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尼克尔Nikon镜头发展历史笔谈1
最新Nikon望远镜历史

尼康望远镜的历史1917年,东京计器制作所的光学计量仪器部门和岩城玻璃制作所的反射镜部门合并,成为一家更完善的光学企业,并命名为Nippon Kogaku K.K.(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然后又兼并了藤井镜头制作所,这奠定Nikon日后的发展基础,而Nippon Kogaku K.K.这一个名字一直沿用至1988年,只是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它的品牌——Nikon,因此,Nippon Kogaku K.K.早已改称Nikon Corporation。
1917年,尼康向德国聘请了8名光学专家外加上自己的200名员工开张之后,早期产品以望远镜显微镜和光学测量仪器为主。
从1917年开始,望远镜就一直是其产品线中的拳头产品之一。
1918年,Nippon Kogaku K.K.正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中心厂房,并且开始研究光学玻璃的生产,仅今年尼康公司就向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出口了18种型号共计15000架之多的高质量的棱镜式望远镜,而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到1921年它们推出三支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分别为5㎝、7.5㎝及10㎝,还有mikron 4X ,6X这两支棱镜倒像的开普勒双筒望远镜,这是尼康在光学器材领域叱咤风云90年的开始。
1920年,尼康从德国请来了光学工程师Heinrich Acht负责设计镜头,Heinrich Acht回国后改由日本工程师Kakuya Sunayama 接手,他根据Acht的资料在1929年完成了Nikon 第一颗120mm f/4.5镜头,从此开始了由望远镜转向相机镜头的转变。
在上世紀20年代早期,Nikon和德国工程师合作生产了一系列经典望远镜产品,如产于1922年的Mikron 4x and 6x望远镜(其中6x型望远镜重量仅有90g),以及随后于1923年投产的Orion 6×24, 8×26, 和 Nova 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Nikon的Mikron型望远镜的性能足以和比它体积大得多望远镜相抗衡,它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仍很流行。
尼克尔镜头

Nikkor Lenses尼康由1933起开始生产以尼克尔为名的镜头,直至目前已在世界各地销售了超过二千五百万支镜头。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质量及创作毫不动摇的承诺在摄影工业界上获得多项突破。
譬如,在1960年,尼康率先设计及生产非球面镜头。
除此之外,尼康亦发明了ED(超低色散)玻璃,在1972年率先使用在300mm f/2.8ED尼克尔远射镜头之上,现在更可以在多支尼克尔镜头上找到。
到了1997年,尼康更成功生产全世界首支供微距摄影使用的自动对焦变焦镜头—AF变焦微距70-180mm f/4.5-5.6D ED。
要引证尼康作为世界上最优越的专业摄影器材生产商,以上提及的只是一小部分关于镜头设计的成就。
我们以下会提供更深入的技术资料,可以助您更能完全明白为何尼克尔镜头可以提供到卓越的性能及如何成为您的尼康单镜反光相机的最佳配搭。
尼克尔镜头各部分的特点一切从这开始—尼康的玻璃制作有制造最精细的镜头镜片,必须由精良的光学玻璃开始,为了要做到这一点,尼康能做到只有极少数生产商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自己生产玻璃镜片实际供每一支尼克尔镜头使用。
这意味着我们的镜头设计师会在抄获200种玻璃之中,精挑细选出最切合他们需要的光学玻璃。
再者,若某些特别用途的镜头用料暂时找补到,玻璃技术人员会尝试找出解决的方法—通常的结果是组合出新品种的玻璃,这就是尼康于1972年发展出超低色散(ED)玻璃的原因—以满足超远射尼克尔镜头的设计所需。
镜头结构尼康镜片无与伦比的精湛工艺同样亦需要与其外壳的结构配合,所以只有使用最佳的材料才适合用在每一支镜头的机械结构上。
利用精细的合金及聚化碳等用以制造某些镜头的螺旋轴,而内外镜筒均极准确地装嵌而成,结果使到镜头的动作畅顺能成为尼克尔镜头的特征。
至于镜头的接环亦一样,亦是以次等相同的物料制成。
电脑及镜头设计尼康的设计师采用了最新的电脑及尼康自己开发的软件来判断每支镜头的光学设计,运用这些技术数据配合他们所累积到的经验,便能创造出最精良的单镜反光相机镜头。
Nikon商标的变迁

Nikon商标的变迁
《日本照相机》1998年5期刊登了一篇名为“Nikon照相机50年的历史”,中间有一小段是关于Nikon照相机上商标的,我不懂日文,连蒙带猜知道个大概,现将这些商标扫上来,给Nikon FAN们看看,也知道个大概吧。
图1:Nikon早期旁轴机上用的商标,从Nikon 1开始使用;
图2:1948-1957年用的商标,就好象是Hand writing似的,从S2N开始使用;
图3:1957-1971年用的商标,好看点了,从SP开始使用;
图4:1971-1987年,规矩多了,简洁明快,从F2开始使用;
图5:1987-1988年,耶?玩新潮?最早用在F401,庆贺Nikon公司70周年生日,但玩得太过了,还是改吧?
