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几点思考[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几点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ec453d0b4c2e3f572763fa.png)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
作文教学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细,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大力鼓励学生作文创新1.主题思想上创新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本质的东西。
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
在命题作文中,同一题目可以写成不同主题的文章,原因就在于对这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同时,选择主题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理想与前途、学习经验、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等;也可以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的本质和规律。
2.在选择材料上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
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
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3.在写作布局上创新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
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
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
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
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裨阖,挥洒自如。
谈创新在作文教学中优化和培养论文

谈创新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化和培养摘要:作文是情感发落于笔端的产物,它会显示作者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文章只有能写出真情实感,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
要想让学生从小不怕写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多一层想象,多一些探索,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和交流,让他们的作文写出特色,文章透出新意来,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知识积累思维空间想象力作文是情感发落于笔端的产物,它会显示作者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文章只有能写出真情实感,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
要想让学生从小不怕写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多一层想象,多一些探索,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和交流,让他们的作文写出特色,文章透出新意来,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因此,作文教学应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
我认为,创新在作文教学中优化和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开放思维,从盲目从众型转向多元创新。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表达,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惊人相似。
作文本里流动的是人云亦云的复制性思维。
作文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
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结果。
而新课程下的作为教学提倡创新,创新是创作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现写作快乐的关键。
创新需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则,重新构建开放、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考虑同一问题,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空间,写出活灵活现、异彩纷呈的佳作。
二、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深入的思考问题,在疑问中探究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1.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注意搜集和整理别人的创新信息,汲取知识的营养,初步形成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论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c0e629192e45361066f5f6.png)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摘要: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是阅读和写作的纽带,也是习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锤炼。
也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项新的内容。
那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呢?,作文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
那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做起:充分利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使学生能读懂课文,更能使学生以文为例创新,写出自己的生活;重视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创新、创作,指导学生多读书,多练笔,博采众长,吸取精华,坚持不懈,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加强引导生活中的写作创新,让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写作素材,多看多写,坚持多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激发写作思维、重创作发展思维激发写作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作文也不例外。
要想在作文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
作文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
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细巧设问题情境,把写作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创作习作之中。
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如:在讲《白杨礼赞》一文结尾的写作方法时,我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说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讨它的写作方法,掀起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写出激情的习作。
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要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一个相当紧迫,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1、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2、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要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开辟创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从“小成功”中树立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作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创新;立意;命题;选材;语言;布局21世纪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而由于创新精神具有新奇、独特、流畅、变通等特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思路开阔,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知识的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
所以开发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名作,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特色的时文、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作文指导方面简单谈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立意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
如果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
所以我们应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科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再如,经过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觉得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命题创新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
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遗憾的人生》等。
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成分。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善于发掘教材,寻找激发学生创新的因素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充分发掘教材的创新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善创新品格,激发创新思维,发掘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志向教育点,引发创新的动力。
创新来源于学生的自我主动追求,兴趣、志向、激情、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基础。
因此,树立崇高的创新志向是动力之源,是创新的灵魂。
这些志向教育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
2.引导细心观察,打开创新门户。
观察是创新的门户。
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在对它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这就告诉人们,观察在整个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提倡大胆怀疑,埋下创新的种子。
创造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疑,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
因此,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种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如初中语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说:“孰为汝多知乎?”就是教育学生,敢于怀疑古贤,告诉他们古贤亦非圣人之理。
针对中学生有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创新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4.鼓励合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初探【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在这新的世纪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中,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阐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足之处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它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
人文性与工具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两者是不可以分的,是相互依存的。
抽掉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反过来,假如脱离了工具性,只谈抽象的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其次,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纵观语文科试卷都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步。
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很难都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
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
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揣测出命题人的意图。
虽经多次品读,推敲最终得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所以,过分的强调标准答案,就会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由于片面强调写作技巧,削弱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中海阔天空的素材宝库、异彩纷呈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为培养具有强烈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思维的敏锐性所谓思维的敏锐性,就是思维活动的正确而迅速。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对思维的敏锐性的训练开始。
作文,是对大千世界感受的文字表述;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声有色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显著或隐蔽的各种变化,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任意”选材的广阔空间。
然而”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
”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训练,要让他们保持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热爱和关注的心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不易觉察的存在和变化的信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作文指导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在进行半命题作文“我的_____”指导时,我曾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课堂上,经过释题后,多数学生填写完整了题目:“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朋友”……然后一个个信心地等待着列提纲,“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备课“圈套”。
出人意料的是平时表现十分积极的一个男同学却一直低着头。
我有些纳闷,随后就让他谈一谈自己的题目。
他说他的题目是“《我的鞋》”,话音刚落,马上引起了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觉得“可笑”,对他说你能够给大家说一说你的作文思路吗。
“我想通过写从小到大所穿鞋的变化来反映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么好的选材呀!以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变化表现了一个大的主题。
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其他学生能够效仿。
结果这节课,有很多同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很好的素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英国的教育理论家斯宾塞说:“应当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进步的本质在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也在于创新。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被明确地写到初中语文新课标里,可见发展个性和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
而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此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浅陋的体会和做法。
一、优化创新环境
1.创建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
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要素。
创建这种环境,是给它提供一个外因。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的民主性,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互相讨论,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各抒己见,学生的新观点、新做法、就容易出现。
对发“怪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加以肯定,以保护他的积极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方法。
或以讲评导路,或以范文引路,或以比较探路,或以情景铺路,或以训练指路;或先导后做,或先做后导;或室内、室外进行,等等。
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这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作文题目的内涵,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动脑、动笔、动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作文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努力克服形式单调、手段单一、教学语言平淡枯燥等不足。
通过推陈出新、新颖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作文课的形式和内容
1.作文课要标新立异、灵活多变。
在作文课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对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谋篇等能力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2.作文训练形式应趋向多元化。
比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囊中探宝”等。
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焦点访谈,就是通过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囊中探宝,就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在开展尊老敬贤
“争做孝顺好儿女”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
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口述做事的经过,并畅谈亲身感受。
大多同学能用朴实无华的辞藻,娓娓叙述自己的作为,有些同学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叙述内容,把内心真实感受写成文字。
这样完成的作文,肯定充满浓郁的情感和发自肺腑的话语,语意流畅,情感真挚。
多数作文显得深刻、独特,充满个性心灵语丝的自然流露。
为此,作文课上要有意为学生设置肯定、热情、欢愉的情感体验情境,点燃学生作文灵感的火花。
3.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提高想象、构思、选材等能力。
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课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开头:“同学们,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写出答案。
”收集答案后,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播放经典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事物。
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潜藏在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发挥想象和调动语言词汇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自觉性,提高写作水平。
4.学生写作的才能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激励和唤醒。
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使作文命题灵活多变、内容丰富。
除体验日记的训练外,还可以采取片段作文、综合训练、想象作文、作文填空、口头作文、编写短剧等训练方式,学生写作兴趣和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唤醒。
四、从鼓励求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丰富的想像力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中考作文命题要求明确指出:少设档,宽范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讲真话、实话,有真情实感,给学生空间,可以联想、想像、创新。
中考作文的这一特点,表明了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关注。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通过作文写作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时常表现为跳跃性和突发性,在思想观点和语言表达上常常不连贯,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分析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作文的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对那些在作文写作中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总之,思维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仅靠作文教学的训练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余生活结合起来,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责任编辑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