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地球上两个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水量的相互补充与调节关系。
地下水是由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渗入土壤、岩石中而形成的,它在地下形成一定的水体储存。
当地表水淤积地下后,就形成地下水资源。
在干旱地区或者枯水期,地下水可以通过地下渗漏、泉水喷涌等方式向地表水提供补充,保持了地表水的水位以及供水量。
其次,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中富含了许多溶解的矿物质、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等,而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等也会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到地下水中。
这种物质的交换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能够通过地下水流向地表水,在地表水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另一方面,地表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通过渗漏进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因此,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研究。
此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地下水是在长时间的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其水质较为稳定且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而地表水由于受到大气沉降、降水洗涤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水质相对较为复杂和多变。
因此,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以及地表水污染的程度,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地下水的运动和地表水的变化都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其次,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交换与调节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距离,导致二者之间的连通性较弱。
这就给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两者共同构成了水循环的一部分。
地下水是指存储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而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等水体。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补充,对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水的循环过程。
地表水在形成后会不断蒸发,转变为水蒸气,并随着气流的移动而向不同地区输送。
这些水蒸气最终会冷凝成云,并在降水时释放成降雨或降雪形式。
降雨和降雪中的一部分水会渗入地面,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还表现在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和维持水流的流量方面。
当地表水的流量减少时,例如在干旱季节或河流干涸的情况下,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流进入河流或湖泊,维持水流的流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地下水还可以通过与孔隙水相连的含水层和水系,补给湿地和沼泽地的水源,维持这些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除了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外,地下水与地表水还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地下水的优势在于其储量大、质量较好、相对稳定等特点。
地下水储量庞大,因为地下岩石和土壤可以容纳更多的水。
地下水的质量较好,因为在渗入地下岩石和土壤时,水经过自然过滤和净化,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
地下水的相对稳定性意味着它不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位。
地表水则更易于直接获取和利用。
地表水常常以河流、湖泊等形式存在,对于灌溉、供水和发电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的优势在于它更容易被人类访问和利用,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失。
由于其暴露在地表,地表水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精确的水资源调度,合理分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利用权益,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储存的水,而地表水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如湖泊、河流和湿地等。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
一、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补给地表水:地下水可以通过泉水、渗漏和注入等方式向地表水补给水量,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或少雨地区,地下水可以成为维持河流和湖泊水位的重要来源。
2. 维持河流流量: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河流的基流,即河流在无降雨时的流量。
地下水补给可以保持河流的水量稳定,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 影响湖泊和湿地:地下水的补给对湖泊和湿地的水质和水位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湖泊和湿地的水量,同时影响湖泊和湿地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地表水通过以下方式对地下水产生影响:1. 充当地下水补给源:降雨水和河流水可以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降雨水经过土壤和岩石,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层,增加地下水的储量。
2. 渗漏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资源。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水中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3. 水域变化影响地下水分布:地表水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
例如,地表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
三、相互作用对水资源管理的意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资源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减少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降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调度: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地下岩层中,而地表水则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地表水体。
