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第 1 页:冲刺模拟试题第8 页: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
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
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考研政治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二)

考研政治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二)一、选择题Ⅰ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B.创立了唯物史观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二、选择题Ⅱ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A.它的批判精神B.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C.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D.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A.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伟大变革,是因为()A.在人类思想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创立了唯物史观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三、分析题12试论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研《政治》冲刺必做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必做模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B.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C. 与时俱进D.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3.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这是一种( )A.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
人的实践活动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程序,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 )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D。
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7.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D.垄断资本家剥削中小资本家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 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编辑整理“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帮助各位研友轻松备考, 金榜题名!
第 1 页:冲刺模拟题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A.地理条件 B.人口条件
C.资源条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6.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 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 )
A.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制定出来的
B.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1.“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 学启示是( )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 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 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12.1953 到 1956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的前提是()A.事物之间的区别B.事物的相互过渡C.事物的相互依存D.事物的相互转化3.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
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A.客观的B.普遍的C.复杂多样的D.关系范畴4.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A.联系B.发展C.矛盾D.质变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其中,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在本题中,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新旧事物之间转换的意思,体现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最近几年的考试中经常会有以名人名言或诗句命制的题目,很多考生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解题头绪。
其实,答这类题的时候并不要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通常可以通过找关键词和核心词的方法,快速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含义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2)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2)
考研《政治》模拟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马克思逝世已100多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1)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1)
考研《政治》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郭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
A. 唯心主义观点B.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3)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及答案(3)
考研《政治》冲刺全真模拟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2008,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马克思的巨着《资本论》在欧洲的销量成倍的增长,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
A. 革命性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B. 阶级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C. 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D. 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得到人们的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B.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C. 与时俱进D.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3.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这是一种( )A.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
人的实践活动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程序,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 )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D。
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做法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A。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
“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
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
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
现象和本质是可以合二为一的D。
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3.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4.辩证唯物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 实践是检验主观反映客观正确性的标准C. 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D. 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5.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B。
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C。
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D。
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6.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C.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D.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7.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这就是说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
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不能决定实践B。
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物质活动C。
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D。
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8.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微博]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 )A。
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
实践不是认识的惟一来源C。
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条件D。
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9.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对他的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
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B。
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C。
使认识神秘化从而歪曲了认识的本质D。
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D【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有的。
因此,选项A、B、C是错误选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因此,D选项是正确选项。
2.【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选项A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选项B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C。
3.【答案】B【解析】题干引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像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火中,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种抽象物,它是世界的本原。
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自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
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结合起来。
B选项正确。
A选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是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
庸俗唯物主义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地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但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
代表人物有福格特等。
此项与题干不符。
CD选项与题干所体现的唯物主义观点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它们不符合题意。
4.【答案】B【解析】“富口袋”指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等。
“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所以,B选项正确。
AD选项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背道而驰,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选项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本质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因此排除。
5.【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和世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因此,在实践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因此,C为正确选项。
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自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自然界的变化却是相对“微小”的(马克思语),因此,造成人和世界发展、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选项是不准确的,人的意识固然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达到改变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的目的,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的途径,而不是单纯依赖意识。
D选项也是不准确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它本身就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还包括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6.【答案】B【解析】题干不是谈互联网本身的成长问题,而是说互联网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如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一样,互联网也不例外,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本身正确,但是题干更侧重于说明互联网的矛盾性,所以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中矛盾双方是积极和消极的对立统一是形而上学的说法,不是所有矛盾双方都是积极和消极的,选项D中矛盾双方的转化一定要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无条件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
7.【答案】C【解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下面针对题干进行选项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
就一定实践过程的进行而言,人们总是先依据一定的认识和理论,制订实践决策,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B选项的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认识活动自觉目的性和先进思想的存在及其作用。
题干侧重于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讨论认识的来源问题,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全面而本质的反映了题意。
“预测未来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这里说的“创造”,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动力,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简言之,实践高于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对未来预测的真理性,才能实现创造美好未来的目的。
实践是人类进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认识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两者有原则区别。
D选项认为两者“合一”,是错误的,应予排除。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8.【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认识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有实践的需要,D选项正确反映了题意。
A选项和B选项内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
C选项的说法片面。
9.【答案】C【解析】“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
A选项不属于认识论范畴,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同,不符合题意;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同样不符合题意;C选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
10.【答案】A【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