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
LTE中的切换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中的切换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高速、高质量、可靠的信号及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也在不断扩大,为满足这些要求,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切换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LTE相比先前的无线网络,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好的覆盖、延迟更低等特点,因此其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切换算法支持,对于LTE的切换算法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LTE中的切换算法是实现无缝切换的关键,其发展趋势影响了LTE网络运行的效率、性能、容量等关键性能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LTE中的切换算法,希望通过对于切换算法的研究,提高LTE网络覆盖率和网络性能,进一步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不同类型的LTE切换算法,包括硬切换和软切换等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拓展。
2. 探究LTE网络环境下的切换成本及切换延迟对算法的影响,建立切换成本和切换优先级的综合评价模型。
3. 对已有算法进行测试,并通过实验对新算法进行验证,呈现算法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4. 综合分析不同算法之间的优缺点,在实际LTE网络中进行应用。
四、研究预期目标1. 探究LTE切换算法的性能,以及切换成本和切换延迟的综合评价模型。
2. 分析不同切换算法的优缺点,实现在实际LTE网络中的应用。
3. 建立全面的LTE网络切换体系,包含不同场景下的切换策略。
五、研究计划1. 研究已有的LTE切换算法,并进行性能分析,包括硬切换和软切换等;2. 分析LTE网络环境下的切换成本和切换延迟对算法的影响;3. 在研究现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算法,并进行测试验证;4. 在实际LTE网络中进行应用,并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可用性;5. 最后,综合不同算法之间的优缺点,建立全面的LTE网络切换体系,包含不同场景下的切换策略。
六、研究进度安排第一至二周:调研相关文献,了解现有的LTE切换算法及其发展状况。
基于移动WiMAX的切换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移动WiMAX的切换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移动WiMAX技术是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宽覆盖面和高可靠性等优点,适用于高速移动、室内外无缝覆盖以及宽带数据业务的传输。
现代社会对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移动WiMAX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但是,在使用移动WiMAX技术时,由于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切换基站,因此如何实现快速而稳定的切换成为了移动WiMAX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基于移动WiMAX的切换技术展开研究,探索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移动WiMAX切换技术。
二、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研究基于移动WiMAX的切换技术,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移动WiMAX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切换机制:通过对移动WiMAX 网络中各个模块的分析,掌握移动WiMAX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切换机制的实现方式。
2. 移动WiMAX中的切换方式:对比分析移动WiMAX中的软切换和硬切换两种不同的切换方式,探究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给出切换方式的选择方案。
3. 移动WiMAX切换技术的实现:基于上述研究,将深入探讨移动WiMAX切换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算法设计、架构设计等方面。
4. 实验与分析: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移动WiMAX切换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普通用户、行业用户和新兴应用场景中切换快慢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移动WiMAX切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稳定、快速的移动WiMAX切换技术,具有以下意义:1. 为移动WiMAX网络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移动服务,提升无线通信网络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2. 推动移动WiMAX技术的发展,拓展其在宽带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范围。
3. 为无线通信领域相关领域的人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研发方向,为行业做出贡献。
四、预期成果本文的主要预期成果为:1. 揭示移动WiMAX的基本原理及其切换机制的实现方法,研发移动WiMAX切换技术。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设计的开题报告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设计的开题报告一、开题背景移动通信领域中,无论是2G、3G还是4G技术,都要涉及到切换技术的设计。
切换(或称漫游)是指在不同基站之间进行信号的无缝传递,使得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保持网络连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移动通信的真实应用中,切换技术的优劣亦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的质量和用户的感受,因此切换技术的设计成为了移动通信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研究旨在对移动通信中的切换设计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已有的切换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未来的切换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研移动通信中的切换设计,探究各种切换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了解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的分类和原理;2. 探讨切换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优缺点;3. 通过对多种切换技术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出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发展方向。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分类及原理在本部分中,将重点探究移动通信切换技术的原理,了解各种切换类型的定义,分类,如手动切换、自动切换等,并比较不同切换技术的优缺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动力。
2. 不同场景下的移动通信切换技术分析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主要针对切换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进行分析,如高速移动、弱信号区、大数据量传输等,针对不同场景下的特点,探究不同的切换技术对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3. 移动通信中切换技术的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本部分中,我们将综合前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对目前移动通信领域中已有的切换技术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的切换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四、预期研究成果1. 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分类及原理明确不同切换方式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通信中最常用的切换技术进行阐述。
2. 不同场景下的移动通信切换技术分析分析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和网络的性能,比较不同的切换技术在这些场景下的表现和优劣,并对各种切换技术的性能进行综合比较。
