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其应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其应用

组成“维-列-鲁”三人工作小组——维列鲁学派
1934年 因肺结核去世,终年38岁。
2021/3/10
3
维果斯基的主要著作
《教育心理学》(1926)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思维和语言》(1934)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决水平。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帮助所
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与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 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
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引导着发展,创造 着最近发展区。
2021/3/10
15
维果斯基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学习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每一年龄段都具有各自特殊的、不 同的可能性,学习某些东西总有一个最佳年龄 或称敏感年龄。
对维果斯基的评价
——贡献
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创建了文化 历史学派
倡导辨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 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目的就是在于研究意识 鲁利亚创立的神经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了维果斯
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的学说。
2021/3/10
28
对维果斯基的评价
宏观的社会环境: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文化 历史背景,它形成了整个大时代的政治气候和社会 规范。
微观的社会环境:儿童所在的群体,即他所属的家 庭、学校、班级、邻居、亲友、玩伴等所有与他进 行直接交往的人及小群体,也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系 统。
维果斯基论环境的作用,强调儿童的活动和内化。
2021/3/10

低级心理机能 环境与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及其建构主义心理学

维果茨基及其建构主义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两种过程: 种系发展过程 —— 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坏境与教育
(二)内化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
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在内化过程中,心理工具起到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 理机能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三)活动说
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 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主要著作
《教育心理学》(1926)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思维和语言》(1934)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艺术心理学》(1965)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 《缺陷学原理》(1983)
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教学的应用
• “支架式”教学模式 (预热 、探索 、独立探索)
• 合作学习 • 交互式教学
维果茨基理论的启示
1、根据其文化历史观,各个时代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不同 的;在同一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不 同的;
2、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4、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交 往的重要性;
概念:“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 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 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tsky,1978)
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区 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及其建构主义心理学
主要内容
一、简介 二、主要理论 ▪ (一)思维和言语 ▪ (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 (三)内化说 ▪ (四)活动说 ▪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应用 四、维果茨基理论的启示

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
5、 思维发展受制于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思维 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所决定的。 儿童的逻辑发展是他社会化言语的直接功能。
6、 儿童的智力成长取决于他所掌握的思维的 社会工具,也就是说取决于语言。
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如果环境不向青少年提出任何任务,也不 向青少年提出任何新的要求,而且不为青少年 提供一系列新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那么 他们的思维便不会达到最高阶段,或者即使达 到也会大大地推迟。
2、 言语发展的心理运算的四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原始的或自然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幼 稚的心理。“语法”的发展先于“逻辑”,而 且儿童较迟学会与他们长期使用的言语形式相 一致的心理运算。第三个阶段就是儿童用手指 数数、采用记辅助手段的阶段。在言语发展过 程中,该阶段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言语。第四个 阶段是“内部生长”阶段。
第七章思维和言语
1、 一个词的“意义”代表了一种“思维和语言的 混合”。没有意义的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意义是 词的标准,是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它 可视为一种言语现象。从心理学上将,每个词的意 义是一种类化或一种概念。由于类化和概念不可否 认都是一种思维现象。所以词义是一种言语思维现 象,或者说是有意义的言语——言语和思维的一种 联合。
第一章问题与方法
1、 思维与言语的研究应该采取“单位分析” 而不是先前众多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元素 分析”法。
2、 只有在“词义”中,才能找到“思维” 与“语言”之间关系的答案。
3、 “概括”是一种思维的言语活动,与感 觉和知觉反映现实相比,概括以另一种方 式反映现实。
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 的理论
皮亚杰的序列是从“非言语我向思考”
通过“自我中心思考”和“自我中心言语”
到达“社是从

