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第五章
第5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第2版)-付永钢-清华大学出版社

– (1)异常的IP包头; – (2)IP头中设置无效的字段值; – (3)错误的数据分片; – (4)反向映射探测。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5.3.2 端口扫描技术
1.TCP connect 扫描
最基本的TCP扫描,操作系统提供的connect()系统调 用,用来与每一个目标计算机的端口进行连接。如果端口 处于侦听状态,那么connect()就能成功。否则,该端 口是不能用的,即没有提供服务。
• 莫里斯病毒就是利用这一点,给互联网造成巨大的危害。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近10年安全漏洞发布趋势
8000 6000 4000
491765816448来自56015718
4617
4112
4894
4872
5391
7166 5299
200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5.1 网络攻击概述与分类
– 网络攻击目的
• 炫耀自己的技术; • 赚钱; • 窃取数据; • 报复; • 抗议或宣示。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5.1 网络攻击概述与分类
• 常用的攻击方法
– 窃听 – 欺骗 – 拒绝服务 – 数据驱动攻击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优势: • 没有权限限制 • 速度快
缺陷: • 容易暴露
第五章 网络攻击与防范
2.TCP SYN扫描
第一步:客户机发送SYN包给服务器
第二步:服务器发送SYN|ACK包给客户机
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网络安全概述 第2章 网络威胁概述 第3章 网络安全技术 第4章 网络安全管理 第5章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第6章 网络安全未来发展 第7章 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 01
第1章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概念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访问、损 坏或更改的技术和政策的总称。随着互联网的 普及,网络安全变得至关重要。确保网络安全 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重要信息,防止数据 泄露和恶意攻击。
区块链安全
区块链原理
分布式账本 共识算法
区块链应用安全
智能合约安全 数据隐私保护
区块链技术挑战
扩容性问题 私钥管理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总结
云安全
01 数据保护
移动安全
02 应用保护
物联网安全
03 设备保护
总结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涉及到多个方面, 包括云安全、移动安全、物联网安 全和区块链安全。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 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了解并应用 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更好地保 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资产,确保网 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总结
网络安全管理涉及众多方面,从制 定策略到培训、监控和评估,每个 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 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应对网络安全 威胁,确保信息安全和系统稳定运 行。
● 05
第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云安全
云安全是指保护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应用程 序和服务免受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云安全架 构是构建在云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之上的安全 框架,云安全策略则是为保护云环境中的敏感 数据和应用而制定的策略。选择合适的云安全 服务提供商对于确保云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2版》5数据加密与鉴别ppt

❖ 前者也称为传统密钥密码体制,后者称为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 相应地,这两种密码体制各有一些典型算 法。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的主要算法有DES、 IDEA、TDEA(3DES)、MD5、RC5等, 也叫单密钥算法;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主 要算法有RSA、Elgamal、背包算法、 Rabin、DH等。
41
❖ 按照该密钥加密可得到一个不可理解的新 句子(密文)“密密位码移加对字只明时 文新字重排母序置但位变母化没藏们被它 隐”。解密时只需按密钥362415的数字 从小到大顺序将对应的密文字符排列,即 可得到明文。
42
3 . 一次一密钥密码
❖ 一次一密钥密码是一种理想的加密方案。 就是一个随机密码字母集,包括多个随 机密码,这些密码就好象一个本本,其 中每页上记录一条密码。类似日历的使 用过程,每使用一个密码加密一条信息 后,就将该页撕掉作废,下次加密时再 使用下一页的密码。
CF I L………………………… QTWZ 图5.2 替代加密
(a) 移位映射 (b) 倒映射 (c) 步长映射(步长为3)
35
(2)多字母替代密码 ❖ 多字母替代密码的加密和解密都是将字
母以块为单位进行的,比如,ABA对应 于OST,ABB对应于STL,等等。 ❖ 多字母替代密码是在19世纪中期发明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就采用了 这种对成组字母加密的密码。
30
5.2 传统密码技术
1. 替代密码 2. 移位密码 3.一次一密钥密码
31
1 . 替代密码
❖ 替代也叫置换。替代密码就是明文中的 每个或每组字符由另一个或另一组字符 所替换,即形成密文。
❖ 在经典密码学中,有简单替代、多名码 替代、多字母替代和多表替代加密法。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5章习题

