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地表水

合集下载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一直是水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机制、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转化机制等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

有必要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其特征和规律,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对于深入了解水文循环过程、有效管理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水文联系,地下水是地表水的重要补给源,而地表水的排泄和供给也会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调节两者之间的水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水源,而地表水的补给和水质会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深入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两者共同构成了水循环的一部分。

地下水是指存储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而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等水体。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补充,对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水的循环过程。

地表水在形成后会不断蒸发,转变为水蒸气,并随着气流的移动而向不同地区输送。

这些水蒸气最终会冷凝成云,并在降水时释放成降雨或降雪形式。

降雨和降雪中的一部分水会渗入地面,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还表现在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和维持水流的流量方面。

当地表水的流量减少时,例如在干旱季节或河流干涸的情况下,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流进入河流或湖泊,维持水流的流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地下水还可以通过与孔隙水相连的含水层和水系,补给湿地和沼泽地的水源,维持这些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除了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外,地下水与地表水还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地下水的优势在于其储量大、质量较好、相对稳定等特点。

地下水储量庞大,因为地下岩石和土壤可以容纳更多的水。

地下水的质量较好,因为在渗入地下岩石和土壤时,水经过自然过滤和净化,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

地下水的相对稳定性意味着它不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位。

地表水则更易于直接获取和利用。

地表水常常以河流、湖泊等形式存在,对于灌溉、供水和发电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的优势在于它更容易被人类访问和利用,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失。

由于其暴露在地表,地表水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精确的水资源调度,合理分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利用权益,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储存的水,而地表水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如湖泊、河流和湿地等。

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

一、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补给地表水:地下水可以通过泉水、渗漏和注入等方式向地表水补给水量,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或少雨地区,地下水可以成为维持河流和湖泊水位的重要来源。

2. 维持河流流量: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河流的基流,即河流在无降雨时的流量。

地下水补给可以保持河流的水量稳定,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 影响湖泊和湿地:地下水的补给对湖泊和湿地的水质和水位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补给可以维持湖泊和湿地的水量,同时影响湖泊和湿地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地表水通过以下方式对地下水产生影响:1. 充当地下水补给源:降雨水和河流水可以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源。

降雨水经过土壤和岩石,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层,增加地下水的储量。

2. 渗漏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资源。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水中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3. 水域变化影响地下水分布:地表水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

例如,地表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

三、相互作用对水资源管理的意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资源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减少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降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调度: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水资源,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地下岩层中,而地表水则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地表水体。

这两种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联系方式:渗漏、补给和排泄。

首先是渗漏联系,地下水通过岩层缝隙、孔隙等途径向地表水渗漏。

其次是补给联系,地表水通过降雨、河流水、湖泊水等形式向地下水进行补给。

最后是排泄联系,地下水通过泉水、井水等形式排泄至地表水。

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维持了许多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地下水的补给作用也为湖泊、河流等水体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其次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相补给使得地表水源更加丰富,为人类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倡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其次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最后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异常变化情况。

总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

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共同呵护我们的水资源,共同构建美好家园。

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
主 讲 人 : 黄 思
地表水 地 水
Company
LOGO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 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 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 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 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 水”。
一、地表水
河川径流(重点) 湖泊和沼泽(掌握) 山岳冰川(了解)
返 回
一.河川径流
1.水系和流域 (1)流域 –A.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64%) –B.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36%) –C.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 –C. : —— —— 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 拉山——冈底斯山——西端国境线 (与年降水量 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近) 等值线
二、沼泽与湖泊
5、云贵高原湖区 、
A.成因:构造湖、 A.成因:构造湖、溶蚀湖 成因 B.特点 特点: B.特点:湖水较深 ,含碱成分较 多
中国沼泽分布图
返 回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 干流长50 50公里以上的 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 河流有100多条。 100多条 河流有100多条。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 流程610多公里, 610多公里 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 海湾入海。 海湾入海。 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 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 鲁西平原, 630多公里 多公里。 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 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 马颊河、沂河、沭河、 马颊河、沂河、沭河、大 汶河、小清河、平湖 南四湖和东平湖。 淮河等。 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淮河等。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 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 1375平 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 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动关系研究综述地表水与地下水是自然水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融雪、冰川、湖泊等,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渠道最终流入海洋。

地下水则主要来自雨水、雪水、融雪等渗入地下。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动系统。

本文就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动关系进行综述,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机制1.1浸润补给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浸润补给。

当自然降水从大气层中降落并形成地表水时,一部分水会陆续渗透到地下,地下层岩石土壤中的孔隙和裂缝中形成地下水。

这种渗透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石漠化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

而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等可以增加降水对土壤的输入,提高地下水的充裕程度。

1.2水量交换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水量交换作用。

当地面水体超过地下水水位时,地表水流入地下水层补给地下水;反之亦然。

例如在河滩、滨海带、荒漠和内陆盆地中,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水量交换可以增加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程度上的污染也可能由地表水扩散到地下水,导致水质问题。

例如,化肥、农药、工业废物、重金属等可污染物可能通过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土层,接着进入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流动并扩散,最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质量,也可通过地表水的净化提高地下水质量。

2.1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与降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在干旱的南方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相对较少,地下水资源日趋稀缺,导致地表水供应不足。

同样,热带雨林和沿海地区相对降雨多,地下水丰富,长度和宽度上的水位梯度就趋向于平坦,不容易形成明显的地下水流。

2.2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地形地貌和土地覆盖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动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地球上的地表水与地下水

