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多波束测深技术成果资料
基于多波束声呐系统的水深测量技术研究

基于多波束声呐系统的水深测量技术研究作者:胡玗晗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以多波束声呐系统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多波束声呐系统的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并以传统的扫床方式对多波束测深系统的质量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水深30m的情况下,通过3~4次的反复扫测完全能够达到测点间距为3.6cm,这样的测点密度完全能够检测到水下细小的礁石,能够非常详细地反映施工区域水下地形情况。
且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数据在施测过程中就可以实时显示水下区域的地形情况,测量数据不仅可以制作平面的地形图,还可以制作三维模型,展示的效果直观丰富。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系统航道炸礁质量检验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036-02在某工程施工中,需要对水下地形情况进行扫测,本文利用多波束声呐系统进行了测量,并用传统扫床方式进行了质量检验。
1 多波束水下地形扫测本次项目扫测采用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是由丹麦RESON公司生产的SeaBat 7125 SV2型高分辨率多波束声呐系统。
本次扫测项目多波束采用船体井式固定安装。
数据采集利用7K Control控制软件与PDS2000数据采集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采用7KControl控制软件对各个测量传感器进行控制;PDS2000数据采集软件用于数据采集以及数据显示。
扫测时,首先在PDS2000中建立扫测项目。
数据采集的具体过程如下。
(1)在新建扫测项目前要利用能够控制到该测区范围的控制点计算出测区的七参数。
(2)在已有的测区范围图上用直线段取出范围线并保存为dxf格式。
(3)新建扫测项目。
(4)插入7K控制软件狗,打开7K控制软件,选择适合本次测区水深的400kHz频率,以自动模式开始数据采集。
(5)打开PDS2000软件点击Realtime,显示一些常见的便于操作者和测船驾驶员观看的界面。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一、引言海底探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资源、海洋生物等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探测技术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国内外的海底探测技术进行调查和总结。
二、国内海底探测技术1.声波探测技术声波探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声纳设备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海底资源等信息。
这种技术在浅海区域应用较广,但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声纳设备和处理算法的要求较高。
2.电磁探测技术电磁探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电磁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解释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海床沉积物、海洋资源等信息。
电磁探测技术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3.激光探测技术激光探测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在水中的散射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接收器接收散射和反射的激光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等信息。
激光探测技术在海底地貌测绘、水下遥感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三、国外海底探测技术1.声学测量技术声学测量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生物等信息。
国外在声学测量技术方面较为成熟,已经实现了深海地形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
2.多波束测深技术多波束测深技术是利用多个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海底测深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多个波束的回波信号,可以获取多个方向的海底地形信息。
这种技术在测绘海底地形和构造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3.地磁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技术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在海底放置地磁传感器进行观测,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资源信息。
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海洋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海洋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在时代和科学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部分海洋航道测试都使用了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性的测量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多波束系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多波束系统进行介绍,之后对多波束系统的实际应用和应用实例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海洋航道测试的准确性。
标签:多波束系统;海洋工程;相关研究多波束系统中主要利用了条带类型的测量方法,这个系统可以对海底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而且还能精准得出海底地貌数据。
若是可以有效对这种系统进行应用,那么就能加快地形测量技术发展的速度,而且还能提升海底测量的精准程度。
1 多波束系统概述多波束与传统的单波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海底构造测量的准确性和实际性方面,整体提升了海底测量的实际效果,而且也节省了工程开展的时间。
2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在海洋工程测量中的应用2.1在油田调查中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进行海上油田调查时,使用的测量设备都是单波测量设备,实际的测量过程中会受到遮挡物的影响,所以整体降低了GPS的精度,而且有时也无法进行定位。