维果斯基的语言与思维观述评

维果斯基的语言与思维观述评

果斯 基 的思 维与语 言观 进行 了批 判性 述评 , 指 出了维果 斯基 一些论 据和 论 点的 不足 , 以及 用 符号 学的 方 法不足 以解释 人 与动 物 的智 力和语 言 的 区别。在 此基 础上 , 指 出语 言和 思 维关 系极 其 复杂 , 需采 用 多层 次 、 多角度 进行 系统研 究 。维果 斯基 可 以说 做 到 了这一 点 , 这也许 是 为什 么其理 论 能够 经 受住 时
段, 这 一 点 在 动 物 身 上 并 没 有 表 现 出 来 。但 类 人
不具有连续性是 不明智的 。” [ 4 1 3 ( : 0 但他 同时又强调 人类 习得语 言的先天性 。因此倭黑猩猩 可以部分
成 功地掌握 人类语言 , 就好 比一 些人能 够部分 成
功 地 模 仿 鸟类 唱 歌 一 样 。
的研究结果作 为论据 。黑猩猩在解 决问题时使用 工具 ,如利用棒 头敲打栅栏外 的果 子 ,或者将一 根棒 头插进另一根棒头 的洞眼使之变长 ,表现 出 了原始 的思维和智 慧 ,这种原始的智慧与有声语
言没有 联系 ,它并没有借助语 言这一 中介 。面对
要去够果子这样 的问题 时, 它们不 能借助“ 棒头 的 映 像 ”这 样 的记 忆 痕 迹 使 他 们 想 起 这 个 工 具 , 如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3 6 9 8 ( 2 0 1 5 ) 0 1 — 0 1 2 0 — 0 5
作 者简 介 :王冬梅 , 女, 中 国政 法 大 学副教 授 , 1 0 0 0 8 8 ; 北京 外 国语 大 学在 读 博 士 ,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翻
译研 究、 语料 库 与 法律 术语 1 0 0 0 8 l

《思维与语言》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思维与语言》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章 中文版译序
第2章 英文版序言
第3章 英文版译序
第5章 问题与方法
第6章 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 思维的理论
第7章 斯特恩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8章 思维和言语的发生之源
第9章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第10章 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 展
第11章 思维和言语
第12章 参考文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7章 斯特恩的语言 发展理论
目录
07 第8章 思维和言语的 发生之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8
第9章 概念形成的实 验研究
09
第10章 童年期科学 概念的发展
010 第11章 思维和言语
011 第12章 参考文献
《思维与语言》研究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了维果茨基在发展心理学、 教育学和精神病理学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思维与语言》深刻地展现了具有高度创造性和缜密思考 的智力发展理论,为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内部语言的最深刻分析,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产生过重 大影响。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与语言》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思维
理论
心理学家
问题
分析
研究
皮亚杰
语言
发展
心理学 英文版
病理学
第章
言语
精神
语言学家
方法
语言学
教育学
目录
01 第1章 中文版译序
02 第2章 英文版序言
03 第3章 英文版译序
04 第5章 问题与方法
05 第6章 皮亚杰关于儿 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

[下载打印版本]维果茨基

[下载打印版本]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
前苏联建国时期心理学家
01 人物生平
03 理论观点
目录
02 主要著作 04 心理研究
05 主要依据
07 影响述评
目录
06 教育应用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 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 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影响述评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奠定了前苏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 础。从六十年代开始,他的理论逐渐进入西方心理学领地,并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以实证主义、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注重抛开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的研 究,致使西方心理学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科学色彩。前苏联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不论在哲学基础上,还是 在理论上都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而形成了心理学中的两大阵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心理学和苏 联心理学处于隔绝状态。但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走向,开始逐渐由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向社会 文化的心理科学观转变。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也逐渐进入西方的心理学领地,并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维果茨基 研究热潮。 维果茨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发生的,其标志为他的《思维和语言》 一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1962年)。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未,维果茨基对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产生了十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辩证方法

