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6月最后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9届高三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
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
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
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拓了道路,找寻了方向。
依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闻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
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样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建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犹如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确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确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
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更,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渐渐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 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调显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绚丽美。
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
其题画诗也不例外。
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憧憬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
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建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
2020年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
吾衰竞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
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历史,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仅______地延续下来,而且不断创造辉煌。
这并不是因为中华大地____,事实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灾难尤深尤重。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加之人口众多,导致资源____、生态脆弱,(A )。
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B )。
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C )。
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难,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两个____的代表思想的配合,这就是儒家和道家。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D ),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天时地利缺乏相辅相成B.薪火相传天时地利缺乏相得益彰C.薪火相传得天独厚匮乏相得益彰D.一脉相承得天独厚匮乏相辅相成2.下列是对应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其中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A.因而成为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B.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思考C.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D.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阮直《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了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而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B)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
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
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
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

滨州市二O 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 本试卷共8页。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 交回。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非选择題必须用0.5亳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 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30分)I.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咅完全正确的•项是(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霄绚耀骇人听闻哗众取宠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
森林调节 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孜、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 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車要作用。
人在保会不仅受益于森 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 “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 “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试卷类型:A A. 震壊(song)修尊(ql) 用水(角) 味同啊蜡(jiao ) B. 狡黠(xifi)捅掇(duo) • •阔绰(chud ) 噸慨欲睡(归n ) C. 驰残(cheng)摇申(ye)D 瞥见(pie) 星宿(xiii) • ♦ 恣雎(suT )挑拨离回(jian ) 褴楼(Ki )忍俊不琴(jin )B. 辫子 竹蔑 沥尽心血 长途跋涉C. 俯瞰 萦绕 重峦叠障 惨绝人寰D.褶皱侥幸自圆其说雕梁画栋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2020年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诗论范畴的“诗心”,从传统文化看,可以概括为一种融会了中国儒、道、禅的“道德心”、“智慧心”的,以审美情感为特质,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审美胸怀。
“诗心”在诗歌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优秀诗歌创作的心理条件,是创构艺术意境所必备的心灵境界。
可以说,没有“诗心”就没有艺术意境。
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艺术境界主于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意境,而“诗心”是发现和产生美感的心灵境界,因为美的发现和容纳必须凭借于艺术家禀赋的“审美胸怀”,所以有“诗心”才能创构艺术意境。
当艺术家带着某种欲望及功利态度去看世界时,他们就既看不到美、不能判断美,也不能产生美感,如桑塔耶纳所说:“一旦失掉审美的真诚而代之以势利的野心,坏趣味也就出现了。
”而当艺术家“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一种无私的、不旁及实用功利和欲望的心态,如同“童心”般的“诗心”去看待世界时,他就不仅能看到美,而且能把握住美、容纳美,进而才能创造出超越平庸的艺术境界。
第二,艺术意境须凭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创构出一个虚实相生的想象世界。
而“诗心”,能下究万物之情状,上推天人之理,达到情与景、物与理、实与虚的统一,从而完成艺术意境的生成。
诗不囿于“写实”,要超越现实,表达理想追求,就是既要合乎自然的“写境”,又要有超越现实的“造境”,有实有虚,虚实统一。
就是说,艺术对于自然的描写,只有通过“诗心”的映射才能构成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即艺术意境来。
如陶潜《饮酒诗》第五首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那菊花、山气、飞鸟,都成了诗人淡泊人生、远离俗尘的心灵映射的对象,此中真意,不复在客观的自然景象本身,而是在凭胸臆创构的虛境中。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期中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呈现先民人生看法的牢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行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定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化领悟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假如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晰:“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推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一般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索和价值推断可以传递到今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尝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化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忱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妙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9分)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
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
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9分)
2.
(1)B (2)C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