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丁善德简介-素材.doc
丁善德与《快乐的节日》

丁善德与《快乐的节日》(一)丁善德简介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钢琴家。
在1911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昆山,他从小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在日常娱乐的过程中,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如锣鼓、二胡、琵琶的使用。
这样的童年经历为丁善德后续创作出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音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丁善德17岁的时候,凭借自身的勤学苦练,他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丁善德主修琵琶专业。
其导师为平湖派名家朱英教授。
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琵琶专业一年后,丁善德将学习重心由琵琶转为钢琴,在查哈罗夫教授名下进修。
在丁善德36岁的时候,获得了去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机会,在巴黎音乐两年之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丁善德怀着热切的期盼回到自己的祖国,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一职。
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职期间,丁善德先后出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以及第四届副主席职位,后荣升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职位。
丁善德曾多次代表我国音乐家出国访问,并多次担任国际钢琴演奏比赛评委职务。
丁善德所作钢琴曲题材较为广泛,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时期为例,在这一时期,丁善德先后创作过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曲《新疆舞曲》,合唱曲目《黄浦江颂》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其实在1958年以红军长征为题材所创作的长征交响曲更是享誉海外,被评为新中国交响曲开山之作。
(二)《快乐的节日》创作背景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1953年创作完成了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是,全曲由五个小曲组成,它们分别为:丁善德在创作《快乐的节日》期间,我国社会主义进程刚刚起步,我国人民普遍怀有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全民生产精神。
且受到1951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在当时我国的文化发展处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状态,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曲家们创作激情达到了空前盛况,优秀钢琴作品层出不穷,为人称道。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在创作中加入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因而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元素表现,这样的特色于我国所特有的审美元素相互契合,最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丁善德先生音乐创作生涯之启示

丁善德先生音乐创作生涯之启示一、音乐生涯丁善德(1911~1995),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昆山。
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初学琵琶,一年后转习钢琴。
1934年首演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并灌制唱片,为中国首位灌制唱片的钢琴家。
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并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丁善德祖籍浙江绍兴山阴,祖辈以农为业。
父亲本名平元有,到江苏昆山为丁姓染坊老板干活,后为继承老板的产业改为丁姓,育有二子五女,丁善德为幼子。
丁善德4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朱荇青(朱英)、黄自、李恩科、鲍里斯·查哈洛夫(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等。
1934年为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及《摇篮曲》录制唱片,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钢琴家。
1935年5月在上海、北平、天津举行音乐会,这是中国钢琴家首次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1935年6月丁善德从钢琴系毕业后,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任教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母校任教,并与陈又新、劳景贤等创办上海音乐馆。
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日伪接管学校。
丁善德辞职,将上海音乐馆改办为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并任校长。
1942年起师从德籍犹太作曲家弗兰克尔学习作曲,1945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
1946年任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教授。
1947年10月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娜迪亚·布朗热、奥涅格、渥朋、奥班、加隆等。
1949年9月回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先后任作曲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1995年12月8 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4周岁。
丁善德: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穷尽其生