6.下列选项中,属于黑客入侵常用手段的是( ) A.口令设置 B.邮件群发 C.窃取情报 D.IP欺骗
一、选择题
7.下列人为的恶意攻击行为中,属于主动攻击的是( ) A.身份假冒 B.数据窃听 C.数据流分析 D.非法访问
8.数据保密性指的是( ) A.保护网络中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防止因数据被截获而造成泄密 B.提供链接实体身份的鉴别 C.防止非法实体对用户的主动攻击,保证数据接受方收到的信息与发送方 发送的信息完全一致。 D.确保数据是由合法实体发出
第5章 网络安全
习题
一、选择题
1.网络上的“黑客”是指( )
A.晚上上网的人
B.匿名上网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C.不花钱上网的人
D.在网络上私闯他人计算机系统的人
2.网络防火墙的作用是( ) A.建立内部信息和功能之间与外部信息和功能之间的屏障 B.防止系统感染病毒和非法访问 C.防止黑客访问 D.防止内部信息外泄
3.实体安全技术包括( ) A.环境安全 B.设备安全 C.人员安全 D.媒体安全
一、选择题
4.安全账户管理(SAM)数据库可以由_________用户复制。( )
A. Administrator账户
B. Administrator组中的所有成员
C.备份操作员
D.服务器操作员
5.下列关于服务器操作员对账户管理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审计系统上的账号,建立一个使用者列表 B.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增加账号的操作,及时移走不再使用的账号 C.经常检查确认有没有增加新的账号,不使用的账号是否已被删除 D.对所有的账号运行口令破解工具,以寻找弱口令或没有口令的账号
9.下列选项中,不是维护网络安全措施的是( )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五章入侵检测技术课件

1994年,Mark Crosbie和Gene Spafford建 议使用自治代理(autonomous agents)以提 高IDS的可伸缩性、可维护性、效率和容错性, 该理念非常符合计算机科学其他领域(如软 件代理,software agent)正在进行的相关研 究。另一个致力于解决当代绝大多数入侵检 测系统伸缩性不足的方法于 1996 年提出,这 就是 GrIDS(Graph-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设计和实现,该系统 可以方便地检测大规模自动或协同方式的网 络攻击。
5.2.2误用检测(MisuseDetection)
误用检测是按照预定模式搜寻事件数据的, 最适用于对已知模式的可靠检测。执行误用 检测,主要依赖于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和分 析事件的方法。 1.条件概率预测法 条件概率预测法是基于统计理论来量化全部 外部网络事件序列中存在入侵事件的可能程 度。
2.产生式/专家系统 用专家系统对入侵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 基于特征的入侵行为。所谓规则,即是知识, 专家系统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库的完备性,而 知识库的完备性又取决于审计记录的完备性 与实时性。 产生式/专家系统是误用检测早期的方案之 一,在MIDAS、IDES、NIDES、DIDS和 CMDS中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1990年,Heberlein等人提出了一个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新型概念:基于网络的入侵检 测——网 络 安 全 监 视 器 NSM(Network Security Monitor)。1991年,NADIR (Network Anomaly Detection and Intrusion Reporter) 与 DIDS(Distribut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提出了通过收集和合并 处理来自多个主机的审计信息可以检测出一 系列针对主机的协同攻击。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习题答案(重点简答题)