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
5、 思维发展受制于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思维 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所决定的。 儿童的逻辑发展是他社会化言语的直接功能。
6、 儿童的智力成长取决于他所掌握的思维的 社会工具,也就是说取决于语言。
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如果环境不向青少年提出任何任务,也不 向青少年提出任何新的要求,而且不为青少年 提供一系列新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那么 他们的思维便不会达到最高阶段,或者即使达 到也会大大地推迟。
7、言语的核心便是思维。
第八章 读者总结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学说,其
核心问题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其
中最有感触的当属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以
及其重要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语言输入这一方面也是我们在今后写论
文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
1、 实践经验也表明,“概念”的直接教授是不可 能的,而且也是没有效果的。一位试图如此做的教 师,除了空洞的言辞和儿童鹦鹉似的的背诵外,一 无所成。虽然模仿了相应“概念”的知识,但实际 上是一片空白。
2、 L.托尔斯泰发现当教授儿童书面言语时,不能 用人为解释、强记和重复,就像教授外语一样。我 们的经验留给我一个必然的事实——解释一个词的 意义是完全不可能的。当年解释某个词时,例如 “印象”这个词,你用其它某个同样不可解释的词 或整个一系列词去替代,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就像 “印象”这个词一样不可理解。因此我们需要的是 一个从“普通语言的上下文(general linguistic context)获得新概念和词语的机会”。
第七章思维和言语

1、 一个词的“意义”代表了一种“思维和语言的 混合”。没有意义的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意义是 词的标准,是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它 可视为一种言语现象。从心理学上将,每个词的意 义是一种类化或一种概念。由于类化和概念不可否 认都是一种思维现象。所以词义是一种言语思维现 象,或者说是有意义的言语——言语和思维的一种 联合。

主题 主题 教育必读书目

主题 主题 教育必读书目

主题主题教育必读书目如下:1. 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这本书是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石,强调了经验学习和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儿童的认知发展》(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皮亚杰在书中描述了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3.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思维与语言》(Thought and Language)- 维果茨基探讨了语言如何影响认知发展,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

4. 保罗·弗雷雷(Paulo Freire)的《受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本书是对批判教育学的重要贡献,讨论了教育如何用作解放工具。

5. 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教育的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布鲁纳在书中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念,并探讨了知识构建的过程。

6.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新视野》(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传统的智力观念。

7.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的《心态:新的成功心理学》(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德韦克教授介绍了成长型心态与固定心态,并解释了它们在教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8. 艾恩·赫伦(Eleanor Watts Higginson)的《孩子如何失败》(How Children Fail)- 这本书分析了学校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教育实践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邓小雄
前言
本文从整体介绍以及每一章共八个方面对俄国(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和语言》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在阅读时先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精华和概貌,有利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整体上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

整体介绍
《思维与语言》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说创始人维果茨基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刊布于1934年维果茨基逝世后数月。

本文介绍的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李维翻译的版本。

《思维与语言》研究的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关系。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问题与方法、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第三章斯特恩的语言发展理论、第四章思维和言语的发生之源、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第七章思维和言语。

但所有部分都指向一个中心任务,是对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发生学分析。

1 第一章提出问题并讨论方法
作者认为思维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尚未得到应有的注意,心理学必须把这些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作为主要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而非仅仅对所有功能的普遍内在关系作出假设。

以往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着错误,他们把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过程之间一种机械的外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应该采用“单位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并认为言语思维单位可以在词的内部,即词义中找到。

因此,只有在词义中,才能找到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
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言语思维的本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是语义分析—研究这个单位的发展、功能和结构,它包含了思维和言语的相互关联。

维果茨基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为: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

2 第二章对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理论进行批判分析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联系儿童逻辑特征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中心主义在发生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处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之间的中间位置。

定向思考是有意识的,它追求存在于思考者心中的目标,它是智慧的,适应现实并努力影响现实,它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我向思考则是下意识的,它容易受到真理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谬误的影响,它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所解决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不适应外部现实,但却为自身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或梦幻的现实,它保持严格的个体化,以意象形式进行运作。

皮亚杰还认为,言语和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从我向言语和思维过渡到社会化言语和思维,从主观的胡思乱想过渡到关系的逻辑性。

因此:从性质上自我中心言语的根源在于儿童的最初的非社会性;自我中心言语最后会完全消亡,为社会言语所取代。

与皮亚杰产生分歧的是,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除了成为一种表述手段和一种解除紧张的手段之外,它在特定的意义上很快成为一种思维工具—一种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最初的言语就是纯粹社会性的,自我中心言语不是从我向言语转化到社会言语,而是从外部社会言语转化到内部个人言语。