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移动交换技术是指通过手持设备进行手机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的交换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愈加增长。
而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性能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到移动通信服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因此,对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1.全面掌握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2.深入分析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瓶颈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促进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移动通信服务的质量。
三、研究内容:1.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3.分析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瓶颈和挑战;4.探讨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优化措施。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全面获取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相关资料和文献;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经验;3.调查研究法,开展对移动用户的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评估;4.数学模型及仿真技术,对现代移动交换技术进行建模和仿真。
五、预期目标:1.全面了解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深入分析现有移动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影响;3.提出改进现代移动交换技术的建议和措施;4.为移动通信服务的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做出贡献。
六、研究时间和安排: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安排:2021年6月-7月:选题和确定研究计划;2021年8月-10月: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需求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2月:问题分析、建议和措施的提出;2022年3月-4月:数学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2022年5月:总结报告撰写和答辩。
TD-LTE系统中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研究与改进的开题报告

TD-LTE系统中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研究与改进的开题报告题目:TD-LTE系统中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研究与改进研究背景与意义:TD-LTE系统作为移动通信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性能与用户体验直接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
在TD-LTE系统中,移动用户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小区之间进行切换,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切换算法的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TD-LTE系统中的切换算法主要基于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判断。
但实际上,这些参数并不完全能够反映用户体验,因为用户感受的网络质量不仅仅和信号强度有关,还和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有关。
因此,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在TD-LTE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算法,提高TD-LTE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研究内容与步骤:1. 现有的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其优缺点。
2. 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RSRP/RSRQ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为优化算法提供数据支持。
3. 设计并实现改进的RSRP/RSRQ切换算法,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实验。
4. 评估改进算法的性能和效果,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
预期结果:1. 对于现有的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总结。
2. 研究了RSRP/RSRQ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改进的切换算法。
3. 实现了改进算法,并与现有算法进行了比较,评估了性能和效果。
4. 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技术路线:1. 调研现有的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分析其优缺点。
2. 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RSRP/RSRQ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
3. 设计并实现改进的RSRP/RSRQ切换算法。
4. 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实验,并评估其性能和效果。
5. 撰写并提交学术论文。
所需设备和材料:1. 物理小区识别器(PRACH)2. GPS时钟3. 笔记本电脑4. MATLAB编程环境5. 移动通信测试工具时间计划:第一周:调研现有的基于RSRP/RSRQ的切换算法,熟悉相关技术。
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及MIMO模式切换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及MIMO模式切换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TDD LTE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可靠性、低时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4G移动通信领域。
在TDD LTE系统中,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是提高系统性能和增强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可以根据当前通信环境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调制与编码方式、链路传输速率等参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数据吞吐量。
而MIMO模式切换技术则是利用多个天线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通过调整MIMO模式,可以提高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误码率和丢包率,提高通信质量。
针对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及MIMO模式切换技术的研究,可以优化系统性能,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通信质量,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帮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围绕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 TDD LTE系统MIMO模式切换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3) 下行链路自适应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方法(4) 对下行链路自适应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其性能和效果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最优的优化方法和性能表现。
3. 研究预期结果及创新点(1) 系统研究TDD LTE系统下行链路自适应技术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探索优化方法和效果。
(2) 实现下行链路自适应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的仿真平台,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