大师剪影22丁善德: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穷尽其生■ 李定国丁善德是中国久负盛名的音乐大家,集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
在丁善德长达一个甲子多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了无数的音乐作品,留下了一批传世的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曲和钢琴独奏曲等经典器乐作品,还有许多脍炙人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根据中国民歌编配、钢琴伴奏的中国艺术歌曲。
丁善德曾长期协助乐坛泰斗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主管学校作曲指挥系和钢琴系的日常工作。
在40多年间,培养了朱工一、周广仁、陆洪恩、罗忠镕、陈铭志、施咏康、陈钢、王西麟、王酩、王建中、赵晓生、刘念劬和许舒亚等一大批中国乐坛举足轻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此外,丁善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著书立说,发现提携新人,他为了中国的音乐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2021年11月12日是丁善德先生诞辰110周年。
近期,上海和他的出生地江苏昆山分别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昆山市人民政府已在当地的保利剧院辟出600平方米的楼房作为丁善德的纪念馆,还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以后每年以丁善德名义,在当地举办系列音乐活动。
由此可见,昆山已把丁善德作为当地一张响亮的人文名片。
12月15日,上海交响乐团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了“丁善德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上,奏响了丁先生的三部交响音乐力作:《新中国交响组曲》《C大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协奏曲》及重头戏《长征交响曲》。
整场演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全场的观众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我的思绪也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当年采访丁老的一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牵头办作曲学习班1980~1990年代,我除了制作一些有社会影响的大型专题音乐会外,同时还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上专门撰写音乐人物和乐评文章。
从那时起,我就与中国许多著名的前辈音乐家交往频密,其中就包括丁善德先生。
丁老先生和蔼善良又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大家的架子。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研究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研究作者:王怡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这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一、丁善德简介丁善德是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
他出生于20世纪初,最初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钢琴系进行学习,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学习作曲。
学业有成回国后,便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
他是中国20世纪音乐历史上难得的一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全面、广泛的学习,在钢琴方面的创作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是海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丁善德的创作与他自身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历在不断的变化,他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
关于音乐方面的创作可谓是成果丰硕,而且不受限于任何问题。
他在接触音乐之初,首先接洽的是钢琴音乐,因此他对于钢琴有着特殊的情怀。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偏爱于钢琴音乐。
在丁善德老师现具有编号的36部音乐作品中,钢琴音乐就占所有音乐创作的二分之一。
通过许多音乐学家对于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得出结论,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主要将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高创作水平,十足中国风味道的钢琴音乐作品。
二、创作特色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主要以体现我国民族精神为主,融入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这种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形式主要是以和声、调性和织体为重要因素综合运用的成果。
(一)创作的和声在音乐创作方面,人们总是会根据音乐的表现内容、风格和旋律特点来设置“和声”。
在音乐创作方面,钢琴音乐创作更讲究和声,这里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和声的同时,还吸收、借鉴了西方印象派方面的营养素材,并且灵活运用和声相关的内容,在丰富运用和弦的过程中,要防止进行过于单一的现象,避免具有民族风的乐曲与终止式发生摩擦。
小学音乐教材1-3年音乐家介绍

小学音乐教材1-3年级作曲家介绍一年级①一年级②1.聂耳【中】 1.圣-桑【法】2.段时俊【中】 2. 格里格【挪】3.丁善德【中】 3.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 4.肖邦【波】5.比捷【法】 5. 安德森【美】6.爱德华.施特劳斯【奥】7.波尔蒂尼【匈】和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
8.格立伯【奥】二年级③二年级④1.艾伦贝格【德】 1.潘振声【中】2.安德森【美】 2. 瞿希贤【中】3.柴科夫斯基【俄】 3.寄明【中】4.圣-桑【法】 4. 聂耳【中】5.史真荣【中】 5. 普罗科菲耶夫【俄】6.贺绿汀【中】 6.弗朗索瓦·约瑟夫·戈塞克【荷兰】7.圣-桑【法】8.普罗修斯卡【波】9.格里格【挪】10.丁善德【中】三年级⑤三年级⑥1.郑律成【中】 1. 贺绿汀【中】2.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中】 2. 王慧然【中】3.黎英海【中】 3. 维瓦尔第【意】4.柯达伊【匈】 4. 潘振声【中】5.刘天华【中】 5. 圣-桑【法】6.沙汉昆【中】 6. 白诚仁【中】7.瞿希贤【中】7.勃拉姆斯【德】8.辛沪光【中】8. 柴科夫斯基【俄】9.德彪西【法】9. 德彪西【法】10.魏群【中】10. 瞿希贤【中】11.吕其明【中】12.冼星海【中】13.贝多芬【德】中国作曲家1.聂耳(1912-1935)作曲家。
原名守信,字紫艺,1912年2月14日生于云南昆明市。
父聂鸿仪,母彭叔宽,靠行医和经营药铺维持一家八口生计。
聂耳在中小学读书时,已显露他的艺术才能,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他学会了笛子、小提琴,喜看花灯和滇剧,他在少年时所获得的民间音乐感性知识,为以后从事音乐创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1927年秋,聂耳初中毕业,进入云南省第一师范高级部外语组学习,并在共青团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于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处于低潮,年轻的聂耳抱着一种希望革命事业快些推进的心情,于1928年11月应募入伍当兵。
2016年青海教师资格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国作曲家(丁善德)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6年青海教师资格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国作曲家(丁善德)
丁善德(1911-1995):我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昆山人。
他早年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1928年入上海音专,先后学习琵琶、钢琴演奏,后师从黄自学习作曲,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深造,师从布朗热、奥涅格等大师。
1949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他曾任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创作的乐曲结构严谨,手法新颖细腻,追求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的统一。
他的代表作有《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交响序曲》以及钢琴组曲《儿童组曲》、《春之旅》、《新疆舞曲》第一、二号等。
教材中的作品:一年级①第九课《游戏》中的钢琴曲《捉迷藏》;
二年级④第十课《跳起舞》中的钢琴曲《新疆舞曲》。
四年级⑧第二课《跳起来》中的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丁善德简介