除此之外,使用这种设备很难对桩柱附近的水深进行测量,所以在进行施工时不具有安全性。
但是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使用多波束测量系统,不光具有非常高的清晰度,而且也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准确得出实际的作业情况。
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工程采用EM3000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准确测出地图实际的阴影情况,而且还能非常清楚地看出安装后的地形状态,若是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使用单波束系统根本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采油平台阴影地形图实际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采油平台阴影地形图2.2 在锚地测量中的应用锚地测量的实际内容是,利用对海底测量得出此部分施工是否可以使用锚地操作进行。
在一般情况下,锚地施工都是依靠单波束系统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得出测量区域的深度、地貌以及地质情况,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耗能高以及施工时间长。
海洋测绘水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操作流程,并了解水深测量归算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1月20日实验地点:某沿海水域三、实验器材1. 多波束测深系统2. 测深仪3. 控制船4. 辅助船只5.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原理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采用声波测量原理。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由于水的密度和声速的变化,能够准确测量出水深。
多波束测深系统通过发射声波,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根据声波往返时间计算出精确的水深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多波束测深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 确认测深仪的校准状态。
- 准备实验记录表。
2. 定位与布设- 使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实验区域的坐标。
- 在预定区域布设测线,并标记起点和终点。
3. 测深操作- 将多波束测深系统放置在控制船上,启动系统。
- 通过船上的导航系统控制测深系统沿预定测线进行测量。
- 在测量过程中,实时记录水深数据。
4. 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水深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
- 根据声速、水温、盐度等参数对水深数据进行修正。
- 将修正后的水深数据绘制成水下地形图。
5. 归算- 确定平均海水面和深度基准面。
- 对水深数据进行归算,得到实际水深。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深数据- 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成功获取了实验区域的水深数据。
- 数据显示,该区域水深变化较大,部分区域水深超过30米。
2. 水下地形图- 根据测得的水深数据,绘制了实验区域的水下地形图。
- 地形图清晰地展示了海底地貌特征,如浅滩、深沟等。
3. 归算结果- 通过归算,得到了实验区域的实际水深数据。
- 实际水深与测得水深基本吻合,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海洋多波束测深技术应用研究

海洋多波束测深技术应用研究作者:廖剑波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7期廖剑波(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测量队广东广州 510320)摘要:本文以海洋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底管道探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校准方法,进而探讨了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底输油管道探测中的应用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技术管道探测校正中图分类号:P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9(c)-0000-000 引言多波束测深系统通过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阵进行声波广角度定向发射、接收,在与航向垂直的垂面内形成条幅式高密度水深数据,能精确、快速地测出沿航线一定宽度条带内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和高低变化,从而精确可靠地描绘出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细特征。
采用多波束测深仪对海底管道路由区进行水深测量,水深数据是分析海底管道沉降变化的基本信息之一,也是分析路由区地形冲刷变化的基础数据。
通过技术处理,可以直观看到海底管线弯曲走向、状态、管线抛沙维护以及插桩扰动等信息,科学准确地为海底管道维护提供技术数据。
1 多波束测量系统及其校准完整的多波束系统除了具有复杂的多阵列发射接收换能器和用于信号控制、处理的电子柜外,还需要高精度的运动传感器、定位系统、声速剖面仪和计算机软、硬件及其显示输出设备。
典型多波束系统应包括 3 个子系统:①多波束声学子系统,包括多波束发射接收换能器阵和多波束信号控制处理电子柜。
②波束空间位置传感器子系统,包括电罗经等运动传感器、DGPS 差分卫星定位系统和 SVP 声速剖面仪。
运动传感器将船只测量时的摇摆等姿态数据发送给多波束信号处理系统,进行误差补偿。
卫星定位系统为多波束系统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声速剖面仪为准确计算水深提供精确的现场水中声速剖面数据。
③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包括多波束实时采集、后处理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数据显示、输出、储存设备。
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原理与操作

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原理与操作导语: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海洋的探索日益深入。
而海洋测深作为海洋调查的基础环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多波束测深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测深手段,正逐渐成为海洋测量领域的主流技术。
一、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原理多波束测深技术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宽带多波束”(Wideband Multibeams)处理的方法。
