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合集下载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 94

亿 亩 占全 国 水 稻 总 面 积
绿 色 的 希望 和 金 色 的 收 获


稻 的决 定
20 8

随着在世 界 各 国 试 种
稻 已 引 起 世 界 范 围 的关 注

杂交 袁隆
19 7 6
年 定点 示 范 种 植

万亩


在全 国范 围开 始应 用 年杂交 稻 种植 面 积
平用

粒种 子 改 变世 界

给 中国
于生产
19 8 8

及 世 界 久 受饥饿威胁 的人 们带来

平 不 满 足 于 仅 仅在 课 堂 里 给学 生
农校 任教 师


他特别重 视 实验教

们传 授 知 识
身影

人 们 还 经 常看 到 他

学 重 视 培养 学 生 的 动手能 力
了 在 显 微 镜下 观 察 细 胞 壁


在 田野里 指导学生观察

实践 的


细胞
由于 常年在 田 野 里 做 试 验

年 的努 力


超级 杂交稻
功 夫不 负有 心 人 平 的第

19 7 4
年 袁隆

小面 积试种成功 测 结果 表 明


有关 专家 的实
个 杂 交水 稻 强 优组 合南

超级 杂交水 稻亩产
, 。

2
号研 制成 功
19 7 5
年冬 国

量 高 结 实 率高 千 粒 重 高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

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

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观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观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观后感
摘要:
一、引言:介绍《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背景和主题
二、分析:1.影片中袁隆平的形象塑造2.影片展现的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影响3.影片传达出的主题思想:科技创新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总结:影片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一部以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为原型创作的影片,通过讲述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过程,展现了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世界。

影片中,袁隆平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勤奋刻苦,为了寻找合适的水稻种子,不辞辛劳地在田间地头工作。

他坚持科学精神,勇于挑战权威,不断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

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代表了一种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的精神。

影片展现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也是全球粮食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

杂交水稻的研发,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世界。

影片传达出的主题思想是,科技创新对人类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它让我们看
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家的重要作用。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读后感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读后感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读后感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这本书讲述了袁隆平先生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发明出第一颗杂交水稻的种子,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农业格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袁隆平先生的毅力和执着所感动。

他从不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颗小小的种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农业格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

科技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产量更高,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科技还可以帮助农民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农业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和农业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和创新,才能不断改变世界,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

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

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

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

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

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

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原文

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原文

绘本故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原文1930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

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

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

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四处开满了鲜花。

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

1953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

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

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1959----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

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

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

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

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

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

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

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呢?”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故事概括,欢迎品鉴!袁隆平的故事概括篇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21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21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2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读后感800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读后感800

篇一《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本书讲述了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卓越贡献。

我深深地被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毅力和执着精神所感动。

书中详细描述了袁隆平先生如何将一粒普通的种子改变为能够带来高产量的杂交水稻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突破,更是一个人类对自然界的挑战。

袁隆平先生的努力不仅让中国人民的餐桌上有了足够的粮食,也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挑战。

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书中还提到袁隆平先生对于农民和农业的关注。

他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需求,努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总的来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一本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书。

它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农业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从袁隆平先生的故事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本书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以及他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让杂交水稻技术走出国门,造福全世界的。

我被袁隆平先生的毅力和坚持所深深感动,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更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袁隆平先生的执着精神深感敬佩。

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从选育单株优良到找到雄蕊不育的“野败”,再到找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一路探索,一路突破。

他的坚持和毅力,使得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坎坷,但最终走向了成功。

此外,我也对于袁隆平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到敬佩。

他毫无保留地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帮助那些粮食短缺的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有着广阔胸怀和高度责任感的人。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袁隆平先生对于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导读】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

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

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

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

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

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

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

”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
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

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

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

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

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

”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

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

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

2001年,首批
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

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

”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

到那时,他正好80岁。

( 中国青年报:甘丽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