网络安全问答题第一章:1.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攻击技术主要包括:1)网络监听:自己不主动去攻击别人,而是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程序去监听目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2)网络扫描:利用程序去扫描目标计算机开放的端口等,目的是发现漏洞,为入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3)网络入侵:当探测发现对方存在漏洞后,入侵到对方计算机获取信息。
4)网络后门:成功入侵目标计算机后,为了实现对“战利品”的长期控制,在目标计算机中种植木马等后门。
5)网络隐身:入侵完毕退出目标计算机后,将自己入侵的痕迹清除,从而防止被对方管理员发现。
防御技术主要包括;1)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关键。
2)加密技术:为了防止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逐句进行加密。
3)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被入侵。
4)入侵检测:如果网络防线最终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被入侵的警报。
5)网络安全协议: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4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联网安全。
物理安全: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逻辑安全: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来实现。
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
联网安全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安全服务来达到:a:访问控制服务:用来保护计算机和联网资源不被非授权使用。
b:通信安全服务:用来认证数据机要性与完整性,以及各通信的可信赖性。
第四章:2、黑客在进攻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目的是什么?隐藏IP:通常有两种方式实现IP的隐藏:第一种方法是首先入侵互联网上的一台计算机(俗称“肉鸡”),利用这台计算进行攻击,这样即使被发现了,也是“肉鸡”的IP地址;第二种方式是做多级跳板“Sock代理”,这样在入侵的计算机上留下的是代理计算机的IP地址。
踩点扫描:通过各种途径对所要攻击的目标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确定攻击的时间和地点。
(完整版)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身份识别与鉴别的概念及身份识别技术 掌握PKI的概念,了解网络中传输信息的安全要求 掌握PKI的服务功能和实体构成 掌握CA的相关概念、功能和组成 掌握数字证书的相关概念 了解CA数字证书的管理 了解PKI的相关标准及应用
第五章 PKI技术
主要内容
5.1 口令的安全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1.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 指纹是指手指末梢乳突纹凸起形成的纹线图案,其稳定性、唯 一性早已获得公认。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主要是利用指纹纹线所提供 的细节特征(即纹线的起、终点、中断处、分叉点、汇合点、转折 点)的位置、类型、数目和方向的比对来鉴别身份。 (2)虹膜识别 虹膜是指位于瞳孔和巩膜间的环状区域,每个人虹膜上的纹理、 血管、斑点等细微特征各不相同,且一生中几乎不发生变化。 (3)视网膜识别 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血管的图样 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1.身份鉴别的任务
计算机系统中的身份鉴别技术一般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识 别和验证。识别信息一般是非秘密的,而验证信息必须是秘密的。 所谓“识别”,就是要明确访问者是谁,即识别访问者的身份,且 必须对系统中的每个合法用户都有识别能力。所谓“验证”,是指 在访问者声明自己的身份(向系统输入它的标识符)后,系统必须 对它所声明的身份进行验证,以防假冒,实际上就是证实用户的身 份。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5.2.1 身份识别与鉴别的概念
身份识别是指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身
份鉴别是系统核查用户的身份证明的过程,实质上是查明用
户是否具有他所请求资源的存储和使用权。人们通常把这两 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鉴别,也称为身份认证。信息技术领域的 身份鉴别通常是通过将一个证据与实体身份绑定来实现的。
口令是用于身份标识和身份认证的一种凭证,以密 码理论为基础的身份认证和鉴别是访问控制和审计 的前提,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尤其重要,而PKI 为此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5.1 口令安全
5.1.1 口令的管理
口令机制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系统或应用程 序访问控制的方法。因为这种认证用户的方法简单、 实现容易而且消耗系统资源少,至今仍在广泛地使用 着。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5.3 PKI概述 5.4 PKI应用举例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技术采用证书管理公钥,通过 第三方的可信任机构——认证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CA)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 息(例如名称、E-mail、身份证号等)捆绑在一起。 通过Internet的CA机构,较好地解决了密钥的分发和 管理问题,并通过数字证书,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和鉴别,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 和不可否认性。
(1)非法用户利用缺少保护的口令进行攻击 (2)屏蔽口令 (3)窃取口令 (4)木马攻击
(5)安全意识淡薄
5.1 口令安全
2.创建安全口令和维护口令安全
一个好的口令应该是不容易被破解的,因此创建一个有效的口令 是保证其安全的第一步,维护口令安全是第二步。
(1)安全口令的创建
① 口令的长度应尽可能的长,口令字符集中包含的字符应尽可 能的多。 ② 不要选择使用一些有特征的字词作为口令。 ③ 不要选择特别难记的口令,以免遗忘而影响使用。 ④ 最好将创建的口令加密以后,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磁盘上, 当需要输入口令时,执行一次此文件,这样可以防止盗窃口令者用猜 测的方法窃取。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通信系统都需要 口令,以拥有易于实现的第一级别的访问安全。非法 用户通过一些手段获取口令的过程,称为口令的破解。
5.网络的进入或登录都 是采用口令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然而口令系统却 是非常脆弱的。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
5.1 口令安全
(2)口令安全的维护
① 应经常更换口令。 ② 用户不要将自己的口令告诉别人,也不要几个人或几 个系统共用一个口令; ③ 用户最好不要用电子邮件来传送口令。 ④ 当用户使用了难以记忆的口令,应该将记录口令的载
体放到远离计算机的地方,以减少被盗窃的机会。
⑤ 用户应增强保护口令的安全意识。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5.2.3 生物身份认证
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收集人体所固有的
生理或行为特征并进行处理,由此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 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 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普遍性:即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这种特征。 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 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
5.2 身份识别与鉴别
5.2.2 身份鉴别的过程
用户认证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认证技术确认用户的身份,从而 提供相应的服务。决定身份真实性的身份鉴别过程包括如下两个步 骤: (1)为实体赋予身份,并绑定身份,决定身份的表现方式 身份的赋予必须由具有更高优先权的实体进行。这些被充分信 任的实体可通过类似于驾照检查或指纹验证等办法,来确定实体的 真实性,随后赋予真实实体相应的身份信息。 (2)通信与鉴别 对实体的访问请求,必须鉴别其身份。认证的基本模式可分为 3类: ① 用户到主机。 ② 点对点认证。 ③ 第三方的认证:由充分信任的第三方提供认证信息。
5.1 口令安全
5.1.2 脆弱性口令
口令是系统和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口令 是较弱的安全机制。从责任的角度来看,用户和系统管理员 都对口令的失密负有责任,或者说系统管理员和用户两方面 都有可能造成口令失密。 脆弱性口令也就是常说的弱口令,易于被破解。弱口令 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系统默认口令。 (2)口令与个人信息相关。 (3)口令为字典中的词语。 (4)过短的口令(口令长度小于或等于6位)。 (5)永久性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