丁善德简介
(1911——1995)
丁善德江苏昆山玉山镇人。
丁善德中国作曲家,钢琴家。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琵琶,1929年改为主修钢琴和作曲理论。
1934年首演贺绿汀获奖作品《牧童短笛》。
曾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
1935年毕业后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37年冬与陈又新创办上海音乐馆(后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
1947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49年毕业回国,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
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
应邀担任1956年舒曼国际钢琴比赛、196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和1964年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作品有钢琴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新疆舞曲第一号》《托卡塔——喜报》等,声乐作品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黄浦江颂》等,管弦乐作品有《长征交响曲》等。
有《丁善德钢琴曲集》《丁善德艺术歌曲集》。
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其中《长征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的审美探究与钢琴伴奏分析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作特色,时代性与地方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并存。
他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初期发展的缩影与精华,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歌曲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发展1920年以前几乎是空白,自从萧友梅先生的声乐作品《问》问世后迅速流行,自此,中国在近代音乐史上才有一首比较大型、比较成熟的艺术歌曲作品。
丁善德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分为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和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
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主要有:《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作品12之1)根据四川民歌改编而来;另一首同样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作品12之2);《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品12之3)根据新疆民歌编曲;《玛依拉》(作品12之4)根据哈萨克民歌改编;《想亲娘》(作品12之5)根据云南民歌改编;《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18之1)根据青海民歌改编。
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爱人送我向日葵》(作品17之2)由邹荻帆作词、《延安夜月》(作品17之3)由李季作词。
另外还有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作品22)戴洪麟作词,该套曲由《遥望》《撒尼女》《夫妻船》《蝴蝶泉》《采花》五首歌曲组成。
二、《槐花几时开》的审美探究(一)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之歌词美《槐》歌词是四句,每句七字。
内容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哦哟),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儿女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1]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托现在我们眼前。
《槐》是四川宜宾地区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晨歌”,由于四川地区的方言特征,对于“chen”“shen”不分,所以这首“晨歌”也叫“神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高高山上一树槐》,这个名字是根据歌词内容当中的第一句歌词而命名。
“衬词”美是《槐》的山歌语言特色,歌词蕴含着简洁美的特征。
而歌词内容在任何文献记载中都没有争议,但衬词却不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资料
丁善德
丁善德(1911~1995),中国作曲家,钢琴家,江苏昆山人。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专)钢琴系,受教于俄籍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并师从朱荇青、黄自攻习琵琶、和声、配器。
抗战以后,筹办上海音乐馆,并亲自主持该馆工作,从事音乐教育活动。
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指导教师为布朗热教授及渥朋教授。
1949年回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
先后担任柏林国际舒曼钢琴比赛(1956年)、波兰国际肖邦第六届钢琴比赛(1960年)、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1964年)评委。
在国内多次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
作品有钢琴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新疆舞曲第一号》、《托卡塔——喜报》等,声乐作品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黄浦江颂》等,管弦乐作品有《长征交响曲》等。
其中《长征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