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结构分析
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

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中印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口大国,也是全球两大新兴经济体。
受益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逐渐加深。
近年来,中印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本文将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印贸易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一、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1.贸易的竞争性中印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具备较强的制造业基础。
在某些领域,中印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纺织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中,中印产品产能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较为激烈。
中印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着价格竞争。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成本较低,产品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而且,中印之间还经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例如贸易摩擦、反倾销调查等,也增加了双边贸易的竞争性。
尽管中印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但在更多的领域中,两国之间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制造业发达,有着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基地,而印度拥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两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合作空间。
中印之间在投资领域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可以帮助印度发展基础设施、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而印度则可以提供中国市场、劳动力和资源。
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中印之间可以开展更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1.结构性问题中印两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主要出口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制造业产品,而印度的出口以农产品、矿产产品为主。
由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强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相对较为容易取得优势。
而印度受农业和矿业的制约,出口产品价值相对较低,难以与中国抗衡。
中印之间的贸易结构性失衡较为严重。
2.政策问题中印两国的贸易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平衡。
中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政策,因此出口制造业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非常庞大。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贸易发展潜力及面临主要问题分析2800字》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贸易发展潜力及面临主要问题分析目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贸易发展潜力及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1)1 中印贸易深度合作的潜力 (1)1.1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 (1)1.2产业合作互补的基础 (1)2 中印贸易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2)2.1贸易依然失衡 (2)2.2贸易领域窄 (3)3经贸合作单一 (3)4贸易摩擦频发 (3)1 中印贸易深度合作的潜力1.1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在外部环境上,中印贸易之间有加强的政治基础。
首先,一带一路的出现,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充分获得平等互惠的贸易机会,相互进行优势互补绝佳良机。
中国在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的过程中,将印度作为南亚的第一站。
中国将基于一带一路体系在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进行贸易,实现平等多边互惠的关系,客观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双方在贸易合作上意愿强烈。
虽然中印关系多次因为边境问题看似受损,但是实际上的相互贸易并未因此出现大规模的减少。
尤其是2020年期间,印度为了实现防疫措施,大量进口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将已经开始低迷的中印双边贸易大幅提升,客观上为后续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条件。
第三,在经济上合作潜力巨大。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人口红利,中印两国人口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总人口,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同时印度当前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高速发展地区。
在加上贸易结构相似、发展结构上互补,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1.2产业合作互补的基础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中印双方都是彼此在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帮手。
首先,在制造层面,中国制造逐渐成为了品质优秀、价格实惠的代名词,并将“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而印度自身的制造业水平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大量精密的机电仪器仍需要进口,而中国对印度产品水平上的优势短期内印度无法弥补,况且印度仍计划在国内建立100个智慧城市,这对中国的机电产品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印度方面自身的软件优势提供的数字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国的在软件层面的不足,双方优势互补具有极大的前景。
中印两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与问题

中印两国贸易的发展、特征和问题46052中国与印度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且,中印两国山水相连,互为邻邦。
近些年来,两国经济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被同时列入“金砖四国”。
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与经济发展对两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有着极大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中印两国贸易的发展趋势图表1中印两国贸易数据11本表中数据来源于印度政府商务部。
表中货币单位为“百万美元”。
通过以上表、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有着极其迅速的发展。
次贷危机过后,印度对中国出口和中国对印度出口分别有了60%以上和40%以上的增长。
而且,通过图中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不出意外的话,中印双边贸易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中印双边贸易增长如此迅速,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GDP 的迅速提高。
根据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距离成反比,因此,在两国距离一定的前提下,中印两国近年来极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出口退税等政策引导,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导致制造业对印出口量大且增速高。
三、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两国都在贸易政策上获利,消除了部分壁垒,拓宽了合作领域。
四、05年以来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开展交流,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增进友好与合作,促进了两国经贸的合作与发展。
此外,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还有极大潜力,因为两国劳动力丰富、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交通距离较近。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良好的增长趋势还会继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印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极为严重,且这一趋势依然在加剧。
从世界范围来看,到2011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已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总进口的第一位,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占印度总出口的第三位,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只占中国总进口的第十位。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虽然两国贸易进展平稳,贸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中印经济贸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国印度两国国内,以及中印之间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合作的进程。
一、中印贸易现状(一)中印双边贸易现状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
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
2007 年11 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印度2007—2008 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而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印贸易额虽然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中印贸易互补度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
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
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中印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国际上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初级产品,但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
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

