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模板
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方案

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方案一、前言海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岸线的自然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岸线退化、沙滩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海岛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工程显得非常迫切。
本文将针对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提出详细的方案设计,以期通过工程手段有效保护和修复海岛岸线的自然环境,提升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二、海岛岸线问题分析1. 岸线退化海岛岸线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海浪侵蚀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浪将沙滩冲刷走,导致岸线向内收缩,岸线退化严重影响了沿岸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的旅游设施。
2. 沙滩污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岛上出现了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垃圾堆积,导致沙滩污染严重,给游客造成不良的游览体验,同时也危害了海岛的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活动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开发使得海岛上的原生物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三、整治修复方案1. 岸线退化整治(1)海岸护岸工程在岸线退化的地段实施护岸工程,包括建设海岸堤防、沙滩护栏等设施,以减缓海浪冲刷的速度,保护岸线的完整性。
(2)人工沙滩补充在岸线退化较为严重的地方进行人工沙滩补充,通过人工植被和沙石的添加,恢复沙滩的原貌,保护周边的生态系统。
(3)植被修复在岸线退化的地段进行植被修复工程,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护理,稳固沙滩和岸线,保护生态系统。
2. 沙滩污染治理(1)垃圾清理对沙滩上的垃圾进行清理,对于较小的垃圾可以通过人工清理,对于大面积的垃圾可以借助专业的清理设备进行清理,确保沙滩的干净整洁。
(2)垃圾分类管理在沙滩附近设立垃圾分类管理设施,通过引导游客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减少对沙滩的污染。
(3)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在景区内设立环境保护宣传牌、举办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向游客宣传环保意识和保护海岛环境的重要性。
海岸带生态保护与恢复

海岸带生态保护与恢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岸带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1. 恢复沿海湿地沿海湿地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起着滤水、固碳、保护海岸线和提供栖息地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沿海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恢复沿海湿地,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将沿海湿地划定为保护区,加强管理和监测,禁止破坏性的开发行为。
(2)推动湿地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提高水质清洁度。
(3)进行湿地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加速湿地的生态恢复过程。
2. 加强海岸线防护海岸线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海岸线受到严重的侵蚀和破坏。
为了保护海岸线,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建设海岸防护工程:修建海堤、防波堤等工程设施,有效减缓海岸侵蚀速度。
(2)恢复植被覆盖: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维护,增强海岸的抗风沙能力以及防护功能。
(3)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海岸线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及早预警和采取措施。
3. 控制沿海盐碱化沿海盐碱化是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海水入侵和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
为了控制沿海盐碱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适应盐碱土的农作物,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降低盐碱土的农业利用压力。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排水渠道,合理配置灌溉水源,提高土壤排盐能力。
(3)加强土壤改良:通过施加石膏、秸秆堆肥等措施,改善盐碱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4. 鼓励可持续渔业发展海岸带的渔业资源是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海岸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海岸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在人类与海洋的漫长互动中,海岸工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过去一些不恰当的海岸工程建设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等。
为了减轻这些损害并恢复海岸生态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且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修复技术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重建或恢复受损的海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能够重新达到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还能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如提供更好的渔业资源、增强海岸防护能力、改善景观和旅游价值等。
