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种植
湿地松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湿地松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湿地松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介绍湿地松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土壤改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旨在为湿地松的养殖提供参考。
正文:一、选址湿地松喜欢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较高。
选址时应选择日照良好、通风透气、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
同时,由于湿地松是对酸性土壤要求较高的树种,因此选址时也要考虑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二、土壤改良湿地松适宜生长的土壤是酸性土壤,对土壤要求较高。
如果土壤过于碱性,可以通过添加腐叶土或酸性有机肥料等方式改良土壤酸碱度。
土壤改良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土壤的排水情况,避免湿地松根部因积水而造成伤害。
三、栽培技术1. 苗木选择:选用健壮的湿地松苗木,并确保苗木根系完整。
苗木根系健全可以有效地提高湿地松在土壤中的固定性和养分吸收能力。
2. 栽植时间:选择适当的栽植时间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气温稳定且降雨较少的时候,这样可以减少幼苗死亡的风险。
春季和秋季是比较适宜湿地松栽植的季节。
3. 管理措施:湿地松生长较缓慢,需要穩定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在旱季,需要多次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需要注意适度施肥,但避免施肥过量,以免对湿地松产生负面影响。
四、病虫害防治湿地松虽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但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虫害有松颗粒菌病、松野螟、松蓟马等。
预防为主,合理排水和保持良好通风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若出现病虫害,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并注意控制喷洒的浓度和剂量。
总结:湿地松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保证湿地松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在选址、土壤改良、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需要合理安排和细心操作。
通过科学的养殖措施,可以提高湿地松的生长速度和品质,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湿地松种植技术

湿地松种植技术
湿地松是一种生长期较长、寿命较长的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等地区。
湿地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种,在生态建设、水土保持、防沙治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湿地松种植技术方面的内容:
1.地选和土壤准备:湿地松适应性强,能在不同土质、不同地形和不同海拔的地方生长,但最好选择平坦或缓坡、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土地。
在选址时应考虑到日照、降雨量、风向等因素。
2.苗木选购和管理:选择来自健康的母树的优良品种,并在冬季或早春季节选购。
选购的苗木应有根颈,根系发达,无病虫害。
在苗圃中的管理要做到浇水、施肥、修剪等工作。
3.种植技术:在种植前要测量出苗木间距和行距,按照计划在准备好的土壤上进行栽植。
栽植时要注意苗木的深度和根系的占地面积,确保根系完全被覆盖,嫁接处不要接触土壤。
栽植后要浇水并加覆盖物,防止土壤干燥和遮光。
4.管理和保护:湿地松对土壤肥力不高的要求不太高,但也需要适量施肥。
另外,要避免松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此外,还要注意湿地松的修剪、疏伐和补栽等工作,确保湿地松的健康生长。
总之,湿地松的种植和管理需要细致耐心,只有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才能保证湿地松的生长和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红壤区受损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特性

2 1 ) o ( ・ ) , . 8 m l m s ] 但其 L P和 P并不高 , 明其光能转化率 较高 、 / C 说 生长速度快 , 比较适合林 下生长 ; 山
