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运动与身体变化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运动与身 体变化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2)能够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提高运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关注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1. 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2.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关注身体健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比赛的过程,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速度、时间下的路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路程的变化;(3)引导学生总结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得出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3. 解决实际问题(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每天跑步30分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求小明每天跑步的路程;(2)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出汗等;(2)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短跑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对身体的影响;(3)引导学生总结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以及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 运动与身体变化》培优课教案_2

苏教版第七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教材分析“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一次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
教材从多个角度进行安排,不仅引导学生研究时间长短不同的同种运动会使身体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组织学生探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在“引申反思”部分让学生向体育老师调查怎样根据学生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测量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想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运动对脉搏的影响,教学时我主要想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测运动前后的脉搏变化,收集数据,用所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然后让学生用另外一种运动方式收集数据,感受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本课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活动中要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用一个小组或几个小组学生的平均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来说明运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用某一个学生的一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来说明情况更合理,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具有初步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能力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难点: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而清晰地表述身体活动与运动的关系;2.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计算运动过程中的速度;3.能够了解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运动带来的影响。
教学内容1.身体、活动与运动的相关概念2.运动物体的速度计算3.身体变化对运动的影响教学重点1.运动物体的速度计算2.身体变化对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身体变化对运动的影响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概念1.安排学生坐在课桌前;2.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运动吗?你们知道身体在运动中会有哪些变化吗?”步骤二、学生自学1.学生自行查阅《运动与身体变化》相关内容;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并自行构思“运动物体的速度计算”相关问题。
步骤三、教师总结1.对步骤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做相关解答;2.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计算”的相关规律,并提供练习题。
步骤四、学生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检查;2.学生交流练习中的难点并互相帮助。
步骤五、教师引导1.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整理讲解笔记;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身体变化对运动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实验数据及操作指导。
步骤六、学生实践1.学生参与身体变化实验;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七、教师总结1.教师总结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发现;2.教师总结本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解答“运动物体的速度计算”问题;2.学生了解身体变化对运动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实验;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交有所提高。
教学资源1.《运动与身体变化》相关教材;2.速度计算练习题、身体变化实验材料。
总结以上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做出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
同时,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
运动与身体变化(课后练)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脉搏跳动次数的
记录:(单位:次)
姓名 王丽 张航 方芳 李晓雨 平均数
短跑前 76 73 72 75
短跑后 132 137 133 130
长跑后 156 150 158 152
(1)在表内填上平均数。
姓名 王丽 张航 方芳 李晓雨 平均数
72+72+75=219(次) 219÷3=73(次)
3.四年级举行跳绳比赛。(单位:下)
四(1)班代表队
张超 王红 李丽 赵海 王东 97 110 99 124 130
四(2)班代表队
刘迎 125
张静 104
孙青 98
周鸣 116
李兰 87
各班平均每人跳多少下?哪个班的成绩好?
(97+110+99+124+130)÷5=112(下) (125+104+98+116+87)÷5=106(下) 112>106 四(1)班的成绩好。
4. 4名同学参加一次短跑比赛的成绩如下表。
姓名 小红 小华 小明 小强 成绩/秒 18 14 16 12
(1)4人中谁的短跑成绩最好?为什么?
4人中小强的短跑成绩最好,因为小强用时最短。
(2)平均每名同学的比赛成绩是多少秒?
(18+14+16+12)÷4=15(秒)
5.小明和4名同学一起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分别是75次、67次、72次、70次和76次。他们 平均每人每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其中每分钟 脉搏次数超过这个平均数的有多少人?
短跑前 76 73 72 75
74
短跑后 132 137 133 13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身体变化》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在运动中身体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是,学生对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运动与身体变化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运动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身体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运动员比赛的短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变化,引发学生对运动与身体变化关系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
3.实例分析:展示一系列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体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和解释身体变化现象。
5.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6.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与身体变化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运动对身体变化这一主题,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验证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运动对身体的变化。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分析数据。
3.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运动器材(如跳绳、跑步机等),数据记录表,计时器。
2.学具:学生自带的运动器材,数据记录表,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运动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运动器材,并提出观察和实验的要求。
例如:“今天我们要观察运动对身体的变化,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材,进行观察和实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运动观察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例如:“请大家开始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记录身体的变化,如心跳、出汗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小组内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分析数据。
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运动和身体变化的关系,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2.掌握使用图表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运动的好处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运动和身体变化的关系,掌握使用图表进行比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做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团队合作中。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关系•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图表的比较2.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下几种:•单项讲授:介绍运动对身体的好处,让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
•图表分析: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运动和身体变化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全课讨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合作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育锻炼经验,了解同学们的锻炼方式和频率,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2.知识讲解介绍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比如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健康、更强壮、有更好的心理素质等,让学生理解运动的重要性。
3.图表分析使用图表展示徒步、骑车、游泳、跑步等运动方式对人体的好处,然后让学生分析每种运动方式的好处和对身体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
4.团队合作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制作一个图表,记录下自己小组内每个人每周锻炼的时间和方式,然后将数据汇总,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小组内的锻炼情况。
5.小结和总结通过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身体和锻炼状况的关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运动和身体变化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小组内完成自己的团队图表,记录自己小组内每个人每周锻炼的时间和方式。
•分享自己的体育锻炼经验并鼓励身边同学一起加入到运动中。
六、板书设计运动方式好处徒步改善心血管系统骑车增强肌肉耐力游泳增强呼吸和心肺功能跑步增强心肺功能。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教案第6课

听到立定的“定”后左脚原地踏一步,右脚迅速向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
复习《七彩阳光》预备节
二、《七彩阳光》第一节:伸展运动(8拍×8)
一八拍:1-2左腿前点地,同时两臂前平举,掌心相对。3-4还原成直立。5-6下蹲,左臂经体侧成侧平举,掌心向下,右臂经体侧成上举。7-8还原成直立。
二八拍:同一八拍方向相反。
三八拍:1-2双脚提锺立,同时两臂经体侧成上举。3-4下蹲,两臂经体侧至体前交叉,左臂在前,头稍低。5-6左腿向左一步成开立,同时两臂经体侧成侧上举头稍抬。
四八拍:同三八拍方向相反。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方法与要领,学生仔细看,可模仿做
2、教师口令,学生先集体练习再分组练习
3、学生自喊自踏,你喊我踏,教师巡回,纠正错误
5、集体整体练习2次
6、学生自由练习,要求边口令边练习
7、优秀学生展示,教师点评(选出学生成为下次领操员)
四列横队
↓
小组为单位
↓
横队纵队变化
原地踏步最易出现脚动作与口令不一致,需采用辅助练习,预备时,左脚提踵站立,右臂前下举,左臂左后下举,听到“走”左脚提起,“1”左脚落地
四列横队
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
2、学生了解本课学习情况
放松队形
♀♀♀♀♀♀♀
♀♀♀♀♀♀♀
♀♀♀♀♀♀♀
♀♀♀♀♀♀♀
★
3
了解上课情况
恢复身心
场地器材:
课后小结:
分组练习
↓
自由练习在指定场地内
易错:1、上举和侧上举易搞错,2、两臂腹前交叉,屈膝半蹲动作容易出现弯腰弓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
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2)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五、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