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植物学实习报告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目的和意义植物学实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其实践能力。
本次植物学实习,我选择了植物形态学方向,旨在进一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培养我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植物形态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本次植物学实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叶片形态学、维管束与木质部形态学、花器官形态学和果实形态学。
在叶片形态学方面,我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叶片,学习了叶片的基本形态特点,包括叶形状、叶缘、叶尖、叶基等。
同时,我还进行了叶片的组织解剖实验,观察了其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和特点。
在维管束与木质部形态学方面,我通过观察横切、纵切面的植物茎和根的切片,学习了维管束的形态特点、分布方式以及其与植物的输导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还对不同种类的茎和根进行了比较,观察了其生长形态和木质部的结构差异。
在花器官形态学方面,我通过观察植物的花部,学习了花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等。
我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了不同花器官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在果实形态学方面,我观察了多种植物的果实,学习了果实的基本形态特点和类型,包括坚果、蒴果、荚果、浆果等。
我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果实进行观察,了解了不同果实的形态特点、种子分布方式和传播途径。
三、实习结果和体会通过本次植物学实习,我对植物的形态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我学会了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在观察茎和根的切片时,有时很难清晰地观察到维管束的分布情况;在观察花部和果实时,有时难以准确地区分不同的花器官和果实类型。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不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次植物学实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植物形态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学意义。
植物学实习心得

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
本次野外实习在缙云山,通过这次实习掌握了不少知识,当然,还有一些感想和对以后野外实习的建议。
这次实习先由老师带领我们认识植物,在通过认植物的同时巩固我们的课堂知识,通过老师对植物的详细介绍,能够使我们形象的认出植物,以及了解其所在科的一些主要特征。
在此的学习中认识了不少植物。
有时候也会遇到恶劣天气,条件有点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中更能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后面再由我们分组做专题,去采集植物、鉴定植物,我们从中不仅掌握了如何鉴定植物的方法,同时还学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这次实习更加强化了班级凝聚力,这也算一个附加的收获吧。
同时,本次的野外实习虽然是很令人满意的,但其中也存在小小的瑕疵,野外实习出发由于要组织学生分批走,所以耽误了一天的学习时间,还有就是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太多难免有学生在后面无法听到老师的讲解,所以希望学校再多派几个老师,这样更能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的学习,还有有些老师的声音有点小,如果学校能给每位野外实习的老师配个小喇叭之类的。
我想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本次野外实习还是很成功的,无论是住宿方面还是伙食方面,学校都很照顾我们,让我们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掌握知识。
植物实习报告感悟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植物学实习中度过了一个充实而难忘的夏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知识,收获颇丰。
在此,我谨以此篇实习报告,记录下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
二、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了解了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实习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植物园、花卉市场、农田等地,实地观察了各种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植物分类、鉴定、繁殖等技术。
以下是实习过程中的几点感悟:(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巩固。
通过实地观察,我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分析其生长环境,判断其分类。
这锻炼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提高动手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植物的繁殖、移植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感悟1. 植物世界的奥秘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神奇魅力。
从微小的藻类到高大的树木,从美丽的花卉到坚韧的草本植物,它们各有特色,各具生存之道。
这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2. 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还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人类与植物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植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植物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个人实习总结_缙云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范例

缙云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2007级2班李如意指导老师: 甘小洪1.前言: 缙云山环境概况1.1缙云山地理位置缙云山位于东经 106°22’,北纬29°49’,重庆市北碚区境内,嘉陵江温塘峡西岸,距重庆市中区约60公里,距北碚城区15公里,海拔350~951.5米,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一个分支的一段。