茶 ( a e ijpnc ) A W 最 低 , ( .2 C m la ao i 的 Q l a 仅 0 0 3±0 0 2 m Um l说 明 该 树 种 在 遮 阴 条 件 下 很 难 生 存 ; 杨 桐 .0 ) o o, 而 ( d adam lti和 十 大 功劳 ( h n fr ni 的 P a 、C L P分 别是 木 荷 的 5 .7 、 .9 、0 5 % A i n l ie i n ' lt) Ma oi ot e) a u m xL P、S 18 % 6 9 % 5 .2 6 和 2 .6 、12 % 、24 % , 明两 物 种 利 用 弱 光 的 能力 较 强 , 阴 生 植 物 。根 据 各 物 种 的 光 合 特 性 可 以 看 0 6 % 3 .3 4 .5 说 属
t s ci aspraa dC s npi s , i i e xm m p o snhs a P x , akrsi — e .Shm u e n at os s wt hg r i u ht y tei rt ma ) d r pr m b a s a i f h h ma o s e( e a t n( d , i t o p na o o t( C , i t a rt np i P)a dl e a p r t u nu f— i R ) l h cm est np i L P) l h t a o on o g i n g su i t( n o r p ae atm e w nq i f c n y( Q , hw dhge bly o i da o , n xrs d at rwht sbt el e.Whl, i c A E) so e i r it fr g r i i ade pes s r o t — e yr e h a i h h a t n e f eg ou r a i e
湿地松种植

湿地松的栽植密度视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异,一般培育中短周期工业原料用材林,株行距1.33×1.67米,即每亩300株;培育大径材用材林,株行距2×2.5米,即每亩133株。
四、抚育管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湿地松造林后应及时进行幼林抚育,一般当年松土除草3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
松土除草要做到“三不伤、二净、一培土”。
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稍;杂草除净、石块拣净;把锄松的土壤培道根部并覆盖杂草,以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和增加有机质以及抑制杂草生长;松土深度要适当,做到里浅外深,坡地浅平地深,第一年松土浅,以后逐年加深。
由于湿地松是强阳性树种,还应根据造林地上杂草杂灌的生长情况而增加砍灌次数,以提高幼树保存率,确保幼树生长。
首次抚育间伐一般在8年左右,间伐株数为保存株数的25%左右,主要间伐林木分化后的林下被压木。
然后视林分生长状况及培育目标,再间伐1~2次,间伐强度为20~25%。
间隔期4~5年。
五、科学施肥湿地松林地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尤其是幼林期间施肥可提早郁闭,通常结合整地在回填土时进行,每穴施复合肥0.2~0.3斤。
六、造林1、造林地选择:宜选择低山丘陵或低中山中、下部,坡度30度以下,背风向阳,土层较深厚,肥沃的地方。
2、整地方式:以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为主,若采用块状整地,其规格约为50×50×30cm。
3、栽植技术: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株行距1.5×2米或1.5×1.5米,即每亩222株或296株,培育一般用材林,株行距2.5×2.5米或2×2.5米,即每亩100株或133株;培育母树林或种子园,株行距4×4米或5×5米,即每亩42株或27株。
造林季节多在冬、春两季。
选择阴天或细毛雨天气栽植。
要求随起苗随栽植,栽植时适当截根,保留根长15厘米左右,可适当深栽,并使苗正根舒,分层填土打紧,上盖细土呈弧形。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研究背景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是一种常见的湿地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松和木荷是两个主要的树种。
这种混交林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生产力研究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生产力,包括以下方面:1.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2.不同密度下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生长速率及生产力;3.土壤营养状况对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本次研究选择在南方一个湖泊湿地区域进行。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度为20°C左右,降水量约1400毫米。
