少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直,而见脉弦舌红者,多有良效。
并且,对于化脓性髋关节炎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引起的局部疼痛或肿痛,先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然后再用仙方活命饮化瘀散结,疗效甚佳。
如果腿胫挛急,证情象芍药甘草汤证而无效时,酌加羚羊角、钩藤服之即缓。
杏林箫客2009-11-26 20:50甘草附子汤证寒湿痹痛案刘渡舟医案:杨xx,男,42岁。
煤矿工人,终年在潮湿阴冷之处劳动,寒湿邪气袭人。
患关节疼痛己3年,近期加剧。
骨节烦疼,手不可近,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尤其以夜间为甚。
舌体胖大而淡嫩,脉软弱无力。
附子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苡米10克。
服药三剂后疼痛明显减轻。
心悸胸闷等症转佳。
又服二剂,疼痛基本控制。
最后改用丸药长期服用而获痊愈。
【解说】本案的辨证关键是抓住二个方面的证候,一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的寒湿证;另一方面是心悸气短,胸满等阳虚证。
甘草附子汤由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其中附子,白术温肾健脾,行于皮内以逐寒湿邪气;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以扶虚,所以特别适用于心,脾,肾阳气内虚,而寒湿邪气外痹关节;或卒然受寒湿邪气,外伤筋骨,日久而致内虚者,多能取效。
所以用治风湿性心脏病则更为理想。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寒湿痹痛案刘渡舟医案:韩xx,男,37岁。
患关节疼痛已有数年,周身关节酸楚疼痛,尤其以两膝关节为甚,屈伸不利,行走困难。
每逢天气阴雨,疼痛加剧。
舌质淡嫩而胖,脉弦迟。
大便反而干燥难解。
此属寒湿邪气外着内困,脾虚不能健运之证。
附子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六剂。
服药后,周身发痒,如虫行皮中状,两膝关节出汗而粘凉,大便由难转易。
改用肾着汤,服二剂后下肢疼痛止。
最后用丸药调理,逐渐平安。
【解说】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是桂枝附子汤的变方。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它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同的是,桂枝附子汤重用桂、附,意在温经散寒除湿,专治风寒湿三气困阻肌表,郁遏阳气的“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证。
如果湿邪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反大便硬,则去桂枝而加白术以健脾运湿。
因为桂枝走表,与附子合用能耗散津液,而白术与附子合用,则既能行皮内而逐水气,又能健脾气而行津液。
这些细微的机理,正是仲景用药配方精妙之处。
本案所治,形象地再现了仲景方药的无比正确性。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伤寒论》所谓的“其人身如痹”,这是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气相争,湿气欲出之象。
服药完毕两膝汗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
杏林箫客2009-11-26 20:50竹叶石膏汤证乳痈术后高热案刘渡舟医案:杨x x,女,23岁。
急性乳腺炎手术后,高热39?遍用各种抗菌素无效。
兼见口腔粘膜层布满霉菌。
伴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二便自调,精神尚佳。
脉数而无力,舌面因涂龙胆紫无法辨认。
术后耗气伤阴,虚热内扰阳明而胃气上逆。
治当清热滋液,和胃扶虚。
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麦冬2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粳米一撮炙甘草10克.前后共服八剂,热退身凉,呕止胃开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