地球上的地表水与地下水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生物多样性:地 表水和地下水支 持着多种生物的 生存,对维护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气候调节:地表 水和地下水通过 蒸发和凝结等过 程,对气候调节 起着重要作用。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提供农业灌溉用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为工业提供水源,促进经济发展 支撑水路交通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对未来水资源利用的启示
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储量和质量,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预测和应对水文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可以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提供依据,促进可 持续发展。
深入探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变规律,有助于揭示地球水循环的奥秘,为全球气 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湖泊:静止的水体,分为淡水 湖和咸水湖
冰川:由积雪积累形成,是地 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
地下水:储存在地下含水层中 的水,分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农业灌溉:地表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促进农作物生长。 工业用水: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地表水是重要的水源之一。 居民用水:地表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居民的饮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水循环规律,预测和应对水旱 灾害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维持生态平衡: 地表水和地下水 是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 维持生态平衡起 着关键作用。
农业灌溉:地表 水和地下水是农 业灌溉的主要水 源,对农业生产 和粮食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地表水与 地下水
汇报人: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联演化的水文地理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联演化的水文地理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联演化的水文地理过程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水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演化过程,这种水文地理交互作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指的是地表或地下浅层水体,如河流、湖泊、雪融水等。

而地下水则是位于地下深处的水体,主要储存于地下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中。

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通过水文循环进行水分交换,这一过程决定了水文地理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雨水通过大气形成地表水,其中的一部分渗入地下并储存为地下水。

当地表水面积较大、降雨量较多时,地表水向地下水补给的量也相应增加。

这种补给过程不仅能够维持地下水的水位,还能够充实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和养分,为地下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

其次,地下水对地表水流量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气候干旱或水文循环不稳定的地区,地下水成为地表水流量的重要补给源。

当雨水较少时,地下水通过渗透到地面上补给河流和湖泊,维持其流量不至过低。

这种地下水补给方式使得地表水流量能够在干旱期间保持较为稳定,避免生态系统的崩溃。

此外,地表水和地下水还通过水文地理过程共同影响土壤水分条件。

地下水的存在和运动可以影响附近土壤的含水量。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会促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增加;相反,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土壤中的含水量会减少。

这种地下水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不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地赋水文地理过程还会影响河流和湖泊的水质。

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污染物有可能通过渗透到地表水中,造成水质的恶化。

同时,地下水流动的速度较慢,有利于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沉积和分解,从而减少其对地表水的直接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选取合适的地下水补给区域,有助于保护地表水的水质和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联演化是水文地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地表水为地下水提供了补给,地下水则维持了地表水的流量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是如何分类的?地下水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所有含于空隙中的水均属此列。

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于研究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重力水。

但是,愈来愈多的水文地质学家认识到,饱水带水与包气带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研究包气带水,许多重大的水文地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可以说,现代水文地质学正处于由研究狭义地下水转向以广义地下水为研究对象。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等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型。

所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

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

按合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除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将两者组合可分为9类地下水.地下水分类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

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潜水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层含水厚度。

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含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所以潜水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的补给。

潜水面不承压,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径流。

潜水的排泄,一种是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包气带或植物蒸发排泄。

由于潜水埋深浅,上面无连续隔水层,因此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

其水位、水量和水质等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大,人类活动容易造成潜水的污染,潜水资源一般都缺乏多年调节性。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见图2)。

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作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

下部的隔水层叫做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2表示一个基岩向斜盆地,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地表。

含水层从出露位置较高的补给区获得补给,向另一侧排泄区排泄,中间是承压区。

补给区位置较高,水由补给区进入承压区,受到隔水顶、底板的限制,含水层充满水,水自身承受压力,并以一定压力作用于隔水顶板。

用钻孔揭露含水层,水位将上升到含水层顶板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便是承压水头。

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含水层在该点的测压水位。

测压水位高于地表时,钻孔能够自喷出水。

承压水受到隔水层的限制,与大气圈、他表水圈的联系较弱。

因此,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

承压水资源不像潜水资源那样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性能。

承压水一般不易受到污染,但一经污染,很难使其净化,因此在开发利用承压水时应注意水源的保护。

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便是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

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

由于其水量不大,动态变化显著,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作为小型暂时性供水水源。

利用上层滞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其污染。

潜水和承压水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类型位置流向补给分布深度和水质潜水(重力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从高处流向低处雨水和地表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承压水(自流水)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2.地下水的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

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类型位置流向补给分布深度和水质潜水(重力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从高处流向低处雨水和地表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承压水(自流水)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2.地下水的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

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包气带水,是指地表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称包气带,或非饱和带。

存在于包气中的地下水称包气带水,它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土壤层内的结合水和毛细水,又称土壤水;一是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又称上层滞水。

降水入渗要通过包气带,才达到潜水面,补给潜水。

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潜水面可自由升降,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同时可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的下渗补给。

潜水位易受当地气候影响而有季节性的变化。

潜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

但易受污染,应注意保护。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当井(孔)凿穿上部隔水层时,井中水位的压力作用下会上升超过出含水层的顶面而稳定在一定的高度上。

这种上升的地下水面称承压水面,它的标高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

从承压水位到含水层顶板的距离称承压水头。

当承压水位高出地面时,就能喷出地表形成自流水。

承压水由于有稳定的上覆隔水层,不直接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距补给区常较远,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及潜水灵敏,其水质水量和水位的变化也较小。

承压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它对矿坑和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除上述的层间承压水外,还存在着脉状承压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