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离婚》看角色的重叠与分裂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经典选离婚读后感

老舍作品经典选离婚读后感

老舍作品经典选离婚读后感这书里啊,讲的都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儿,可就是这些平常事儿,透着那么一股让人琢磨不透的劲儿。

就说老李吧,这人啊,满脑子都是些理想的婚姻模样,心里对自己的乡下老婆有些看不上眼,觉得她土气、没文化。

但你说他真的多讨厌自己老婆吗?也不是,就是心里头有那么点不甘,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

这就像咱们很多人似的,看着自己的日子,总觉得差点啥,老想着能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老舍先生写人物那可真是一绝。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胡同口走出来的,活灵活现的。

像那个张大哥,简直就是那种老好人的代表,整天忙着给人说媒、劝和,把维持“家庭的和睦”当作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儿。

他的那一套人生哲学,看似很有道理,可实际上又有点让人觉得迂腐。

他觉得离婚是天大的坏事,不管怎么样,都得把家庭这个壳子给维持住。

可这样的维持,真的就是幸福吗?我看啊,就像纸糊的灯笼,看着是个完整的样子,里头其实空落落的。

再说这书里的女人们,也各有各的心思。

老李的老婆虽然看着老实巴交的,但也有自己的小脾气和小智慧。

她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努力地适应着,想抓住自己的丈夫。

而那些城里的女人们呢,看似时髦、有文化,可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无奈。

她们在婚姻里算计着、挣扎着,就像困在笼子里的鸟,想飞出去却又找不到方向。

老舍先生写这本书,就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轻轻地把旧时代婚姻里的那些毛病给解剖了出来。

他没有大喊大叫地说这不对那不对,而是用一种很诙谐、很幽默的方式。

就像你在听一个老邻居讲故事,一边听一边笑,笑着笑着突然就觉得有点心酸。

这书里的幽默啊,可不是那种简单的逗乐,而是一种带着苦涩的笑。

比如说描写那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别滑稽,但是你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背后藏着的无奈和悲哀。

[精华]老舍《离婚》人物笼统剖析

[精华]老舍《离婚》人物笼统剖析

《离婚》人物形象分析《离婚》是老舍于1933年创作的批判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的作品。

它在暴露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同时,以更为娴熟的艺术技巧、悲喜交融的艺术形式和去掉了油腔滑调的幽默笔触,对于因循守旧、敷衍、妥协的生存哲学,给予了揶揄、嘲讽与彻底否定。

但在批判黑暗腐朽的现实时,也有那么一两点儿微弱的星星之火在光荣的闪烁着。

这一系列的内容都依附于小说人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一: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的张大哥反对离婚。