图6:1988-至今,从F801开始使用,的确是最漂亮和庄重的一个图案。
1998年4月,为庆贺Nikon第一台照相机Nikon 1诞生50周年(不要与Nikon公司的生日搞混了!),Nikon推出了3000台(日本国内2000台,日本海外1000台)F5的限量纪念版,机顶的颜色与普通F5的不同,有点像钛金属色,手柄处的Nikon专用红条变成了灰色的。
最不同的是:取景器上的Nikon字样是图2的图案,从后面看过去在左下方印有图1的图案。
[VIP专享]摄影器材的选择之镜头(尼康篇)
![[VIP专享]摄影器材的选择之镜头(尼康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4b478d6bd97f192279e9dc.png)
我的摄影心得---摄影器材的选择之镜头(尼康篇)一、尼康篇先看一下尼康的发展史,尼康是靠新闻摄影的成就而壮大起来的,所以它的镜头就具有适合于新闻题材的特点,虽然近年开发的新镜的风格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各家的新镜头其实都有同质化趋向),但是老镜头还是大致如此。
尼康镜头的成像风格:反差大,成像锐利,轮廓刻画能力强。
尼康镜头的特点:相对而言,广角强,长焦弱。
尼康镜头的纵向序列:高端镜头的特征:金圈,或皱纹漆。
中低端镜头相对佳能,成像素质让人惊喜,比较厚道。
尼康镜头的横向序列:(1)AIS手动镜头系列(选择此类镜头注意机身对手动头的支持)。
(2)AF自动对焦镜头系列(选择此类镜头注意机身是否具有对焦马达)。
(3)AFS超声波自动对焦镜头系列。
注:尼康中自动头中,D头是指有光圈环,可以用于手动机身上的镜头,G头是无光圈环,只能用于自动机器上。
下面来下流水帐吧,只说一些我用过、熟悉或梦中向往的镜头(那些我不熟悉的、稀奇古怪的、使用者极少的,变态大炮的我就都不说了)。
1.广角变焦镜头(1)新手上路:AF-S DX 18-55G VR 。
入选理由:价格平民,画质中规中矩,焦段实用。
缺点:做工狗,塑料屁股,对焦镜前组转动,用CPL不方便,全幅上用不了。
(2)实用进阶:AF 18-35/3.5-4.5D入选理由:尼康银广角,性价比高,逆光表现优秀。
缺点:口径太大,滤镜费钱,不是内变焦,对焦声音大。
(3)APS之王:AF-S DX 17-55/2.8G入选理由:APS画幅广角段王者,恒定光圈,画质一流,做工有高档头的感觉。
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在全幅上用不了。
(4)终极之选:AF-S 17-35/2.8D入选理由:尼康著名的金广角,恒定光圈,画质一流,金圈专业头,亮骚。
缺点:除了价格,没有缺点。
(5)超广之梦:Nikon AF-S 14-24/2.8G入选理由:尼康广角实力的体现者,金圈专业头,外形变态。
缺点:前镜片太突出了,没法装滤镜,用在APS机身上太委屈它了,只有全幅才能解放它。
单反相机发展史:第一台单反相机与标准镜头的演变过程

单反相机发展史:第一台单反相机与标准镜头的演变过程全画幅相机的标准镜头都是50mm吗?如果放在以前,那还真不是。
在数码相机之前的胶片相机时代,传统的35mm胶片单反相机是主流摄影器材,其中就日本的品牌数量最多,可以说称霸了相机界,坐实了相机王国的称号。
也许有些人认为单反相机是在日本诞生的,但事实上,最早的一台单反相机是在欧洲被研发出来,只不过是日本各大厂商抓住了这个机会,让日本摇身一变成为相机王国,在日后的相机行业中“横行霸道”。
史上最早的一台单反相机是什么样的?单反相机的概念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而是在银版相机更新迭代后的几年内,就开始浮现出带有反光镜设计的相机。