其北面与澄江镇相临,东面至嘉陵江之温塘峡,南面与北温泉镇、歇马镇接壤,西面相连于璧山县东风林场,其范围成北北东至南南西走向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
1.2 缙云山自然风景概况缙云山雄峙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七千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古名巴山。
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
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
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等九峰。
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狮子峰最险峻壮观,其余各峰亦各具风姿。
缙云山是全国自然保护区,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其中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飞蛾树等珍稀植物,山中还有世界罕见的活化石树——水杉,此树是1.6亿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种。
缙云山植被丰茂,在1900余种亚热带植物中,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24种,水杉、红杉,伯乐树等更为世上罕见。
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庙、寺、塔、亭隐约可见,峰、寨、洞、壁气象万千,登山远望,云浪滔滔,从魏晋六朝到明代的众多文物点布其间,更是增添了悠悠古意。
在狮子峰观日出赏云海,其壮丽之景不亚于东岳泰山。
缙云山系全国自然保护区。
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余公顷,生长着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
植物学学生的实习报告五篇

植物学学生的实习报告五篇植物学学生的实习报告(精选篇1)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出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出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出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收获通过三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农博园,南山公园,岱王山),与植物的近距离接触。
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中,对植物的分类及辨别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植物的不同形态吸引着,让我记忆尤深。
现在我将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现出来。
四、实习心得在这短短的几次植物学出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出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
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
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
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出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缙云山野外实习报告

缙云山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绪论1.1实习概况及主要成果本次实习途经土主,歇马,梁滩河,陈家桥,青木关,幸福水库,缙云山,北碚水文站,天府煤矿。
从2011年12月12日至2011年12月16号,历时五天。
观察学习了包括地层构造、走向,缙云山土壤和植被类型,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的特点及生产问题,河漫滩的形成,“一山两岭一槽地貌”、“一山三岭两槽地貌”,水文常规测量等内容。
1.2实习目的、意义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对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这些学科的内容、特点及其相应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野外考察对于地理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并藉此次考察,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在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一定的野外地理考察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合作、团队意识,强化了自己扎实做学问的品格。
2、实习内容2.1 12月12日,土主—梁滩河—歇马—青木关—幸福水库中梁山北起渝北区瓦厂坪,南止江津市綦江北岸。
我们参观的是其中的沙坪坝区山洞以南至长江北的中梁山段。
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一山三岭二槽”的地貌组合。
其背斜核部由飞仙关组、长兴组页岩和燧石石灰岩组成,形成顶宽浑圆,边坡和缓的中央背斜低山,近核部两翼的嘉陵江组碳酸盐岩石组成长条状喀斯特蚀槽谷,两槽谷高低不一。
山体两侧须家河组砂岩层,形成锯齿状猪背脊单斜低山。
然后我们去了磨滩,观察龙凤溪上游的梁滩河三级阶地。
途中我们看见了高坑河瀑布。
通过老师的解释我们知道了这是由于流水溯源侵蚀崖壁倒退形成的。
不禁为此深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在梁滩河三级阶地,我们看见了书本上学过的河漫滩、江心洲,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加深理解和认识。
并且还参观了位于那里的小型发电站。
了解了由水位落差带动发电机组运转从而发电的原理2.2 12月13日至12月15日缙云山—北碚水文站在缙云山的两天,我们学习了缙云山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分布。
2.2.1缙云山概况缙云山位于东经106°22’,北纬29°49’,重庆市北碚区境内,嘉陵江温塘峡西岸,距重庆市中区约60公里,距北碚城区15公里,海拔350~951.5米,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一个分支的一段。
植物学野外实践心得(10篇).doc

植物学野外实践心得(10篇)植物学野外实践心得【篇1】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
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
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
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
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