在《离婚》里,张大哥一身所要完成的神圣是命就是做媒和反对离婚。

在他看来“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婚姻是艺术批判”。

他这个媒人当得也比较称职,男女双方在他的由“年龄、长相、家道、性格和八字所构建起来的天平上不平衡是不能结婚的。

他不仅包帮别人介绍婚姻,连结婚之后,有家庭困难的,他也连带一起负责。

像二妹妹的老公二兄弟。

在公安局拖了个人情,考上了医生,给人看病永远只下二两石膏。

一次兴致来了,看病人病情也挺重的,下了半斤石膏。

结果害了一条人命,被公安局抓走了。

张大哥可以为了保全二妹妹与二兄弟的婚姻而没有原则的帮二妹妹在公安局再拖个人情把二兄弟保出来。

再如:“为了同时老李的‘幸福生活’,非逼着老李把在乡下的老婆孩子接到北平。

还说什么“老两口子,一日夫妻百日恩”。

他一辈子信奉的人生哲学便是“宁拆七座庙,不破一门婚”。

爱虚荣,忙跟风。

1:当下结婚流行小洋轿车,他又放不下传统的轿子。

结果,自以为了不起的想出个汽车装轿子,轿子装新娘的怪招儿。

硬是把新娘往里塞。

结果,一次大热天的,把一位新娘热晕了。

他又想出了在汽车顶上预备两把电扇的招儿。

2:他一辈子最远的旅行便是出永定门,可是他却知道九江出瓷,苏杭出绸缎,青岛在山东,而山东人都在北平开猪肉铺。

张大哥的打扮也非常的体面。

藏青哗叽袍,花驼绒里,青素缎坎肩,襟前有个小袋,插着金夹子的自来水笔,向来没沾过墨水。

提着潍县漆的金箍手杖,杖尖永没挨过地。

困境与悲剧_离婚_中两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困境与悲剧_离婚_中两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脱束缚、 获得自由的先决条件。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 “ 说, 生命意识 ” 这个概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并不 “ 新鲜。 人的解放 ” 的提出和叔本华、 尼采、 弗洛伊德 等现代哲学思潮直接把 “ 生命 ” 的问题摆在当时的知 识分子面前, 鲁迅、 冰心、 茅盾、 王统照、 庐隐等作家 纷纷在作品中探讨人的生存价值; 而对女性生命意 识尤为关注的, 则是老舍。 在《 离婚 》 %1 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 里, 以张大嫂、 李太太、 吴太太、 孙太太、 十三妹为代 表的一组旧派妇女身上, 独立生存意识不复存在, 女 性沦落成男人的奴仆与附属性存在。 传承千年的 “ 夫 为妻纲 ” , 使她们安于现状, 绝对服从于丈夫。 这群旧 女性虽然生活在宣扬个性解放的 “ 五四 ” 运动之后, 可她们的女性生命意识仍然被践踏在尘埃里, 尚未 浮出历史地表。 婚姻是神圣的契约, 是灵与肉的双重结合, 它的 根基在于两性情感契合的爱情。 在婚姻中, 做妻子的 《 首先应该是 “ 人” , 其次才是 “ 女人 ” 。 离婚 》 中的旧女 性显然无从意识到这一点。 生活在男权文化以及专 制暴力的桎梏下, 依附性的存在是她们无法抗拒的 命运, 因而也无从赢得在历史中言说的话语权, 消极 地自生自灭而不为人注意。 如始终看丈夫眼色行事 “ 的张大嫂, 是张家永远的 “ 仆人 ”: 一切家事都是张 ” 大嫂的。 在张大嫂身上, 只能看到一个被奴化的灵 魂, 永无完结地机械地劳作。 李太太是典型的旧式妇女打扮: 毫无美感的小 辫, 小脚, 文盲也并不想识字。 她身上有女儿性、 母 性, 唯独没有妻性。 老李有意与她培养感情, 念小说 给她听, 她却没有任何反应, 她的被动与不觉悟, 使 她与丈夫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他如吴太太不满丈夫的纳妾行为, 老李、 邱太 太建议她离婚时, 她反驳道, 离婚,, 是一种观照自身生命后产生的对生 命的个体性以及生存、 发展的感悟。 它包括个性认 识、 情爱意识等。 愉悦与憎恶、 欢欣与痛苦都是它的 外在情感表现: 生命意识的苏醒是使人类的生存摆

