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七章《两宋词赋》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作者柳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赋的特点,把握柳永的词作风格,深入领会《望海潮》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体会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柳永2. 内容:柳永生平及地位《望海潮》基本内容韵律特点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宋代词坛的其他名家,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次古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2.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2、了解干谒诗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作业: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
(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海潮》柳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海潮》柳永教案篇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②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三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词的背景、情感、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望海潮》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海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生平,介绍《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望海潮》,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词的结构。
5. 情感体会:讨论词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宋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一首宋词,进行课堂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柳永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2)意象与修辞手法(3)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词人的情感,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1. 海潮:象征国家命运的起伏,表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明月:象征团圆和思念,表达词人对家乡的眷恋。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江城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海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
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近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四、欣赏诵读【四读品味,情感升华】【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
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
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
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
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数量词)”】“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
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
“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
“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
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
“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
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
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望海潮》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金国大将金兀术(音wùzhú)(完颜宗弼)喜欢读书,尤其是有关中原文化的更是喜欢。
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时,首先被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忍不住掷下了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
”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
又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
遂起南侵之意。
课文注释②也说这首词写于1003年秋,是赠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
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的《望海潮》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金兀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野心呢?孙何为什么听了《望海潮》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二、关于知识词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的发展到高峰。
2、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也叫“歌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3、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
(标题所涉及的是内容。
)4、词的分类5、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其为人放荡不羁,年轻时又屡试不第。
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依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纵游娼馆酒楼间”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仁宗耳里。
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
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
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
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
科举功名上的多次失意,使他更加沉湎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47岁(一说生于980此时为54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
官屯田员外郎。
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2、柳永的贡献及作品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望海潮》就是柳永首创)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词史上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在词史上是一位里程碑的人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词作流传极广,素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词集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3、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4、写作目的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望海潮》教案设计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粉笔、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