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合集下载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地球上两个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水量的相互补充与调节关系。

地下水是由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渗入土壤、岩石中而形成的,它在地下形成一定的水体储存。

当地表水淤积地下后,就形成地下水资源。

在干旱地区或者枯水期,地下水可以通过地下渗漏、泉水喷涌等方式向地表水提供补充,保持了地表水的水位以及供水量。

其次,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中富含了许多溶解的矿物质、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等,而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等也会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到地下水中。

这种物质的交换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能够通过地下水流向地表水,在地表水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另一方面,地表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通过渗漏进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因此,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研究。

此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地下水是在长时间的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其水质较为稳定且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而地表水由于受到大气沉降、降水洗涤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水质相对较为复杂和多变。

因此,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以及地表水污染的程度,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地下水的运动和地表水的变化都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其次,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交换与调节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距离,导致二者之间的连通性较弱。

这就给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规律

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规律

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规律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地下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而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规律。

首先,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解释。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运动和再生的基本过程,其中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水会经过地表径流快速流入河流、湖泊,进而形成地表水资源;另一部分水沁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资源。

其次,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

当地下水位处于较高位置时,地下水可以根据地势下渗到地表,进而形成河流和湖泊,从而增加地表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相反,当地下水位处于较低位置时,地下水无法向地表补给,地表水资源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干涸。

另外,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表水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经过取水和利用后,一部分水会通过蒸发和排放等方式流入地下,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

同时,地表水的污染也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水质和供应能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的关系产生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地表水资源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位的补给和供应能力。

增长的消费需求和频发的旱灾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表水资源的减少。

总结来说,地下水位与地表水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地下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蓄积和供应能力,而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表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才能实现地下水位和地表水资源的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或遭受污染时,地下水成为人类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补给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两者共同构成了水循环的一部分。

地下水是指存储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而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等水体。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补充,对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水的循环过程。

地表水在形成后会不断蒸发,转变为水蒸气,并随着气流的移动而向不同地区输送。

这些水蒸气最终会冷凝成云,并在降水时释放成降雨或降雪形式。

降雨和降雪中的一部分水会渗入地面,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还表现在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和维持水流的流量方面。

当地表水的流量减少时,例如在干旱季节或河流干涸的情况下,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流进入河流或湖泊,维持水流的流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地下水还可以通过与孔隙水相连的含水层和水系,补给湿地和沼泽地的水源,维持这些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除了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外,地下水与地表水还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地下水的优势在于其储量大、质量较好、相对稳定等特点。

地下水储量庞大,因为地下岩石和土壤可以容纳更多的水。

地下水的质量较好,因为在渗入地下岩石和土壤时,水经过自然过滤和净化,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

地下水的相对稳定性意味着它不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位。

地表水则更易于直接获取和利用。

地表水常常以河流、湖泊等形式存在,对于灌溉、供水和发电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的优势在于它更容易被人类访问和利用,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失。

由于其暴露在地表,地表水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精确的水资源调度,合理分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利用权益,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

湿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

湿地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湿地里特别有趣的事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规律。

你们知道湿地吗?湿地就像是大地的一块大海绵,那里有浅浅的水洼,有各种各样的水草,还有很多小动物的家呢。

在湿地里,地表水和地下水就像两个好朋友,它们总是在互相帮忙、互相转化。

先来说说地表水吧。

地表水就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湿地里的水,比如那些小池塘里的水,还有在湿地表面流淌的小溪水。

地表水有很多来源呢。

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会落到湿地里,这就像老天爷给湿地送来了好多水宝宝。

就像我们家里的小盆子接雨水一样,湿地就接住了这些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就变成了地表水的一部分。

那地表水又怎么和地下水产生联系呢?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一只小田鼠在湿地里打洞,它的洞打得很深很深。

当它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发现洞壁上有点湿湿的。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地表水在悄悄地往地下渗呢。

就像我们用沙子堆城堡,然后往沙子上倒水,水会慢慢渗到沙子下面去一样。

地表水会一点一点地渗到地底下,慢慢地就变成了地下水。

地下水可神秘啦,它藏在地下,就像住在地底下的小居民。

地下水也不是一直待在地下不动的。

有时候,地下的水会找到一些小通道,然后又回到地面上,变成地表水。

比如说,在有些湿地的边缘,我们会看到有小泉水冒出来。

那泉水就是地下水变来的。

这就像地下有一个小喷泉,地下水就从这个小喷泉里涌出来,又成为了地表水的一部分。

湿地里还有很多植物也在这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中起作用呢。

像芦苇,它的根就像小吸管一样。

芦苇生长的时候,它的根会吸收地下水。

可是当芦苇把多余的水分排出来的时候,这些水又回到了湿地的表面,变成了地表水。

湿地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这种转化规律特别重要呢。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循环系统,让湿地里的水一直保持着一种平衡。