“平行时空”下的艺术魅力——鲁迅《离婚》的戏剧性结构解读

“平行时空”下的艺术魅力——鲁迅《离婚》的戏剧性结构解读
由 对 话 构 成 的 ,对 话 的 大 量 使 用 也 是 话 剧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 是 在 乡 绅 势 力 的 强 压 下 ,最 终 放 弃 了 抵 抗 ,妥 协 下 来 。 即 便 所 以 ,这 里 也 可 看 出 作 者 对 话 剧 艺术 的 借 鉴 。在 鲁 迅 小 说 中 是 再小 的人 物 ,在 两 个 情 景 中 出 现 的 八 三 ,也 在 同 上 一 个 社 自然 环境 的 简 单 描 写 很 像 戏 剧 的布 景 ,但 是 弥 漫 着 非 常 浓 重 会 层 级 — — 爱 姑 的辩 争 中 沉 默 下 来 ,这 也 是 对 文 章 结 局 的 一 的社 会 环 境 气 氛 。…这 些 描 写 在 对 话 中 间 以 极 简 洁 的 白描 对 个 暗示 。这 种 大 团 圆 的 结 局 正 形 成 一 种 反讽 ,在 一 团 和 气 中 周 围 环境 进 行 渲 染 ,如 “ 潺潺的船头激水声” “ 船 在 寂 静 中 结 束 这 个 事 件 ,使 这 个反 抗 封 建 统 治 的 事 件 最 终 成 为 一 场 闹
实隐喻性。
【 关键词 】 《 离婚 》;平行时空 ;戏剧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 :I 2 1 0 .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f ) ( ] 7 — 0 1 2 5 ( 2 O 1 7 ) 0 1 — 0 2 7 2 — 0 1
《 离 婚 》 主要 由两 大 场 景 组 成 ,这 两 大场 景 又分 别 由许 为 ;而 第 二 个 时 空 中 ,爱 姑 处 于 被 动 地 位 ,这 个 时 空 中 的人 多具 体 小 事 件 构成 ,小 事件 分 别 组 合 构成 两个 场 景 :父 女 二 都 使 她 在 潜 意 识 里 变 得 小 心 翼 翼 ,更 需 要 考 虑 他 人 的存 在 , 梦 ” 的情 结 ,如 临川 人 乘 船 前 往 庞 庄 的路 途 中 和慰 老 爷 家 中 。 这 两 个 原 本 有 着 不 具 有 现 实 性 。 中 国传 统 戏 剧 有 痴 迷 于 “ 同空 间 的场 景 又形 成 “ 平 行 的 空 间 ” ,在 表 面 上 看 似 不 同 时 四梦 等 等 ,鲁迅 先 生 很 可 能 继 承 了 “ 梦 ”的 情 结 并 运 用 于 此 , 梦 ” 表 现 自己 的镜 像 世 界 ,而 平 行 时空 打 破 了这 一 镜 像 世 间里 发 生 的事 件 却 有 着 相 似 的 结 构 、脉 络 、起 承 转 合 ,可 以 “ 看作一段 “ 平 行 的 时 间 ”,由此 , 文 章 便 形 成 了 两个 相 对 “ 平 界 ,将 个 人 梦 想 的空 间平 行 搬 到真 实 的充 满 他 人 的社 会 中 , 行 的 时空 ” ,相 同 的人 物在 不 同 的 时 空 中 塑 造 形 象 ,不 断 有 从 而 表 现 人 物 的真 正 形 象 与状 态 。 新 人 物牵 涉 进 入 ,如 同 在 戏 剧 舞 台 上 的 表 演 。 戏 剧 性 的小 说 结 尾 。 这篇 小说 是 经 典 的 消极 的 自欺 式 的 “ 平 行 时 空 ” 运 用 戏 剧 中 的 幕 、场 结 构 ,对 话 为 主 体 , 结 尾 ,文 章 最 后 的 “ 一 团 和气 ” 正 是通 过 人 性扭 曲 的 实 现 来 自然 环境 为 布 景 , 发 挥 道 具 的写 意作 用 。 两个不 同的空间里 , 完 成 的 。在 第 一 个 时 空结 尾处 爱 姑 决 心 “ 将 他们 闹得 家 破 人 具 体 时 问 、地 点 、事 件 不 同 ,具 有 着 相 似 的 时 间 结 构 、事 件 亡 ”与 第 二 个 时 空 结 尾 处 的 “ 和解 ”等 等 都 形 成 巨大 的反 差 , 结 构 、人 物构 成 及 事 件 的 发 展 脉 络 。 这 两 大 场 景 结 构 就 像 戏 这 样 的一 种 反 差 使 得 小 说 的 结 尾 变 得 具 有 非 常 浓 重 的 讽 刺 剧 艺术 中 的 两 幕 , 时 间 前 后 相 承 且 每 一 幕 发 生 的 时 间 段 简 意 味 的戏 剧 性 。 短 而事 件 集 中 。 每 一 场 景 中 的 小 事 件 如 同 话 剧 每 幕 里 又 分 的 在 移步 易景 的 对 比中 我们 发 现 ,不 管 是 爱 姑 还 是 庄 木 三 场 。 对话 在 文 中 占据 非 常 大 的 篇 幅 ,可 以说 文 章 的主 体 就 是 都 曾 经 有 过 轰 轰 烈 烈 的 反 抗 ,对 权 力 积 极 的 争 取 和 维 护 ,但

