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一、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其中有65%的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
此报告一出,即受到舆论的广泛热议。
二、舆情传播:通过对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后几日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可见,截至5月26日,本次政策发布的相关舆情仍处于上升期,新闻报道量在监测期内已超过2500篇。
从22日以来的报道内容看,各大媒体对该报告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读类文章数量有一定的上升。
对文件发布本身意义进行宏观评论的文章数量跟以往同类事件相比保持平稳趋势。
三、传播特点:1、深度解读报道较多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所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新闻报道类性质的文章占据近一半比例,而具有调查、探访性质的报道也占据近三分之一比例。
此外,深度解读类文章表现极为突出。
2、报道媒体地域性不明显综观参与报道北京人口调查报告的媒体发现,这些媒体的地域性特征不强,安徽、河北、广东、重庆、西藏等多地媒体均对该消息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原创类文章数量及转载量较大。
3、意见领袖和网民参与度有别通过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凯迪社区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对该报告的发声较少,而网民则踊跃表态。
四、舆论观点分析:观点一:北京人口分布与京津冀规划密不可分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
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05-05 | 发文单位: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1961.2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62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人口及就业数据

序 号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表16 表17 表18 表18续表1 表18续表2 表19 表20 表21 表22 表23 表24 表25 表26 表27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常住人口(1978-2013年) 常住人口年龄构成(2013年) 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2013年) 常住人口家庭户规模(2013年) 户籍人口(1978-2013年) 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3年) 户籍人口变动情况 计划生育状况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及构成(1978-2013年)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从业人员年末人数(1978-2013年) 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和平均工资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及工资总额(1978-2013年)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8-2013年)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续表1 国民经济各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3年)续表2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数(1979-2013年) 分区县常住人口及常住外来人口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城乡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性别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按年龄分) 分区县常住人口自然变动(2013年) 分区县常住人口密度(2013年) 分区县户籍户数及人口数(2013年) 分区县户籍人口性别构成及性别比(2013年) 分区县户籍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分区县户籍人口机械变动情况 分区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工资总额 分区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
两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城市。
一、总体人口数量首先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总体人口数量。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总人口约为2170万人,而上海市的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总人口数量要比北京市多一些,这也使得上海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二、户籍人口比例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比例。
北京市的户籍人口约为167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7%,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约为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
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比例要高于上海市,这意味着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例要高于上海市。
三、外来人口数量再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数量。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外来人口约为500万人,而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约为800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北京市,这也是上海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的原因之一。
四、人口密度最后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
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164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1323人/平方公里;而上海市的总面积约为63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3784人/平方公里。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要远远高于北京市,这也意味着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
五、人口年龄结构除了总体人口数量和户籍人口比例外,还可以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似,都以中青年人口为主,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
这也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有密切的关系。
六、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最后,可以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种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促使了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北京市(全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北京市(全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前言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目录第一节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 (1)第二节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三、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四、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表2: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第一节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和迁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数据分析对于评估城市的发展状况、规划公共服务和决策政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北京市的人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一些有关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口迁徙等问题的关键信息。
2.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2.1 历史人口增长:从1990年到2020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从1990年到202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总人口数量为2178万人。
而在1990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仅为1006万人,可见在过去的30年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2.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人口增长趋势,我们计算了一个平均年均人口增长率。
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北京市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
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以1.7%的速度增长。
3. 年龄结构分析3.1 总体年龄结构了解一个城市的年龄结构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服务和规划教育资源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平衡。
在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17.5%,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0.2%,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比为12.3%。
3.2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通过进一步分析年龄结构的细节,我们发现在北京市总人口中,35-39岁的人口占比最高,为10.2%。
其次是30-34岁的人口占比为9.3%。
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比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更多地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4. 性别比例分析4.1 总体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男女比例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总体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比51.8%,女性占比48.2%。
可以看出,男性稍微多于女性。
