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20届汉中市第1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0届汉中市第1次联考历史试题汉中市2020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说明:本试卷共分两部分,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栏内。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将答案涂填在答题卡上,否则按零分计算。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
这说明了商代A.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王位世袭开始出现D.宗法制的雏形出现2.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韩非此举旨在论证A.变革旧制的迫切性B.君主地位的特殊性C.儒墨复古主义的迂腐性D.变革与时俱进的必要性3.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
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
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
这反映出汉代A.儒家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B.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民间信仰具有功利实用色彩D.民间祭祀影响到政府的管理4.元代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利于增强区域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文化趋同利于行省制的推行D.行省制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5.明朝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文化发达、经济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汉中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汉中市2022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
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
求“福”途径的变化25.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
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26.史载,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佃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
这些现象27.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
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
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
”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28.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
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29.福州船政学堂《艺局章程》明确规定:“性慧夙有巧思者,无论官绅、士庶,一体入局讲习”。
2020年陕西省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陕西省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之性恶”,需要外力教化。
这反映出当时A.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B. 儒家民本思想得以发展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2.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3.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A .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C .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4. 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
徐光启A. 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5.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
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A. 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C. 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6. 近代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以一种新眼光审视世界。
陕西省2020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答案解析版)

2020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科综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
《国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咀铸锄斤,试诸壤土。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
秋,叉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
”上述材料反映了( )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2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A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
”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
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26.下图是南宋李嵩《货郎图》,该画作体现了( )A.文人追求意境B.商品经济的繁荣C.高超写实手法D.市坊界线被打破27.明代中叶《许氏世谱》巾记载:徽州歙商许某在江浙开典当四十余肆,伙计几及二千。
每处当铺都分别由各掌计(经理)掌管。
按规矩,家庭开支与铺店的财务是分开的。
这反映了明代( )A.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B.已经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C.江浙商品经济的繁荣D.经营管理向近代商业演进28.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
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
这反映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2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经济上的准备,开始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为此实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古有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说法,书传以美谈,吕思勉通过研究认为这”宓则贵社族之互相回护而已”,是受“鬼神求食”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兴灭国、继绝世”A.以祭祀周朝祖先为目的B.对后世地方制度的推行有直接影响C.以维护贵族利益为目的D.体现“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25.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段材料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2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27.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
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
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2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高三(上)联考历史试卷(9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高三(上)联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2.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六国贵族后裔在汉代的发展状况。
据此可知,汉代政治的特点是( )“法雄字文强,扶风都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
奏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
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两千石”“田延年字子宾,先秦诸田也,徒阳陵。
延年以才略给事大将军莫府,霍光重之,迁为长史。
出为河东太守”A. 削弱丞相权力B. 加强中央集权C. 完善官僚政治D. 实施“推恩令”3.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
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 )A. 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B. 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 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D. 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4.史载,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
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
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
宋朝科举考试这一变化( )A. 说明当时才能是取士的唯一标准B. 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C. 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D. 扩大了当时官吏人才的来源5.时人评价明英宗朝的内阁辅臣李贤道:“盖知天下治安由六卿,而独与贤面商,正谓贤之职事宜与闻乎此也……命举左右侍郎,贤遂举姚夔、崔恭。
是则六卿称职皆贤之能使……故位置六卿者,揆职(相当于宰相之职)也。
”这反映了当时( )A. 内阁成为议行合一的机构B. 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C. 政治黑暗出现的历史根源D.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6.英国海军军官宾汉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
陕西省202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202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二)文综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2020·陕西二模·24)《易》言神农氏斫水为耜,揉木为耒。
《国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南)之麦。
秋,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之禾。
”上述材料反映了()A.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C.诸侯之间割据混战 D.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先秦;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4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易》记录了神农氏以耒耜为生产工具,《国语》记录了铁农具的应用,《左传·隐公三年》记载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这反映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无法看出土地私有制是否形成,且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诸侯之间割据混战需要有战争的相关史实,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给自足,排除D项。
【答案】A2.(2020·陕西二模·2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
”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
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 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 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考点】汉朝;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历史解释;史学理论【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分别从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宰相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史实,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认识1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故选A项;材料中两位学者都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只是结论不同而已,且这与二者认识角度不同有关,与史料的多少无关,排除B项;C选项描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论从史出,历史结论来源于史实,不会因时代久远而无法形成,排除D项。
陕西汉中(略阳天津高级中学、镇坝中学、留坝中学、西乡二中等9所学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镇坝中学、留坝中学、西乡二中等9所学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2.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3.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都属于齐国。
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
这些现象促使( )A.齐地方文化快速传播B.“独尊儒术”实行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4.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2.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3.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4.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
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
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
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A.抑制逃避赋役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7.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
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记载出处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
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8.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9.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
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Array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10.《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反映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D.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11.《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
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12.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
这从侧面反映出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13.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
这些审判规则A.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B.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C.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D.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该历史学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15.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16.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
据此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17.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
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A.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B.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C.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D.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18.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
这些规定A.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D.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19.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
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
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
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
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20.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
这些院校的创办A.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C.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D.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2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
这足以说明英国A.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D.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2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表1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表1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C .进化论、浪漫主义D .垄断、罢工23.“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
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
以下属于“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A .鸦片战争B .英法的殖民战争C .杜鲁门主义D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24.《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
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
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
该作品A .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B .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C .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D .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
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
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
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
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
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
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时期流行词汇 15、16世纪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系列城市空间问题。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8分)(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
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