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情况研究

合集下载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基本资源配置的通知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基本资源配置的通知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基本资源配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2.28•【字号】吉卫基层发〔2019〕5号•【施行日期】2019.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基本资源配置的通知吉卫基层发〔2019〕5号各市(州)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长白山管委会社管办,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卫生计生局: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根据《吉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吉政办发〔2015〕75号)、《吉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吉卫医发〔2016〕16号)有关规定,现就标准化、规范化工作通知如下。

一、核准服务人口按照核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数的办法,由各县(市、区)卫生计生局通过当地公安局和统计局,分别获取2018年辖区居住人口数(辖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和统计公报总人数,并确定实际服务总人口数,核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应的服务人口数。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底。

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宜按以下规定确定(建标〔2008〕142号):1.一般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计算。

2.中心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再加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辐射乡镇人口的三分之一计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根据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划分的服务区域确定服务人口。

二、对标核查全省集中利用2个月时间,由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梳理、核查,掌握现状与基数,明确建设目标,并于4月23日前将核查情况(附件1)上报省卫生健康委。

(一)机构设置数量。

原则上根据“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区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家乡医疗卫生机构调研报告

家乡医疗卫生机构调研报告

家乡医疗卫生机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医疗卫生事关公民的生命健康,是社会 governance 的重要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本次调研旨在加深对家乡医疗卫生机构的认识,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和问题,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渠道和服务问题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家乡的公立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

四、调研结果1.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方面,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中医医疗和养老护理服务。

其中,基本医疗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也是民众最为关心和需要的服务项目,但在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中医医疗是家乡医疗卫生机构的特色业务,但由于传统医学的特殊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能和经验,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在增强医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养老护理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新中兴业务,但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商业化发展上的内部规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服务质量在服务质量方面,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受到了一些诟病。

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流动较大,医师、护士等职业人员缺失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对于患者提出的医疗需求和需求的必要性不够重视,使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在这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建立监管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交流和沟通,以提高服务质量。

3.服务渠道在服务渠道方面,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由医院、卫生院、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医院和卫生院的诊疗范围广、服务色彩浓,但是医疗资源有限,不便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基层服务更加周到和灵活,但是医疗设备和医疗环境上不能够与上层医院的专科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相提并论。

当前医疗服务存在铁路三座大山的现象,可进一步规范服务渠道,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汇报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汇报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汇报一、概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是确保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社会主义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下,积极推动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将全面汇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及相关措施。

二、资源配置情况1.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我国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与配置。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人力资源队伍,涵盖了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多个专业。

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与流动,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医疗设备与药品资源我国医疗设备与药品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加大了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设备和药品投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医疗需求。

三、资源利用情况1. 医疗机构布局与利用我国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方面实施了合理的布局。

根据各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需求,合理划分了三级医疗机构和各级医院的职责和功能。

通过培育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分流了二、三级医院的压力,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科学诊疗和合理用药我国倡导科学诊疗,推动合理用药,有效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推广绿色处方,减少过度医疗和滥用药品现象,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同时,积极开展药品审评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合理调控。

3. 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需要加强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工作。

我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倡导合理生活方式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供全面的预防保健服务,控制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四、相关措施与展望为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我国将继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医疗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报告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报告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职责。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二、综合分析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在过去年度,我市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新增床位数量和医务人员编制得到有效增加,为患者提供更为方便和及时的就医条件。

2. 就医服务便捷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在就医服务便捷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和互联网医院等政策措施,大幅提高了患者就医的便利程度。

患者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预约、挂号和查询就医信息,避免了传统医院排队等待的繁琐流程。

3. 基层疾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在疾病防控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加强基层疾病监测和防控,成功遏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基层卫生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教育,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

4. 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基层卫生机构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增强了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

同时,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人员流动性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流动性仍然较大,这对于提供稳定的医疗服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建议加强人员稳定性管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机会,留住医务人员。

2. 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卫生机构设施条件较差,人员配置不足。

建议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3. 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尽管互联网医院等信息化医疗服务逐渐推开,但整体进展仍然较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与改革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是指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医疗服务和管理制度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急需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现状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的现状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1. 资源匮乏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医生和护士的人数却远远不足。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书面和实际卫生资源不足。

随着城乡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性也逐渐加剧。

2. 能力不足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都存在问题。

在医疗技术、医疗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读数不够。

这种情况下述加剧了公众对基层医生和药师的不信任,人们更倾向于向三甲医院寻求医疗服务。

3. 管理体系落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系过于简单,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以及分配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

很多地方政府对组织卫生管理不够有效,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

二、改革方向面对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下面提出改革的方向:1. 资源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和位置进行重新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药品和设施等方面的资源。

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和支持,以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2. 人才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提升,加强专业技能、服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对于有经验的老医生,可以设立一些继续教育课程,增强其工作能力和专辑潜力,便于便于制定系统的纪律,创造一种平等、公正的工作环境。

针对医护人员的劳动力失衡等问题,也可以适当调整工资、福利和住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激励医护人员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院工作。

全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研究

全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研究

全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民健康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综述全国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医生、护士、医院床位、医用设备、药品等各种医疗卫生资源。

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对于人民群众健康的保障、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已经不断增加,但存在地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

