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者:陈玥,翟月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第9期摘要: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从事比较研究的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追求短评快的多,有理论建树的少;启示借鉴的多,起实质作用的少;跟着感觉走的多,注重方法与方法论的少;有学科情结的多,解决问题的少。
对此,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关注理论研究、夯实方法论等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跨国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促进自身研究的科学化。
归根结底,着力解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才是比较教育学科立足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专业化队伍;理论;方法与方法论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9-0112-06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比较教育研究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如研究队伍不纯、研究成果肤浅、研究重短评快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批评、质疑与争论。
因此,我们既要科学地审视我国既往比较教育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要正视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既是探究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理论与价值的诉求,同时也是关乎未来比较教育学长久有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从事比较研究的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科组织发展中最能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可以说,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对于比较教育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流学科的建设,甚至一流大学的创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
[2]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确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其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许多人都发现,似乎比较教育的“领地”逐渐被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所“侵袭”。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

总第92期 第1期2023年1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1, 2023Serial No.92摘 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服务,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丰功伟绩。
具有留美生是规模最大群体、重视实学、学历较高、理工农医类就业率略高于人文社科类、求职方式以个人联系为主、就业领域以高校、机关工厂为主和分布地域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等特点。
系统概括这一群体的基本特点对新时代我国如何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基本特点;人才优势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1-0037-07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左 玲1,何 虹2(1.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国家认同研究”(17BDJ050)作者简介:左玲(1976-),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留学归国人员研究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何虹(196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一级调研员、副教授,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中,为新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医药、卫生、国防、外交等各领域的创建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做出奠基之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

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标题:深度探讨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博士毕业人数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也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推测。
本文将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进行深度探讨,并分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的统计表1. 2000年-2005年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增速较快。
2000年,博士毕业人数为2000人,到2005年已经增长到8000人,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2. 2006年-2010年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2006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1万人,到2010年更是达到了2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纷纷加大了对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
3. 2011年-2015年2011年至2015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1年,博士毕业人数达到了3万人,到2015年更是突破了4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再创新高,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提升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要求。
4. 2016年-2020年2016年至2020年,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6年,博士毕业人数达到了5万人,到2020年更是突破了6万人。
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继续持续扩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要求。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中国历年博士毕业人数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博士生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5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一
① 19 99年与 20 06年 在学 博 士 生 和博 导 的数 据 分别 来 自
19 2 0 99、06全国教 育 事业 发 展统 计 公报 和 教 育部 学位
知识 功 底不 扎实 , 结构 不合 理 。主要 表现 在 : 业基 专 础 知识 掌握 不扎 实 , 考 问题深 度 和广度 欠缺 ; 思 视野
相应的师资没有获得 同步发展。博士招生的过快增 长, 以及现 存 招 生 制 度 、 养 制 度 等 方 面 存 在 的 缺 培
陷, 导致 博 士招 生 过 程 中存 在 滥 竽 充 数 的 现象 。个
[ 摘 要]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 、 教育部 、 人事部 20 07年 9月颁布“ 国博士质量调查问卷” 全 , 并据 此对 5所研 究型 大学 1 8 在读 博 士生 、 7 9位 毕业博 士 生 、0 5位 5 l3 6 7位 博 士 生导师 以及 11位 3 研 究生教育负责人就当前我 国博士生质量的状况进行抽样 问卷调查。该研 究从博士生 自身素质的 角度 出发 , 发现 当前 我 国博 士生质 量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是 : 士 生 生源 质 量 下 降、 础 和 专业 知 识 博 基
办。
2 — 5
窄, 知识结 构不 合理 ; 文 重考 不 重用 , 外 口语 及 外 文 写作 能力差 ; 科学 思维训 练不够 , 对解 决实 际问题 的 方法 掌握较 少 。这些 问题 在调 查 中反 映 比较 突 出 ,
说 明 目前 我 国博 士生培 养 中知 识储备 不足现 象较 为 严重 , 在很 大程度 上导致 了博 士生教 育质量 的下滑 。
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政策分析郑春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420内容提要:本文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历程及其政策加以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上年均有一定的增长,体现在几个方面的数量增长上,即高等学校数,高等教育本专科、研究生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等。
(一)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概况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31所。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
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6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增长5.20%;其中博士生5.80万人,硕士生36.06万人。
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8.17%;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
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21.84%;其中博士生4.14万人,硕士生27.04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46.06万人,增长8.4%;毕业生447.79万人,比上年增加70.32万人,增长18.63%。
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背景、机遇与挑战-2019年精选文档