在众多的海岸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中,植被恢复是一项基础且关键的措施。
例如,在沿海地区种植红树林、盐沼植物等耐盐植物,能够有效地固定海岸线,减少海浪和潮流对海岸的侵蚀。
红树林不仅具有强大的根系可以稳固土壤,还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同时,这些植物还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人工鱼礁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
通过在海底投放各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鱼礁,可以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鱼礁的存在还能够改变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促进海洋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从而改善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
另外,海滩养护技术也是常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
对于受到侵蚀的海滩,可以通过补充沙子来恢复其宽度和坡度,营造适宜的海滩生态环境。
在进行海滩养护时,需要充分考虑沙子的来源、粒度和质量等因素,以确保养护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除了上述直接针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外,生态友好型的海岸工程设计理念也至关重要。
比如,采用缓坡式的海堤设计,增加堤岸的孔隙度和粗糙度,为海洋生物提供附着和生存的空间。
在港口建设中,合理规划航道和码头布局,减少对海洋水流和生态系统的干扰。
然而,海岸工程中的生态修复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生态修复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前期的调查评估、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的监测和维护。
关于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近海海岸海域保洁方案)

关于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近海海岸海域保洁方案)目录一、海岸线环境治理及清理方案 (2)1. 近海海岸域环境整治总述 (2)2. 海岸线环境整治作业 (4)2.1. 近岸海域保洁方案 (4)2.2. 近海岸滩保洁实施方案 (6)3. 垃圾清运方案 (9)3.1. 垃圾打捞方案 (9)3.2. 垃圾装车作业方案 (10)3.3. 垃圾清运作业方案 (13)4. 清理大米草枯枝和海上漂浮物等的实施方案 (16)4.1. 大米草枯枝清捞方案 (16)4.2. 动力船清捞方案 (20)4.3. 拦网作业方案 (25)5. 大米草枯枝和海上漂浮物等清理后的处置方案 (26)5.1. 大米草枯枝清理后处置方案 (26)5.1.1. 大米草枯枝(绿化垃圾)处理分析 (26)5.1.2. 处理方法 (27)5.1.3. 海上漂浮物等清理后的处置方案 (30)一、海岸线环境治理及清理方案1.近海海岸域环境整治总述做好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环境治理项目的所有相关工作;并对海岸线两侧视线所见范围内垃圾进行清理。
本次对近海海岸域范围34.14公里及岸线两侧延伸部分进行全面的保洁、收集、清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达到一个绿色生态海岸线的标准。
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确定“以镇岸段海域为主、其他海域为辅,广泛开展近岸海域海上环卫”的工作方向,落实责任,坚守岗位,按照“区域全覆盖、过程全覆盖”的原则,全面梳理、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实现镇近岸海域垃圾的常态化防治。
在治理过程中,将强化科技支撑,严格落实责任,统筹运用人工检查、技术排查、资料核查等各种手段,采取天空航拍、地面检查、海上巡查等多种方式,确保海洋垃圾及时发现、及时打捞清运、及时无害化处置。
安排专人值守,进行精细化保洁,并利用打捞船机动灵活的特点,不间断地对各区域海面进行巡回打捞,打捞船对海面垃圾死角进行贴岸集中清捞,及时清理海面漂浮垃圾,确保清理干净,保洁工作人员及时对进行保洁清扫,每天对重点区域、近海海面、前海海坝及暗渠入海口周边进行巡回保洁,根据海面漂浮垃圾的数量,每日安排1~2艘打捞船和10名沿岸保洁人员,从早6点至晚7点进行不间断的海域保洁。
海岛绿化提升工程方案范文

海岛绿化提升工程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行去海岛度假。
海岛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海岛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环境质量。
因此,有必要对海岛进行绿化提升工程,以改善环境状况,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
二、项目目标1.改善海岛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
2.提升海岛的风貌和景观,增强吸引力。
3.提高游客游览体验,增加游客满意度。
4.保护和恢复海岛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1.植被绿化:在海岛主要地区进行植被的绿化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景观效果。
2.水体治理:对海岛周围的海域进行清理,净化海水,改善水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3.设施改善:对海岛内部的公共设施进行改善和升级,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游客满意度。
4.垃圾处理:对海岛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5.生态保护:加强海岛的生态保护工作,建立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
6.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开展对海岛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海岛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2.规划设计:制定海岛绿化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工程实施的范围和内容。
3.项目申报:向相关部门申报工程项目,争取支持和资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4.实施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开展海岛绿化提升工程,对海岛进行植被绿化、水体治理、设施改善等工作。
5.监督检查: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
