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监测理论

合集下载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课件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课件

理论框架
01
语言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语言输入应该
是可理解的、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并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02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
无意识地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记忆语言规则
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习得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 。
强调输入质量的重要性
有效的语言输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 有趣的、与学习者相关的,并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一个积极的情 感环境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反馈
学习者需要获得关于其语 言输出的反馈,以便了解 其语言使用中的不足和错 误。
调整与修正
学习者需要根据反馈调整 和修正其语言输出,以提 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04
监控理论的应用与实 践
教育领域应用
语言教学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语言教学中 应用广泛,强调通过输入和输出 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
学习。
实证研究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 手数据,验证和完善相关理论。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过程和规律,以 揭示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监控理论概述
监控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的,旨在 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该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即输入 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和情感 过滤假说。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与中国的英语教学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与中国的英语教学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与中国的英语教学作者:蔡畅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学好英语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仍然不能准确地书写英语。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给英语教师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监控理论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53-01一、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目前为止最为人所普遍接受的理论。

他的理论共含有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一)习得—学习假说克拉申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说主要用于解释成人学外语能力的两条相对孤立的途径——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

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是意义而不是形式,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本身在学习。

而语言学的则相反,是指学习者刻意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和形式,类似语法等,是有意识的、明显的、非正式的学习。

(二)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监控假说解释了习得和学得的关系。

克拉申根据监控的程度把学习者分成三类:(1)监控过多者;(2)监控不足者;(3)监控合理者。

学得的能力能够弥补习得的能力,是最理想的学习者。

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能在语言输出之后,然则监控功能还要满足三个条件:(1)语言使用者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所使用的语言的形式上;(3)规则。

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三)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的这一假说认为,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根据一个特定的自然次序进行的,这些顺序是可预估的,可是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前提等无关。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

克拉申“i+1”理论与自然学习法一、克拉申与“i+1”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二、i+1理论的主要观点1、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克拉申i+1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基础上的,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的“简化语言”和“语言沉默期”是这个理论的重要依据。

“简化语言”是指成人为了幼儿能听懂输入信息而使用的简单化语言形式,比如叠字等,易于孩子理解和再产出。

“语言沉默期”是指语言习得者还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期,这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中“听”的重要性和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2、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听力输入是语言启蒙的首要条件,一切语言启蒙都是由听力输入开始的;听力输入还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3、i+1输入原则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i+1特性,i代表孩子现有的语言水平,i+1代表有效的语言输入水平。

超过这个部分,即i+2部分,是孩子学习的恐慌区。

在i和i+2区域的输入,是无效输入,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

如下图所示,三、自然教学法中i+1理论的运用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是由克拉申和特雷儿共同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如下:1、先理解,后产出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沉默期阶段,不要求学生从字母、语法开始,也不要求学生模仿目标语言产出任何声音产品,而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用外语口头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i+1部分)的内容和知识。

即从大量的有效听力输入开始。

2、降低学生情感滤器原则i+1部分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相关有趣的,不然孩子会产生压力和焦虑,变得不自信并且厌倦。