样地设置以湿地松和木荷为主要树种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立10个样地。
每个样地面积为50×50米。
通过随机数表法确定各样地的位置。
同时,对各样地进行初步调查,包括样地内植物种类和密度、土壤类型、营养状况等的调查。
生长速率及生产力调查在各样地内选择10棵生长规整且朝向良好的湿地松和木荷进行标记。
测量这些标记树的树高、胸径、树冠面积、根系深度等生长指标,并记录它们生长的时间跨度和生长速率。
另外,在各样地采集地下生物及其他微生物的标本,用以分析生物多样性和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营养状况测定通过土壤采集和化验的方法,检测各样地内的土壤酸碱度、n、p、k等关键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以确定土壤的营养状况。
研究结果及分析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经过初步调查,本研究区域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主要由湿地松和木荷两种树种组成。
其中,湿地松的平均树高为20米,平均胸径为30厘米;木荷的平均树高为15米,平均胸径为20厘米。
两种树种的分布相对均匀,且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竞争关系。
不同密度下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生长速率及生产力通过对10个样地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密度对于其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相对密度较大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生产力亦有所下降,当相对密度较小时生长速率和生产力相对较高。
湿地松裸(截)根移栽技术的应用

湿地松裸(截)根移栽技术的应用作者:杜家斌陈翠芬陈裕成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摘要:湿地松作为一类较为常见的速生型常绿乔木,其具有优美挺拔的外观和茂密繁杂的枝叶。
其较强的生存能力使得它能够被种植在大部分山坡、溪、湖边、庭院和草地等区域。
该树具有较强的耐旱和抗贫瘠能力,生存性强,这导致它在世界各大地区均有广泛分布。
尤其是在我国山东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该树都能很好地存活下来。
除此之外,该树还是很好的经济树种,能够提供大量松脂和木材,在做景观树林和水土保护林等重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是因为湿地松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故对其如何采用裸(截)根移栽技术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学界热点,接下来,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湿地松自身特性,用途和生长环境来探讨如何实际应用裸(截)根移栽技术来对湿地松进行移栽。
关键词:湿地松裸(截)根移栽技术技术相关应用1.湿地松基本情况和特性介绍湿地松,常绿大乔木,其表皮为褐灰色,表面有纵裂,形如鳞片,呈大块剥落。
该树枝条一年中会生长3至4轮,生长出的小枝较为粗壮和结实。
冬天,该树发枣红色树芽,树芽粗壮,呈现圆柱形,头端呈渐变型收窄。
该树在叶生长方面有一定规律,一般是2针叶一束和3针叶一束共存,每一束中的针叶各自长度是18至30厘米,呈深绿色,且有光泽,硬度较大。
该树所结球果通常为2至4个,以聚合形态生出,呈圆锥形,种子则为圆形,有三道棱路。
湿地松一般在每年3月中旬起开花,其果实成熟则在第二年9月开始[1]。
湿地松原產地为美国南部地区的温暖潮湿地带,那里的海拔仅为600米,这使得湿地松逐渐变得适合生长在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地区。
同时,湿地松对于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较强,其可以忍耐的温度下限是-20℃,而其可以忍耐的温度上限则是40℃。
在对土质的要求方面,湿地松由于可以在低洼水多处以及沼泽地边缘生长快速,故得名湿地松。
湿地松还能够抵御11至12级大型台风,其根具有对海盐的耐受性,但针叶无法防止海水盐分的影响。
湿地松营养袋育苗技术

摘要从良种选择、圃地选择与做床、营养土配制与装袋、砂床准备、催芽播种、移栽、肥水运筹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湿地松营养袋育苗技术,以期为林业单位及林农种植户用营养袋培育湿地松苗木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松;营养袋;育苗技术中图分类号S791.2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3-0175-02湿地松营养袋育苗技术袁立政(安徽省肥东县林场,安徽肥东231600)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各州(北纬28°0′~39°21′),垂直分布在海拔450~600m 以下。
