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合集下载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

h

9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树种组成的片 林或林带,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但生长稳定(人工造林 3~5年后或飞播5~7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人工起
源的林分。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 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 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 两平行林带的带距≤ 8m进可以按片林调查。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h
12
•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郁闭度在 0.10~0.19之间的林地。
•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
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 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 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 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 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 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 木林带的带距≤4m时,可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 5、苗圃地:经过有关部门规划、设施配套、固定 的林木、木本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 子园、采穗园、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 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 6、无林木林地:
• (1)采伐迹地:采伐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 地标准,尚末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竺 级的林地。
h
16
• (2)火烧迹地: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 地标准,尚末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竺 级的林地。
• (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 (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 施用地;
h
19
• (3)集材道、运材道; • (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 (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 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简称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简称二类调查)

小班调查
四旁树调查
一、调查对象 生长在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及其它 非林地范围内的乔木、经济林树种和竹 类,达不到片林或林带调查标准的林木 均作为调查对象。乔木树种要求针叶树 树高在 0.5m 以上,阔叶树树高在 1m以 上;经济林树种树高在 0.5m 以上。经 济林树种统计时纳入软阔类;竹类记入 相应的竹类株数中。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定期全面掌握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与动态变化情况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保障工作, 也是构建定期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检验各地森林覆盖率、森 林蓄积量等生态建设成效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二、角规调查 对林况比较复杂的林分,主要指人工 异龄林和天然林,为了使调查符合精 度要求,应利用角规样地作为主要辅 助手段进行。林分每公顷断面积:G =Fg×ZG 为林分每公顷断面积;Fg 为 角规断面积系数;Z 为绕测总计数。
小班 蓄积 调查
三、目测调查 对于林况比较简单林分,主要指林木生 长较均匀的人工林,具有 5 年以上的调 查资历的调查员方可采用此法,对于无 目测经验的调查人员和未建立抽样总体 调查单位,不允许使用目测调查。目测 调查员要通过不同类型目测调查练习, 并经过考核,通过 30 块以上的标准地目 测练习和 10 个以上小班目测调查测试, 各项调查因子目测数据 80%项次以上达 到精度要求时,才允许进行目测调查。 目测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 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对人工林小细班 可采取先调查平均每亩株数、平均胸径, 求算亩平蓄积的方法进行。为提高目测 精度,在调查点周边区域,选取 10~20 株平均木进行实测,辅助目测林分平均 胸径、平均树高和亩平株数。

XX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XX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调查范围
XX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森林资源 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 调查范围不包括城市、郊区和园林等人工林 调查范围包括林地、林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调查对象
林地
森林
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调查内容
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确定调查指标和标准 制定调查表格和调查问卷 确定调查方法和程序
调查意义:为森 林资源管理和保 护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森林可持续经 营:为制定森林经 营方案和采伐限额 提供依据
保障生态安全:为 生态保护、生态修 复和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支撑
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调查目的:了解森林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意义: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 调查作用:为制定林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调查价值: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方案、对调查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等
调查队伍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安全防范措施等 培训方式:线上培训、现场实操、专家指导等 考核标准: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实操考核、领导评价等
调查进度安排和质量控制
数据分析:对调 查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评估森林 资源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成果解读:分析 调查结果,提出 合理利用森林资 源的建议和措施, 为政府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运用方向:将调 查成果应用于生 态保护、林业产 业发展、自然保 护区建设等领域, 促进森林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调查成果发布和应用
调查进度安排: 按照时间节点, 合理安排各项调 查工作,确保调 查工作按时完成。
质量控制:建立 严格的质量控制 体系,对调查数 据进行审核和验 收,确保数据准 确可靠。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研究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研究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研究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森林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情况,成为了一个热门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与您分享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对森林区域内非林地、非建设用地的调查,主要涵盖森林生态、生产及社会经济信息。

它是一种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有效方式。

方法研究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存在多种,我们将介绍其中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遥感技术、GPS技术和人工调查。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测量手段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遥感技术有: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一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人工解译,识别出森林、草地、河流等地物的方法。

遥感图像解译主要有两种形式:人工解译和数字图像处理。

冠层高度测量冠层高度测量,是一种利用激光雷达、闪烁激光、雷达测距、高精度全站仪等设备获取森林冠层高度和三维立体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地形和林种的地区进行,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森林生态信息,对于生态建设和管理非常有益。