早期的反光镜想要加入在120相机中,就需要缩小反光镜的体积,但想要用在35mm相机中,单单靠缩小反光镜的体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改进相机的内外工艺、规格和改进技术。
在1935年,前苏联GOMZ相机品牌制造商率先公布了在35mm 胶片相机上采用了反光镜的设计理念和产品概念图,在1937年上市发售。
虽然这是当时世界上首台35mm胶片的单反相机,但这台这相机最大的价值,也只有收藏的价值而已。
这也算是“相机革命”,他带着各大厂商跨出了革命的第一步,后来改名为Leningrad,之后就变为我们都听说过的“LOMO”。
随后,就在同一时间,德国的依哈哥也发售了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单反相机。
这台相机被命名为“Kine-Exakta”。
前苏联的概念机与德国这台“Kine-Exakta”电影胶片机相比,后者吸取经验和改进,自然就占据了上风。
Kine-Exakta相机不仅有有腰平取景器,还可以更换附件等等。
sport与Kine -Exakta相比,后者无论从功能上,还是操控上,都显得要比前苏联产的相机更为实用和有销路。
前苏联的单反相机可以说是史上第一台单反相机,而德国产的Kine -Exakta相机,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能用的、好用的、有意义的单反相机。
2007:尼康展示90年历史辉煌机型

尼康成立于1917年,今年正好是它成立90周年的日子。
P&E作为中国最大的影像展会,尼康派出了相当强大的阵容,整个展台布置以90周年纪念为中心,展示了这个实力强悍的影像集团悠久历史。
在着重宣传新品的同时,尼康也带来了不少老机,这些老机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
下面,小编就带您欣赏一下这些经典的老机。
尼康1型,1946年9月完成设计,1948年3月推出,1949年8月停产,1-1/500s快门,没有闪光同步。
原本就叫Nikon,I是后来人们叫出来的尼康SP、F和S3,为尼康树立形象立下赫赫战功尼康将经典回顾展台设在了主展示区的背后,并不引人注意,因此相对安静。
墙上贴满了尼康从创立至今所有经典产品的照片。
展示区以金色为主调,配以温暖的灯光,看着这些经典的老机,仿佛我们有跟随着尼康回到了那流金岁月当中。
尼康S3,1958年发售,延续了尼康1型的坚固性,同时操作简单,实现了快门高速化尼康SP,S2的后续机型,主要改变在于使用了广角取景器,带自拍,可配3fps的马达,是F系列单反的前身尼康F,1959年2月推出,一直生产到1974年。
全手动,无测光,1-1/1000s快门,100%取景,可配合5fps的高速马达虽然来到展台后参观这些老相机的观众并不多,但可以看到他们全部都是真正的摄影爱好者。
不少老年摄友面对这些机子,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没准这其中就有陪伴他们度过很长时间的产品呢。
尼康最著名的当属F系列单反,这次P&E老机展F系列的成员也是最多的,包括尼康F,尼康F2,尼康F3,直到F5。
从这一款款产品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到了技术的进步。
但不变的是人们对摄影的那份狂热。
尼康F2,1971年推出。
是Nikon F的改良型,最高快门速度1/2000可做1/80-1/2000s 无级变速,最慢10秒,有B、T和多重曝光,最高连拍速度达14fps尼康F3,1980年推出,取代F2。
尼康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史