植物学野外实践心得【篇2】为期六天的大连野外实习结束了,时光流逝,美好的光阴总给我以难忘的印象与回忆。
植物学实习报告心得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植物学实习已经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了植物的奇妙世界。
实习期间,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以下是我对植物学实习的心得体会。
二、实习目的与收获1. 实习目的本次植物学实习旨在通过野外观察、采集、鉴定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植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参观植物园、实地考察等环节,让我们对植物多样性、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实习过程中,我们将课堂所学的植物形态、分类、生态等理论知识与实际植物进行了对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植物标本、压制标本、制作植物标本等基本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3)植物多样性认识: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大量的植物,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解了不同植物的特点。
(4)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实习过程与体会1. 野外观察实习期间,我们跟随指导老师走进野外,观察了各种植物。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植物、记录植物信息,并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周期、繁殖方式等知识。
2. 采集与制作标本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植物标本,包括采集工具的使用、标本的压制和干燥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植物鉴定工作打下了基础。
3. 植物鉴定实习过程中,我们利用工具书和检索表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鉴定。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植物学知识对植物进行分类,掌握了植物鉴定的方法。
4. 生态考察在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生态考察,了解了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以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师范)年级:班级:姓名:学号:2013年6月制目录一、前言 (3)二、实习目的与实习意义 (3)三、实习时间与实习地点 (3)(一)实习时间: (3)(二)实习地点: (3)1、实习区域 (3)2、区域概况 (4)3、区域动植物资源 (5)四、实习工具及设备 (5)五、实习内容及实习过程 (6)(一)实习内容 (6)1、常见植物类型、群落辨识 (6)2、普通样地调查的实践操作 (6)(二)实习过程 (6)1、植物识辨记录 (6)2、样地调查 (9)八、实习总结 (17)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前言在2013年6月1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在缙云山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植物学实习。
实习中,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常见野生植物的辨识、植物群落样地实践操作等知识,根据老师的讲解我们进行了样地的制作与植物的辨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达到增强集体协作能力的效果。
二、实习目的与实习意义大学生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内容。
野外实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只为理论知识,只有做到理论结合世界,增强感性认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扩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认识重庆市缙云山典型生态环境类型生长,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大号基础。
通过野外实习,初步学会和了解植物地理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
三、实习时间与实习地点(一)实习时间:2013年6月1日8时至16时(二)实习地点:重庆市缙云山1、实习区域缙云山针叶林带(海拔约在500m-650m),针阔混交林(海拔约在650m-700m),阔叶林带(海拔约在700m以上)的东南坡。
2、区域概况(1)地形地貌概况:缙云山为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复背斜的一个分支——温塘峡背斜,走向为北东22°,海拔一般在850~900米,最高为900米,500米以下为侏罗系紫色砂页岩,发育着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坡度大的地方开辟为柑橘果园,缓坡地带为农耕旱地,500,米以上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发育着酸性黄壤,其中,500~750米的东南坡,由于坡度较陡,受流水侵蚀比较弱,发育比较良好的黄壤,上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缙云山东南坡较陡,西南坡较缓,顶部平展,山的东北段山脊两侧受流水侵蚀,裂缝溯源伸展,形成了一些垭口,切断了山脊形成孤立的山峰,山峰与垭口相间排列,缙云山较明显的有9个峰,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五尖峰、夕照峰,山脊形成破碎的锯齿形。
西南段的山脊收流水侵蚀较小,为箱型山脊。
(2)气候概况:缙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8.2℃,一月均温7.5℃,七月均温28.6℃,年较差21.1℃,极端最低温-0.7℃,极端最高温40.7℃,日均温>10℃从每年3月2日期~12月2日止,≥10°的年积温5956°;相对湿度年平均87%,水汽压年平均14.9毫巴;年无霜期334天,初霜期平均在1月4日,终止2月3日;年均降水量1143.1mm,冬半年10~3月降水占全年的21.8%,4~9月降水78.2%,集中在下半年,多夜雨,夜雨占73.3%;年平均蒸发量77.1mm,月平均蒸发量64.7mm,七、八两月蒸发量共255.4mm,占全年的32.8%;冬季多雾,雾日数年平均89.8日,年平均日照1288小时。
上述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植物可以中年生长,在缙云寺附近保护比较好的地方,发育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缙云山林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最低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最高月均气温25.8℃,最低云军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最热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3)自然植被分布①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750~850米的山坡或沟谷,其外貌浓绿,林冠波浪起伏,浑园状,群落内气候湿润,因此,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均较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乔木层根据高度差异可分为2~3个亚层,在林内植物生长茂密,并有少数藤本植物,如:金刚藤(百合科)、八月瓜(木通科)、千斤藤(防杞科)、清风藤(清风藤科)革叶猕猴桃(猕猴桃科)等。
