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论书经典
清康有为论书绝句原文

清康有为论书绝句原文清康有为是清朝末年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论书被称为《新书绝句》。
以下是其中的原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之乱,非无大君,小人长执政。
在位若如许,安得不乱乎?近之论者,皆苟合己见,以显其智,以迎合时宜。
实求者少而不满,若無取舍,尽是悲秋。
是以议交指环,议称者不好;议不称者,不小心也。
是非之辩,如庐之翳,如瞒之疾。
新书之志,中道而论,上拧而下抑,不偏不倚。
满招则谐,谐则能容,能容则可治,可治则天下定。
天地之性,知恶必诛,知其然也。
知其然而不自识,大同小异,是犹断其根也。
巧伪不近,知达不容。
视己之好恶,乃知人之恶长。
物莫知跌杀,而山为佐。
是故戒慎伐树,慎勿已是也。
凡中庸之道,未危不论;未治不已,未乱不就。
愚不可长,卓越不恃。
天下愚贤,莫不怀丹心;丹心如何,而世之漠视?不然者,民德日赽,人多至于斯事矣。
故事实随事事实,以事事以价经。
价者,于事为务;经者,良心也。
三者不备,合向己能。
苟悠然不愧于心,则果熟而实;实则长。
时吾声望于彼已远,时吾能鉴于彼已明。
皆世陈其黜也,皆世媚其恶也。
独闲我闲,酸甜论吾独具。
痛哉我哉!震眩我也!先估其心志,以待其诈伪,是吾所以不忙世纷也。
嗟哈!以吾制心,制身,制世。
当辨为善之敌,不辨为善之友。
盛处革故,既简练矣。
在位者多以主一官漠天下之众,乃和人情者也。
当故不若酌人之善,用其智,备虚闲。
巧者不能持久,智者不能升迁。
夫吾于巧乃愧矣,夫吾于智亦盖焉。
推广为巧,抑升用智,非独守成也。
审智于众而白于众,审巧于众而得于众。
杨泰山乐府,无为府百色。
形已暴于夫妇,而未于夫妇;智以疑死而日苦死。
夫吾纵使虎而不主刷,何谓威国?抑又有虎夫千万,如何拜余?指千万虎者,无一夫自知,无一夫自愿。
必怀猛心者,谁与非乎!天舍重过,雷鸣千古!谦恭以谢,高傲以答,使其力竭,而腹可胜负;力竭而腹可胜负,则腹不能胜负,身不能竭。
先礼后兵,然兵者,其非礼乎?刘邦之德,常人所共称也。
《山谷论书》

《山谷论书》黄庭坚《山谷文集》论书《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
”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
要自皆有佳处,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
中国书法艺术根植于“敬天法祖”文化土壤

2023/05 No.255艺术需要文化的滋养。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1]。
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书法艺术创作,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书法家拓展创作思路、推出优秀作品、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需要[2]。
“敬天法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文明是一个以“敬天法祖”为信仰的文明。
中国人每年都要在清明祭祀自己的祖先,政府要举行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公祭。
这个传统不因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而消失,这种现象就是敬天法祖信仰的仪式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说:“古之有言:‘观天之象,究天之极,行天之道,谓之敬天;安祖于土,守祖于陵,习祖于慧,谓之法祖。
’” 通俗地说,“敬天”是指尊重自然、学习自然;“法祖”是指学习先人智慧,遵循社会习惯[3]。
社会习惯是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人的行为边界和人获取生存资源的最优方式,是先人生存智慧的结晶。
在一个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运行规律的世界上,“敬天法祖”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所以说,在进化论意义上,“敬天法祖”不仅不是陈腐不堪、愚昧无知的,而且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4]。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同样折射出“敬天法祖”的思想光芒。
一、“师法自然”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艺术标准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源于对自然界的模象。
《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孔安国在《尚书》序里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也是以描画自然客观世界为主[5]。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已该怎样理解?⼈品是中国古代对⽂⼈⼠⼤夫个⼈品德的重要评价⼿段,其在官员⾝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上体现出“诗品”。
官品、书品、诗品都是⼈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对前⼈的评价,常以书品论⼈品,或以⼈品论书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的典型代表。
⼀、历代关于“书如其⼈”的审美观“书如其⼈”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品的统⼀。
“书如其⼈”的说法最早出⾃西汉扬雄:“故⾔,⼼声也;书,⼼画也。
声画形,君⼦⼩⼈见矣。
”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品性的反映。
⾃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的品⾏紧密联系在⼀起。
纵观历代对“书如其⼈”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个⽅⾯:书法即⼼法:⼼与笔、⼼与字之间的关系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笔在⼼,⼼正则笔正。
”柳公权⼀⽅⾯从书法的⾓度说明⼼中端正,⽤笔就会端正,另⼀⽅⾯暗⽰穆宗,⼼存正⽓,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
唐代张怀瓘说:“⽂则数⾔乃成其意,书则⼀字已见其⼼,可谓简易之道。
”说明书为⼼画,⼀字见⼼。
明代项穆认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为⼈之帅,⼼正则⼈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
”“故⼼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说明⼼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法,“⼼”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道⽣: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务修其本。
扬雄谓诗赋⼩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强调了君⼦⽴⾝之本在于德⾏,德⾏是翰墨之基。
司马迁的经典著作