尼康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史每当当朋友问“我准备花NNN元买尼康数码单反,你推荐哪个型号”一类的问题我都要在脑子里搜索一番,貌似没有一个简单答案。
趁假日把所有尼康数码单反型号整理出来,对每个机型做一个简单评论。
以后有新机型加入再继续更新这个比较主观的评论意见。
先把型号列出,到目前为止尼康总共有三代数码单反相机,分别以单数、双数、单数命名。
感谢网友黯无天日提供的这个参考图。
先简单解释一下尼康数码单反型号的命名,对于不熟悉尼康的网友来说也许会有点迷糊。
基本上来说尼康数码单反总共有三个基本类型:专业类、准专业类(爱好者)、入门类。
而每类里面又会有一到两个型号。
从胶片单反相机开始,尼康的专业相机型号都是一个字母加一个数字。
在数码单反年代也一样,如D1、D3等。
不过数码年代又多了一个分类:同时代会有两个型号,一个是高速度记者机,用字母H(High)结尾,如D1H、D2H等;而另一个是高像素机,用字母X(eXtra)结尾,如D1X、D2X、D3X等。
此外和胶片年代一样在下一代机器推出前对本代机器进行较小改进后的型号会用字母S结尾,如D2HS、D2XS。
在专业机型号命名只有两个例外:尼康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D1,当时没有区分高速和高像素,目前的高速相机D3。
至于为何D3不命名为D3H我们无法得知,唯一知道的是D3X是高像素版本。
准专业机型号命名是一个字母加三个数字,如D100、D200、D300,比较简单。
不过新用户时常会问的是,为何准专用机不是两位数而是三位数。
这个估计也是胶片年代留下的坏习惯,当年第一款准专用机是F90,而更新机型是F100,从此以后把两位数留给了入门级别机器。
S结尾的机器有几款,D2HS、D2XS、D70S、D300S、D3S。
入门级机器一直是两位数,而且和胶片年代一样,同时期会有两到三款机型,级别按照数字增加而递增。
比如D40、D70、D80。
随着两位数字不够用,今年开始尼康启动了四位数命名,因而我们看到了D5000和D3000。
Nikon镜头笔谈 镜头类型

鏡 、NIKKOR-QD 表 示 用 14 片 透 鏡( D 表 示 10 、Q 表 示 4 ,譬 如 Nikkor-QD 15mm f/5.6 ) 、 NIKKOR-UD 表 示 用 11 片 透 鏡 ( 譬 如 Nikkor-UD 20mm f/3.5 ) 等 等 。 另 外,什麼是焦距?這篇文章還有其它例子。
上 面 提 過 , 跟 在 NIKKOR 後 面 的 字 母 代 表 使 用 透 鏡 的 數 目 ,這 個 英 文 字 母 的 意 義 如 下 表 所 示 。所 以 ,NIKKOR-T 表 示 用 三 片 透 鏡( 見 Nikkor-T 10.5cm f/4 )、 NIKKOR-Q 表 示 用 四 片 透 鏡 ( 見 Nikon 200mm f/4 ) 、 NIKKOR-S 表 示 用 七 片 透
C 類型鏡頭 Nikon 多層抗反射膜鏡頭
Nikon 的 SLR 鏡 頭 從 一 開 始 就 有 抗 反 射 膜 , 這 些 A 類 鏡 頭 一 直 生 產 到 1970 年 代 初 期 , 然 後 Nikon 在 1967 年 推 出 多 層 抗 反 射 膜 Nikon Integrated Coating( 簡 稱 NIC ),於 是 從 此 起 A 類 鏡 頭 陸 續 加 上 這 項 功 能 而 成 為 C 類 ,第 一 批 正 式 標 了 C 類 的 鏡 頭 在 1972 年 應 市 , 然 後 從 1974 年 起 慢 慢 被 K 類 取 代 。 因 為 有 了 抗 反 射 膜 , Nikon 在 透 鏡 數 目 的 字 母 後 面 加 上 了 C 。 