6.宣传推广:在工程实施完成后,开展对海岛绿化提升工程的宣传推广工作,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
五、实施效果1.环境改善:经过海岛绿化提升工程的实施,海岛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水质净化,环境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海洋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为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施工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2. 减少海洋污染,提高海洋水质;3. 优化海洋资源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4. 提高公众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三、施工范围1. 海洋污染治理:针对海洋污染源进行治理,包括陆源污染、船舶污染、海上石油污染等;2. 海洋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3. 海洋资源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等行为;4. 海洋环境监测: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情况。
四、施工方案1. 海洋污染治理(1)陆源污染治理1.1 建立陆源污染源清单,明确污染源分布及排放量;1.2 采取工程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1.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方式;1.4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
(2)船舶污染治理2.1 严格执行船舶排放标准,对船舶排放污染物进行监管;2.2 加强船舶燃油质量监管,推广使用低硫燃油;2.3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船舶,减少船舶污染物排放;2.4 加强船舶废弃物处理,设立船舶废弃物接收站。
(3)海上石油污染治理3.1 建立海上石油污染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3.2 加强海上石油开采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3.3 推广使用环保型石油开采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3.4 加强海上石油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及时清除污染物。
2. 海洋生态修复(1)珊瑚礁修复4.1 采集珊瑚礁种子,进行珊瑚礁繁殖;4.2 在受损珊瑚礁区域投放珊瑚礁种子,促进珊瑚礁生长;4.3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清理珊瑚礁周围的障碍物、修复受损珊瑚礁等;4.4 加强珊瑚礁监测,掌握珊瑚礁生长情况。
海域修复工程施工方案范本

一、项目概述项目名称:XX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地点:XX市XX区XX海域项目规模:总面积XX平方千米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岸线生态修复、退养还湿、退养还滩、外来物种入侵治理、河口综合整治、构筑物清除等。
二、施工准备1. 人员组织(1)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项目整体管理和协调;(2)设立各专业施工队伍,包括土方工程队、植物工程队、水利工程队、生态修复工程队等;(3)组织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和安全意识。
2. 材料设备(1)土方工程: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车等;(2)植物工程:种植苗、种子、肥料、农药等;(3)水利工程:水泵、潜水泵、管道、阀门等;(4)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护坡材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
3. 施工图纸及技术规范(1)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2)审查施工图纸,确保施工质量;(3)制定施工技术规范,指导施工过程。
三、施工工艺及流程1. 岸线生态修复(1)清除岸线上的废弃构筑物,恢复自然岸线;(2)采用生态护坡材料进行护坡,提高岸线稳定性;(3)种植适宜的植被,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2. 退养还湿、退养还滩(1)对滩涂进行清淤,恢复滩涂生态;(2)采用生态护滩技术,防止滩涂侵蚀;(3)种植适宜的植被,提高滩涂生态环境。
3. 外来物种入侵治理(1)调查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制定治理方案;(2)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控制外来物种数量;(3)加强巡查,防止外来物种再次入侵。
4. 河口综合整治(1)清理河道垃圾,恢复河道自然状态;(2)采用生态护岸技术,提高河道稳定性;(3)修复河道生态,提高水质。
5. 构筑物清除(1)对废弃构筑物进行拆除,消除安全隐患;(2)清理拆除后的废弃物,恢复原状。
四、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 严格按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2.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3. 建立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4.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和质量意识。
海洋生态修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主要包括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牡蛎礁等生态系统,及海滩、河口、海湾、海岛等综合生态系统。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海洋生态修复措施,我国的海洋生态修复在研究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上做的都还不是非常好,这些包括对红树林的消失、以及海洋水体污染的研究不到位,还包括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的措施与方法上不到位。
海洋生态修复基本原理1、尽可能模仿自然生态过程。
在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时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物种。
2、选择海区中受干扰小、最接近自然状况区域实施修复工程,加速生态系统的扩展过程,把人类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3、特别关注关键物种,恢复了关键物种,其他相关物种就自然恢复了。
