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课件

合集下载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推进新课
从革命力量对比上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微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
自 级力量单薄。而革命的敌人则异常强大,包括帝国主义、 主 学 地主、买办势力等,而广大的农民阶级中间蕴藏着巨大 习 的革命力量,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引 往往失败。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农 民阶级为主力走工农结合的道路。
据 政治建设 1930 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③1931 年,中
自 主 学 习
地 建 经济建设
华苏维埃政权在江西瑞金成立 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的经 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 革命 从1930年10月起,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第 15 课
国共的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
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课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 堂 导 九个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花岗岩石碑。 入 塔顶由直立的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岩拼贴的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旗组成。那么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
推进新课
土地革命
井冈山会师
推进新课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 自 地点:汉口; 主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学 习 总方针。 意义:“八七会议”成为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 兴起的转折点。
推进新课
秋收起义: 自 主 后在攻打平江、浏阳市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在毛泽东 学 的正确建议下,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举行会议,决定向农 习 村进军,经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 了新型人民军队基础。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指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课件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究: A.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B.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C.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纪念碑
井冈山
会宁会师楼
红都瑞金
遵义会议旧址
一、南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材P70历史纵横 材料二: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 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 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回答: 1.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 2.南昌为什么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义 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之歌直观的再现了伟大而艰苦的长征,那么革命先 辈的哪些精神让你感动和振奋呢?在今天我们自己的生活实 际中应该如何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呢?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献身精神; 勇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精神。

课件6:第15课 国共十年的对峙

课件6:第15课 国共十年的对峙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内容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
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是重要的转折性会议
2.秋收起义 ①领导:毛泽东 ②地点:湖南、江西边界 ③概况:进攻长沙损失严重,改向山区进攻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有达到 既定目标?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理解 中共的领导(前提)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
影响: a.形成“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根据地不断巩 固扩大 b.开创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 确方向
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 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 立 湘鄂边革 命根据地
彭德怀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革 命根据地
4.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突破围剿,保存革命力量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的统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课堂作业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 严重挫折。据此回答: 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取消了……,选举…… (3)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深化·拓展】遵义会议的理解: •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
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 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 (2)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 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的 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 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15课_国共的十年对峙(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15课_国共的十年对峙(共30张PPT)

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
精神
——播种机
(3)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的精华。
—保存精华
(4)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新开始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贺龙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22021/8/122021/8/128/12/2021 5:05:21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22021/8/122021/8/12Aug-2112-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22021/8/122021/8/12Thursday, August 12, 202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一 、南昌起义
1、 背景 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
的重要; ②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掌握着部分武装力量, 国
民党企图消灭这些武装力量; ③南昌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 目的: • 挽救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
2、经过
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南昌 军队:国民革命军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件

井冈山会师
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思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 没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 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思考: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有何历史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入 农村。
【解析】C 据题中信息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的领导人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极为重视工 人阶级在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忽视了农民 阶级的力量,属于“左”倾错误的体现。
5.遵义会议就红军被迫“远征”主要原因展 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主要 是由于( ) A把革命火种撒播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蒋介石组织百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 狂的“围剿”,红军在南方无法立足 D“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导致反“围剿” 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过关题组】
1.(2014·株洲高一检测)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 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绝 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 A.土地革命路线 C.国共合作方针 ( )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选B。材料中“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绝不能生吞活剥 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可知是批判地吸收。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创造性 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建设措施: ①开展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 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②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2) 作用: 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 色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 最新优秀课件