通过在水下发射多个声波束,然后接收其反射回来的信号,利用声波传播的特性,计算出水下的距离信息。
1.1 声波传播原理声波是通过震动传递能量的机械波,其在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米/秒。
当声波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根据声波传输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与反射信号的特点,来推测和计算海底的深度。
1.2 多波束测深仪器多波束测深仪器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
发射机通过一系列的振动器发射多个声波束,而接收机则接收因反射而返回的声波信号。
经过复杂的算法处理,多波束测深仪器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水深数据。
二、多波束测深技术的操作2.1 选择适当的仪器在进行多波束测深操作之前,首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多波束测深仪器。
不同的仪器型号和品牌在测深精度、测量范围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多波束测深仪器对于操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2.2 部署装置在进行多波束测深操作时,需要将多波束测深装置部署在合适的位置。
装置可根据需求选择安装在船体上、悬挂在船边或通过浮标悬挂。
合理的部署方式能够提高多波束测深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3 设置参数在进行多波束测深操作之前,需要对测深仪器进行适当的参数设置。
包括调整声波发射的频率、波束的数量与角度、接收的增益和滤波等。
通过合适的参数设置,能够提高多波束测深技术的测量精度和效果。
2.4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部署装置和设置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多波束测深的实际操作。
多波束测深仪器会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连续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并记录下每一次接收到的反射信号。
多波束地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对特定水域进行地形测量,验证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效果,掌握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对水下地形测量工作的认识。
二、实验背景多波束测深技术是一种高效、精确的水下地形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海洋、湖泊、水库等水域的地形测量。
与传统测深技术相比,多波束测深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精度高、效率高等优点。
三、实验器材1. 多波束测深系统:Reson T20-P系统2. 数据采集设备:笔记本电脑、数据采集卡3. 辅助设备:声速剖面仪、姿态传感器、GPS定位系统4. 测量船: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船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多波束测深系统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包括声学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辅助设备等。
(2)根据实验区域的水深、宽度等因素,设定合适的测线间隔和覆盖宽度。
(3)启动测量船,确保GPS定位系统正常工作。
2. 数据采集(1)启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声学系统校准。
(2)根据设定的测线间隔和覆盖宽度,规划测线,控制测量船按照规划路径进行测量。
(3)在测量过程中,实时监控多波束测深系统数据采集情况,确保数据采集质量。
3. 数据处理(1)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笔记本电脑,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
(2)进行声速剖面修正,提高测量精度。
(3)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生成海底地形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海底地形图根据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结果,生成海底地形图。
从地形图可以看出,实验区域海底地形起伏较大,存在多个浅滩和深水区。
2. 数据精度分析通过对实验区域部分已知点进行对比,验证多波束测深数据的精度。
结果表明,多波束测深数据的精度较高,满足水下地形测量的要求。
3. 实验结论(1)多波束测深技术能够高效、精确地测量水下地形,适用于各种水域的地形测量。
(2)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测量精度,为海底地形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3)本次实验验证了多波束测深技术在特定水域的应用效果,为后续水下地形测量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心得体会: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黄河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心得体会: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黄河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是河道基础地形勘测中的一项高新技术产品,是一种全新的高精度、全覆盖式、高效率的测深技术。
它可以接收河底地形反射回波信号,根据各角度声波到达的时间延迟,得到水底多个点的水深值。
与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测量范围大、测量速度快、精度和效率高的优点,特别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水下地形探测。
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由换能器、表面声速仪、剖面声速仪、罗经姿态仪、GPS 定位授时仪等设备组成。
其中,换能器同时测定水下多个点的回波时间,罗经姿态仪精确测定换能器的实时姿态,表面声速仪、剖面声速仪获得不同水深的声速,GPS确定换能器的实时空间坐标,GPS定位授时仪同步各个传感器数据的时间轴,确保各个数据在同一时刻产生。
由同一时刻的位置、姿态、声速、回波时间可以精确计算出各个点的空间坐标。
黄河系多泥沙河流,下游为游荡性河道,水流宽浅散乱。
因此,黄河下游床面形态的观测十分困难。
20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曾利用测深杆进行了沙垄的观测。
但是,鉴于观测条件及观测技术的限制,获得的观测资料很少且不系统,难以完全反映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的特征。
