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城东镇新生小学陈著《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美之情。本文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奇松的情感意识,主要是从“奇”上引导。

什么是奇呢?稀奇的、特别的,别处没有的。黄山奇松的奇在哪儿呢?作者首先说黄山上松树到处都有;再由面到点写了奇松代表“三大名松”:迎客松——枝干遒劲,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送客松——枝干蟠曲,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又在文章末尾以一个悠长的省略号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还说“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正好与课文第一节遥相呼应。

黄山奇松“奇”在哪?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去发现三大名松姿态各有千秋,联系奇松的名字说出它们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棵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一组图片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三大名松中呢,又对迎客松做了重点的品读。

在指导学生理解迎客松奇时,以读感悟。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郁郁苍苍”这些词语来感受奇松的特点,再通过读来了解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悟其情,就让同学多读,有感情的朗读,对课文就有更多的理解。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这样的“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个性体验。

总之,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为切口,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让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让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

当然,我也知道,尽管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

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仍做得不到位。今后更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