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我国[1]。
湿地松是早期速生的强阳性树种,具有生长快、成材早、干形直、抗性强、耐干旱瘠薄等优点,在我国南方逾10个省(区)生长良好[2]。
70年代以后从营造母树林转入大规模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短期工业原料林(纸浆用材林),取得良好效果[3]。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造林、封山育林及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开展,市场上对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3]。
但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育苗,不仅造林时间上有所限制,造林的成活率还比较低。
因此,为了避免育苗中的这些缺点,可采用营养袋进行育苗。
该技术是在特定的容器中对苗木进行培育,在起苗、包装及运输的过程中对根系不产生伤害,储藏的时候使苗木不易出现生命力丧失等现象,造林后适应能力强,缓苗快,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初期的生长速度较快;较少受到季节的限制;育苗时易对环境进行控制,节约了育种的用苗量,促使圃地利用率的提高。
因此,湿地松已成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长造林季节,节约成本,容器育苗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过营养袋育苗的精心管理,8月以后,苗木可生长到20cm 以上,9月以后应控制浇水次数,以利促进苗木木质化,10月后,就可以用于秋季造林或补植。
现将湿地松营养袋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良种选择适宜肥东地区的湿地松优良种源主要有5个,即来自美国肯塔基州、佐治亚州、南卡州、佛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湿地松种子园种子。
双江县湿地松引种初报

第3 5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O月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Vo . NO. 1 35 5 Oc . 01 t2 0
For s I et nve o y a nt r nd Pl ann ng i
双 江 县 湿 地 松 引种 初 报
董 吉 辉 饶 颂云 汪 斌 赵 春芬 何 承 忠 , , , ,
s e ln tg n h is e rat raf r sai n t e g o h o n s elotwa r a i h n i u e di g sa e a d te frty a f fo e tto h rwt fPi u lit e s mo e r p d t a P n s k sy a . a g in n i , n h e o d a d t id y a fe f r sa in t e g o h o n s elotwa e ia v r 1n b a e ss a d t e s c n n h r e ra raf e t t h rwt fPiu l t t o o i s so rt a i u e iav r 1 n b a e ss t e s r i a a ei o n di e e c sa d t e p e e v to ae lwe h n P n sk sy a . a g in n i ,h u vv lr t sn to f r n e n h r s r ain r t f o n se l t s h g e h n Pi sk sy a . a g in n i. fPi u l ot wa ih rt a nu e i a v r 1n b a e ss i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松的栽植密度视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异,一般培育中短周期工业原料用材林,株行距×米,即每亩300株;培育大径材用材林,株行距2×米,即每亩133株。
四、抚育管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湿地松造林后应及时进行幼林抚育,一般当年松土除草3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
松土除草要做到“三不伤、二净、一培土”。
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稍;杂草除净、石块拣净;把锄松的土壤培道根部并覆盖杂草,以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和增加有机质以及抑制杂草生长;松土深度要适当,做到里浅外深,坡地浅平地深,第一年松土浅,以后逐年加深。
由于湿地松是强阳性树种,还应根据造林地上杂草杂灌的生长情况而增加砍灌次数,以提高幼树保存率,确保幼树生长。
首次抚育间伐一般在8年左右,间伐株数为保存株数的25%左右,主要间伐林木分化后的林下被压木。
然后视林分生长状况及培育目标,再间伐1~2次,间伐强度为20~25%。
间隔期4~5年。
五、科学施肥湿地松林地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尤其是幼林期间施肥可提早郁闭,通常结合整地在回填土时进行,每穴施复合肥~斤。