5、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5、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13
三、自然习得顺序假说(JC第112、124页)
• (一)假说的概念 – 1、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的概念
• 自然习得顺序——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儿童遵循一种 相似的习得顺序。举例(JC第112页)。
•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克氏由儿童习得母语的习得顺序,假设在 习得第二语言时,成人也遵循某种习得顺序。这种习得顺序,于 母语背景、文化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很相似,并且可以预 测。这种自然习得顺序,实际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系统中生成的 产物,与学习的知识无关。
7
3、获得的心理方式
• 从获得的心理方式来看前者是——“内隐学习”;后者是—— “外显学习”。 – 内隐学习 • 一种心理获得语言的方式,是潜在的获得,具有下意识或无意 识特征。 – 外显学习 • 一种心理获得语言的方式,是显性的获得,具有有意识或主动 性特征。
8
4、存储获得的知识的方式
• 习得的知识 – 存储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
17
争议3
• 语言任务影响语言表现。原因: –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依赖于考察对象的语言表现,而语言表现是由考察 对象的不同任务决定的。例如, • 即便是母语者,在面对不同交际任务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现— —对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来说,和他进行语言学方面的讨论,使 用的词语必然是极其流畅和专业的,可是你让一个对语言学完全没 有所少了解的人和他谈论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必然出现不流畅和不 理解的现象。 – 其次,语言监控模式是一种“二元能力模式”,即认为学习者只有两 种对立的、互不干扰的语言获得能力。 • 但实际上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现象都具有左中右三种 状态,甚至更多的中间状态,因而人的获得语言的方式或能力也不 例外,必然在习得和学习之间存在某些中间状态。 • 正是这种二元能力模式,无法解释学习者由于交际任务和环境的不 同造成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上的差异,从而遭到学者的质疑。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则在于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探讨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提出了重视输入环境、注重学习者情感体验、促进语言自主学习、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和提高教学效果等五点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克拉申、监控模式、输入环境、学习者情感体验、语言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启示、研究方向、指导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如何调节使用内部语法知识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关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运用。

随着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领域。

在实践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学生语言输入不足、学习动机不高、学习者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借鉴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深入分析该理论对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对比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监控模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

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
输入 、 内在和输 出三个层 面 , 对二语 习得的过程做 出了细致 的把 握 。从 “ 监控 理论 ” 大核 心观念入 手 , 绎 三 抽 出“ 监控理论” 的合理性 , 并通过把“ 监控理论 ” 放在 普遍 语法理论 与行 为主义论 争的大背景下 , 揭示 出其 深层
的 意 义 和价 值 : 监 控 理 论 ” 为乔 姆 斯 基 范式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领 域 的 延 伸 , 发 挥 了乔 姆 斯 基 范 式 的 优 势 , “ 作 既 也 暴 露 了该 范 式 的应 用局 限 。
“ 按次序进行” 的信号数量 。这时母亲的话就可以说是儿 向语言( h dd et nug ) C i i c dl gae 或用克拉 申 l r e a
的话 说 “ 护人 语言 ” Crtkrsec ) 看 ( ae e eh 的雏形 了。 a p
收 稿 日期 :0 l -6 21 2。
国腔 ”m i ; +1水平 的句子 :hlw aesm ad i ? Mo myj c i ue Sa ehv o esnwc l h 例4 i 水平 的句子 : yyug ; +1水平 的句 子 :uet oasee dyf o 。 Wh o o i I s e dl r vr a rod n l y of
大 多数语 言学家 都认 为 , 解 比交 流要 早得 多 。在第 一 语言 习得 中 , 习者 普遍 要先 学 习 “ ” 而 理 学 听 , 后 才会学 习 “ ” 说 。玛 雅和 特诺尼 克 ( ae& rnc ) M yrToi 报告 称 5个月 大左右 的 时候 , 儿就 可 以对 母亲 说 k 婴 话 时音调 上 的变化 、 法从 句 的完成 做 出反 应 , 母 亲 会根 据 儿 童 做 出 的反 应 来 调整 她 们 已经 发 出的 文 而

克拉申监控理论之

克拉申监控理论之

提问语具有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启发、信息 反馈的功能,可以给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 者与学习者之间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互动 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可理解输入,而且还可 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参加到由课堂提问 所引起的意义协商中来。我们要求教师的提问: a.要设置在教学的关键处; b.要在学生理解教材的疑难处设问; c.要选好提问的角度。
二.“语言输入假设”的理论内容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认为学习 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语言习得 才有可能发生: • a.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 b.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即i; • c.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即i+1。 Krashen认为自然条件下的语言输入不可能总是控制在 可理解的范围内,课堂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课堂教 学向学习者提供了实际意义上的“可理解输入”。在 课堂教学中,如有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可通过 教师的讲解,使其变成可理解的输入。
课堂提问技巧
1.教师在提问时的语言应当简洁、清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者才不会 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才会很容易地去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 2.教师可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习者回答,不要让学习者对问题的回答陷入无边 际的闲聊。闲聊性课堂教学可能是互动的、交流的,但它从质和量方面都限 制了语言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3.教师提问的难度应当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习者会 没有自信而不回答,问题太简单,学习者又不屑于回答。提出的问题应当有趣、 有意义,能使他们想主动回答,而不是机械性地去应付,这样,才会促进学习者有 更多的语言输出和积极参加意义协商。 4.在学习者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做出一些积极性的评价;教师所做出的 积极性评价既可以说明学习者已很好地完成了回答问题,同时还对他们起到 了鼓励、赞扬作用。这对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很大 的帮助作用。 5.在选定了一些学习者有兴趣、有意义、适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认知水平 的问题后,教师不仅可以向全体学习者提问,还可以把全体学习者分成几个小 组,向各个小组提问。这样,就可以形成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用目标语进行的 语言互动、意义协商,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克拉申监控理论 Krashen The Monitor Theory