譬 如 說 , 下 面 的 Nikkor-H.C 85mm f/1.8 就 是 一 個 例 子 , 鏡 頭 環 上 很 清 楚 地 標 了 NIKKOR-H.C 字 樣 ,表 示 這 是 個 有 六 片 透 鏡( H)並 且 有 多 層 抗 反 射 膜( C)的 鏡 頭 。除 了 加 上 C 字之外,C 類鏡頭的濾鏡環全都從銀色改成黑色來降低反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Nikon的SLR镜头源远流长,从1959年起到今(2009)年正是50年半个世纪,再加上各式变型种类繁多,有些手上有、有些曾经借来玩过、有些只看过照片、有些只听人说过或书上看过,所以此地的文字只能讨论一般情形而无法面面俱到,缺少了的点点滴滴或是各式错误就只好留待日后慢慢补正。
再者,完成心中的想法是一件大工程(也许华文世界还没有类似的内容吧!),有限的时间得在教学研究与写blog之间分配,实在是无法很快完成的,所以我就把它拆成很多篇慢慢来,有闲情逸致时写一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有空就来逛逛、慢慢看。
这些文章大概看的人不会很多,但完成心愿要比招来人气来得重要,私下的愿望是这一系列文字可以在华文世界流传下去。
第一篇的主题是Nikon历来的SLR镜头类型,我们会大致上以上市顺序介绍A、C、K、N (AI)、AI-S、E系列、AF、AI-P、AF-I、AF-D、AF-S与AF-G这几类型镜头,并且说明各类型之间的差异与辨别方式。
大体上,后面的类型包含了前者的所有功能,特例是AI-S 与E系列(后者先出但次要)、AF与AI-P系列(后者是手动对焦)、AF-I与AF-D(后者在镜头中没有对焦马达)、以及AF-G(比以前各型少了光圈环)。
所以,读完这一篇您大致上就知道Nikon SLR镜头发展史,以及了解什么是非AI镜头、为什么非AI镜头不能在新型机身上使用、AI与AI-S的差异、AF与AF-D的差异、为什么某些Nikon DSLR(D40、D40X 与D60)上用AF与AF-D镜头无法自动对焦、等等的课题。
A类型镜头¾Nikon SLR镜头的起源Nikon在1959年推出第一台SLR(Nikon F)时也推出了若干镜头,这些都是所谓的A类型(A-type)镜头,它们在外观上有共同特色,下面照片是1959年随Nikon F一起推出的Nikkor-P 10.5cm f/2.5,我们就用它做例子。
首先是银色的滤镜环;接下来的对焦环有大齿轮状的突起、突起部份有细条纹增加手感方便操作,距离标示只有英尺、而且标示下方有短线刻度。
对焦环下方是银色镜筒,上头有景深刻度,并且有R字表示红外线摄影时的对焦位置。
在最后方是光圈环,环上有细条纹与没有孔的小耳朶(装在光圈环上的两片金属片、在照片右上角),光圈环上刻了光圈f值,它使用的颜色与景深刻度的颜色对应,但并非每个光圈f值都有对应的景深刻度;另外,光圈f值上端也有短线刻度。
这些距离与光圈f值都有短线刻度的镜头叫做短线(tick mark)版,只有最早期的镜头才有、而且产量非常少,所以二手市场上十分罕见,纵使出现了也价值不低。
最早期的镜头标示都在镜头前方的环上,下面是Nikkor-P 105mm f/2.5的照片。
在这些标示中我们都会看到NIKKOR字样(Nikon的镜头),后面跟着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表示该镜头使用透镜的数目,此地的NIKKOR-P表示用了五片透镜(见下文);变焦镜的标示是ZOOM NIKKOR,但没有透镜数目。
接下来,依顺时针方向是Auto,表示该镜头有开放光圈对焦与测光、并且在拍摄时自动收小光圈的能力。