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用于测量地表要素的坐标和高程信息。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GPS技术有:GPS倒塌量测量GPS倒塌量测量,是一种利用GPS技术测量林木倒塌量的方法。

它可以测量倒塌树木的高度、直径、树冠面积等信息,可以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风灾等因素对森林造成的影响。

GPS平面测量GPS平面测量,是一种利用GPS技术测量森林平面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测量森林道路、河流等地物的位置坐标,还可以对森林覆盖程度和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

人工调查人工调查是一种通过人工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常用的人工调查方法有: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采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森林中物种及其数量、生长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的方法。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指对森林区域的二次调查,即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再次对森林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森林的分布、类型、结构、组成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依据。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森林类型调查:对森林的种类、亚型、植被组成、地形地貌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 森林结构调查:对森林的林冠层、干潜层、地被层的结构特征、密度、高度、覆盖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

3. 森林组成调查:对森林的树种、树龄、胸径、树高等进行调查和统计,了解森林组成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情况。

4. 森林资源量测定:通过测量和统计,确定森林的面积、蓄积量、林木的估计总量,评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

5. 森林水文调查:研究森林的水定量关系、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以及森林对水环境的影响。

6. 森林生态环境调查:对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等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森林对环境的维护和保护作用。

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可以获取科学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为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还能为森林经营、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的制定目的及意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森林植被类型、种群结构、生长情况、树种组成等信息,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二类调查,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为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技术方案的实施步骤1.调查区划划分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适当的调查区划。

每个调查区划的面积应该足够大,以保证样方具有代表性。

2.样方的设置选取每个调查区划内具有代表性的样方。

样方的设置要考虑到地形、植被类型、树种组成等因素,以确保样方对调查区划的代表性。

3.样方调查对每个样方进行系统的调查。

包括:植被调查,测量样方的面积和边长,记录样方内各树种的数量、直径、高度等信息。

可以利用树皮剥去的工具和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算不同树种的数量和比例,计算样方的平均直径、平均高度等。

利用所得数据,绘制树种组成图和径高比曲线图,分析样方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5.结果应用及报告撰写将调查结果应用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编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的目的、实施过程、结果分析和应用建议等内容。

三、调查工具和方法1.森林植被调查工具包括:皮剥工具、锤子、测径尺、测高尺、测距仪等。

2.样方设置方法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设置样方,确保样方具有代表性。

样方数量要足够大,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3.样方调查方法(1)植被调查:记录样方内各个植被类型的数量、覆盖度等信息。

(2)树种组成调查:记录样方内各树种的数量、直径、高度等信息。

(3)面积测量:利用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样方的面积测量。

(4)直径测量:利用测径尺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直径测量。

(5)高度测量:利用测高尺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高度测量。

四、质量控制措施1.培训工作人员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调查目的、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类调查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

二类调查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

国家林业局文件林资发[2003]61号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发《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为适应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推进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我局依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对1996年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1996年由原林业部印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同时废止。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其成果是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据,确保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各地要根据新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并报我局备案。

为不断完善本技术规定,请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主题词:资源调查规定通知抄送:国家林业局各有关直属单位。

本局发送:各司局。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2003年4月28日印发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二○○三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技术标准 (4)第三章森林经营区划 (19)第四章调查方法 (21)第五章统计与成图 (31)第六章质量管理 (34)第七章调查成果 (36)附表格式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2.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3.林种统计表4.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5.生态公益林(地)统计表6.红树林资源统计表7.用材林面积蓄积按龄级统计表8.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出材等级统计表9.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各树种株数、材积按径级组、林木质量统计表10.用材林异龄林面积蓄积按大径木比等级统计表11.经济林统计表12.竹林统计表13.灌木林统计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调查目的与任务为了统一全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制定本规定。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1. 背景和目的森林资源调查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森林资源状况和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森林分布、组成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工作方案旨在明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确保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调查内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森林类型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对调查区域内的森林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并记录下各类森林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同时,还需要对各类森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2.2 森林质量评估通过样地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对森林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森林植被覆盖率、坡度、土壤质量、水源保护能力等。

评估结果将用于制定森林管理措施和采取保护措施。

2.3 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物种清查,对调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估。