言语越来越成为思维的工具,而儿童思维的发展则依赖于他对这种思维活动的社会工具的掌握。

当自我中心言语消失时,它并没有简单地消亡,而是“转入了地下”,也即变成了内部言语。

3 第三章对斯特恩关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理论进行批判分析
以斯特恩为代表的唯理主义言语思维理论强调言语的“有意性”,强调“瞬间发现符号及其意义”的可能性。

所谓言语的“有意性”,意指对某种内容的指
向,或者说“意义”。

用斯特恩的话说,“人类在心里发展的某个阶段,获得了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去意指某种事物的能力,去提到某种客观事物的能力”。

而所谓“瞬间发现符号及其意义”,意指儿童能以一次了结的方式意识到每一物体都有它永久性的象征,一种识别它的合宜的模型----也就是说,每件事物都有个名字。

当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些象征并能意识到需要这些象征时,可以说这已经是在特定意义上的一种思维过程了。

维果茨基认为斯特恩的麻烦在于把“有意性”这种专门要求做出发生学解释的言语特征看成是言语发展的根源之一,一种驱动力量,一种生来就有的倾向,一种强烈的欲望。

这种“有意性言语”不知出自何方:它既没有历史,也没有任何来源。

按照斯特恩的观点,它是基本的、原始的,是“一劳永逸”自发地冒出来的。

维果茨基认为,“当斯特恩以这种方式看待有意性的时候,他用一种唯理主义的解释取代了发生学的解释……这种用需要解释的事物来解释一件事的方式是一切唯理主义理论的基本缺点,也是斯特恩理论的基本缺点。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只是在以后稍长的时间里才能获得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或者掌握符号的功能性用途。

这是因为,掌握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过渡到用符号操作,不会由儿童的瞬间发展或瞬间发明而产生。

儿童不是以一次了结的方式发现语言意义的。

发现语言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发杂的过程,该过程既有它的“自然历史”,也有它的“文化历史”。

4 第四章追溯思维和发展的发生学根源
维果茨基就种系发生过程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归纳出几个结论:1)思维与言语的发展根源是不相同的;2)这两个机能发展的方式各不相同,相互间没有依赖性;3)类人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种人类那样的智力,而在完全不同的其他方面,表现出某种像人类那样的语言;4)在类人猿身上没有人类所特有的思维与语言之间非常接近的一致性;5)在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前语言阶段和语言发展的前智力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维果茨基就个体发生过程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归纳出几个结论:1)思维与语言在个体发生的过程中发展根源不同;2)在言语发展中,存在一个前智力阶
段,在思维发展中,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3)在某个关键时刻之前,两条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互相之间是独立的;4)在某个关键时刻,两条曲线开始会合,于是思维变成了言语的东西,而言语变成了智力的东西。

5 第五章研究童年期词义的一般发展过程
在概念的形成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以阿赫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概念形成的基本因素不是联想,而是从目的的观念和人所面临的课题的观念而来的决定的意向。

对此,维果茨基认为,无论是课题,还是有课题所引起的决定的意向,它们本身还不能解释达到目的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相应的心理运作的手段问题。

“只有研究言语功能的使用及其发展,言语在每一年龄阶段上各种性质不同的、发生上彼此联系的应用形式,才是研究概念形成的关键。


6 第六章对儿童的科学的和自发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在概念形成问题上,维果茨基重点研究了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

前者指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概念。

后者指日常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的特征是运用它们时的理解性和随意性。

在适当组织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的发展会胜过日常概念形成。

儿童只有通过科学概念的大门才能达到理解,同时,为了形成科学概念,也需要日常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

在维果茨基看来,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的发展是循着相反的方向行进的:日常概念是从概念的低级属性向高级属性“自下而上”地发展的,科学概念则是从概念的高级属性向低级属性“自上而下”地发展的。

7 第七章呈现整个言语思维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代表了一种思维和语言的混合,以至于很难说清它是一种言语现象还是一种思维现象。

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思维是通过词而产生的。

一个词一旦没有了思维便成了死的东西,而一种思维如果不通过词来体现也不过是一个影子而已。

然而,思维与言语之间的联结并非事先形成的或始终不变的。

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而且连结本身也在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