国共十年对峙  最新优秀课件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主要内容: 1十3 2、提出背景: (1)社会性质(国情)(根源) (2)历史基础: ——大革命奠基 (3)实践基础: ①武装斗争 措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土地革命 作用: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革命奠定 经济、军事、群众基础。 ③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思想基础 ——八七会议 纠右 ①主要内容 开展土地革命 坚持武装斗争——发动秋收起义 积极:指明前进方向,革命转危为安 ②影响 消极:埋下“左”倾隐患。
(2)军事方面
采取游击战战术,粉碎三次“围剿”,巩固并扩大革命根据地。
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推动中共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对峙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1)。
(3)政治方面
实践
理论
实践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主要: 中共混乱、损失巨大 国内外形势变化促使党改变策略 蒋中原大战后实力大增 2、经过: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 (1)路线:略见《历史用表》 P41 从军事、组织两方面纠正“左”倾错误; 主要内容: 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遵义会议 ①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意义 ②标志着中共开始成熟; ③使革命转危为安。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主要内容: 1十3 2、提出背景: (1)社会性质(国情)(根源) (2)历史基础: ——大革命奠基 (3)实践基础: (4)思想基础 ——八七会议 3、影响: (1)理论方面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国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 ——文家市决策(八七会议)(1927年) 城市 农村 2、第二次 ——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1949年) 农村 城市 3、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人教版必修1 国共十年对峙 课件(共18张)

人教版必修1 国共十年对峙 课件(共18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0万多 20万 30万 30多万 50万 4万多 3万多 3万多 7万多 8万多 约2.5:1 约7:1 约10:1 约4:1 约6:1
据材料分析红军长征的原
第二站:瑞金—— 会宁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内容: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 “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第一站: 江西 二、土地革命: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 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1、八七 6% 地主、富农 会议: ——清算右倾错误,指明方向 20% 中 农 2、秋收 60% 贫 农 起义: 3、进军井冈山 13% 雇农、: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现象?
第一站: 江西 二、土地革命:
湘鄂西、湘 鄂边、洪湖 川 陕
1、八七 会议: ——清算右倾错误,指明方向
2、秋收 起义: 3、进军井冈山
——建立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
湘 鄂 左赣湘 右 赣 江
井 冈 山
鄂 豫 闽 皖 浙 赣
海陆 丰
1927年9月 9日,秋收 起义爆发, 分三路进 攻长沙。 起义遭到 挫折后, 及时从进 攻大城市 转到向农 村进军, 开辟了农
1、八七 会议: ——清算右倾错误,指明方向
2、秋收 起义: 3、进军井冈山
——建立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
内容: 1927 年9月 ①纠正陈独 9 日,秋收 秀‚右倾‛ 起义爆发, 错误 ②开展土地革 分三路进 命、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 攻长沙。 的总方针 起义遭到 ③发动秋收起义 挫折后, 意义:给中国共产 及时从进 党指明了前进的方 向。 攻大城市 转到向农 村进军, 开辟了农
探究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 才能在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 农村立足? 债务的土地革命。 在农村,地主拥有大量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和实践
(1)思想内涵:
武 装斗 争——军事保证 土 地革 命——核心根本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2)成功实践: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革命武装十万人;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返回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郑州
徐向前等建立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
探究: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返回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武汉
徐州
方志敏建立闽浙 南京 赣革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立湘鄂 边革命根据地
杭州
上海
长沙
南昌

广州
毛泽东朱德建 立赣南闽西根 据地发展成为 中央革命根据 地,首府瑞金
彭德怀等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返回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发 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遵 义 会 议
内 容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 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返回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目标:
结果: 长沙 进攻长沙失败, 转向 农村 发展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 敌人力量强大。
返回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手工业者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
南昌起义 背景 目的 时间 领导人
湘赣边秋收起义
国民党血腥屠杀、右倾错误逐步纠正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人民军队 1927年8月1号 周恩来、贺龙
1927年9月
毛泽东
主攻目标 广州、失败 及结果 地位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
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 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 始
1.解决了当 时最迫切的 军事问题
遵义会议 的转折意 义
政治上
2.结束了 “左”倾错 误在党中央 的统治 3.将马克思主 义原理和中国 国情相结合进 行革命斗争
从 幼生 稚死 走攸 向关 成的 熟转 的折 标点 志
重要革命方法
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 (2)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 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意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误
2、经过
1934年10月瑞金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长沙、失败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村革命根据地——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受挫 道路探索:创建 准备: 秋收起义 向井冈山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总 结 经 验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实 践 农村革命根 政 权 对 峙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反 “围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