(3) 验证下行链路自适应和MIMO模式切换技术在TDD LTE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化能力。
基于TD-SCDMA网络切换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基于TD-SCDMA网络切换的优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无论是在移动通信还是无线网络领域,切换都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
TD-SCDMA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网络切换质量不高、网络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对TD-SCDMA网络的切换进行优化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针对TD-SCDMA网络切换中的性能问题进行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对TD-SCDMA网络切换质量进行分析,找出目前网络切换存在的问题;2.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TD-SCDMA网络切换的优化思路和方法;3. 在网络模拟平台上,对优化后的TD-SCDMA网络进行仿真实验,评估网络性能和切换质量;4. 分析实验结果并对TD-SCDMA网络切换进行改进,提高切换质量和网络性能。
三、研究意义TD-SCDMA网络是目前较为热门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而网络切换的质量和稳定性是影响网络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TD-SCDMA网络切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并为TD-SCDMA网络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切换优化提供借鉴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网络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TD-SCDMA网络切换的性能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确定优化思路和方法;2. 在网络仿真平台上,建立TD-SCDMA网络模型并设置切换场景进行仿真实验;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比对,评估TD-SCDMA网络切换的性能和切换质量;4. 根据分析结果,对TD-SCDMA网络切换进行优化调整,并提高网络性能和切换质量。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分析和调整优化,预计可以达到以下结果:1. 优化后的TD-SCDMA网络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切换质量得到提升;2. 提出的优化思路和方法可以为TD-SCDMA网络切换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3. 为其他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切换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移动IP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移动IP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移动设备发展迅速,而在多种移动应用场景下,移动IP (Mobile IP)技术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移动IP技术涉及到移动设备在不同的网络中进行IP地址的变化和流量的转发,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点如IP漫游、IP切换、路由优化等难点问题,因此研究移动IP技术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移动IP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移动IP的基础理论:对移动IP协议中的基本概念和协议进行介绍和剖析,探究移动IP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2. 移动IP的切换技术:研究移动IP切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现有的切换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优化切换过程并提出改进方案。
3. 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根据移动设备的运动轨迹和位置信息对移动性进行管理,提高移动性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4. 移动IP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移动IP路由优化技术,分析现有路由协议的瓶颈,提出改进方案,在多路径路由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和优化。
三、研究意义1. 通过研究移动IP技术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可以更好地把握移动IP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和效果,深化对移动IP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2. 针对移动互联网及无线网络应用的要求,提出更优秀、更高效的技术和方案,使移动IP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3. 移动IP技术事关企业的巨额投资和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移动IP技术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有利于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度了解移动IP技术的现状和对未来的预测,同时探究移动IP技术的切换、移动性管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2. 实验验证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验证,基于实验结果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行仿真实验和真实网络实验,从实验性能和效果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题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选题方向通信技术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题目来源:学院毕业设计选题指南。
2、目的和意义:
切换参数的选择将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网络的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运营商的竞争将是网络质量的竞争。
因为优质的网络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质量之上的。
网络参数的分析和调整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网络质量和参数设置密切相关的码分多址系统来说,切换控制参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大的一部分。
切换策略和控制参数的性能优化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细致、完善的网络优化,可以充分降低全网的干扰水平,改善网络性能,提高呼叫接通率,降低掉话率,提高网络的数据业务吞吐能力,提高网络容量。
3、基本内容:对移动通信的简介,切换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几种切换技术的探讨,中国3G切换,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了蜂窝概念,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开始出现软切换技术。
目前,随着Mobile IP和IPv6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也引入了切换技术,并引入了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两种切换机制。
而在B3G系统中,切换技术更加复杂,是综合网络特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后在不同子网中的切换,属于垂直切换技术,蛋该技术不但保留了传统切换技术的的基本功能,而且能保证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最佳服务。
此处的“最佳”表现在切换过程中用户毫不察觉,切换后用户进入更为理想的网络享受和服务。
三、参考文献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庄宜松.《现代通信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刘连青.《数字通信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4].(美)普罗克斯等刘树棠译《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无线电通信技术[J] 作者:无;刊名: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5期).