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中印两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也是全球两大新兴经济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中印贸易关系也不断加深。
近年来,中印贸易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从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来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到底出现在何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竞争性来看,中印之间存在着一些竞争性的贸易产品。
中印之间的纺织品、电子产品等制造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性是十分突出的。
在这些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较为成熟的生产体系和廉价劳动力优势,这就使得中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竞争中,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
从互补性来看,中印两国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互补性的贸易产品。
中国对印度出口了大量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工业品,而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粮食、药品等农产品。
这些产品之间的互补性使得中印之间的贸易得以较为平衡的发展。
受制于一些政治、经济因素,这种互补性贸易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中印贸易失衡问题愈发严重。
那么,中印贸易失衡问题到底出现在何处?无论是竞争性贸易还是互补性贸易,中印之间的贸易结构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中印之间的竞争性贸易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互补性产品则显得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中印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受制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也较大,这使得中印之间的贸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中印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中印贸易失衡问题还受到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印之间的贸易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印贸易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中印贸易失衡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
要通过加强中印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沟通,设立更多的贸易合作机制,加强双边贸易合作,推动中印贸易的平衡发展。
要降低中印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中印贸易更加自由化,使得中印之间的贸易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有利条件,增加中印之间的贸易机会,推动中印贸易的更加平衡发展。
中印贸易发展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

中印贸易发展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又是近邻,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地理优势为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往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然而随着两国经贸发展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从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现状;贸易摩擦;对策一、中印贸易现状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规模庞大,资源禀赋也颇为相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印两个大国相继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两国的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双方贸易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一)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
2003年开始,中国对印度出口小于进口,这对于一直处于对华贸易逆差状态的印度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4/2005财政年度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国,同时,中国位列美国和阿联酋之后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国。
(二)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世纪90年代,煤炭和铁矿砂等一些初级产品是中印贸易的主导产品,近年来,这种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初级产品2002年就已降至17.49%,同期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80.51%,而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到2007年已经占到工业制成品出口的49%。
这表明中国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在印度正逐步打开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为满足入世需要而不断加快的开放步伐,中国的进口规模急速扩张,印度的出口商在中国的工业原材料市场上看到了越来越大的商机,染料、初级塑料、钢铁、金属制品、纸浆等对中国的出口大幅上涨。
(三)贸易收支不平衡在2005年之前,两国贸易基本上呈均衡发展态势。
虽然中国一直保持着顺差,但顺差额最高时也不过4亿美元(2002年)。
甚至在2003-2005三个年度,印度还实现了对华贸易顺差,虽然顺差额不高,但足以使印度工商界对中国经济威胁的恐惧开始消退。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是衡量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更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印两国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口数量上有相似之处,但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却大不相同。
多角度对两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总体比较(一)两国规模均不断上升,我国约为印度两倍2008-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3017亿美元增至74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3% ;印度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1617亿美元增至34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6%。
总体来讲,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除个别年份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出现小幅下降外,基本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增速略高于印度,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约为印度两倍多。
从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占GDP比重看,2008-2019年,中印两国占比均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是印度占比约为中国的两倍,印度占比稳定在12%左右,中国占比稳定在6%左右。
(二)我国长期保持逆差,印度长期保持顺差2008-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逆差)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 、13.1%、39.3% ,逆差由111 亿美元增长至261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顺差)年均增长率为7.1% 、8.9% 、6.3%,顺差由505亿美元增长至837亿美元。
从分项增长速度上看,中印服务贸易收入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支出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中国高出印度4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旅行项下支出增长较快。
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逆差,且逆差规模快速扩大;印度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二、中印服务贸易收支结构比较分析(一)从收入结构上看,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印度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旅行,分别占比28.3% 、18.9%% 、14.7%,合计占比61.9% ;印度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行,分别占比46.0%、21.7% 、15.0% ,合计占比82.7%。
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和对策