世俗维度的哈姆雷特型人格及其文化批判意义——以老舍《离婚》为例

世俗维度的哈姆雷特型人格及其文化批判意义——以老舍《离婚》为例

世俗维度的哈姆雷特型人格及其文化批判意义——以老舍《离婚》为例作者:于相风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于相风[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成都400715]摘要:哈姆雷特的终极追问与现代文学对现代生活、现代人格的深入思考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学所具有的复杂现代性的重要部分。

《离婚》中的老李在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中左右摇摆,在传统与现代中不断挣扎,在为社会国家效命还是为个人小家庭温饱敷衍中犹豫不决。

与鲁迅等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一样,老李也是哈姆雷特型人格。

但老李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独有的世俗维度的另一种哈姆雷特型人格。

这个人物形象居于精英的启蒙主义书写和写实的世俗主义再现之间,具有极其重要的身份标识和非常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离婚》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老李《离婚》知识分子哈姆雷特型人格早在20 世纪90 年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就分析了哈姆雷特型人格从西方逐步东渐的过程,指出了其对20 世纪中国文学所具有的巨大意义。

哈姆雷特的终极追问与现代文学对现代生活、现代人格的深入思考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学所具有的复杂现代性的重要部分。

老舍小说绝少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对现实生活展开追问,而是更多关注世俗社会中的各种人格及其症候,以此来对社会层面的现实状态进行塑造与反思。

这种视角并未减少其深刻性与艺术性,反而使其作品具批判性和真实性。

因此,老舍小说中虽然较少塑造精神层面的“哈姆雷特”,却从世俗维度塑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另一种哈姆雷特型人格,《离婚》中的知识分子老李就是老舍塑造较为成功的哈姆雷特型人格。

老舍的《离婚》聚焦于20 世纪30 年代北京的社会生活,以普通科员老李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及其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并将其放置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进行分析。

这样日常生活的呈现使得老李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既指向复杂的社会现实,也同时针对其人格中具有的传统文化积淀进行了多向的思考。

《离婚》读后感

《离婚》读后感

《离婚》读后感
《离婚》是一部充满深刻情感和现实问题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
们的离婚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和挑战。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离婚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
涉及到了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
刻的剖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离婚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尤其是
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影响。

离婚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也
会给家庭带来痛苦和分裂。

同时,离婚还会让当事人面临着种种社
会压力和挑战,使得他们的人生陷入了困境和迷茫。

通过阅读《离婚》,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
及离婚对于每个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离
婚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家庭关系,
尊重和包容对方,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避免走向离婚的路上。

总的来说,《离婚》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它让我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了离婚的严重性和影响。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家庭,
尊重对方,共同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让家庭成为每个人心灵的港湾。

鲁 迅《离婚》解读

鲁 迅《离婚》解读

鲁迅《离婚》解读《离婚》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风俗人情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爱姑的农村妇女身上。