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背景、机遇与挑战300072)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继1996年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之后,2012年3月8日正式批准设立工程博士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D.Eng)。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其专业学位由高等学校授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指导。
一、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传统的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林牧渔业生物技术、农林牧渔产品控制与检测以及农业观光、休闲等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能源和环境等工程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产业方面,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和加工业中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产品档次的质量,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对先进制造等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迅猛,渗透力强,应用面广,对应用电子等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
因此,我国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特别要加强对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在结构方面还不平衡。
从素质结构看,我国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据统计,我国94%以上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次上,高层次人才仅占5.5%,并且在国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科学前沿、作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学术型博士进入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的也是凤毛麟角。
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2010.7广角从我国最近十几年的博士教育总体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扩招带来了博士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从1995年的4151名毕业生,到2008年的41460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9.4%,14年中博士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255289人。
因此,博士生毕业之后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
一、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概述关于高校扩招前后的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根据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高等院校(其中包括了成人高校)、科研院所(包括科研与设计院所)、政府(包括国家机关、省级以上机关和省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了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中专和中小学以及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企业(包括厂矿企业、涉外企业、生产性公司、商贸性公司、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博士后、出国、部队以及其他(其中包括未分配、待业、创业等)9个类别。
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博士毕业总人数达到255289人(资料中有效数据有218095人,占毕业总人数的85.4%,信息缺失37194人。
对于部分就业信息缺失的数据,我们没有纳入分析)。
表11995-2008年博士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从表1可看出,有43.9%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上科研院所10.8%和博士后2.9%,总共有125633人,近60%的博士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构成了我国科研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拥有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进入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5.2%),总共有超过1.1万名博士毕业生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各个方面。
另外,企、事业单位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博士生(33059人,占毕业总人数的15.2%)。
出国继续深造,进入部队的人数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毕业总人数的2.9%和2.3%。
总的来说,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仍旧集中于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笮范巍蔡学军成龙摘要:为了解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基于1995-2008年的毕业博士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我国博士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

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比较教育学是把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政策等进行比较,或者主要研究国外教育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篇1试论比较教育学的本土研究与自主发展摘要:在全球化成为主导语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中国的教育理论在西方话语中也丧失了本土性。
表现出“本土失语”。
在此情况下,主张比较教育学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首先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然后从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展开时比较教育学“本土失语”的思考。
关键词:本土失语;比较教育学;本土研究;自主发展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与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
丧失了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因此,肩负教育与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博士群体研究情况分析
3.1对象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的检索,笔者选择1988~2018年期间比较教育学毕业博士研究生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涵盖了整个比较教育博士的培养时间,其中获取其导师、研究课题和毕业时间及毕业学校等信息,对共500名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进行了分析研究。
部分数据如下表。
表部分博士论文数据
3.2数据结果与分析
3.2.1 毕业生人数
从1988年开始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生以,截止到2018年共有500名毕业生。
2004至2013年10年培养毕业生340名,占总培养数的68%,是比较教育博士培养的高峰期,但在30年的培养过程中,前10年培养人数较少,总体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绝对数培养人数不多。
见表1。
表1培养毕业生人数
图1 培养毕业生人数
3.2.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
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毕业的学校共8所,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最早招比较教育博士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达168人,是毕业生最多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招生较多;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招生相对偏少。
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具有比较教育博士点不均衡,中部明显塌陷,西部也只有一所。
大多数高校比较教育博士点培养人才效益相对较弱,发展缓慢但增长稳步总体培养博士生人数偏少。
表2培养高校及毕业学生数
图2 各高校毕业生数
3.3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状况
目前,有比较教育博士生毕业生的导师有58名,浙江大学7个博导,北京师范大学24个博导,华东师范大学13个博导,西南大学4个博导,华南师范大学3个博导,南京师范大学2个博导,东北师范大学5博导,共58博导。
其中王承绪、马骥雄2位导师已经过世,有些导师已经退休了,还有少部分是第二合作导师。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王承绪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2位教授是我国最早培养比较教育博士生的导师,培养学生相对较多,但大部分导师培养学生偏少;2008年第一次有学生毕业的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达11个,是历史最高,可以说新一代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其中西南大学巴登尼玛是研究国内教育比较尤其是民族比较教育研究很有特色。
但总体比较教育博士生导师在岗数量偏少。
表3博士生导师状况
3.4 比较教育博士生论文选题分析
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是审核该学科研究趋向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选题总体方向主要分布在5个方面,外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国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内比较研究不足;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方面,我国青年学者贡献较少。
见表4。
与常媛媛,于佳雪的论文《2002~2011年中国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7个比较教育学博士点的244篇论文为样本》研究一致:我国现有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集中于“一个对象的研究”所占比例为45.08%,“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仅占24.18%。
“超国家组织”与“国家内部教育比较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的薄弱点,“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不足,“其他”所占比例过高。
[1][6]
表4论文选题分析
图3 论文选题人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