这两种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联系方式:渗漏、补给和排泄。
首先是渗漏联系,地下水通过岩层缝隙、孔隙等途径向地表水渗漏。
其次是补给联系,地表水通过降雨、河流水、湖泊水等形式向地下水进行补给。
最后是排泄联系,地下水通过泉水、井水等形式排泄至地表水。
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维持了许多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地下水的补给作用也为湖泊、河流等水体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其次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相补给使得地表水源更加丰富,为人类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倡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其次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最后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异常变化情况。
总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
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共同呵护我们的水资源,共同构建美好家园。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地表水与地下水是自然水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融雪、冰川、湖泊等,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渠道最终流入海洋。
地下水则主要来自雨水、雪水、融雪等渗入地下。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动系统。
本文就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进行综述,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机制1.1浸润补给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浸润补给。
当自然降水从大气层中降落并形成地表水时,一部分水会陆续渗透到地下,地下层岩石土壤中的孔隙和裂缝中形成地下水。
这种渗透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石漠化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
而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等可以增加降水对土壤的输入,提高地下水的充裕程度。
1.2水量交换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水量交换作用。
当地面水体超过地下水水位时,地表水流入地下水层补给地下水;反之亦然。
例如在河滩、滨海带、荒漠和内陆盆地中,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水量交换可以增加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程度上的污染也可能由地表水扩散到地下水,导致水质问题。
例如,化肥、农药、工业废物、重金属等可污染物可能通过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土层,接着进入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流动并扩散,最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质量,也可通过地表水的净化提高地下水质量。
2.1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与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在干旱的南方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相对较少,地下水资源日趋稀缺,导致地表水供应不足。
同样,热带雨林和沿海地区相对降雨多,地下水丰富,长度和宽度上的水位梯度就趋向于平坦,不容易形成明显的地下水流。
2.2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动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表水主要指的是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地表自由流动的水体,而地下水则是指隐藏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资源。
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水循环的关系。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渗透、地下水补给等环节。
地表水蒸发后形成水蒸气,随着空气上升,最终形成云层,然后通过降水的方式返回地面。
一部分降水会直接流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则会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维持着水资源的平衡。
其次,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水质的交互影响。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水质的变化和分布。
地表水经过降雨、流经不同地质环境的地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物等。
当地表水渗入地下时,会将一部分溶解的物质带入地下水中,从而影响地下水的水质。
另一方面,地下水也会通过地下水补给作用,将地下的水质特征带到地表水中。
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是相互影响的,需要进行综合管理和保护。
此外,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还存在着水资源的互补关系。
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供水方面具有互补性。
地表水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等方面,而地下水则主要用于农村供水、工业用水等。
在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地下水可以作为地表水的补充,保证水资源的供应。
同时,地下水也可以通过地下水泉、湖泊等形式补给地表水,维持地表水的水位和水质。
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补关系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地表水的补给和水位。
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水干涸,进而引发水资源危机。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层中,通过地下渗漏、河流渗漏等方式与地表水相互作用。
地下水的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化学反应等。
这种交互作用机制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在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地下水持续不断地向地表水的水系补给。
这种补给机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表水的稳定供应。
地下水层储存的水量较大,能够承载一定的供水压力,当地表水供应不足时,地下水就能通过渗流补给,保障地表水资源的供应;二是地表水的水质稳定。
