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2.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分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阶段(p1)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内核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p4)

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p4)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p5)

5、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

尔(p6)

6、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拉采尔、区域学派代表人物——赫特纳、景观学派创始人——施吕特尔(p8)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p23)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2、文化区:

1)文化区定义: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p23)

2)文化区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p24)

3)形式文化区:

定义: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互相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功能文化区:

定义: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

5)乡土文化区:

定义: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特征: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想

必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

3、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p26)

4、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

来越大。(p26)

5、扩展扩散的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p27)

6、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

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p33)

7、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要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

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p34)

8、人地关系论:

1)环境决定论5)环境感知论

2)可能论6)文化决定论

3)适应论7)和谐论

4)生态论

9、汤因比“挑战与应战”学说(p41)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p50)

1)经验主义方法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

3)人本主义方法论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特点?原因?(p73)

2、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在工业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间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度上升;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其原因有家庭规模的被限制、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负担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然持续下降,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的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分化。

3、用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解释中国人口模式的转变(p80)

1)布莱克划分的五个阶段是:

A.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阶段;

B.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C.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

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

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即IS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

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

态;

E.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2)中国人口转变模式:

A.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巨降,属于早期扩张阶段;

B.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骤降,死亡率相对稳定在0.65%~0.68%

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90年代降职1.0%,跨入了后期扩张阶段。

C.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D.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

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4、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p93)

5、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p83)

6、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p84)

7、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p85)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世界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海岸线想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般的人口;海拔500m以下的地底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的人口;各大洲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岸边。

8、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9、人口迁移: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p89)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p152)

1)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孤立国理论模型:

第一带:自由农作带(生产易腐食品,如牛奶,蔬菜)

第二带: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

第三带:作物轮作带

第四带:谷草农作带

第五带:三圃农作带

第六带:畜牧带

3)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更重

要的是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存

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2、长三角、珠三角农业发展条件?

3、我国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物——水稻,条件?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求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p187)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地形对工业的影响主要在于厂址的选择;气候对工业影响比如地形大,可以创造适合的室内环境来弥补自然的气候的不足;水文条件主要是供水与排水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