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详细翻译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详细翻译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吕不韦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 0篇诗文。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拼音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拼音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拼音《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拼音如下:翻译: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

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全文拼音:sònɡzhīdīnɡshì,jiāwújǐnɡér chūɡài jí,chánɡyìrén jūwài 。

jíqíjiāchuān jǐnɡ,ɡào rén yuē:wúchuān jǐnɡdéyìrén 。

yǒu wén ér chuán zhīzhě:dīnɡshìchuān jǐnɡdéyìrén。

ɡuórén dào zhī,wén zhīyúsònɡjūn,sònɡjūnlìnɡrén wèn zhīyúdīnɡshì。

dīnɡsh ìduìyuē:déyìrén zhīshǐ,fēi děi yìrén yújǐnɡzhōnɡyě。

qiúwén zhīruòcǐ,bùruòwúwén yě。

作品赏析:《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这个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或把得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

穿井得人译文

穿井得人译文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赏析:《穿井得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这篇文章通过丁氏打井得一人劳力的传闻,以及传闻的误传和澄清过程,向我们揭示了对待传闻应有的态度。

首先,文章以丁氏打井为引子,通过丁氏的一句话“吾穿井得一人”,引发了人们的误解和误传。

这句话在丁氏的原意中,是指打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使得原本需要外出打水的人可以留在家里,从而相当于“得一人”。

然而,这个表述在传播过程中被曲解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导致了广泛的误解和谈论。

其次,文章通过宋国国君的询问和丁氏的澄清,揭示了传闻的失真和误传。

宋国国君在听到传闻后,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去询问丁氏,得到了真实的答案。

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待传闻应有的审慎态度,即不轻信、不盲从,要通过调查和核实来获取真相。

最后,文章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作为结尾,强调了正确对待传闻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它告诉我们,传闻往往失实,如果盲目相信和传播,不仅会导致误解和误导,还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传闻要进行核实和辨析,以获取真相。

此外,《穿井得人》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解和误传。

穿井得一人注释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注释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注释及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踢水浇地。

溉:音gai,浇水。

汲(ji),从井里踢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表示“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反问之于丁氏——向丁氏反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谈。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井,须至外面踢水浇地,因此经常存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要到他家踢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道:“我家取水获得一个人。

”有人听见这话,传播说道:“丁家取水拿下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至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遣人回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提问说道:“获得一个人的劳力,并不从井中掘出一个人去呀。

”晚晓得就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当官。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作者简介: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持秦国质子异人回国继位,沦为秦庄襄王,仁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领兵攻下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成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并购六国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接立太子嬴政继位,召为相邦,称呼“仲父”,权倾天下。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原文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作者简介: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导读: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穿井得人①[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提示]: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了一个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注释
(1)氏:姓。

(2)溉汲:取水,汲水浇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

(11)对:回答。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1、《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2、《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班昭续《汉书》原文: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