爱姑性格泼辣,敢于反抗。

她的丈夫姘上了小寡妇,要与她离婚,爱姑坚决不肯,认为自己在理,于是展开了一场“离婚”的斗争。

鲁迅通过对爱姑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命运。

爱姑看似勇敢,敢于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但她的抗争其实是有限的。

她的底气来源于娘家的势力,而非真正的自我觉醒。

她觉得自己有理,所以理直气壮地要讨个说法,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遵循的“理”,依然是封建礼教下的那一套。

在与夫家的对抗中,爱姑的言语激烈,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然而,这种激烈的表达背后,却是对传统观念的无意识遵循。

她认为丈夫“姘上了小寡妇”是不道德的,是违背了礼教的,所以她觉得自己占着理。

但她没有意识到,这种“理”本身就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规范。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慰老爷、七大人等,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慰老爷表面上主持公道,实际上却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和夫权的权威。

他的调解不过是在敷衍了事,试图让爱姑妥协。

而七大人则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的出现让爱姑的反抗瞬间瓦解。

七大人的一个喷嚏、一声“来兮”,就让爱姑感到害怕和敬畏。

这显示出封建权威的强大威慑力,即使是像爱姑这样泼辣的女子,在真正的权威面前也会失去抵抗的勇气。

鲁迅通过《离婚》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旧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被这些旧有的观念所束缚,即使是想要反抗的人,也往往难以摆脱其阴影。

爱姑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众多农村妇女的共同命运。

她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没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婚姻成为了一种束缚和压迫。

而当她们试图反抗这种不公时,却往往受到各种力量的打压和阻挠。

从更深层次来看,《离婚》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矛盾和冲突。

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萌芽,但旧的势力依然强大,两者之间的碰撞和较量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老舍离婚的人物性格及意义

老舍离婚的人物性格及意义

老舍离婚的人物性格及意义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作品《茶馆》中,刻画了一幅生动的离婚画面,展现了多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时探讨了离婚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老舍离婚的人物性格及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离婚事件中的角色性格。

该剧主要涉及到四个角色:李华、王敏、贾瑞德和李冬梅,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各具特点。

李华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她是一个背负着沉重家庭负担、受尽压迫和虐待的妇女。

她勇敢地站起来,坚决要求离婚,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她的坚定和勇敢是她性格的显著特点,她所表达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王敏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她无法忍受丈夫的收入减少和贫困生活。

她只关心自己的物质享受,对家庭的关心几乎为零。

她的身心变化引起了夫妻关系的破裂,她的自私和虚荣让人生厌。

贾瑞德是李华的律师,他是一个聪明而不拘小节的人。

他以他聪明的头脑和无私的行为,为李华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帮助。

他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正义和公平的观念,对于改变现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

最后是李冬梅,她是李华的女儿,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

她代表了纯真和无辜,使离婚事件更具触动力。

她被迫面对父母间的争吵和分离,她的经历是社会不公的象征。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离婚事件所呈现的多样性格。

老舍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刻画,揭示了离婚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离婚的意义。

离婚是人们在婚姻关系中的最后一道选择。

在《茶馆》中,离婚事件提醒人们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好日子,而应关注家庭中的真实问题。

离婚不仅指出了夫妻之间的矛盾,更揭示了社会对家庭的冷漠和忽视。

这使得离婚事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对于婚姻和家庭价值的反思。

离婚的意义也体现在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离婚是一种执着地争取自身权益和尊严的行动。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摆脱压迫和不幸的婚姻关系,追求更好的生活。

离婚事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话剧《离婚》看角色的重叠与分裂话剧《离婚》是“明戏坊”根据老舍先生的小说改编创作的第三部舞台剧作品,至此完成的“老舍三部曲”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说起来,这三个戏虽然都源自老舍先生的小说,但风格样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我这一辈子》是比较写实的独角戏(1个演员),《猫城记》是荒诞剧(3个演员),《离婚》则是带有表现色彩的情节剧(2个演员)。