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和对策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这五个新兴经济体的非官方经济合作框架。
作为五个新兴经济体中的两个代表,中国和印度在金砖国家框架下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印之间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本文将对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1. 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虽然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农业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庞大的农业人口,但是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中印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远远落后于两国整体贸易规模,远远低于其潜力和需求。
2. 贸易结构单一:当前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大宗农产品,包括稻米、小麦、棉花等,对其它优质农产品的进口相对较少。
由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过于单一,导致贸易规模受到了限制,无法充分体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巨大潜力。
3. 贸易壁垒较多:中印之间农产品贸易存在着诸多贸易壁垒,包括进口关税高、质量标准不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在近年来,受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冲击。
4. 质量安全问题:中印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中,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印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发生过多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也导致了中国对印度农产品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进而影响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1. 拓展贸易渠道:中印双方可以通过拓展贸易渠道,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比如加强农产品贸易展会、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加工品贸易等方式,来增加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
2. 多样化贸易结构:中印双方可以在农产品贸易中,积极推动贸易结构的多样化,逐步拓展新的农产品贸易领域。
比如在优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等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从而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3. 减少贸易壁垒: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减少进口关税、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式,来减少农产品贸易中的贸易壁垒,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印贸易结构分析学生姓名:**学号:**********系(部):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入学时间:2010 年09 月导师姓名:郑** 职称/学位:boshisheng 导师所在单位: **学院中印贸易结构分析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政治外交关系的逐步调整,中印两国领导人以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两国经济贸易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但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的贸易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规模相比,还远远不够。
目前双方贸易进展平稳,本文就中印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与探索,总结归纳出中印两国贸易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办法,用以更好的改善与促进两国的经济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印经贸关系的全面提升。
本文即针对中印贸易结构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中印贸易合作;贸易结构;现状;问题;对策Analysis of China-India Trade StructureAbstractSince the nineteen nineties, gradually adjust the Indian political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two peoples friendly exchanges become more frequent, theChina-India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shows very strong complementary sex, China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has become the first big trade partner, Indi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of China in South Asia. But as the world's two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as the two largest Asian countries,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scale, is still far from enough.Two sides trade smooth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summarizes the existing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rade issues,and seek solutions, to improve and promote bilateral economic exchanges,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China-India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a-India Trade structure.Keywords: China-Indian trade cooperation; trade struc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二)国外研究现状 (1)(三)研究的意义 (1)二、中印贸易结构分析 (2)(一)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2)(二)技术贸易结构分析 (3)(三)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4)三、中印贸易结构之间存在的问题 (7)(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7)(二)印度贸易壁垒 (7)(三)中印进出口商品结构类似问题 (8)(四)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8)(五)释放货物贸易同质性竞争市场力量和挖掘服务贸易差异性市场互补潜力问题.8四、进一步促进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对策分析 (9)(一)中国完善出口商品结构 (9)(二)中国应对印度贸易壁垒 (9)(三)增强中印贸易互补度,削弱竞争度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中印贸易结构分析前言二十世纪九十年来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中印两国领导人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只有对中印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印两国的合作与发展。
一、研究的现状与意义(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印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今天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印度作为大国,作为中国的领国,作为南亚唯一大国自然成为中国学者关切的对象。
国内对印度的研究,首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其他好友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等。
这些研究机构和一批有能力的学者对中印关系的付出,取得了很大成就。
其中,李盾教授的《中印贸易摩擦》(2006),极其详尽的表述中印贸易摩擦现状,摩擦产生的原因,如何避免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同时他认为中印两国贸易的相似度导致两国贸易摩擦。
倪香琴在《进一步促进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对策分析》(2007)分析了中印两国贸易特点及问题,探讨了现阶段中印经贸的发展前景以及促进中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她认为中印两国在贸易结构方面存在竞争,竞争不可避免。
国内学术界对中印经贸关系的研究成果显著,但也有一定不足。
首先研究的成果有一点片面,而且研究力度不够。
当然,这种现象会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得到改善。
(二)国外研究现状相对中国对印度的研究,印度更加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包括两国贸易关系。
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Mohammed Saqid在其著作《WTO框架下:中国和印度》(2003)说中印两国在贸易上虽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是双方的经济互补性也很强。
印度前著名经济学家,印度商务部长JAIRAM RAMESH写了《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一书,提出中印大同的思想,在中国也很轰动。
很大印度知名人物都认为,中国和印度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严重。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产品进入印度的数量与贸易金额显著增加,特别是入世后,中国对印度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大,动力和强度都有增大的趋势。
同时印度也加强了其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努力并且取得一定效果。
(三)研究的意义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国情,比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极少。
两国也有相似的发展任务与成为大国的愿望。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都需要长期和平稳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以及安定的国内环境。
中印两国的关系不断充实和深化,既是双方的共同需要,又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两国人民的期待。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经济获得了较快并且持续的发展,再加上一些制度的创新,推动了印度的各项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拉动了印度其他产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并确立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的高速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保持在7%-14%之间。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跨入21世纪后,中印两国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印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双方巨大的市场极不相称。
印度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是以铁矿砂等为主打的资源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出口以机电,家电,通讯,电等轻工业产品为主。
目前中印贸易水平仅相当于印度对外贸易额8.55%,而在中国则不足1.5%。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本身的原因,即源于中印两国基本国情,两国的发展目标,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较相似,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趋于一致等造成的两国在部分产业状况的相似,使两国处于竞争状态,而在互补的产业部门贸没有很好的发挥好双方的又是互补。
本人在一些问题上借鉴前人并在此基础上作较为详尽的论述,为改善和发展中印两国关系,扩大双边贸易,增进中印两国友谊,提供一些有益见解。
二、中印贸易结构分析(一)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表1:商品的分类要想分析商品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前提是选择一个合理的商品分类方法。
本文遵循Lall(2000)的分类标准,同时结合生产方式和研发投入的密集度两个方面,将239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成五类: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MT),高技术产品(HT);然后再将四类制成品分成了九类,具体分类如下表1:该分类方法的优势在于,反映了产品的技术结构的区别,有利于更深入的揭示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变化,从而从产品的角度真实的反应两国贸易结构的变化。
1992年我国对印度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PP)和其他资源性产品(RB2),这两类产品分别占据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约40%和29. 15%;而我国从印度进口产品的分布更加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它占据了我国从印度进口的65. 15%;而到2006年,我国对印度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占据较低份额的电子电力产品(HT1)、工程机械产品(MT3)和中技术加工产品(MT2)等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占比具有明显上升,分别达到27. 18%、16. 16%和12. 24%,而原来具有绝对优势的初级产品(PP)和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占比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34. 19%和17.15%;反观印度对我国的出口仍然集中在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占到印度对我国总出口的65%。
这些表明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而印度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类别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