主要包括植物物种、鸟类、兽类、昆虫等的分类、分布和数量统计。

调查结果将为保护和管理重点物种提供依据。

3. 调查方法3.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查人员将进入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标本的收集和照片的拍摄,对植物、鸟类、兽类等进行分类和记录。

3.2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森林资源调查的辅助手段。

调查人员将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森林类型划分和分布面积估算。

解译过程需基于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专业知识。

4. 调查步骤4.1 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的具体区域范围。

考虑到资源限制和调查效益,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森林区域进行调查。

4.2 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明确调查内容、方法、调查人员和时间安排等。

4.3 实施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方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工作。

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4 数据整理和分析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进行数据分析和整体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5、三种调查比较
上述三类森林资源调查,总的目的都是查清森林 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林业计划于经营利用 措施服务。这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无论是 基层林业单位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还是全国性(或大 区域)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都是森林经营规划的主要 依据。但由于这三类调查在具体的对象和目的上不一样, 它们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一类调查时为国 家、地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和计划服务;二、三类调 查则是为基层林业生产及开展经营活动服务,各有自己 的目的和任务,因此,不能互相代替。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2、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简称一类调查) 是全国或大林区为调查对象,要求在保证一定精度的 条件下,能够迅速及时地掌握全国或大区域森林资源总的状 况和变化,为分析全国或大区域的森林资源动态,制定国家 林业政策、计划,调整全国或大区域的森林经营方针,指导 和控制全国的林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森林资源的落 实单位在国有林区为林业局,集体林区为县,也可以为其他 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区划单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 蓄积量、生长量、枯损量以及更新采伐等。一般在国家林业 局的组织下定期实施,复查间隔期一般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调查方法 (1)每木调查
确定起测径阶 是指每木检尺的最小径阶。根据林分结果规律, 同龄纯林的最小胸径近似地等于平均胸径的0.4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常以平均胸径的0.4倍作为起测径阶。胸径小于最小径阶的树木视为幼树, 不进行每木检尺。如,某林分目测平均胸径为16cm,最小胸径约 为:16cm×0.4=6.4cm,如以2cm为一个径阶,则起测径阶可定为6cm。 划分材质等级 每木调查时,不仅要按树种记载,而且还要按材 质分别统计。材质划分是按树干部分长度及干形弯曲、分叉、多节、机械 损伤等缺陷,划分为经济用材树、半经济用材树和薪材树三类,根据我国 规定的标准,用材部分长度占全树干长度40%以上的树为用材树;而用材 长度在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上但不足树干长度40%的树木为 半用材树;用材长度不足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的树为薪材树。在 计算林分经济材出材积时,两株半用材树可折算为一株用材树。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6、标准地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调查方法 (1)每木调查(每木检尺) 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径阶记录、 统计的工作,称为每木调查或每木检尺。这是林分调查中的 最基本的工作,同时也是计算某些林分调查因子(如林分平 均直径、林分蓄积量、材种出材量等)的重要依据。 确定径阶大小 每木调查前,应先目测平均胸径,确 定径阶的大小,按规定:平均直径在6~12cm时以2cm为一个 径阶;小于6cm时以1cm为一个径阶;大于12cm时以4cm为一 个径阶;对人工幼林和竹林常采用1cm为一个径阶。
一、林业资源现状
2、江西林业资源现状
据江西省“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土 地总面积166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72.0万hm2,占64.2%; 活立木总蓄积44530.5万m3;森林覆盖率为63.1%。 (1)各类林地面积 按地类划分,有林地面积918.5万hm2,疏林地面积11.2万 hm2,灌木林地面积104.2万hm2,未成林地面积23.0万hm2,苗圃地 0.3万hm2;无立木林地面积8.7万hm2,宜林地6.1万hm2,辅助生产 林地0.04万hm2 按权属划分,国有面积160.4万hm2,集体面积132.0万hm2, 民营面积756.4万hm2,其他经营类型面积23.2万hm2。 全省非规划林地上乔木林面积8.9万hm2,竹林面积0.4万 hm2,经济林面积5.8万hm2。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6、标准地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的选设原则 (1)标准地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标准地不能跨域林分。 (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 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 离)。 (4)标准地内树种、林木密度应分布均匀。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4、作业设计调查
(简称三类调查) 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抚育采 伐设计、林分改造等而进行的调查。其目的是查清一个伐区 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 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 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拟定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作 业设计调查是基层生产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手段,应在 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 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作业地块上。 此类调查一般由县林业主管部门或林业基层生产单位 组织实施。
