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字会说话》阅读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预习学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前导学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阐述,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字音字形歌谣.( y áo ) 契.合( q ì ) 旷.远( ku àng ) 海啸.( xi ào ) 苟.安( g ǒu ) j ū n ì( 拘泥 ) 词语释义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驱 遣 我 们 的 想 象 作者与读者读者欣赏作品 作 者 读 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领会)意境 所感 所见无可比拟:没有可以比得上的。
自主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阐述的观点。
答: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和高尔基的作品为例,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最后点题,进一步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课后提升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顷.刻(qǐng)陨.落(yǔn)狩.猎(shòu)长吁.短叹(yū)B.契.合(qiè)苟.安(gǒu)拘泥.(ní)怒不可遏.(è)C.炽.热(zhì)缄.默(jiān)酬和.(hè)汗流浃.背(jiā)D.歌谣.(yáo)海啸.(xiào)旷.远(kuàng)吹毛求疵.(c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签赏炊烟轻描淡写无可比拟B.畏缩恐惧怅然凝望一泄千里C.懊悔斑斓舒适愉快粗制滥造D.萌发倾诉得意扬扬迫不急待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那刺眼的白光瞬间把蓝黑色的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奇观。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为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已,而已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的汉字阶段测试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阶段测试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2024·温州九校高三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很多暄.(xuān)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温煦精神的安慰(jiè)。
B.对于树,心中常生出一种怆.(chuànɡ)然欲涕的感觉,瞻.(zhān)仰它遗世独立的风姿时,既艳羡它的苍郁挺立,又怜悯它的孤高孤独。
C.我推窗而望,蓦.(mù)然发觉到处都涣然一新,朝气盎然。
我徜徉在古城阙上,倚.(yǐ)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意拂面,静听春的旋律。
D.濒危语言是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jí)待优先抢救与爱护的。
因为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来以这种语言为载.(zǎi)体的文化也必定随之丢失。
解析:B A项,暄—喧;C项,蓦(mù)—蓦(mò),涣然一新—面貌一新;D项,载(zǎi)体—载(zài)体。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遇而安等等。
【甲】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志向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相互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沽名钓誉....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乙】最早给予竹以人的品行,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唯恐要算《礼记》了。
【丙】《礼记·祀大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题答案

20XX年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题答案《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题目13.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14.从第⑤段中选一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15.“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感谢语。
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
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为什么?(4分)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应该怎么做?(3分)《做一个汉字传人》阅读答案13.做一个汉字传人。
(2分)14.示例1:对比论证(1分),将“‘五四’以来的作家写得一手好字”与“现在汉字书写被边缘化”进行对比,证明汉字在文化人中的“书写退化”了。
(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示例2:道理论证(1分),引用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的话,证明中国大学生的字书写退化了。
(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15.“撼”改为“捍”; (1分) 这个事例放在第②段最合适,(1分)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有力地论证了“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的观点,引人深思。
(2分)(共4分)16.①认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理;②规范使用汉字;③传承汉字艺术等。
(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千万别折腾汉字》阅读原文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
一会几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他们觉得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况且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同时他们认为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②其实,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
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
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基础知识与积累(本大题有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请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汉字。
(1)hóng yíng ()(2)zhízhèng ()(3)dǎo sh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梦魇(yǎn)水泊(pō)蹒跚(shān)B. 奔腾(bēn)残羹冷炙(zhì)纵情任性(xìng)C. 殊途同归(shū)轻歌曼舞(màn)畏首畏尾(wèi)D. 残暴(bào)艳阳高照(yàn)沁人心脾(pí)3、下列词语中,哪一个字的读音是错误的?请选出并改正。
A. 随便(pián)B. 仿佛(fú)C. 模样(mú)D. 花蕊(ruǐ)4、下面句子中,哪个成语使用得不恰当?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A. 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差错。
B. 爷爷年纪大了,但是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壮如牛。
C. 小明这次考试成绩很好,真是百依百顺啊!D. 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蜻蜓(qīng tíng)蜈蚣(wú gōng)龙虾(lóng xiā)B. 猫腻(māo nì)剪影(jiǎn yǐng)暴躁(bào zào)C. 肥皂(fēi zào)拂晓(fú xiǎo)沙漠(shā mò)D. 沉默(chén mò)蜿蜒(wān yán)鹰隼(yīng jùn)6、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勇往直前,最终夺得了冠军。
B. 我看到他疲惫不堪,于是给他买了一份礼物。
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语文一(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4分)中华民族是chóng shàng英雄、成就英雄 A 英雄辈出的民族。
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今天,中国正发生着 B (日新月异/日积月累)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精神。
让我们míng jì 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英雄身上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páng bó力量。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A处的标点符号是。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1分)B处的词语是。
4.文道中学开展“致敬英雄”主题活动。
(9分)活动一:读英雄(4分)英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艰苦奋斗,长期坚持,战胜一切困难的人。
请结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中的具体内容,谈谈孙悟空或保尔为什么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活动二:访英雄(2分)根据下面材料,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英雄机长刘传健提两个问题。
川航3U8633航班飞行途中,风挡玻璃突然爆裂。
机长刘传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其实那时候我真没把握,我当时心里也是喊‘完了,完了’。
”然而,他临危不乱,凭借手动和目视操纵飞机安全备降,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活动三:学英雄(3分)下面是“我也可以成为英雄”主题班会主持人的结束语,请将它续写完整。
同学们,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英雄细胞,学英雄不是要你做力所不能及的事……5.用课文原句填空。
(9分)(1)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2)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3)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4)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5),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6.驱遣我们的想象(学生版+解析版)

《作业推荐》——驱遣我们的想象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桥堍.(tù)驱遣.(qiǎn)飞掠.(lüè)B.契.合(qiè)拘.泥(jū)几.缕(lǚ)C.着.手(zhuó)苟安.(gōu)怅.然(chàng)D.记载.(zǎi)企.鹅(qǐ)潜.水(qiǎn)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还拓展鉴赏B.不但还扩大鉴赏C.虽然但是扩大欣赏D.不但而且拓展欣赏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构成了一幅图画。
B.山楂开始红了,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露出半个脸儿。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文博安仁不但在全世界鼎鼎有名,而且在四川,乃至全国也是好评如潮。
B.同学们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乱编造、无病呻吟。
C.这一条航线的开辟,使两地之间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是否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役,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试卷 积累与运用能力过关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积累与运用能力过关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2.____________________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3.三十________________,四十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有所不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之端也。
6.______________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喻于利。
二、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4分)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道不同,不相为谋。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下面的诗句能表达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的是(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选自( )。
A.《三字经》B.《增广贤文》C.《千字文》D.《笠翁对韵》4.战国时期主持和修建了都江堰的人是( )。
A.李冰父子 B.李白 C.李商隐 D.李广5.《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 )A.《小兵张嘎》徐光耀 B.《儒林外史》吴敬梓C.《史记》司马迁 D.《骆驼祥子》老舍6.“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这三个故事分别出自( )。
A.《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B.《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C.《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7.“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师”的正确解释是( )。
A.老师 B.有专门特长或技艺的人C.求教者 D.军队三、按要求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
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
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
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
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
“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
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
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
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
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
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
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通读全文,综合考虑,找到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本题概括出文章首尾两段中的关键句即可。
4.“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
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示例: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5.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
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示例:我认为可以。
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
恋汉字的观点。
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解析】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与第⑥段的分论点“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相符合,故可以作为该段的论据。
6.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
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
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
“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
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
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之处。
这可从汉字的渊源和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来分析,同时,可结合第⑦段最后一句内容作答,以达到答案与文本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