《离婚》的表现色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舞台的视觉设计风格,如带弹性的纵向网格背景、伸出的树枝、会说话的鸟笼、乐手现场伴奏等;二是角色的重叠与分裂,由两个演员分饰三个角色,特别是在“老李”这一核心人物的处理上,采取了两人共饰一角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很多戏剧作品中都有应用,但多是在某个次要人物身上,作为点缀,而将其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形式,并不多见。

“两人共饰一角”反过来说,就是将同一个角色拆分成两个形象,同时或交替出现在舞台上。

这种角色的重叠与分裂显然不是传统写实戏剧的常用手法,但的确有其特殊的魅力和实用意义。

在分析其意义和作用之前,还需要先做些说明。

首先,这种手法与“双胞胎喜剧”有本质的不同。

“双胞胎喜剧”的全部情节逻辑和戏剧冲突是建立在对双胞胎角色产生的混淆和误会之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双胞胎的角色设置,整个故事就不能成立,代表作品有古罗马普拉图斯的《孪生兄弟》、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哥尔多尼的《威尼斯双胞案》,以及成龙主演的电影《双龙会》等等,这类作品往往由同一位演员分饰双胞胎二人(有时会在服装造型上加以区别)。

而我们要分析的这种手法,是作者刻意将某一角色一分为二,且由两位演员分别扮演。

假如不做这样的处理,故事也依然可以成立。

另外,有时角色的重叠与分裂也可能变形为两个相近似的角色,其身份特征和情节功能是重叠的。

显然这样的手法背后,隐藏着作者明确的意图。

一增加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这是这种手法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也最为常见。

比如《西游记》中的鲶鱼精“奔波霸”、“霸波奔”;“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

如果只有一个形象出现,故事就显得太过简单或乏味了。

二表现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展现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舞台上,很多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有不同的侧面,有时并非一张面孔可以完全展现。

还有的剧目,戏剧冲突既不是在角色与角色之间,也不是角色与外部环境之间,而是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

这类角色最不好演,即使演员把角色理解得很深,也不容易找到外化的方法,过度的设计反而会与角色特征相悖。

这时,用两个演员共饰一个角色就成了舞台呈现的“捷径”。

角色可以大胆地与自己对话,甚至还可以在同一视觉画面中构筑不同的时空情境。

比如《离婚》一剧当中,“老李”从表面上看是个很“无趣”的人物,处处谨慎,唯唯诺诺,但他始终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徘徊,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他的苦闷又无处申诉。

于是,经常分裂成两个自我,展开对话和辩论。

老李(甲)张大哥不敢得罪任何人,可是——你自己呢?根本是和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自己总觉得比张大哥高明,其实你比他还不济!假如有人戏弄张大嫂?张大哥也许有种不得罪人的办法替她解围。

老李你呢?没有任何办法!老李(乙)小赵是什么东西?可是你竟自不敢得罪他。

老李(甲)小赵替狗一样的社会拍活动电影,你自己还老老实实的给他作演员!老李(乙)还说什么诗意!……老李(甲、乙)理想!革命!浪漫!自由!打倒无聊的社会习俗!哈,哈!哈!老李(甲、乙)你是谁?……老李!……我恍惚啦!老李(甲)老李!小科员!人家的丈夫!两个孩子的家长!活着就是挣钱奔命!你也配琢磨这点诗意?老李(乙)是呀,没有科员的薪水怎能当家长?科员与家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我被科员啦!老李(甲)每天一快到了衙门,心里就不痛快。

胸闷气短腿发软,什么?补钙?补什么都没用!我被科员啦!老李(乙)衙门,那个黑大门好像一张吐着凉气的大嘴,天天早晨等着吞食那一群小官僚。

老李(甲、乙)——他们都被科员啦!再比如《在变老之前远去》一剧,也是这一手法的生动案例。

其中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交错,处理得十分巧妙。

MS在乡村小学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与此同时,在同一视觉画面中,M坐在电脑前给远在北京和上海的朋友们写信。