一、林业资源现状
2、江西林业资源现状
(4)竹林资源 全省竹林面积98.6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96.9 万hm2,杂竹面积1.7万hm2。毛竹总株数190870.5万株, 其中林分竹179454.1万根,散生竹11416.4万株。 (5)经济林资源 全省经济林面积81.5万hm2。按三级林种划分, 果树林24.4万hm2,食用原料林54.8万hm2,林化工业原 料林0.4万hm2,药用经济林1.6万hm2,其它经济林0.3 万hm2。
一、林业资源现状
3、江西湿地资源现状
江西省属中亚热带气候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地貌丰富,地质历史古老,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 的63%。 全省境内水系分水岭与行政区划分界线大致相同,境 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水系及 2400多条中小 河流总长度约18400km,绝大多数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 长江,形成独立完整鄱阳湖水系,流域总面积 162225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97%。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1422.4亿m3,水 资源总量约占全国5.4%。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多年平均水量 1420亿m3,相当于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河入海水量的总和。 全省主要河流和鄱阳湖水质基本良好,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截止目前,鄱阳湖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15.6万 hm2。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5、三种调查比较(列表)
调查种类 一类调查 二类调查 三类调查 调查总体 省(自治区、 直辖市) 林业局 作业地块 资源落实单位 林业局(县) 小班 作业地块 调查内容 面积、蓄积量、生长量、枯 损量、采伐量、更新量 林业生产条件、专业调查、 小班调查、多资源调查 伐区设计、造林设计、抚育 采伐设计、林分改造设计 间隔期 5年 10年 无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6、标准地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的境界测量 是指在地面上标出标准地的范围。通常用罗盘仪测 角,皮尺或测绳量水平距(林地坡度大于5°时,要将 斜距改算为水平距离)。要求境界闭合差不得超过 1/200。为使标准地在调查作业时保持有明显的边界, 应将测线上的灌木和杂草清除,同时在边界外缘树木的 胸高处,朝向标准地内标出明显记号,以示界外。为了 方便核对和检查,在标准地四角设临时标桩。如为固定 标准地,要在标准地四角埋设一定规格的标桩。标桩上 标明标准地号、面积和调查日期等。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1、森林资源调查概念
森林资源调查是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国家、 地方和生产单位的林业区划、规划和计划,实现森林资 源的合理经营、科学管理和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 料,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查清森林资源是开展林业生产的先决条件,目 的是避免营林和计划工作的盲目性及被动性。
6、标准地的测量与设置
标准地的形状和面积 (1)标准地的形状 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并尽可能使面积为整数,以便于测 量、调查和计算。 (2)标准地的面积 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调查结果的精度,标准 地内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林木株数,因此,应根据要求的林 木株树确定其面积大小。我国一般规定:在近熟林和成过熟 林中,标准地内至少应有200株以上的林木;中龄林250株以 上;幼龄林300株以上。在林相整齐的人工林中也不能少于 150株。 (正方形、0.08公顷、每条边28.28米)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讨论内容
一、林业资源现状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三、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
一、林业资源现状
1、中国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2004-2008年)结 果:全国森林面积 19545.22 万 hm2 ,森林覆盖率 20.36% 。 活立木总蓄积 149.13 亿 m3 ,森林蓄积 137.21 亿 m3 。除港、 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 30378.19 万hm2 ,森林面 积19333.00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m3,森林蓄积 133.63 亿 m3 。天然林面积 11969.25 万 hm2 ,天然林蓄积 114.02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hm2 ,人工林蓄 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二、森林调查技术理论基础
3、规划设计调查
(简称二类调查) 也称森林经理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 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森林区划和检 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任 务是为林业基层生产单位(林业局或林场)全面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变 动情况,分析以往的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基层生产单位(林业局或 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以及特用林(如母树林、风景林等)规 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因为小班是开展森林经营利用活动的具体对 象,也是组织林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所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应 该落实到小班。调查的主要内容,除各地类小班的面积、蓄积量、生长量 和枯损量外,还要进行林业生产条件的调查和其他专业调查。 二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开展全面的森林经理工作,其详细程度 (深度、广度和精度要求)取决于调查对象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经营 水平以及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此类调查时在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 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调查间隔期为10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