[6].王卫东,高鹏,张英海.《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规划》[M]电子工业 2007年
[7].谢显中. 《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8].彭木根, 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比斯利 .《现代电子通信清华》[M]. 大学出版社. 2009
[10].陈吉,颜晓莉,李方伟,《TD-SCDMA系统中的接力切换研究》[M],无线通信技术,2003
四、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方法
通过对移动通信切换技术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查阅有关材料、书籍,了解各种切换技术的方法以及原理,并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以及定义未来的展望。
五、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六、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领导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
题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选题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
切换参数的选择将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网络的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运营商的竞争将是网络质量的竞争。
因为优质的网络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质量之上的。
网络参数的分析和调整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网络质量和参
数设置密切相关的码分多址系统来说,切换控制参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大的一部分。
切换策略和控制参数的性能优化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细致、完善的网络优化,可以充分降低全网的干扰水平,改善网络性能,提高呼叫接通率,降低掉话率,提高网络的数据业务吞吐能力,提高网络容量。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WCDMA和CDMA2000是码分多址系统,在同频小区间所采用的是软切换。
而我国唯一具有技术知识产权的标准TD-SCDMA采用了创新的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与软切换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服务,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比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以及增加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
而与硬切换相比,接力切换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较高、切换成功率较低的缺点。
接力切换突出了切换成功率高和信道高利用率的优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发展现状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了蜂窝概念,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开始出现软切换技术。
目前,随着Mobile IP和IPv6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也引入了切换技术,并引入了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两种切换机制。
而在B3G 系统中,切换技术更加复杂,是综合网络特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后在不同子网中的切换,属于垂直切换技术,蛋该技术不但保留了传统切换技术的的基本功能,而且能保证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最佳服务。
此处的“最佳”表现在切换过程中用户毫不察觉,切换后用户进入更为理想的网络享受和服务。
受和服务。
三、本文研究内容
1 通信系统的简介
2切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3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4中国3G的切换
5结论与展望
四、预期结果/研究计划/进度安排
1课题选择 2013.10.15-2013.10.31
2查阅文献学习和了解相关理论知识 2013.11.1-201.11.30
3提交开题报告 2013.12.1-2013.12.30
4完成设计初稿 2014.03.30-2014.04.01
5完成设计修改,定稿,PPT制作 2014.04.07-2014.04.30
6完成设计答辩 2015.05上旬
五、论文结构/论文体系/论文架构
1目录
2摘要
3正文,主要内容
4参考文献
5致谢
参考文献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庄宜松.《现代通信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刘连青.《数字通信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4].(美)普罗克斯等刘树棠译《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无线电通信技术[J] 作者:无;刊名: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5期).
[6].王卫东,高鹏,张英海.《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规划》[M]电子工业 2007年
[7].谢显中. 《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8].彭木根, 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比斯利 .《现代电子通信清华》[M]. 大学出版社. 2009
[10].陈吉,颜晓莉,李方伟,《TD-SCDMA系统中的接力切换研究》[M],无线通信技术,2003
[11].TR25.834-410, TD-SCDMA Radio protocol aspects[S].
[12].TR25.931-410, UTRAN Functions Examples on Sig2nalling Procedures[S].
[13].陈泽强,《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4].王文博等,《时分双工CDMA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15].李小文、李贵勇、陈贤亮等,《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6].J.Kurjenniemi, S.hamalainen,T.Ristaniemi. System Simulator for UTRA TDD[C]. Proceeding of 5th CD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00, Seoul:
p370-374
[17].SH Kang,A Zakhor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International Packet Video Workshop,2002
[18].SS Kanhere, H Sethu, AB Parekh Fair and Efficient Packet Scheduling Using Elastic Round Robin 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