课堂讲述与书信的内容交替进行,有时两个时空的叙事会交织起来互为补充。

在段落结尾还完成了两个演员的角色对换。

这使本来有些平铺直叙的情节看起来生动有趣。

类似的手法还有田沁鑫改编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三增加喜剧效果,加强角色表现力这也是较为常见的用法,效果近似于对口相声。

“老舍三部曲”的《猫城记》中有两个瞎子,是一对结构性的人物,与故事本身并无直接的联系,说的也都是一些跟剧情毫无关系的莫名其妙的话。

在视觉上这似乎是两个人物,但究其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而这段戏的喜剧效果,显然是一个演员无法完成的。

盲人甲这是哪儿?盲人乙对,这是哪儿?盲人甲我怎么知道这是哪儿?盲人乙你不知道你问我?盲人甲我要知道这是哪儿还用问你?盲人乙你都不知道这是哪儿,我怎么知道这是哪儿?盲人甲咳,管他是哪儿!盲人乙对,爱是哪儿是哪儿!。

盲人甲、乙(齐声)反正我们到啦!盲人甲吃点什么呢?盲人乙随便吃什么。

盲人甲随便吃吃什么?盲人乙什么随便吃什么。

盲人甲吃什么随便?盲人乙随便吃什么都随便。

盲人甲随便到底吃什么?盲人甲、乙(齐声)爱吃什么吃什么!还有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剧中有一对乡绅彼得·伊凡诺维奇·多勃钦斯基和彼得·伊凡诺维奇·鲍勃钦斯基,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设计这两个人物是别有用心的。

在剧本的开头,果戈里还有一段对角色的描述:“这是两个矮短矮短的、非常好奇的人;彼此外表上非常相似;两个人的肚子都有一点突出;两个人说话都很急,而且过多地借助手势。

多勃钦斯基比鲍勃钦斯基稍高一些,也严肃一些,而鲍勃钦斯基比多勃钦斯基随便一些,活泼一些。

”在剧中这两个角色总是同时出现,说的也都是同一件事。

【鲍勃钦斯基和多勃钦斯基两人气喘吁吁地进来,鲍勃钦斯基猛地刹住脚,多勃钦斯基差点和他撞成一堆。

鲍勃钦斯基(大声说)有一个非常事件!多勃钦斯基(紧跟着大声说)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众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多勃钦斯基这是件意外的事情,我们到旅馆去……鲍勃钦斯基(打断对方的话)我同彼得〃伊凡诺维奇到旅馆里去……多勃钦斯基(打断对方的话)哎,对不起,彼得〃伊凡诺维奇,请让我来讲。

鲍勃钦斯基不,对不起,让我,让我……我们刚走进旅馆,忽然有一个年轻人……多勃钦斯基(插嘴)外表不错,身着便服。

鲍勃钦斯基(推开他的手)在房子里走来走去,脸上带着沉思的样子……他那面部表情……他那举动,还有这儿(用手指在额旁转动着)有许多,许多的玩意儿。

我说: “他在这儿总是有原因的。

”彼得〃伊凡诺维奇一招手,把旅馆老板叫来了,悄悄问他:“那个年轻人是谁?”(怒瞪多勃钦斯基一眼,用手拦住他,不让他插嘴,多勃钦斯基在一旁拼命想说点什么)他说:“这个年轻人是一位官员,是的,从彼得堡来,他的名字叫伊凡〃亚历山德罗维奇〃赫列斯塔科夫,要到萨拉托夫省去,他的行动很奇怪:在这儿住了一个多礼拜,没有出过旅馆的门,一切吃用都是赊账,一分钱也不付。

