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诗歌赏析
论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论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梅尧臣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以平淡著称。
梅尧臣的诗作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人物、自然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梅尧臣的平淡风格,既是他文学创作的特点,也是他个人生活中的态度。
他深信“天下事物本无美丑,美丑皆人意”,主张“平淡天然,超脱于世俗之外”。
因此,他在创作中追求朴实无华、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力图把诗歌还原为生活的本真面貌。
梅尧臣的平淡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语言上,也表现在他的诗歌主题和表达方式上。
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以及自然界的美妙和景色。
他通过平淡的叙述方式,呈现出平凡生活中的真实和内涵,使读者在平静中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梅尧臣的平淡风格不仅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为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同时,他的平淡风格也启示人们,不要被世俗的表象所迷惑,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实和有意义的存在。
- 1 -。
满目秋景与情惬 ——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

满目秋景与情惬——梅尧臣《鲁山山行》赏析
解析:
《鲁山山行》是梅尧臣的一首著名民间诗作,描写了鲁山秋景的美丽景象。
诗中“满目秋景与情惬”指的是诗人在赏析鲁山秋景时,感受到萧瑟的秋色,以及因此而感到的情怀。
诗中先描写了淡红的晚霞、碧绿的茶林,接着再描写秋光拂面,明月皎洁,鹊桥联梁,云彩斜掩,结构十分工整。
最后对山中的风、花、月、影予以高度的赞美,展示了秋天的重要意义。
此外,诗人还对自然的景观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隐含着对秋天的美好记忆,也富含着对秋天的浪漫情怀。
诗中描述出的秋景洋溢着激情,抒发着诗人所怀有的深厚的怀旧情怀,也凸显出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在诗歌中,诗人以充满力量与热情的语言,使人们心生无限赞叹,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秋景与情怀的热爱。
最终,诗人的思想也可以从《鲁山山行》中体现出来,他以一种极具诗意的方式,抒发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强调拥抱自然,从而收获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诗人还在诗歌中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祝福,希望它永远安居永恒,希望它的美景能持续惠及子孙。
由此可见,在《鲁山山行》中,梅尧臣不仅抒发出自己对秋景与情怀的热爱,更是深情致意地为自己的故乡赋予了一种自然、和谐、平和的气息。
此外,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把情怀和秋景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芬芳,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情怀。
由此可见,梅尧臣不仅展现了一幅精致绝美的景色,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挚爱、对生活的热情,更无私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达给读者,从中体会到满满的情深爱意。
因此,《鲁山山行》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怀的民间诗作,更是梅尧臣对家乡的真挚祝福,也是对家乡漫长历史的敬畏之情。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色梅尧臣,这个名字在古代诗人当中算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存在,虽然他没像杜甫、李白那样风头无二,可他的诗歌里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清新与雅致。
如果说唐诗那种豪放、奔放的风格是直接从天上砸下来的一颗大星,那么梅尧臣的诗就像是清晨的露珠,静静地、悄悄地,给你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清凉。
他的诗歌特色,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简”。
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表达上,梅尧臣都像一个含蓄的文人,不想直接冲上前去拍你肩膀,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你慢慢感受到他心底的那份情感。
看他的诗,感觉就像喝了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之后才发现,原来这茶里藏着一些让人陶醉的东西。
梅尧臣的诗歌语言简洁却不失深刻,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日常的手册,里面写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小事,但偏偏这种小事让人心生共鸣。
你看他写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不是有点那种“心有千千结”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辞,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他只是把一份生活中常见的苦闷直接摊开,让你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
每个人都有过愁苦,谁能没几根白发呢?看似简单的词语,细细一品,却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心里的某个门。
说到梅尧臣的诗歌,不能不提他的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并不像一股洪水猛兽直扑过来,而是细水长流、温润如玉的。
你会发现,他笔下的“愁”并非咆哮,而是低声细语,带着一丝自省与内敛。
他常常把自己的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仿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的某种契约。
记得他有首诗提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个场景吧,给人一种“一个人静静地在竹林里坐着,偶尔用琴声表达心中的想法,悠长的啸声伴随着竹叶的沙沙声”这样的画面感。
很有意思,不是那些张扬的“豪情”,反而是一种宁静中透着不平凡的气息。
梅尧臣的诗有时也带有一丝幽默感,虽说他并不直接用幽默去表达情感,但他那种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方式让你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比如有的诗中,他会用一些轻松的口气来描述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梅尧臣的诗学观

梅尧臣的诗学观
梅尧臣是一位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学观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
首先,梅尧臣强调诗歌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即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
他以自己的诗歌作品为例,通过对自然、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梅尧臣的诗歌不仅关注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更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出发,对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其次,梅尧臣主张诗歌要有思想深度。
他认为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的层面,更要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他的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艺术的同时,能够启迪智慧、感悟人生。
同时,梅尧臣也提倡自然、朴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琢和华而不实的文风。
他认为诗歌要表达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形式和韵律,语言要简练、朴素、自然。
在实践中,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景象、情感和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梅尧臣的诗学观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宋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因此,研究梅尧臣的诗学观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艺术
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梅尧臣《田家语》古诗鉴赏