城乡差距和东中西部区域差距尤为明显。

城市居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紧缺。

2017年底全国医疗资源总数为1.54亿,其中医生达到390万,护士达到380万,医院床位达到640万,总体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数量多少并不能直接反映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比。

三、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城乡差异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之一。

在城市,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医疗卫生资源较为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却严重短缺。

据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数据,国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床位的密度最高的是北京市,为7.3张/千人,而最低的则是云南省,为1.2张/千人。

城市医生和护士数量上优势较为显著,城市居民有较多的选择权,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 treatment。

四、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差异中国是一个巨大而多元化的国家,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明显。

其中,东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

以医生和护士数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医生和护士数量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医生和护士数量普遍相对较低。

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及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普遍偏低。

五、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资源应根据不同地域和人群,进行不同程度的分配。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优化策略研究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优化策略研究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优化策略研究随着人口增加和老龄化加剧,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日益受到关注。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优化策略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卫生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就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优化策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乎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效率性和质量,还涉及到经济、政策、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大城市、发达地区和部分特殊疾病诊治的医疗机构拥有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偏远地区则医疗卫生资源较为缺乏。

2、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一些医疗机构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3、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不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资源的质量与效益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包括医疗卫生设施的设备、医生的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等方面。

第二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优化策略针对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和问题,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策略应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策略中,必须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使用效率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1、实行“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要让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必须优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和服务。

在资源配置中应注重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资源。

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而减轻大医院的负担,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

2、加强医疗卫生资源评估与监管。

建立科学、公正、高效的医疗卫生资源评估和监管机制,定期进行资源评估和监管,不断推动资源配置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以保证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公正、有效配置和使用。

3、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医疗卫生资源。

完善医疗卫生市场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实现价格市场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益。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卫 生技术人员密度较低,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仅为6.2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 平。此外,医院和床位数的增加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医院发展相对缓慢, 导致医疗资源分布:尽管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健 康需求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偏远地区,卫生 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较为突出。
3、地区分布: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东部地区 卫生技术人员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这种不均衡现象可能导致不同 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卫生人力资源研究现状
1、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研究逐渐发展壮大,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卫生人力政策、卫生人力规划、卫生人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
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1、总量现状:近年来,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呈增加趋势,但与发达国家 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1035万人,每千人口 卫生技术人员数为6.28人,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此数值。
2、质量现状:我国卫生人力资源质量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一方面, 东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城市 卫生技术人员素质高于农村地区。
谢谢观看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 至2021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06.7万人,其中包括执业(助理)医师 381.5万人,注册护士447.3万人。同时,全国医院数量和床位数也在不断增加, 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医疗资源。2021年全国医院数量达到3.7万所,床 位数达到94.7万张。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情况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2T14:47:37.4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陈碧心1 王延博1(通讯作者)陈伟2张昕宇1 朱
[导读] 提高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建立起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市 130117;2吉林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长春市 130061
【摘要】通过对近五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状况并进行评价,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提升基层服务质量与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
2018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主要领域。

为深入研究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情况的分析和评价,为吉林省卫生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通过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获得2013-2017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数据。

1.2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 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现况描述和变化趋势分析。

2研究对象
调查2013-2017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3结果
3.1总量
2013年-2017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总数呈增长趋势,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2818人,注册护士数增加2378人,乡村医生减少3222人。

2017年与2013年相比,床位数增加659张、机构数增加676张、诊疗人次数下降68.8万人次、入院人数增加1.9万人(见表1)。

表1 2013年-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
3.2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17年底,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0个,与2013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17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8309人,平均每个中心40人;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813人,平均每站5人。

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比2016年增加460人,增加5.31%。

3.3社区医疗服务情况
2017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459.54万人次,入院人数2.37万人,平均每个中心年诊疗量2.2万人次,年入院量114人;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01人次。

与2013年相比,总诊疗人次增加144.93万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由11.49人次下降为8.75人次。

3.4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17年底,共有779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7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共有10107个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1.80万人。

与2013年相比,卫生人员减少0.3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减少241人、注册护士减少15人、乡村医生减少2955人。

2017年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1.78人,与上年比较,村卫生室数减少65个,人员总数减少1297人,总体呈下降趋势。

3.5农村医疗服务情况
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75.87万人次,与2013年相比增加105.78万人次;入院人数21.3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0.46万人。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05人次,病床使用率31.0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6.76日。

与2016年相比,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增加0.39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增加0.04床日,病床使用率增加2.38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减少0.79日。

2017年村卫生室诊疗量2524.5万人次,与2013年相比,减少399.1万人次。

4讨论
4.1合理调配卫生人力资源,建立人才发展机制
从人力情况看,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10万人(占卫生人员总数31.6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逐年增长,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数却逐年下降。

应优化人员结构,选拔优秀医学人才,充实农村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制定村医人才引进及培养[1],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多渠道引导人才下沉到基层。

4.2优化卫生配置,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取得成效,调查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呈增长趋势。

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医联体服务体系网络化,加强远程医疗医联体建设,完善长效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2]。

4.3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从服务情况看,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49.55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50.59%),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说明新医改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加[3]。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建立起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

参考文献:
[1]罗玉英,段占祺,等.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罗玉英,段占祺,等.卫生软科学,2018,32(7):29-32.
[2]卫萍,任建萍,等.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4,28(5):259-262.
[3]陈俊.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