其次是最大光圈(1:2.5)与焦距(f = 105mm),最早期的镜头焦距是用公分表示,上面照片就用的是f = 10.5cm。
在六点钟位置是公司名称,早期镜头是用Nippon Kogaku(日本光学)与Japan。
最后是镜头的序列号码No. 206859。
虽然并非每一个镜头都遵循这样的标法,但绝大多数皆如此。
前面提过,跟在NIKKOR后面的字母代表使用透镜的数目,这个英文字母的意义如下表所示。
所以,NIKKOR-T表示用三片透镜(见Nikkor-T 10.5cm f/4)、NIKKOR-Q表示用四片透镜(见Nikon 200mm f/4)、NIKKOR-S表示用七片透镜、NIKKOR-QD表示用14片透镜(D表示10、Q表示4,譬如Nikkor-QD 15mm f/5.6)、NIKKOR-UD表示用11片透镜(譬如Nikkor-UD 20mm f/3.5)等等。
另外,什么是焦距?这篇文章还有其它例子。
此后,A类型镜头的外观有不少变动,有些改得早、有些改得晚、有些一项一项来、有些一起改、另外一些可能有十分独特的变动。
正因为如此,本文无法一一列举,而只能重点地做个介绍,往后有机会在讨论个别镜头时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Nikkor-T 10.5cm f/4与Nikon 200mm f/4就是两个好例子。
下面是Nikkor-P 105mm f/2.5的另一版,我们可以看到对焦距离有英尺(黄色)与公尺(白色)两种标示,此后Nikon镜头的距离标示就固定在这种型式了。
另一个不同点是光圈环,这一版把细条纹改成与对焦环类似的齿轮状突起,操作手感就比较好。
A类型镜头底部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早期的A类型镜头底部没有螺丝(见下左照片),而且无法改成AI版,所以这类最古老的镜头只能装在D40、D40X与D60上使用(见Nikon D60不负责任的随想(一):非AI镜头的介绍),把它们硬装到其它Nikon近代SLR/DSLR 上头很可能会损坏机身。
这类无螺丝的镜头保养十分不方便,所以Nikon改变设计,底部使用螺丝锁紧(下中照片),这样拆镜头保养就方便多了,从这一型起的A类镜头才可以在不破坏镜头的前提下改成AI版在近代SLR/DSLR上使用。
接着,Nikon改用菲利浦十字型螺丝(下右照片),于是就一直沿用到今天,虽然螺丝数目不一定像照片那样有五个。
另外,照片中九点钟方向的凹槽是用来卡在机身的小杆上、固定镜头用的,往后我们讲Nikon F接环时再详细说明。
C类型镜头¾Nikon多层抗反射膜镜头Nikon的SLR镜头从一开始就有抗反射膜,这些A类镜头一直生产到1970年代初期,然后Nikon在1967年推出多层抗反射膜Nikon Integrated Coating(简称NIC),于是从此起A类镜头陆续加上这项功能而成为C类,第一批正式标了C类的镜头在1972年应市,然后从1974年起慢慢被K类取代。
因为有了抗反射膜,Nikon在透镜数目的字母后面加上了C。
譬如说,下面的Nikkor-H.C 85mm f/1.8就是一个例子,镜头环上很清楚地标了NIKKOR-H.C字样,表示这是个有六片透镜(H)并且有多层抗反射膜(C)的镜头。
除了加上C字之外,C类镜头的滤镜环全都从银色改成黑色来降低反光。
虽然C类镜头差不多都是从A类镜头稍许修改而得,但有些A类镜头不见得会得到所有C 类镜头的改良;譬如说,上面照片中的Nikkor-H.C 85mm f/1.8是从A类的Nikkor-H 85mm f/1.8得来,但H.C版本的光圈环还是用细条纹而不是齿轮状突起。
不但如此,几乎所有规则都有例外,下面照片左边是Nikkor-P 105mm f/2.5、右边是Nikkor-P.C 105mm f/2.5,右边的有字母C以及黑色滤镜环,自然是C类,但左边的没有C字母却也有黑滤镜环,所以它还只能算是A类。