司马迁的经典著作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主要著作:1.《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目录: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陈涉世家外戚世家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2.《报任安书》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文:太史公1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2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3仆不相师,而用流4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5驽,亦尝侧闻6长者之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7,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8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9,行若由夷10,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11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12,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13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十本古书,中国人必读经典

十本古书,中国人必读经典一、《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
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二、《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
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道德经》:大气做人,小细做事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
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
四、《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史记《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假令仆伏法受诛[4],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5],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

六部古代文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必读之书文论是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各个方面。
文论分为多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某人关于文学的理论;还有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随园诗话》。
1、《毛诗序》研究和传播《诗经》的主要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鲁人毛亨、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在《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著《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开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
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点。
从中看出,它不仅传承了先秦以来所认识到的“文学是理性的表现”的观点,而且阐明了理性表现要靠情感的萌动,这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对后世诗论影响极大。
2、《典论·论文》《典论》是建安后期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作者曹丕,《论文》是其二十篇中的一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 的文体说。
他在文中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以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作品篇幅虽短,却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及标准、文学批评的态度四个问题,是中国最早以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为对象评论文学的文学批评专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人论书经典1,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秦?李斯-朱文长《墨池编川》2,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
秦?李斯-朱文长《墨池编川》3,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於笔下,受须有倚伏,开阖籍於阴阳。
萧何《佩文斋书画谱川》4,断木为棋,梡革为鞠,亦有法焉,而况书乎!汉?扬雄《法言》5,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於卒迫。
汉?崔援《草势》6,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 汉?赵壹《非草书》7,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您性,然后书若迫於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汉?蔡邕《笔论》8,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汉?蔡邕《笔论》9,夫书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汉?蔡邕《九势》10,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汉?蔡邕《九势》11,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三国?钟繇《笔法》12,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驾,舒翼未发,复举还安。
晋?索靖《草书势》13,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福,莫重於银钩。
晋?卫铄《笔阵图》14,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王表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5,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6,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17,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结成思矣。
晋?王羲之《书论》18,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晋?王羲之《用笔赋》19,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 晋?虞安吉-李世民《指意川20,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於古人。
南北朝?王僧虞《笔意赞》21,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南北朝?袁昂《古今书评》22,敏思藏於胸中,巧态发於毫銛。
南北朝?庚肩吾《书品》22,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唐?欧阳询《八诀》23,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嶪,丽则绩靡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24,兵无常阵,宇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唐?虞世南《笔髓论》25,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於妙。
唐?虞世南《笔髓论》26,学者心悟於至道,则书契於无为。
苟涉浮华,终憎於斯理也。
唐?虞世南《笔髓论》27,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
唐?李世民《指意28,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29,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唐?孙过庭《书谱》30,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唐?孙过庭《书谱》31,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唐?孙过庭《书谱》32,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唐?孙过庭《书谱》33,知者博於闻见,或可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资,必不能得。
唐?张怀瓘《文字论》34,举措合则,起发相承;轻浓似云雾往来,舒卷如林花间吐。
唐?蔡希综《法书论》35,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唐?张旭。
明代潘之宗《书法离钩》36,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唐?怀素,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川37,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唐,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38,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霍霹需,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偿,一寓于书。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39,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宇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唐?张敬玄《纂言上?张敬玄论》40,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宋?欧阳修《试笔》41,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宋?欧阳修42,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宋?苏舜钦(见欧阳修《试笔川43,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44,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诛,理固然也。
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45,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唯吁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渭窃斧者乎,亦真尔也? 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46,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阀一,不为成书也。
宋?苏轼《论书》笔成家,墨成池,不及蠢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宋?苏轼《题二王书》47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为行、草,犹末尝庄语而辆放言,无足道也。
宋?苏轼《跋陈隐居书》48,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49,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读,如其为人。
宋?朱文长《续书断》50,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51,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论捌52,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53,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宋?米带《论草书帖》54,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夔《续书谱》55,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夔《续书谱》56,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开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轻,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论学书》57,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宣和书谱》58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定武兰亭跋》59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定武兰亭跋》60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61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渭《题自书(一支堂帖)62,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隆《考巢馀事》63,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64,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65,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66,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
明?倪后瞻《倪氏杂着笔法》67,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清?王锋(见《中国书论辑要川68,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清?傅山《霜红龛集》69,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从,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
清?宋曹《书法约言》70,书着意则滞,放意则滑。
其神理超妙、浑然天成者,落笔之际诚所为不居内外及中间也。
清?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71,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清?邓石如(见包世臣《艺舟双样川72,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
清?伊秉绶《默鹿集锦》73,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呵徒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寻辙迹,则疵病百出。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74,学书有捷径。
古人居则画地,广福步;卧则画席,穿表里。
以此惟之,则学书者不必皆笔也。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75,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76,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人肝脯,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77,学书如穷经,宜先博涉,然后反约。
切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
清?梁巘《评书帖》78,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巘《评书帖》79,牵丝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是无形之牵丝,此即不着纸处,极要留意。
清?蒋骥《续书法论》80,心声心画,元可矫为,然非刻苦用一番精力,虽人已成就,不见得全能搬移到纸上。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81,临碑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
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82,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83,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