4、利用海洋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采用先锋物种改造生境,为后续物种进入建立适宜环境条件。
海洋生态修复是人为干预和自然机理相结合的生态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修复的对象,海洋生态修复不仅是生物群落结构重建、生境的恢复与改善,还包括生态功能的修复。
原理海洋生态系统,就像人体一样,也具有主动治愈创伤的能力。
比如,海底火山爆发后,大片海洋生物死亡,在火山灰上经过几年、几十年能生长形成新的相似的生物群落。
但是如果人类活动的面积太大,干扰时间过长,则需采取措施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应遵循海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尽可能模仿自然生态过程。
在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时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物种。
②选择海区中受干扰小、最接近自然状况区域实施修复工程,加速生态系统的扩展过程,把人类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③特别关注关键物种,恢复了关键物种,其他相关物种就自然恢复了。
④利用海洋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采用先锋物种改造生境,为后续物种进入建立适宜环境条件。
⑤重建丢失的生态位,满足部分物种的特殊环境需求。
⑥重建食物网,建立重要物种的种间关系及营养结构。
⑦限制或去除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常常破坏了本地物种的种间关系,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设计。生态设计是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技术环节。受损海岛生态系统修复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 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并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海岛生态系统。即预先对海岛修复工程进行生态设计, 在生态系统没有损失的前提下,对海岛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利用。 生物技术。国内外常常采用物种引入与恢复技术,除此之外还综合运用到种群动态调控、群落演替控制与 恢复、物种选育与繁殖、土壤肥力恢复等技术。如通过引入原生的乡土物种使得夏威夷群岛生物得到一定 的恢复;新西兰的Santa Catalina岛通过引入山羊以控制杂草等。 陆域生物修复技术在国内常见是植被覆绿,该方法是参照自然规律,通过人工方法,重新创造、引导或加 速自然演化过程,达到恢复天然海岛生态系统。广东南澳岛的修复主要运用植被恢复、群落演替控制与恢 复等技术。 潮间带生物修复技术在潮间带生态修复中,首先考虑恢复其生境多样性,维持并加强该生态系统功能。对 于生物资源衰退型的泥质、砂质潮间带,采用生物底播技术使原来生物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滩涂区 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量得以提高。 工程技术。对于某些出现人为采挖破坏、海岸浸蚀、沙滩退化的海岛,常常需要采用工程措施对其进行修 复。工程修复包括岛陆护坡,海岛沙滩修复、人造梯度湿地等。 传统的岛陆护坡工程主要考虑的是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多采用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硬材 料,这样陆坡的硬化改变了海岛自然海岸的生态功能和结构,隔断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 海洋生物栖息地减少,导致周边水域污染,破坏了其生态过程等一系列问题。 潮间带工程修复技术,对于岩礁、泥滩、沙滩等不同类型海岛潮间带,通过人工鱼礁、人造沙滩、人工导 流堤、人工海藻场等工程修复技术促进岛屿潮间带生态系统发育。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等岛屿国家有了成功 应用的案例。
海岛生态修复的模式研究根据国内外海岛修复研究情况可将海岛生态修复分为三种模式。 重新设计模式。海岛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退化或完全改变而无法挽回,无法进行生态完整性恢复, 因为最初的物种可能已经完全消失或大量消失,无法再恢复到最初的状态。目前这类海岛最典型的是位于 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该岛曾经覆盖茂密的森林,但现在土壤贫瘠,大部分覆盖的是稀疏的草原。曾经覆 盖原始地方性灌木和树林的地方,植物已经消失。同样,所有本土的脊椎动物也已经消失。除此之外有学 者研究认为外来生物入侵和其他威胁的组合造成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岛屿生态系统崩溃。现在不能确定 本土原有的棕榈树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其他灭绝物种的数据,但是无论灭绝和入侵的数量如何,这个海岛已 经不可能恢复,这里存在一个新的生态演替过程。 恢复模式。海岛生态系统的原始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原生物种保持较好,只有很少部分的灭绝,海岛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可以修复到较高的水平。此类海岛较典型的包括位于塞舍尔群岛的科西涅岛,该岛的大部分 仍然保持原始的旷野,虽然它不是位于远离城市的荒地或是完全未受污染的海域,但还是比较偏远,大多 数的物种、生态过程和动物行为维持在人类干扰前的状态。岛上可能只有1~3个巨型海龟物种灭绝,但这 是无法确定的。现在为了恢复原来的生态活动,已经引进亚达伯拉的15种巨型海龟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 海岛也特别适合恢复,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新西兰。 自我修复模式。海岛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表现出轻微破坏状态,但是没有超过海岛生态系统。 目前存在较多此类海岛,它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处于较偏远的海域,生态状况处于较良 好的状态,即使有轻微破坏也不会对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
• 一、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 二、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 三、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实践 • 四、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未来展望
一、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修复? • 怎么样修复?(管理主体、修复内容、修复技术要求等) • 怎么作评价?
为什么修复?