②亚热带暖性针叶林:分布在55~650米之间,主要种群为马尾松,其灌木层和地被层都含有常绿成分,这一点是温带和寒温带的针叶林所没有的,这类针叶林大多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亚热带破坏后所形成的,亚热带针叶林的层片结构比较简单,乔木层中主要层片一般只有一种优势针叶树种,间或有一些常绿阔叶树的层片,但其常绿阔叶层片又达不到混交林的程度(3:7)。
灌木层与地被层都比较简单。
③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分为两种,一种是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其多分布在650米以上的排水良好、稍干、酸性黄壤额地区,乔木树种以马尾松、灰木、川灰木、大头茶、小叶栲等组成,由于湿度条件不同,地被物有变化,较湿处以狗脊、耳蕨为主,干燥处以铁芒萁为主,若湿度条件属于前二者之间,则狗脊、铁芒萁同时占优势;另一种是杉木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其杉木为浅根性,要求比较阴湿和土壤较厚的环境,所以常与常绿阔叶林混交,由于杉木形成植物气候阴湿,所以在杉木层下,形成第二层乔木常绿阔叶树种,有耐阴性较大的秉氏润楠(樟科)。
由于郁闭条件与湿度不同,地被物也不同,在阳坡林下为狗脊、里白,在阴坡地被植物为更喜阴的植物,如:蝴蝶花、四块瓦等。
3、区域动植物资源(1)植物资源缙云山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分布类型及百分率热带科82个人,占总数的64.74%,属321个,占53.5%;温带科38个,占总数的30.65%,属259,占43.17%。
植物总数为199科691属1272种以上,其中蕨类植物37科70属136种,裸子植物7可12属15种,被子植物155可609属1116中,可做中草药的约占61%种,观赏树种320多种,纤维含量高的有130种,98种油料植物。
缙云山植物中还包括一些珍贵的、稀有濒危的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保护植物,如:伯乐树、香果树、杜仲、银杏、鹅掌楸、八角莲、厚朴、红豆树等。
(2)动物资源缙云山良好的森林植被,也是野生动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因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在五十年代,曾有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出没,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到六十年代初期,虎豹等大型动物基本绝迹。
缙云山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至今(1999年)仍没有进行过详尽的清查,只是对节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山节肢动物门共有2纲,20目,147科,1264种。
其中昆虫纲有17目,119科,1071种,蛛形纲共3目,28科,193种。
缙云山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纲,2l目,51科(另有2个亚科),189种。
其中两栖纲的1目,3科,8种;爬行纲2目,6科,21种;鸟纲的12目,30科(另有2个亚科),134种;哺乳纲的6目.12科,26种。
四、实习工具及设备野外专用皮尺,钢卷尺,围尺,粉笔,数据记录表五、实习内容及实习过程(一)实习内容1、常见植物类型、群落辨识按照实习路线的过程为主,认识缙云山研究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分布基本情况及特点,了解缙云山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从而了解不同群落分布的总体特征,以及了解和辨识沿途中遇到的植物的基本情况。
2、普通样地调查的实践操作按要求在指定地区做植物群落分布的实地考察。
记录该类型所处的植被带;测定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岸普通样地调查方式进行林木调查,依次测定每株树种的名称、胸径、书稿、冠幅等,以及林冠盖度,并按照乔木、灌木、草本分类记载调查记录表。
(二)实习过程1、植物识辨记录(按实习路线记录)1)红叶石楠(蔷薇科,石楠属):又名火焰红,千年红。
常绿小乔木。
高4—6米,小枝褐灰色,无毛。
叶革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带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无毛。
2)空心莲子草(槭树科):水生或湿生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在此地为生物入侵草种。
由茎节上形成须根,无根毛,外皮层无明显分化,节腋处疏生细柔毛;茎圆桶形,多分枝,光滑中空,只具初生构造,髓腔较大,细胞密度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
3)接骨草(三白草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或亚灌木。
高达3米,髓部白色。
枝圆柱形,有棱,银白色。
4)小叶榕(桑科):高达3米,髓部白色。
枝圆柱形,有棱,银白色。
5)樟树(樟科):常绿乔木。
叶互生,卵形,上面光亮,下面稍灰白色,;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
6)刺槐(蝶形花科):刺槐又名洋槐,属刺槐属的落叶乔木。
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常有刺状的托叶;小叶全缘,有小托叶。
系喜光树种,不耐蔽荫。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
7)摇钱树:别名灯笼树、栾树。
果为红色。
8)艾蒿(菊科):又名家艾、艾,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
茎单生或少数,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
9)枸树(桑科):落叶乔木,又名谷浆树,树皮为造纸原料。
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
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
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
10)枇杷(蔷薇科):古名天夏扇,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树高3~5米,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
11)刺桐(豆科):大乔木,为刺桐属落叶乔木,高和冠幅均可达10米,分枝粗壮,铺展。
树皮灰色,有圆锥形刺。
叶为羽状三出叶互生,膜质,平滑,幼嫩时有毛,小叶3枚,顶部1枚宽大于长12)喜树(珙桐科):俗名千丈树,树干高直,分支少。
叶大型纸质,属经济作物。
13)澳洲金合欢(含羞草亚科):花黄、花序头状。
14)苦荞(蓼科):别名荞叶七、野兰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