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
什么。……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中华
不振
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和外国 人的待遇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
她原指望巡警局给她撑0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撑腰和训斥,形成对比。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 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 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这都是因为 当时中国太弱,中华不振,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撇、竖、撇、点;“赞”左上的“先”的最后一笔变成 竖提;“抱负”不要写成“报复”。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若 )( 有 )所思
热闹非( 凡 )
左顾( 右 )( 盼 解
难以忘( 怀 )
1. 【新情境】听说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
下水了,他的内心____为__之__一__振_____。
本文主旨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 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板书
词语积累
描写“看”的动作的四字词语:
左顾右盼 举目远眺 东张西望 目不转睛
表示怀疑的四字词语:
【巡警】
训诫和斥责。
【有志者当效此生】
文中指警察。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____立__志__为__振__兴___中__华__而__读__书___,再写
__耳__闻__“_中__华__不__振__”____,__中__国__人__在__租__界__里__受__洋__人__欺__凌__却___ _无__处__说__理__,最后写__真__正__明__了__“_中__华__不__振__”的__分__量__之__重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课堂演练
下列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C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 D ) 3.街道上热闹非凡,来往的大多是外国人。( B )
课后作业
读读《周恩来传》,了 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 辉的一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此生!”
1.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从“若有所思”可以看出周恩来不知道该如何回
× 答 魏 校 长 提 出 的 问 题 。
(
)
×
(2) 魏校长“睁大眼睛”是因为对周恩来说的话表示
)
⑤(
)

本(题考查字) 形。注意:“抱负”不能写成“报复”。
3. 词语⑤还有一个同音词“___报__复___”,意思是打击批 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点拨: 本题考查同音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远大的
志向,应填写“抱负”。与它读音相同的词语是“报复”, 意思是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若 )( 有 )所思
凡热 闹 非
( 右) 盼

左疑顾( 惑)(
)
怀为 之 一
(
)
(
)(
)不解 为之一振
难以忘
(
)
长征火箭 听到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
点拨: 本题考查对四字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在补充词语时,
需注意“振”不要写成“震”,并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选词填空时要注意分析提示语,根据句意来选择。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共94张PPT)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共94张PPT)
课文先写(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最后写(中国人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 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 第15-17自然段 ):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面对那位妇女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 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 么会这样?
中华不振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 的理解?
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 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 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你有何感受?
这件事对周恩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抱负 ):远大的志向。 (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 屈辱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 胸怀 ):胸襟。课文指少年周恩来博大
宽广的内心世界。 ( 肇事 ):引起事故;闹事。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 事情? 一是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一位中国妇女受到了洋人的 欺侮,让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课文的主要内容: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后来在租界 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在__外__国_人__的__租__界__里__,__谁_也__不__敢__怎__么__样__。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37页.ppt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37页.pptx

一 初读课文
字词乐园
学以致用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模范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疑惑不解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胸怀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若有所思 )
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热闹非凡 )
6.劝说安慰。
( 劝慰 )
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外国人? 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11:44:18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 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 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 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 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 人。
11:44:18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负的语句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 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 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 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 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 人。
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 左顾右盼 )
11:44:1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课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课课件

这个故事的结尾说“此时的周恩来才 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 这四个字的沉 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 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 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
20 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 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纷 纷加紧在中国攫取利益,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 的领土,还让我们赔款,导致我国国内局势非常混乱,人民生 活非常困苦。租界, 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 中国获取的租借地。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被外国人欺侮, 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中华不振
立志为中华
学习课文1-10自然段,说一说,周恩 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
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 什么?
对“中华不振”存疑
学习课文11-14自然段,说一说,周恩 来在奉天产生了哪些疑惑?难以忘怀的是 什么?
周恩来出生于1898 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 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 候,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 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课件(共38张PPT)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 例外。不足之处: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另外,感觉 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教学 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整节课,教师适时的引导、恰当的 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理解,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 和谐,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 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已得到充 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书写、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的学习能力。由 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 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 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 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人教部编版(共21张PPT)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人教部编版(共21张PPT)

§ 第四名:1973 年沉思中的周
恩来拍摄者:
焦尔乔·洛迪。 很多人对这张
照片做了很多
方面分析,只
有一条是公认
无疑的——这 张照片是经典
中的经典。
第五名:历史性的握手!
§ 总理站在那 里象青松一 样,尼克松 飞奔过来和 他握手。
§ 第六名:总理的食 指正指着他的酒窝 (而且是左颊的比 较深的酒窝); 总理有时候会不自 觉地微翘尾指,这 一张反映了此特点。
2.当大家在回答问题时。周恩 来是怎么做的?
3.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有 怎样的反应?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 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解释铿锵有力这个词。
2.魏校长的话里连续使用三个感叹号, 表明了什么?
第四段:(17自然段)周立恩下来远在大少志年向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1.欺凌什么意思? 2.少年周恩来意识到怎样才能不 受外国人欺负?
周恩来最具有魅力的十张照片
第一名: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上的周恩来。第一 次亮相
国际舞台,周恩来所 带来的绝对是超乎 想象的精彩。
§ 第二名:1924年黄 埔军校的周恩来。 年轻的周恩来帅气 的容貌、坚毅的表 情倾倒众生。
第三名:经典标准照。
继续
第二段:(7-8自然段)
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 不振”的含义 。
1.租界里的景色是怎么样的?用文中的话 回答。
2.租界里住着哪些人?
3.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里看到了一 件什么事?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

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 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
§ 第七名:1946 年5月3日,南 京梅园新村。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共21张PPT)

四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共21张PPT)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 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段落大意
课文所描写的中国现实是怎样的? 少年周恩来又有什么样的志向?
中华不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教·四年级(上册)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字体下载:www. 1ppt.co m/ziti/
当伯父告诉周恩来租界地不要随便去 玩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疑问 生气 疑惑
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让中国的人去, 所以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句段精析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不但不……反而……”重读,突出了中国巡警的可恶之至!
句段精析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一事件引发了他 更深入的思考,帮他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名言
(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3)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