六、造林1、造林地选择:宜选择低山丘陵或低中山中、下部,坡度30度以下,背风向阳,土层较深厚,肥沃的地方。
2、整地方式:以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为主,若采用块状整地,其规格约为50×50×30cm。
3、栽植技术: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株行距×2米或×米,即每亩222株或296株,培育一般用材林,株行距×米或2×米,即每亩100株或133株;培育母树林或种子园,株行距4×4米或5×5米,即每亩42株或27株。
造林季节多在冬、春两季。
选择阴天或细毛雨天气栽植。
要求随起苗随栽植,栽植时适当截根,保留根长15厘米左右,可适当深栽,并使苗正根舒,分层填土打紧,上盖细土呈弧形。
湿地松-管理要点湿地松湿度管理: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温度管理:对对要求不严。
光照管理:要求阳光充足,不耐荫蔽。
肥水管理:对于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地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3~7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对于地栽的植株,春夏两季根据干旱情况,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以外30~100公分开一圈小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公分。
沟内撒进25~50斤有机肥,或者1~5两颗粒复合肥(化肥),然后浇上透水。
入冬以后开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浇水。
修剪: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
也可结合扦插对枝条进行整理湿地松芽苗截根菌根化育苗既丰产栽培技术. 湿地松芽苗截根菌根化育苗既丰产栽培技术为加速荒山绿化进程,适应树种结构调整需要,尽快发展工业原料林,开展湿地松芽苗截根移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很有必要。
容器育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育苗周期短、单位面积产产量高、节省育苗土地和种子、可延长造林季节等特点。
截根技术的应用:一是改变苗木高径比、冠根比,有效地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发达;二是须根增多,提高了菌根的感染率,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松树芽苗截根移栽技术与传统的大田直播育苗相比,苗木生长粗壮均匀,每亩可节省种子2公斤,每公斤种子可产苗—万株,产苗量增加—倍,须、侧根数量增加48%,地径增加50%左右,一级苗出圃率平均提高15%,产值是大田直播的187%,每亩节省育苗成本280元(不包括种子成本),可提高造林成活率5%左右。
对湿地松、火炬松进行芽苗截根移栽时及时进行接种Pt菌根剂育苗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松类芽苗截根菌根化移栽苗一次性造林成活率达%;幼树生长整齐、饱满,树高和地径均明显高于对照,造林三年内,地径增加—%,树高增加—%;由于苗木根际附近产生大量的菌丝体和微生物群落,有利林木吸收分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等营养成份。
同时,增强树木抗旱、抗病、抗虫害能力。
湿地松种子可以在10月份采收,然后进行贮藏。
冬天可用麻袋装种子存放在干燥的地方或者如有一定条件,可使用冷库贮藏种子,温度保持在10度左右。
待到第二年2月底-3月初即可进行播种。
播种前应对种子和沙床进行消毒处理:沙子应取溪滩中的淡水沙,取回后用清水清洗沙子;种子也需要用清水或高锰酸钾清洗,然后再浸种一天一夜。
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可以散播到沙床上,播种密度也大些,播种后再在沙床上盖一层沙,最后用地膜覆盖。
在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以后,湿地松种子开始出苗,此时幼苗容易得猝倒病。
由于该病很难治愈,应以预防为主:在种子刚开始出苗时,使用托布津喷洒苗床。
一旦幼苗得了猝倒病应立即将病苗及沙一起挖除,以免扩散传染。
湿地松苗顶端茎叶上的壳快要脱落或刚脱落时,即可移栽至大田中栽培。
由于此时芽苗上没有毛根,移栽成活率较高。
移栽前,苗地中应先使用果尔除草剂杀死杂草。
苗地在整地时应尽量使株行距保持一致,充分利用土地。
另外如苗地以前未栽培过湿地松等松树,可以在苗地中撒些菌土(松树根旁的带松菌的土壤即可),有利于湿地松以后的生长,并可减少施肥。
一、生态特性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纸浆材及采脂的重要造林树种。
人工造林面积大,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量高。
我国自1933年开始引种,为阳性树种,一般适宜生长于低丘地区,海拔高以不超过200米为好。