克拉申监控理论 Krashen The Monitor Theory

Contents
Krashen’s ideas have ha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from structurebased to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His theory challenged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theorists as not testable. Classroom research explaining L2 learning confirms that students can mak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hrough exposure to comprehensible input but questions remain about whether it is sufficient.
When they have sufficient time to search their memory for the relevant rules.
When they actually know those rules.
4The Input Hypothesis
The Input Hypothesis
“i” is a learner’s current level of competence. “i+1”: input at learner’s current level with little beyond level i. (slightly, higher, lower) comprehensible input,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Acquisition comes about as a result of 3 factors: input, affective filter, L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ceptual saliency (competition model) Input frequency (connectionist and social interactionist models) Syntactic complexity Cognitive transparency Artifact of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used 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 Acquisition Learning
Subconscious – implicit learning A distinct process – can never become learning The way children learn the language Meaning focused Inductive Naturalistic settings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12/29/2013
Criticisms on natural sequence hypothesis (contd.)



The sequences are not identical though similar – the items that are learnt in L1 are also learnt earlier in L2 Accuracy order is not acquisition order The morphemes studied are only a tiny part of the language Total disregard for grammar had negative results in Canadian immersion program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eaching can somewhat alter the sequence (noticeability – attention hypothesis)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Monitor hypothesis
Three conditions: Knowledf time
Availability
12/29/2013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Implications of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total immersion is preferable. Provide meaningful contexts f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Provide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Conscious – explicit learning A distinct process – can never become acquisition The way adults learn the language Grammar (form) focused Deductive Formal settings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Criticisms


Subconscious – conscious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hey are two endpoints in a continuum (for Krashen, learning cannot become acquisition and vice versa) Confusion between learning settings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roblem in defining what a formal setting is Research shows that children are not the best language learner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s impossible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Implications of monitor hypothesis
Model
language and do not teach grammar explicitly.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Monitor hypothesis
Grammar
focused learning leads to grammar focused production Children do not monitor so why should adults? Learning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Content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Natural (order) sequence hypothesis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in a predictable sequence. It is impossible to alt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since language acquisition, be it L1 or L2 is a UG driven process. Grammar teaching is a waste of time.
hypothesis Natural sequence/order hypothesis Monitor hypothesis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12/29/2013
Current research opinion on acquisition – learning distinction
Krashen may be correct – neurobiological findings in the last 3 or 4 year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knowledge – declarative (what) and procedural (how). Originally they were considered to b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They have been shown to be two entirely different processes It is possible that children acquire language procedurally from the start whereas adults learn 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then try to convert it into procedural knowledge.
All
these names refer to the one and the same model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Five hypotheses
Acquisition
– learning distinction
12/29/2013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Criticisms on monitor hypothesis
Children
do monitor Children are not the best language learners. The hypothesis is not falsifiable. Total disregard for grammar had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Canadian immersion programs. Noticeability hypothesis – monitoring may in fact be good.
Dr. Swathi Vanniarajan, LLD 270 Krashen
12/29/2013
Implications of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Errors
are developmental and are a natural byproduct of learning – tolerate them. Allow learners to make errors and do not correct th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