如果这个循环被破坏了,比如说,有人在湿地里乱挖,把地下水的通道堵住了,或者是周围的工厂把污水排到湿地里,让地表水变脏了,那湿地里的小动物和植物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雨水节气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

雨水节气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

雨水节气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雨水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水资源之一,而雨水节气则意味着雨水开始逐渐增多,对于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雨水节气下,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尤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雨水节气下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1. 雨水节气的特点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通常出现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

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天气多云雨水增多,对于湿地的恢复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雨水节气之后的雨水将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进而影响水文循环过程。

2.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水体,例如河流、湖泊、湿地等,而地下水则是地质层中的水体。

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通过渗漏、渗透和补给等方式互相联系和影响。

3. 地面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雨水节气期间,由于降雨增多,地表水随之增加,其中一部分通过径流进入地下,充实地下水资源。

地面径流涵盖了地表水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过程,同时部分水分渗透到地下,由此补给地下水。

4. 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雨水节气下,地表水由于从土壤中渗透到地下,进而补给地下水。

渗漏的过程需要考虑土壤的渗透性和饱和度等因素。

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不仅与降雨量相关,还与土壤的质地、坡度等因素有关。

5. 水文循环的影响雨水节气下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水文循环。

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表水质和地下水的储量。

水文循环的延续和运作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稳定的互补关系,维持水资源的平衡。

6.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合理管理和调控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了解雨水节气下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有助于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维护和合理分配水资源。

结论在雨水节气下,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此时的降雨将通过地面径流和渗漏等方式补给地下水,维持水资源的平衡状态。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储存的水,而地表水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如湖泊、河流和湿地等。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

一、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补给地表水:地下水可以通过泉水、渗漏和注入等方式向地表水补给水量,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或少雨地区,地下水可以成为维持河流和湖泊水位的重要来源。

2. 维持河流流量: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河流的基流,即河流在无降雨时的流量。

地下水补给可以保持河流的水量稳定,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 影响湖泊和湿地:地下水的补给对湖泊和湿地的水质和水位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湖泊和湿地的水量,同时影响湖泊和湿地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地表水通过以下方式对地下水产生影响:1. 充当地下水补给源:降雨水和河流水可以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降雨水经过土壤和岩石,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层,增加地下水的储量。

2. 渗漏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资源。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水中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3. 水域变化影响地下水分布:地表水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

例如,地表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

三、相互作用对水资源管理的意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资源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减少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降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调度: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地下岩层中,而地表水则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地表水体。

这两种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联系方式:渗漏、补给和排泄。

首先是渗漏联系,地下水通过岩层缝隙、孔隙等途径向地表水渗漏。

其次是补给联系,地表水通过降雨、河流水、湖泊水等形式向地下水进行补给。

最后是排泄联系,地下水通过泉水、井水等形式排泄至地表水。

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维持了许多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地下水的补给作用也为湖泊、河流等水体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其次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相补给使得地表水源更加丰富,为人类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倡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其次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最后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异常变化情况。

总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

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共同呵护我们的水资源,共同构建美好家园。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地表水与地下水是自然水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融雪、冰川、湖泊等,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渠道最终流入海洋。

地下水则主要来自雨水、雪水、融雪等渗入地下。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动系统。

本文就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进行综述,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机制1.1浸润补给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浸润补给。

当自然降水从大气层中降落并形成地表水时,一部分水会陆续渗透到地下,地下层岩石土壤中的孔隙和裂缝中形成地下水。

这种渗透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石漠化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

而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等可以增加降水对土壤的输入,提高地下水的充裕程度。

1.2水量交换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水量交换作用。

当地面水体超过地下水水位时,地表水流入地下水层补给地下水;反之亦然。

例如在河滩、滨海带、荒漠和内陆盆地中,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水量交换可以增加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程度上的污染也可能由地表水扩散到地下水,导致水质问题。

例如,化肥、农药、工业废物、重金属等可污染物可能通过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土层,接着进入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流动并扩散,最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质量,也可通过地表水的净化提高地下水质量。

2.1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与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在干旱的南方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相对较少,地下水资源日趋稀缺,导致地表水供应不足。

同样,热带雨林和沿海地区相对降雨多,地下水丰富,长度和宽度上的水位梯度就趋向于平坦,不容易形成明显的地下水流。

2.2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动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
由于近年来挠力河流域水田面积不断增加,人工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大于地下水可开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结构破坏及功能退化,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水循环模式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径流的产汇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之间转化关系同样会有所改变,因此研究本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量,对于研究本区域水资源循环机理以及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实
际意义。

挠力河为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脉北坡,境内七里嘎山。

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于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主要支流有七星河、、等。

挠力河上游为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为平原区和平洼区,流经的是三江平原腹地。

从1956 年开始,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

先后在宝清县境内外建起国营农场群。

在县境内有 4 个国营农场,其中八五二农场场部设在南横林子,在境内开荒约10万hm2,八五三农场场部设在小清河,在境内开荒7万hm2,五九
七农场场部设在双柳河,境内开荒6万hm2,龙头农场场部设在龙头乡,在县境内开荒1万hm2。

