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 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20.80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文学

20.80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文学

► 当然,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
“转变”的发生。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 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 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这些艺术上 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 些重要特征: 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 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 爱情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应该是许多作家
着力表现和探讨的主题 ► 文革中对阶级性的过分强调和夸大,使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荒唐地简化为同阶级的“ 同志”、“阶级兄弟”与对立阶级的殊死敌人 两种,从而将男女间正常的感情一概视为“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 ► 刘心武的《爱的位置》 ►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 冯骥才在1982年3月写给李陀的信中说 ► “我急急渴渴地要告诉你,我像喝了一大杯
味醇的通化葡萄酒那样,刚刚读了高行健 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如果你还没见 到,就请赶紧去找行健要一本看。我听说 这是一本畅销书。在目前„现代小说‟这块园 地还很少有人涉足的情况下,好像在空旷 寂寞的天空,忽然放上去一只漂漂亮亮的 风筝,多么叫人高兴!”
►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
阶段。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 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 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 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 唤。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 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 “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 思考和探究。
► 在80年代许多作家、读者的理解中,西方的“现代
派”是涵盖面宽泛的概念。 ► 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70年代的,包括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 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名目的文学,都囊 括在内。 ► 当时热销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四卷八册, 袁可嘉主编)的编选,正体现了这样的理解。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三、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概况
1、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向往和回归: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 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集中的关注点
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 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 化的“主潮”。
重写文学史: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外学者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大陆研究界产生 很大反响。
如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夏志清《中国现代 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 人的介绍和推崇
重写的文学史对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 现代派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等 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张爱玲、 师陀等的“孤岛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 说,以及穆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 作都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地位。对于那些似有“定 论”的作家,如鲁迅、老舍、曹禺等的认识、评 价,在80年代,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辨识 与争鸣
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 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的批判,1983 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化”、 “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 在思想文化,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 件。
“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 “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 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身份重新确 立起来,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几代作家都以 复活的政治激情和极大的勇气来直面现实人 生,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力 量。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 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 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 (二)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 • 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 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 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 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第一个阶段: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个阶段: 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 第三个阶段: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 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采用匿名写作,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 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 实功利性和战斗性。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 末日,成为 “伤痕文学”的发端。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 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 (1977年11月) 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 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 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 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 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 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 述方式。 《我们夫妇之间》剧照
(三)文学论争
1976年4月5 聚集到天安 门广场悼念周 总理,有人创作了诗歌: 诗歌一: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眼看就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诗歌二: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 新时期文学。进入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 革时期后的第三个时期。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大致 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 1989年
2、政治的拨乱反正
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 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 《腊月· 正月》
(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 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 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引起。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 代派。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 彻到文艺领域。表现为:首先对“文革”的 文化专制主义理论彻底批判,集中清算了 “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开始文艺体制 的重建。其次,文艺组织恢复工作。如:文 联、作协等。文学刊物相继复刊。如:《收 获》等,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 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如巴金《怀念萧 珊》。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 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 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 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 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 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 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重 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 《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 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 文学”开启风气之作。 重要作品:
现 中 国 文 联 主 席 孙 家 正 现 中 国 作 协 主 席 铁 凝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速 化。 • (一)文学发展状况 •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 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老井》、张贤 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红高粱》、刘 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爸爸爸》、方方 《风景》,王朔《顽主》等。
• (二)文艺论争 •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 政治服务”提出了置疑。 •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 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 舆论准备。
•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对生 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 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 主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 为核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 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
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年,刘再 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 著,引起讨论。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 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 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 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李 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 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 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 文学史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 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