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语言的运用(4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盘曲línxún ()lòu空(休qì()yí和园(wéi幕()丘hè()鸣钟击qìng()))jiǒng然不同())zhuó磨(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a.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b.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填空题(10分)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②乡泪客中问。
③坐观垂钓者。
④《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讲究近景远景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的。
(a映衬 b布局 c层次 d配合)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分)①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③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④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5.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重峦叠嶂诸如此类因地治宜巧妙绝论俯仰生姿珠光宝气自出心裁陡劳无益6.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
请你依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家”、“黑板”。
(4分)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块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二.阅读题〈一〉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早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新)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模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新)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模拟题汇总1.(2020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二模语文)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蝙蝠携带大量致命病毒,为什么自己却安然无恙?①在很多故事里,蝙蝠是邪恶的象征,而在现实里,蝙蝠只是一种很渺小的生物。
(引出说明对象)②蝙蝠虽然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却是世界上千种最致命病毒的携带者,是很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自然宿主,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早。
本次流行的新冠肺炎,目前追踪基本确定与野生动物有关,极大可能为蝙蝠。
(介绍携带病毒情况)③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纲中的第二大目——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
根据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数据库显示,在全球69个国家,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
蝙蝠是最大的病毒库之一,但又对大多数病毒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其原因目前仍未十分明确,据目前学界推测,可能与它们的飞行能力和特殊免疫系统有关。
(病毒种类很多,对病毒具有较强的耐受力)④蝙蝠在飞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快速复制新的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主要防御机制则是通过发烧使体温升高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可以极大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蝙蝠通过飞行体温升高,抑制病毒,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⑤科学家通过对蝙蝠基因组研究发现,尽管蝙蝠的基因组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身上包含的某些基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多,这些基因有助于抵抗入侵病毒对自身的伤害。
⑥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病毒的侵害,可是为什么蝙蝠会成为天然的超级病毒库?科学家推测蝙蝠种类多,喜欢群居,寿命长,而且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携带多种病毒且对病毒有较强的耐受力,易于传播病毒。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
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
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
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
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闫晗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选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手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合由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使利。
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来花呢?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
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现被投喂得心满意足。
可是,你真的承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A)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使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
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完解和苏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适时无关紧要的一句末破。
(B)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吴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
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
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金、温暖、慰籍和自己的人生。
(C)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
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根新潮。
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故平地、被量化的。
(D)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义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
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
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奏。
(1)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你对“二手‘知识胶囊’”的理解。
(2)根据要求答题。
①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②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第下一个同举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语文)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吃”过牡丹花吗①提起牡丹,就会想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记者日前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片农田里看到了一种可以“吃”的牡丹:油用牡丹。
它的根﹣﹣丹皮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种子可以加工成食用牡丹籽油,牡丹花蕊可以加工成牡丹花蕊茶。
②我国油用牡丹专家、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李育材介绍说,油用牡丹是我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灌木,共有9个种、1个亚种和1个变种,全部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区。
③2006年,中国林科院检测出了牡丹籽油的各项成分。
检测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各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含量较高,是一种高端食用油。
菏泽随之进行了小规模、专业化的实验性生产并取得了成功。
2010年4月,国家林业局在菏泽组织召开了50多位专家参加的发展油用牡丹的专题论证会,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山东菏泽市发展油用牡丹基地前景广阔,效益可观。
2011年3月,在进行了多项安全试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
④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亚麻酸含量达40%以上。
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
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⑤2011年8月,李育材牵头在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率先搞起了试点栽培及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拉开了我国油用牡丹发展的序幕。
⑥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种植油用牡丹122.48万亩,年产牡丹籽1 612.59万公斤,牡丹籽油加工企业49家,吸纳就业23.63万人。
⑦目前,以油用牡丹为原料,已开发出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保健品、药物、日用品五大类数十种产品,有的已经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阅读《飞机“不喝油”也能飞》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王远①“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
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②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
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
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
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③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
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④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⑤“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
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
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心灵“杀手”—微笑抑郁【文本1】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晓、等。
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往往以外向开朗、积极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因此突然因抑郁症而轻生,让人更感错愕。
(节选自2018-10-15《快资讯》)【文本2】微笑抑郁症,顾名思义,是抑郁症的一种,在患者不能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他的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的发泄,并且还需要表露出微笑来面对各种人和事时,这样一来,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翠在忧郁的内心面前,长期以来,就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普夫发现,掩盖真实情绪、假装友好容易导致抑郁,增大压力,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疾病。
“微笑抑郁症”比一般普通的抑郁症危害更大。
患“微笑抑郁症”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
而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甚至会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时候,人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节选自2019-08-12《微医网》)【文本3】“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
对很多白领来说,“笑脸迎人”是一种职业素质,也是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最佳途径。
为了维护自己的“能人”、“强人”或“微笑使者”的职业形象,他们不愿向人倾诉自己的负性情绪,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
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
在社会角色和个人感受之间失去平衡,这是不少人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治疗“微笑型抑郁症”应采取以生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
要减少“微笑抑郁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给自己解压。
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都是好办法,即便只是:想哭就哭!偶尔想大哭一场,释放一下自己又何妨呢?哭泣能够释放积压的焦虑,排除毒素,这种偶然的爆发将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节选自2017-01-08《科普中国》)(1)请简述标题的作用。
(2)文本2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能否删去?请结合句子阐述其理由。
(3)文本3三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述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罩在忧郁的内心面前,就会患上抑郁症。
B.“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
人们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的微笑,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强装的。
C.要减少“微笑抑郁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记住学会给自己解压。
哭泣能够释放积压的焦虑,排除毒素,让我们今后的微笑变得更加真实!D.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有效治愈抑郁症,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B能够缓解紧张情绪。
【答案】(1)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喻巧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删。
“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可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性。
(3)举例子、作诠释。
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及几种治疗方法,并具体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4)C【解析】【分析】(1)从标题的语言方面分析,这个标题把“微笑抑郁”比作是心灵杀手,非常的生动形象,吸引人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文章的内容方面分析,本文说明的对象就是微笑抑郁,因此这个标题也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2)首先要理解“可能”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只是推测他们会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但并不确定,如去掉“可能”则表示这些人一定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这样与事实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因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一段诠释了“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的原因,第二段举了几个治疗微笑抑郁的方法:工作节奏放缓,跟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
使说明具体详细,条例清晰。
(4)A 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罩在忧郁的内心面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并不是一定就是患上抑郁症。
B 文中说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
并不是每个人的微小都是强装出来的。
C正确。
D文中没有相关的内容能说明这一点。
故答案为:⑴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微笑抑郁症,同时比喻巧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删。
“可能”表推测,这里是指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人有可能从极度自信变成极度自卑,若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性。
⑶举例子、作诠释。
具体详细地列举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及几种治疗方法,并具体阐述了其治疗的原理,使说明条例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⑷ C【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有说明文标题作用的知识储备,说明文标题作用有:①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如若是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
答题时要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
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
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
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⑦段中划线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4)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划线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划线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划线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答案】(1)①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②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③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
(3)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4)D【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④⑤⑥段依次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方法,把这几段的中心句提取出来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2)第二段说明的内容是: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结合划线句内容分析,这部分举了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的例子,并把每个例子在冬天和在春天所能承受的温度进行比较,因此,这部分内容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