”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好像上天提醒了我,使我顿开茅塞。

多勃钦斯基(终于逮到机会说话)就是信里说的那位官员,钦差大臣。

市长(恐惧)您说什么,上帝保佑!这不是他。

多勃钦斯基是他,是他,真的是他……这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人,什么都察看。

我和彼得〃伊凡诺维奇吃鲑鱼,他甚至还朝我们的盘子张望。

可吓坏我了。

阿尔捷米〃菲利波维奇怎么办,安东〃安东诺维奇?那我们就排上队到旅馆去。

市长不,不,让我自己去。

你们去各自准备一下。

(众人下)(穿衣服)哎呀,我的天,我的天啊!快一点到街上去,不,听我说,拿来我那把剑和那顶新帽子!(多勃钦斯基拿来)(戴错帽盒)噢,我的天,我的天啊!我们走吧,彼得〃伊凡诺维奇!多勃钦斯基安东〃安东诺维奇,这是帽盒,不是帽子。

市长(扔掉帽盒)帽盒就帽盒。

见它的鬼去吧!(边说边下)这样的段落,光是看文本就足以令人捧腹。

类似的例子在戏剧史上还有很多,比如《茶馆》中的宋恩子和吴祥子;《老妇还乡》中的一对瞎子柯比和罗比等等。

四隐喻、象征,揭示或强化作品主题优秀的戏剧作品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思想才是作者真实的表达。

特别是在西方现代派作品中,主题先行的现象十分普遍,故事以及叙事手法都是为这些表达服务的,因此也往往采取一些非线性的,非写实的处理手法。

角色的重叠与分裂现象在这类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往往比较隐蔽,其背后也有更深的意味。

比如,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魔障》中火柴厂文书柯罗特科夫被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官僚搞得晕头转向。

这一情节设置不仅突出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加强了讽刺效果,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得出类似“所有的官僚都是一副嘴脸”的感慨。

戏剧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迪伦马特《天使来到巴比伦》。

剧中巴比伦国王内布卡德内察尔和废王尼姆罗德表面上是两个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同一角色。

内布卡德内察尔首相!首相陛下。

内布卡德内察尔把废王弄到我的地牢的最底层去。

首相我是立法者。

我给国王下的定义是:国王者,其脚必置于其前任之肩上者也。

假如这一定义失效,那么国王也就不能成立了。

内布卡德内察尔那么改变这一定义。

首相不可能。

否则,巴比伦法律的五十万条条款就全都报废啦,这样一来我们势必陷入一片混乱,因为那些条款是从国王的定义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

(他离去)尼姆罗德(笑起来)他过去对我也一直是这么说的。

内布卡德内察尔而且每说一次条文的数目就增加一次,没完没了地增加下去。

尼姆罗德还有衙门的数目。

内布卡德内察尔留给我的只有一张脚凳。

尼姆罗德还有你的儿子,那位王储。

【一个穿着奢华时装的白痴一边傻笑,一边舞蹈似的从左后方出来,他跳着绳子走过舞台,消失在右后方。

内布卡德内察尔用双手捂住面孔。

内布卡德内察尔这是你的儿子。

尼姆罗德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权力的继承者。

没有人知道是谁生的。

当时我们俩喝得醉醺醺,偷偷地潜行到他的母亲那里。

内布卡德内察尔我们用链条互相串在一起,你和我。

尼姆罗德永远如此,永远如此。

内布卡德内察尔有史以来就是这样的。

我在上面,你在下面;我在下面,你在上面;永远如此,永远如此。

【沉默。

二王的身份经常互换,互为君王,又互为脚蹬,永远斗争,却又彼此相依存。

这一设置是否受到古罗马城邦两位君主轮流执政的制度的启发不得而知,但作者表达的思想不难理解:国王的身份只是傀儡,国家的统治掌握在首相、神学家和刽子手手中,不论谁当国王,不论采用什么制度,他们的鹰架从未动摇。

可见,“角色的重叠与分裂”是很多文学戏剧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恰当的使用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阅读和观演带来了多一层的乐趣。

崔文嵚2013年10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