这种例外状况十分多,下面的照片是Nikkor-Q 135mm f/2.8,它有黑色滤镜环但没有C字样,所以仍然是个A类型镜头。
因此要分辨是否是C类,检查是否有字母C才是正途。
另外,从A类后期起,原来的公司标示从Nippon Kogaku Japan改成NIKON。
Nikon早期镜头分类常有特例,在多层抗反射膜论题上的特例是两个极为有名的广角镜头。
Nikon在1960年代末研发完成Nikon Integrated Coating(NIC)之后,最先有此功能的是Nikkor-N 35mm f/1.4(1970年)与Nikkor-N 28mm f/2(1971年),但两者都没有.C的标示、而得等到稍后广泛采用C类之后才把标示改成N.C的型式,所以这两个镜头是有抗反射膜但没有标.C的特例。
我仍然把NIKKOR-N放在A类(亦即有NIC的A类镜头),但把NIKKOR-N.C归到C类,这样在标记上会比较一致(其实不论把这两个镜头归在那一类都有充分的理由、也都有点争议);至于NIKKOR-N与NIKKOR-N.C两个版本之间有多大差异(或者是毫无差异)就人言人殊了,主要是因为Nikon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说明。
往后有机会时会在老镜丛谈系列中介绍这两个让Nikon在当时大出风头的名镜。
K类型镜头¾橡胶对焦环Nikon在1974年推出K类镜头取代C类,K类的特色是对焦环改成有长条状突起的橡胶环,于是齿轮状突起的设计从此走入历史。
Nikon从1970年左右就陆续引入橡胶对焦环,但K 类镜头的对焦环却不太一样,它用长条状突起,光圈环则用钻石状突起(于是齿轮状突起的光圈环也走入历史)。
在外观上,K类与N(AI)类(见下一节)镜头很难分别,它们的差异在:(1)K类光圈环上只有一组光圈值(与A类和C类相同、但N类有两组);(2)镜头底部光圈环周围没有一长一短两个突起部份(但N类有,而且是N类的特征);(3)小耳朶与A类和C类相同,没有孔(但N类有);(4)从K类镜头开始,跟在NIKKOR后面的透镜数目与代表镀膜的C、以及Auto字样都消失。
从这几点看来,K类在外观上已经是进入N类(AI)的先声了。
下面的Nikkor 50mm f/2是个典型的K类镜头。
它的对焦环是橡胶长条状突起、光圈环是钻石颗粒状突起、对焦环与光圈环之间有一道银环、黑色镜筒、只有一组光圈值、光圈环底部平整没有突出部位、小耳朶没有孔,所以这是个标准的K类镜头。
有意思的是,K类并不是Nikon最先用橡胶对焦环的镜头(前面才提过),早在1965年的Nikkor-Q 135mm f/2.8与1970年的Nikkor-P 180mm f/2.8,以及几乎所有早期的变焦镜头(譬如Zoom-Nikkor 43-86mm f/3.5¾1963年与Zoom-Nikkor 50-300mm f/4.5¾1967年)都用钻石状突起的橡胶对焦环。
生产K类镜头时,大多数定焦镜换成K类的外观,Nikkor-P 180mm f/2.8则维持原样没有改变、而在1977年直接进入N类(AI),但几乎所有变焦镜都没有K类的对焦环,纵使到了N类甚至AI-S类仍然使用小颗粒钻石(而不是长条)状突起。
上一节最后一张照片是1970年代初期(比K类早)的Nikkor-Q 135mm f/2.8,这是个A类镜头(因为Nikkor-Q中没有C),但有钻石颗粒状突起的对焦环,不过光圈环已经用Nikon 套件改成AI版。
下面是在1970年代初期(比K类早)生产的Nikkor-P 180mm f/2.8,它是个A类镜头,有钻石颗粒状突起的对焦环、而且光圈环也用Nikon套件改成AI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