4.2 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变化。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导语】: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赫然在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规模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城六区也都在翻着自己的“小账本”。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3万人,下降15%左右意味着到2020年,北京六个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减少至1084.855万人,将减少190余万人。
北京的人口规模调控并不是单纯地减少常住人口,而是以疏解功能带动人口调控转移,人随功能走;疏解产业,调整产业,人随业走;在管理中以依法管理带动人口调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
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其中之一是城六区功能太多:北京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但是却承载了60%的人口和70%的产业;70%的三甲医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区;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仅在西城区,就存有小烟酒、小五金等“七小业态”6700余种,商品交易市场主体90家左右,经营商户近2万户。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对城六区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它们都拥有庞大的人口,但是它们的人口分布是不同的。
本文将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1.总人口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总人口为2171万人,而上海市的总人口为2427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比北京市要多。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同一地区内人口数量与地区面积的比值。
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22人/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上海市的总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3827人/平方公里。
这表明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北京市,说明上海市的人口稠密。
3.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有合法户籍的人,而非户籍人口是在一个区域内生活和工作,但不享有该地区公民权利的人。
在北京市和上海市,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加速,非户籍人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其中,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为1219.8万人,占总人口的56.1%;非户籍人口为95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9%。
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为1422.5万人,占总人口的58.6%;非户籍人口为100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4%。
可以看出,在两个城市中,非户籍人口比例也是很大的。
4.人口流动由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人们会迁徙到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一直是这样的“热门城市”。
同时,随着两个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加码,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两个城市也不断推行政策吸引人才。
有报道表明,北京每年接纳的人口数量约为50万人,而上海每年接纳的人口数量则为30万人。
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服务、技术和教育等产业中。
5.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将人口分为不同的年龄组,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
根据官方数据,北京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14.1%;而上海市的老年人占比为23.7%。
说明上海市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人口状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1.1‰。
与200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74.4万人,增长12.8%,年均增长2.4%。
全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就业结构日趋优化、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趋势。
一、户籍人口快速增长
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
与2004年相比,户籍人口增加17.8万人,增长1.5%,是2000年以来户籍人口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8.3%。
在全市增加的45.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0.7%,户籍人口占39.3%。
二、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上升
从地区分布看,四个城区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4%;四个近郊区人口为748万人,占48.6%;十个远郊区县人口为584.8万人,占38%。
与2000年相比,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3万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06万人和75.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8%。
三、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比2000年增加0.7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2.1万人,占24.4%;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72.3万人,占2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77万人,占32.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12.2万人,占14.3%。
与2000年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程度加深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7万人,占10.2%;15-64岁的人口为1215万人,占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10.8%。
与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778.7万人,占50.6%;女性为759.3万人,占49.4%。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
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3。
六、家庭户规模缩小
全市共有家庭户524.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422.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人;集体户人口为115.2万人。
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2人。
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人,农村为2.9人。
七、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286.1万人,占8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51.9万人,占16.4%。
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
八、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市常住人口增长
2005年底,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为71.8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3万人,增长22.1%,高于同期常住人口的增幅。
各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4.3%上升到2005年的4.7%,提高0.4个百分点。
北京总人口和人口密度的变化
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户籍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突出,给户籍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本文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北京市人户分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28.6万人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有本市常住户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在本市其他乡镇街道居住的人口,即户口登记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的人口。
从分离的空间范围看,人户分离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本区县内的人户分离,即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分别在同一个区县的不同乡镇街道。
二是跨区县的人户分离,即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分别在本市的不同区县。
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5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180.7万人。
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228.6万人,占19.4%,表明北京市近五分之一的户籍人口处于人户分离状态。
人户分离人口中,52.3%的人口属于本区县内的人户分离,47.7%的人口属于跨区县的人户分离。
与2000年相比,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10.1万人,年均增长0.9%,低于户籍人口1.3%的年均增长速度;人户分离人口在户籍人口中的比重略有降低,下降了0.3个百分点。
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人户分离现象得到了一定控制。
人户分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居民因拆迁、搬家、婚姻嫁娶等原因搬入新址,但不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二是居民有多处住房,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三是居民由于工作、学习、投亲靠友等原因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四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如新建小区地址不详、户口冻结、户口迁移手续不全等,不能办理户口迁移。
二、人户分离人口主要集中在近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