鉴于此,在黄河花园口约5千米区域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不同时期的主河槽水下地形信息获取,用于研究黄河河水不同泥沙含量对黄河沙垄变迁的影响。
多波束测深系统利用回声测量水深,水越浅,泥沙含量越大,越容易在采集数据时形成噪点。
数据后处理时,必须首先对测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
黄河沙垄变迁研究项目的数据后处理中,需要采用自动滤波和手动滤波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噪声。
从X年的观测结果来看,在花园口站流量为800~12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情况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的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沙垄,沙垄尺度沿河流方向及断面方向的分布都不均匀,沙垄波长一般在10~50米,波高在0.5~1.2米之间。
从观测河段的整体纵剖面来看,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床面形态为复式沙垄,即存在一个波长800~1200米、波高3米左右的一个大沙垄,而上述小尺度的沙垄附着在这一大沙垄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息系统的开发等工作。
1997年以来长江科学院连续中标承接了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边坡、云南景洪水电
站、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湖北建始小溪口电站、重庆鱼背山水电站、重庆万州
甘宁水库、清江水布垭水电站、贵州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大坝等三十几个安全监测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面板堆石坝仪器埋设以及资料分析的经验,并且作为安全监测专项监理
长江科学院以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为主,为国家水利事业、长江流域治理、
保护、开发以及水行政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提供
技术服务,开展科技产品研发。
长科院下设 13 个研究所、5 个中心(办)、7 个科技企业,并设有研究生
部。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领域的科技前沿;承接水工程安全评价、鉴定、咨询、监测、检
测及试验研究等委托任务,向社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安全监测专业:工程安全监测专业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是国内最早从
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及技术咨询的科研单位之一,该领域拥有一
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水利水电及其它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检测与安全评估
依托长科院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岩土 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 利部长江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水利部长江计量检定中心。依托长科院与长江勘测规划 设计研究院共同建设的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院近60年来,长科院先后承担了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隔河岩、三峡、 南水北调、水布垭、万安、长江堤防等近200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科研工作, 以及长江流域干支流的河道治理、长江流域综合及专项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 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规划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以及数十项国家科技计划和部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为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 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咨询服务,解决和攻克了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快速优质的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安全 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委托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这一方面体现国家对长江委的信任,另一方面体现了长江
委的综合实力及整体优势。与此同时,为了监控堤防工程质量及防渗工程的实施效果,
为长江重要堤防的防汛提供专业、及时的安全监测信息服务,长江科学院承担了长江
重要堤防安全监测项目的设计(部分)、施工、安全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安全监测信
电话:133 8758 5361
邮箱:45152993@
表 1 基本情况表
单位名称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单位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 23 号
主管部门 长江水利委员会
成立时间
1951.10
注册资金(万元)
451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位性质
投标期间 联系人
国有事业单位(国家级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邹双朝
电话 133 8758 5361 传真
员工总数
924 其中:技术人员数
027-82820548 710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69 高级工程师
266
工程师
职
工
概
姓名
况
郭熙灵
283 助理工程师
单位行政和技术负责人
职务/职称
年龄
院长
57
92
专业 岩土工程
林绍忠
总工
53
水工结构
谭德宝
测绘专业负责人
47
摄影测量与遥感
凝土围堰、永久船闸一、二期开挖岩石边坡工程、厂房1#~6#坝段的安全监测工作,
内容包括变形、应力应变、渗流、水力学、爆破振动、声波(松弛范围)等监测项目。
同时,还承担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等大型安水工工程的安全信息系
统的设计及开发工作,为三峡工程安全监测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98大洪水”期间,长江科学院选派的防汛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奔赴抗洪前
线,发挥了长江科学院专业齐全、技术储备深厚的优势,为国家及长江沿线地方政府