喜生长于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多雨,春秋温暖干燥,冬季温和而潮湿的地区。
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土壤质地应选择沙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
培育丰产林的土壤以发育于泥质岩(包括片岩、页岩、板岩、千枚岩等)上的红壤为好。
二、育苗技术为培育优质健壮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采用芽苗截根移栽技术,一方面可节省种子,另一方面苗木的侧、须根发达。
(一)良种选择湿地松良种最好选择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乔治亚州优良种源。
经遗传测定试验选择出的优良种源、优良家系,以及经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湿地松种子园、母树林生产的种子也可选用。
(二)作沙床沙床地应选择在育苗圃地附近,地势平坦,向阳避风,排水良好,东南向地段。
沙床用木、竹做床框或砖砌,床宽~米,高20厘米。
沙床做好后,在育苗前,用%的高猛酸钾或%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沙床消毒处理。
然后在床内加入经过5%新洁尔灭加水100倍水溶液消毒的清水沙,做成厚10厘米的沙床。
(三)催芽种子先用%的高猛酸钾或%的硫酸铜溶液浸种30分钟左右进行消毒,取出用清水洗净,再用45℃~50℃温水浸种24小时,取出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
播种量每平方米250克。
播种后用消毒的清水沙覆盖苗床至不见种子为度,用农用薄膜盖好,四周用砖头压实,并保持床面湿润。
(四)芽苗截根移栽当芽苗种壳开始脱落时,将芽苗轻轻拔起,对齐根尖,用锋利的刀片从根尖切去1~2厘米(约为根长的1/3~1/2),移入大田定植。
定植前要将苗床淋湿,移栽时先用竹签或木签在苗床上按株行距8厘米×15厘米(每平方米80株左右)垂直插个洞眼,然后用芽苗小心插入洞中,压紧,使土与芽苗根紧密接触。
(五)苗期管理芽苗移栽后正值雨季,应注意排涝,同时加强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苗期一般不施肥,为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可施一些磷、钾肥,但严禁施氮肥。
三、丰产林培育(一)造林地选择造林地宜选择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以及河、湖滩地。
母岩类型为第四纪红黏土、页岩、板岩、千枚岩、砂页岩、红色砂岩等;坡向为全向、阳坡或半阳坡,坡位为中下坡;土层厚度在8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大于5厘米。
(二)苗木要求选择一年生优质壮苗造林。
苗木规格高30厘米以上,地径厘米以上,高径比小于50,主根长20~25厘米,大于5厘米长侧根数12条。
(三)整地应在造林前三个月或前一年秋冬季进行造林地的全面清理,采用穴垦整地。
整地规格:中立地(立地指数为14、16)采用中穴整地,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高立地(立地指数为18或18以上)采用小穴整地,穴规格40厘米×40厘米×30厘米。
整地时应将表土堆放在穴旁,以便栽植时将表土回穴。
有条件的地方可施钙镁磷肥作基肥,施肥量为每穴300~500克。
(四)初植密度湿地松适宜的初植密度为每亩90~133株,其中纸浆材林为每亩111~133株;建筑材林为每亩90~133株。
(五)栽植栽植应做到随起苗随栽植。
栽植时,将苗木扶正,用表土或湿润土埋苗根,当填土到2/3时,把苗木向上轻提,使苗根舒展,并使苗木达到栽植所要求的深度,踩实;然后再填土,再踩,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最后覆细土,略高于穴面。
栽植深度一般比苗木根际原有土痕深2~3厘米。
(六)幼林抚育造林后的3~4年内,每年应抚育1~2次。
第一次抚育在5~6月份,并结合每穴施复合肥公斤;第二次抚育在10月份前后进行。
抚育方法:全刹杂灌,扩穴培土,作直径100厘米的圆形营养盘。
(七)间伐修枝1.间伐为了培育丰产林,林分应进行1~2次间伐,其中纸浆材林1次,建筑材林2次。
首次间伐年龄在林龄7~9年时进行,强度为初植密度的20%~30%。
间隔6年后进行第二次间伐,强度为第一次间伐后保留株数的20%~25%。
若培育大径材可进行第三次间伐,间伐后立木保留株数为每亩20~30株。
间伐方法,一般以下层疏伐为主,结合间伐,对留下的目标树,追施氮磷肥,一般追施尿素每株公斤。
2.修枝培育湿地松大径材可采取修枝的技术措施。
研究表明,修过枝的林分,枝节愈合好,生长势比不修枝的有显著差异,提高了林木主干直度和木材质量,是培育大、中径无节良材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
修枝在间伐后进行,第一次修枝高度为树高的1/3。
修枝方法,采用手锯先从树枝的下方往上锯,然后由树枝的上方往下锯,尽量做到枝节光滑平整。
修枝2~3次后,林分到15~16年生时,枝下高保持在树的1/2左右即可停止。
四、采脂与方法在主伐前3~5年进行采脂,以提高经济效益。
纸浆材林的合理轮伐期为16~19年,每亩蓄积量可达10立方米;建筑材林的合理轮伐期为20~25年,每亩蓄积量可达14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