合计县内国营农场开荒共约24万hm2。

另外,县外的国营农
场也进入县境抢开了大量荒地。

到1980年代初期,挠力河流域中宝清站和保安站以上的沼泽率分别降到20% 和17%,宝清站至莱咀子站间的沼泽率为43%。

到1990 年代末,挠力河上游
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

四个年代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状况:1965年为97.46万hm2,1981 年68.2万hm2,1989 年59.60万hm2,1996 年52.26万hm2,可以看出,1960到1980年代,湿地面积变化非常明显,1980年代以后,变化比较缓慢。

天然状态下区内地下水主要通过蒸发、排向沼泽和江河等方式排泄。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城市和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灌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改变了河水与地下水的天然补排关系,增大了江河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

3.1主要江河代表性测站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挠力河流域菜咀子水文站1956-2014年系列资料,1956-1964年期间以丰水年为主,年平均径流量28.97亿m3;1965-2000年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仅
为11.82亿m3,年径流量平均每年减少了17.15亿m3,相对减少了59.2%。

2001-2014年平均径流为8.05亿m3,相对于1965-2000年这一时间系列径流量减少了3.77亿m3,相对减少31.9%,速率相对减小。

根据挠力河上游宝清水文站1955-2014年系列资料,1956-1964年期间以丰水年为主,年平均径流量8.32亿m3;1965-2000年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仅为3.77亿m3,年径流量平均每年减少了4.55亿m3,相对减少了54.69%。

2001-2014年平均径流为2.82亿m3,相对于1965-2000年这一时间系列径流量减少了0.95亿m3,相对减少25.2%。

根据七星河保安水文站1957-2014年系列资料,1957-1964年期间以丰水年为主,年平均径流量3.07亿m3;1965-2000年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仅为1.47亿m3,年径流量平均每年减少了1.6亿m3,相对减少了52.12%。

2001-2014年平均径流为1.08亿m3,相对于1965-2000年这一时间系列径流量减少了0.52亿m3,相对减少32.5%。

综合上述计算分析,根据挠力河流域多年降水资料及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来看,地表径流减少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降水量减少,相应径流量也有所减少;二是大规模开荒种田,土地利用类型大大改变,原有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循环方式也随之变化,径流量明显减少;三是大规模开发水田,通常打井种稻,地下水开采量增大,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也增大了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而大量开发利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有多数通过蒸发方式消耗于大气中,回到河道的水量有限,也加剧了河道径流量的衰减。

通过菜咀子水文站与上游宝清水文站、保安水文站地表径流量减小速率的对比来看,由于挠力河中游地段大面积开荒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中游地段的水循环模式,导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资源量随之变大,故地表径流减小的幅度较上游地表径流减小的幅度大。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资源,而且挠力河中游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河谷地段岩性为Q4卵砾石,颗粒较粗,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十分密切,会导致天然条件下江河水季节性补给地下水的状况,即地表水和地下水互补型,转化为江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的状况,随着地下水资源的不断开采,这种转化趋势还会进一步增强。

图3.1 挠力河干流菜咀子测站年径流量变化曲线
图3.2 挠力河干流宝清测站年径流量变化曲线
图3.3 七星河保安测站年径流量变化曲线
3.2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转化量
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大小不仅与河水位、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而且与河床沉积物及浅层含水层的岩性有关。

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是河床沉积物和潜水含水层,河流横向剖面概化如图3.4所示。

在挠力河及其支流不断流的情况下,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为饱和流运动,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单宽流量及总量可表示为:
式中:—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单宽流量(m3/d);
—河床沉积物与含水层的等效渗透系数(m/d);
—垂直于断面的水力坡度;
—断面含水层平均厚度(m);
—断面的宽度(m);
—河流补给地下水时间(d)。

图3.4 河流横剖面示意图
图中,及分别为河床沉积物、潜水含水层的垂向、水平渗透系数,为河床沉积物的平均厚度,为透过河床沉积物的河水在潜水含水层中渗流至长观井所经过的路径长度,取为河床沉积物底板至长观孔的距离。

垂直于河床沉积物与含水层层面的等效渗透系数则可采用公式(4-3)计算得到:
计算河段的划分将会直接影响着计算精度。

河水的垂直入渗是通过河段内上、下断面的水面宽所构成的水体,与河床相接触而完成的,因此,在划分河段时,应尽可能使同一河段具有形态均匀、河床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特点。

本次研究中,根据挠力河河床沉积物透水性、河道形态以及河道两侧农作物种植情况分别将挠力河及其主要支流七星河划分为若干个子河段,每个子河段包括地下水动态观测井,以直线作为子河段的范围界定标志,并给予编号,如图3-5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