地下水层中的水受到土壤的保护,其水质相对稳定,可以补充地表水的供水量,并提供良好的水质。
其次,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也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雨水渗入地面后形成地表径流,部分地表径流进一步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层。
这种补给机制主要受降水量、地下渗透性、地下水层与地表水体的连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干旱地区或季节性水体枯水期,地表水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尤为重要。
此外,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还存在着化学反应。
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与地表水中的溶解物质之间可以发生溶解、析出、沉积等反应。
这些反应进一步影响着两者的水质。
例如,当地表水中存在高含量的溶解性物质时,地下水在与地表水发生接触、混合时,这些溶解物质可能会对地下水的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反过来,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也会对地表水的水质产生影响。
因此,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化学反应需要引起重视,并在水资源管理中进行合理控制。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维持了地表水的供应,稳定了水体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水生态系统中,地下水的补给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维持了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联系与分析

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联系与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水文循环。
地下水源自地表水,通过降雨和河流补给进入地下层,而地下水也会通过脉络和含水层流向地表水。
这种循环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和消耗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水文系统。
例如,在长时间的干旱条件下,河流和湖泊会逐渐干涸,而地下水则成为重要的水源补给。
地下水的抽取和利用也会影响到地表水的蓄水量和水位,从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还存在着水质的联系。
地下水可以充当地表水的补给源,同时也是地表水的重要的汇水体。
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起到了净化和过滤的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过滤,地下水的水质通常优于地表水,更适合饮用和生活用水。
因此,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善地表水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也存在着经济上的联系。
地下水是重要的灌溉和工业用水资源。
许多地区依赖地下水进行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
当地下水资源丰富时,可以提供持续的水源,支持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水的流量减少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于保护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扩张,地下水和地表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过度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会直接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
此外,大规模的地下水抽取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人类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确保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地下水和地表水是相互联系的水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水文循环、水质关联、经济联系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多重关系。
合理利用和管理这些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进展
• 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地表水、地下水的相 互关系、影响、优化调度、污染预防和资 源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河 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数值 仿真模拟系统。
• 正在研究北京地区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变化 规律,正确评价北京地区地下水脆弱性。
地下水 北京市浅层地下水综合 污染指数评价图
氯代烃的污染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
水、土
采用新技术,解决水土环境污染关键问题
建立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识别模型
污染源追踪技术 5.00 4.00 Na K
年轮元素 土壤元素
3.00
K
Ba
元素含量对数
2.00 1.00
Zn Sr
Na
Zn Cu Sr
Ba
As
Pb Pb
0.00
Cu
-1.00
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发生了10起大的地下水污 染事件。
➢ 海淀区北安河村、大兴区鹅房村等3处农药污染事件;
➢ 平谷区上宅村、东高村、海淀区白家疃地区等水污染事 件5起;
➢ 海淀区四季青镇村自备井污染事件等2起。
3、地下水管理现状
2004.5.19,北京市水务 局成立。市水务局的主要 职能是在承担原北京市水 利局全部水行政管理职责 外,承担北京市城市供水、 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方 面的工作,以及规划市区 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 保护工作等职责。
耦合生物降解作用的氯代烃迁移转化模型(地下水污
染模拟、优化施肥控制化肥污染技术)
土
城
杨
镇
大
木
阁
栅
镇黑
子
山
乡
嘴
镇
千
汤
家
河
冯
店
口
家
峪
B120 B136
B125
B134 B135
A449
B399
A442 B159
A457
A435
B2301 B2303 B2302 A448
A 4 4 1B 1 7 7
A110
未检出
0.48~9.932 0.165~0.621
0~0.822
未检出
0.077~14.30 0.077~0.487
0.067~2.252 0.062~6.074
0.031~1.472 0.077~0.166
标准值 0.01 0.06 0.03 0.07 0.04 0.002
注:*最大值监测井位于丰台区北天堂填埋场
严重下降区面积(km2) 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m)
时间(a)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0
1000
10
2000
20
3000
30
4000
40
面积(km2)
中心埋深(m)
5000
50
将台~米各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区变化趋势
(4)地下水污染突发性事件也逐渐增多。
地下水占供水量比例