生态适应性原理: 生物经过长期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如果环境发生变化 生物就不能较好的生长。进行海岛生态修复时应尽量使用海岛的乡土种,让最适应的生物生长在最适宜的 环境中。 生态位原理: 不同的物种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并处于同一生态系统,则必然会造成剧烈的竞争而不利于各 自群体的发展,甚至造成其中之一的群体消亡。海岛生态修复时要根据生态位原理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 物种,保证群落的稳定,合理安排海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及其位置。 演替理论: 演替是指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植物群落一个接一个的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 落所代替,直到形成顶级群落的过程。海岛生态修复就是通过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 修复或重建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极端退化的海岛生态系统修复时,演替理论只具有指导作用。 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海岛生态系统会遇到外来物种的入侵,从而影响原 始物种的生长,甚至造成原始物种的灭绝,除了解决植物入侵问题外,还应在对海岛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 多样性,这样才能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缀块-廊道-基底”理论: 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由三种结构单元组成,即缀块、廊道、基底,并由此发 展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缀块- 廊道- 基底”模式。必须指出的是,缀块、廊道、 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海岛修复应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
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海岛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为主,也有学者开 始注意到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景观修复技术。其中主要包括物种引入与恢复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群 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物种选育与繁殖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水土流失控制与恢复技术、水体污染 控制技术、节水与保水技术、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生态系统组装与集成技术等。 在生物技术方面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其中物种引入与恢复技术运用较多,除此之外还综合运用 种群动态调控、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物种选育与繁殖、土壤肥力恢复等技术。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中 最重要问题是恢复和维持退化海岛的水分循环与平衡过程,其中最常用手段是恢复海岛植被。虽然海岛单 位过研究南澳岛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指出该海岛修复主要运用植被恢复、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国外对生物技术研 究较早,广泛采取多种技术方法以物种引入与恢复技术为主,如在对夏威夷群岛进行修复时,通过引入原 生的乡土物种使得海岛生物得到一定的恢复。 工程技术方面主要采用水土流失控制与恢复、水体污染控制、节水与保水、生态评价与规划、生态系统组 装与集成等技术。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相对较深入,如科拉马拉岛的修复工 程,采用黄麻土工布固定岸坡的水土流失控制与恢复技术,以防治表土侵蚀和种子冲刷。 此外,部分海岛还采取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技术以及景观修复技术,如厦门猴屿由于处在景观节点,在研 究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同时,采取将绿化恢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景观设计技术方式。国外学者还对GIS、 遥感等技术在海岛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在严重侵蚀的科拉马拉岛( 孟加拉湾) ,利用GIS 技术 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冲淤过程,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采取措施修复海岛,提出了具体的修复措施。
国家海洋局近日下发《海岛生态整治 修复技术指南》,全面介绍了当前我 国海岛整治修复的背景情况、关键技 术和典型案例,成为我国海岛生态整 治修复工作主要技术指导文件。 2012-1-31 18:32:24
国家要在近1至2年制定出较完善的《海域 海岸带整治修复管理办法》,出台相关政 策和技术标准,规范项目申报、审核、实 施、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工作。今后所 有新建用海项目都要符合新编制的海域海 岸带整治修复规划。 2013-07-16 08:02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具有的岛屿众多,这些资源丰富、区位特殊的海岛,不仅成为我国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一个重要依托,而且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国防安全方面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我国各地开发利用海岛的程度不断加大,导致 部分海岛生态破坏严重,甚至出现整岛毁灭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福建省海岛消 失了83个,减少了6%,辽宁省海岛消失了48个,减少数量占全省海岛总数的18%,海南省海岛消失了51个, 减少了22%,而河北省海岛消失的比例最高,60个消失海岛占全省海岛总数的46%。 海岛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如果不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相关生态修复工作,将会有更多的海岛从中国 版图上消失。为保护海岛,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我国已全面启动海岛规划立法工作。在《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环境重点领域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主题中明确提出要 “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技术”。 海岛修复规划是研究海岛的未来发展、海岛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岛上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 时期内海岛发展的蓝图,是海岛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对海岛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必先认清海岛的破 坏现状,不仅要对海岛进行整体把握,更要对海岛破坏后的山体、海岸带以及植被有个细致掌握,这样才 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怎么修复?
关于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国海办字〔2010〕649号)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 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载体,随着各种不规范开发利用活动的 长期积累,对这些宝贵资源的破坏程度也日益显现,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地整治修复与保护,将会不断 降低海域、海岛和海岸带的价值和功能。按照《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 的规定,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对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的职责。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海 域、海岛和海岸带的整治、修复和保护工作,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履行各级海 洋主管部门职能的迫切需要,现就开展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编写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 二、制定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计划 管理程序 三、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的管理 四、编制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五、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的经费保障 六、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