组织抗洪抢险提供了即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对取得“长江98大洪水”的抗洪抢险的
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国务院特将长江中下游堤防重要堤防的防渗、穿堤建
筑物、水下护岸等隐蔽工程的设计、科研、业主(代表国家进行项目管理)、监理等工
设计研究院为依托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中心主要任务是:组织水工程安全宏观战略研
究,构建水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水工程安全领域
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组织承担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编
制或修订的技术工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
术培训,培养高质量的水工程安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跟踪水
邮箱:45152993@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建于1951年,是国家重点水利科研机构,隶属水利部 长江水利委员会,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长江科学院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立足长江流域,为国 家水利事业,长江流域规划、流域保护、治水方略、水行政管理、以及开发治理提供 科技支撑,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以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为主提供科技咨询服 务等。长江科学院拥有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国家甲级工程 测量测绘资质、国家乙级海洋测绘资质、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甲级资质、水利工 程质量检测混凝土工程甲级、量测甲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岩土工程甲级、湖北省水 利水电行业从业等级信用证书A等资质。
无损探测设备。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科技攻关(或科技支撑)项目及国家级、省部
级基金科研项目。承担或参加了长江三峡、葛洲坝、湖北丹江口、清江隔河岩、水布
垭、四川向家坝、锦屏、广西岩滩、江西万安、云南漫湾、景洪、贵州东风、双河口
及鄂、湘、赣、皖四省长江重要干堤等国内100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及技术
单位名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后九万方三村一号 联 系 人:李端有、邹双朝 网 址:http:∥ 电 话:027-82829877,027-82829878 传 真:027-82820548
1
业务咨询: 邹双朝
1 单位简介
电话:133 8758 5361
1
业务咨询: 邹双朝
电话:133 8758 5361
邮箱:45152993@
一劳动奖状。2008年长科院荣获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
发展水利的要求,努力实践新时期治江新思路,围绕治江事业的新目标,构建具有长
江特色的创新型和谐组织,创建一流水利公益性科研强院。近期将围绕学科建设和专
长科院在治水治江事业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有 400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30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及发 明专利47项,主编与参编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30余部。近5年来,长科院出 版专著45部。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接见首任院长何之泰博士。1989年,江泽民 同志视察长科院。1987年,李鹏同志为长科院题写院名。2003年,长科院荣获全国五
业务咨询: 邹双朝
电话:133 8758 5361
邮箱:45152993@
水下多波束测深技术 成果资料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业务咨询: 邹双朝
电话:133 8758 5361
目录
邮箱:45152993@
1 单位简介 ............................................................. 1 2 技术依据 ............................................................. 5 3 近年来水下多波束测量相关工程项目...................................... 5 4 拟采用的设备 ......................................................... 6
方面的专家。拥有水下多波束测深系统SeaBat7125、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Z420i、
TCA2003全站仪、徕卡GPS1230测量系统、TRIVEC三向滑动位移计、水下无人探测机器
人、NEC红外热像仪、RG地质井下录像及探测系统、GSSI地质雷达探测仪、分布式光纤
温度/应变测试、高密度电法仪、连续表面波仪、声发射仪等世界一流的监测、测量及
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
单 位 概 况
究中心依托长科院等单位建设。 长科院拥有工程咨询、测绘、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评估、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地质灾害评估、 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建设监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工程质量检测岩土 类、混凝土类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各类各级资质证书和国家二级档案馆。
人监理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项目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
下半年,对鱼背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蓄水后水下面板与趾板之间的裂缝监测预报成功,
是长江科学院对于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成果的结晶。多年来长江科学院良好
的信誉和服务于工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受业主信赖和监理单位首肯。
3
业务咨询: 邹双朝
业规划,在全面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具备申报国家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条件,把长科院建成具有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