地表水 地下水 60 50 40
30 20 10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时间(a) 供水量变化柱状图
0.80
0.75
0.70
0.65
0.60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时间(a)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 系
一、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概述
• 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 系和频繁的转化关系。
• 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趋于复杂 化,引起水循环的变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 境负效益,使水资源及生态问题突显。
地表水
水 体
地下水
土壤水
有机污染物
污 染 物 无机污染物
污染物: 停留、转化、 降解、迁移
Non-point source
二、北京市地下水概况
1 水文地质概况 2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3 地下水管理现状
1、水文地质概况
•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北京市三面环山,永定河冲洪积扇、潮白河冲积扇和温榆 河冲积扇构成了北京市平原区的主体,为地下水赋存提供 了优良地质条件。
3、建立典型剖面和典型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评价地下水循环强度 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预测极度干旱强烈开采或“南水北调”补水等变异 条件下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演化趋势。
4、识别典型水流路径上的水岩作用,并对典型剖面上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 径进行模拟。
5、建立典型剖面及典型研究区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并预测区域地下水化 学演化趋势。
浅层地下水超标显著区
发现北京市地下水质部分地区超标 氯代烃超标比较严重的地区 与工业区的分布有很好的一 致性
B120
B125
B136
B134 B135
A449
B399
A442 B159
A457
A435
B2301 B2303 B2302 A448
A 4 4 1B 1 7 7
A110
丰台机务段机车修理厂
重点开展项目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目名称 地下水普查及其功能区研究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年龄测定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及典型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 平原区水文地质参数率定与校核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关系研究 山前浅埋重点区岩溶地下水勘察评价与开采潜力研究 北京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下水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As
Cd Cd
-2.00 0
20
40
60
80
100
原子序数
① 树木年轮技术(区域土壤污染史)
② 污染物源识辨技术 ③ 污染场精细结构解析技术
各类土壤污染物组分特征识别(燃煤和交通污染、石
油化工;工业排放、白色污染、橡胶制品、驱虫剂等污染 物)
④ 同位素碳分析技术(地下水污染源追踪)
污染修复技术
⑤ 电催化修复技术(地下水脱氯降解)
自1978年以来,市水务系统相继建立了地下水水位和水质 监测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机井的在线监测。
监测站房
制定了严格的地下水机井管理制度,全市机井实现了装表计 量,月统月报。
半地下式 (大兴)
三、正在开展的相关工作
针对目前地下水所存在的问题,市水务局准备全 面系统地开展地下水的研究工作,主要确定了以 下研究内容:
平原区不同监测井水质变化
➢部分水厂的水源井总硬度含量超标。
➢部分水厂的水源井硝酸盐氮超标。
➢ 城区
城区自备井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监测三环内169眼自 备井水样,合格率仅为5.9%;三环与四环内296眼自备井, 合格率仅11.5%;2004年监测400眼自备井,合格率20%。
➢ 郊区
郊区目前30万人在饮用四高水,159万人饮用低标准自来水。
5
10
15
20
多年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
占总监测井比例(%)
(3) 地下水水质日益恶化。 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III类水井数量在逐渐减少, IV和V类水井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Ⅳ类、Ⅴ类水井的超标 污染物主要为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硬度。
III类 IV类 V类 80%
60%
40%
20%
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3 2004 时间(a)
地表水 17%
其它 5%
农业用水 39%
生态环境用水 2%
生活用水 37%
地下水 78%
2004年供水量分配
工业用水 22%
2004年用水量分配
地下水在我市供水系统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地下水在供水系统中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统计数 据显示,2004年地下水已占全市总供水量的78%。
供水量(亿m3)
四、项目介绍
• 北京地下水循环再生能力研究
建立典型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研究北京 市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演化和更新能力,建立北京 地区地下水再生能力评价标准,编制区域地下水 再生能力分区图,设置不同情景,并预测强烈开 采条件下的地下水的演化趋势。
研究思路
•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地表水与地下水转 化关系的动力学机制与仿真模拟为主线;
地下水污染呈现出由城区向郊区扩散,由浅层向深 层发展的趋势。
➢ 局部地区还检出了有机污染物。
2003年城近郊区地下水监测点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表(μg/L)
分析项目 苯
三氯甲烷 二氯乙烯 三氯乙烯 四氯乙烯 四氯化碳
城区 未检出 0.478 未检出 5.825 2.312 0.250
丰台区
朝阳区
0~4977.9*
亿m3
26 24 22 20
总资源量 可开采量
开采量
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 34.6亿m3,其中地表水供 水量为5.7亿m3;地下水 供水量为26.8亿m3;其它 水源2.1亿m3。
2004年,全市总用水量为 34.6亿m3,其中生活用水 12.8亿m3;农业用水13.5 亿m3;工业用水7.7亿m3; 生态环境用水0.6亿m3。
• 采用长观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原位试验、 室内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 综合运用地质学、环境科学、陆地水文学、 水文地质学、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数值 仿真模拟,同位素和“3S”技术等学科理论 与方法;
研究方法
1、设计和布置同位素和水化学以及岩(土)样的补充采样点,并进行样品 的采集和分析测试;
2、利用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的标记作用和记时特征,分析地下水补、径、 排特征,初步确定湖水与地下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