梅尧臣《田家语》古诗鉴赏梅尧臣《田家语》古诗鉴赏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唯存跛无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梅尧臣这首五言古诗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为了防御西夏,匆匆忙忙地下诏征集乡兵,加强戒备。
而官吏们借此胡作非为,致使人民未遭外患,先遇内殃,上下愁怨,情景凄惨。
满含同情纪录了田家的语言,是继杜甫、元结、白居易等诗人之后产生的深刻地揭示民生疾苦的诗篇。
开头四句是说,谁讲田家快乐呢?春天的租税,到秋天还未能交足。
地保、里长敲打我家的门,正没早没晚地催迫交税呢!这四句写租税的繁重,田家感叹春税到秋都未能交完,而催促又急,痛苦可知。
次四句写在水灾、蝗灾的侵袭下,秋收难有指望。
盛夏五、六月,内涝成灾,白水比住房还高,豆类、谷类都受到严重的灾害。
此时在河南襄城县做县令,这里靠近许昌,地临汝河。
河水涨时,河岸里面即就形成内涝;河中之水常常高过堤岸下的人家居屋。
这四句写灾祸频仍,因而田家处境更加悲惨。
接着"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是诉说除了租税剥夺和天灾威胁之外,兵役又带来严重的灾难。
就在这年(仁宗康定元年)夏天,西夏攻宋,朝廷增置河北、河东、京东西诸路弓手,襄城地处京西路,前月诏书下来登记人口,三丁抽一壮丁("三丁籍一壮',即指三丁抽一。
),强迫人民操持弓箭。
现时州里又下了公文,严紧地催迫,老吏拿着鞭子和敲扑,到乡下来搜索,连老年和幼年,也都在抽兵之列。
幸免于役的,只有跛子和瞎子。
这八句写官吏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抽丁太滥,造成田家都无壮丁在室,情况备加凄惨。
下面"田闾敢怨嗟'以后八句,写在兵役、租税、水灾等灾难的煎逼下,田家生活艰难,欲诉无门,走投无路。
梅尧臣《鸡冠花》赏析

梅尧臣《鸡冠花》赏析
梅尧臣(1723-1798)是中国清朝末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被
称为“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书画、文章以及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典范。
其中,他的作品《鸡冠花》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崇拜,被认为是梅尧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鸡冠花》非常简短,仅包含三尊字,但有着深远的文学意义。
一方面,它表达了自然界的永恒与流变,突出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珍贵以及它的宝贵无价。
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一种反对现实环境的态度。
“鸡冠花”被认为是反映宫廷文化大跳蚤的一个象征。
它暗示
着梅尧臣对当时的政治环境的不满和不满,也暗示了他的理想和希望,表明他渴望改变宫廷腐败,追求民主化发展的不懈努力。
梅尧臣的《鸡冠花》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还体现了他对政治改革的迫切希望。
也许正是这种理想和希望,使他的作品深受世人的推崇,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令人心生感慨和共鸣。
也许正是梅尧臣的重视文学思想表达,使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鸡冠花》仅三字,但其中的深刻含义,在梅尧臣的文章中
有很强的表达力量。
他将文学情感与真情实感结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有灵魂的精神内涵,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梅尧臣的作品《鸡冠花》虽然只有三尊字,但其内涵和智慧非凡,深深打动了世人。
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
不满和痛苦,也体现了他对政治改革的迫切希望。
也可以说,梅尧臣的《鸡冠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维护民主改革的象征。
梅尧臣《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梅尧臣《小村》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小村梅尧臣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②版籍③论④。
[注]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①仁宗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
②王民:臣民。
③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④论:看待。
[1]棘篱:用荆棘编的篱笆。
漫:轻易地,此处指草率地。
此联意为淮水泛滥之后,形成许多小州。
州上小村中人家的篱笆墙已破败了,草草地留个门,景象萧条。
[2]王民:臣民。
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3]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1)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3分)(2)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常为后世赏读者称道,试作赏析。
(4分)(3)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
末句婉而多风。
”请作具体分析(3分)【参考答案】:(1)水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生活十分艰难。
评分建议:共3分。
答对1层给2分,答对2层给3分。
仅对诗句加以解说而未加概括的不给分。
(2)“寒”,生动地描摹了鸡子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明深秋这一季节;“啮”,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
评分建议:共4分。
生动描摹形象,1分;巧妙点明季节,1分;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写出内容,1分。
比拟,也可写成“拟人”。
(3)该诗看似无只言片语表示指责之意,实则婉转地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对小村贫苦百姓深深的同情。
评分建议:共3分。
看似未指责、谴责做法、寄予同情三层意思,各1分。
【问题】1.诗歌前二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言外之意是什么?(6分)2.诗歌尾联抒情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前两联描绘小村破败萧条、凄凉的情景:乱散棘篱做门,受冻的鸡得食呼唤同伴,老人无衣抱孙互暖。
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1)好为新奇,力避陈熟。
梅尧臣多数诗歌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
他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
(2)平淡其表,深邃某里。
朱自清《宋五家诗秒》曾说:“平淡有二:韩诗云:‘艰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梅平淡是此种。
朱子渭:“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此又是一种。
梅尧臣《读邵不凝学士试卷》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可见他个人也极推许平淡。
梅诗的‚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著花之美。
梅诗的平淡具备如下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梅尧臣的诗歌题材极为广泛,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苫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陶者》属于第一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歌特点
• 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 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 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 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 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 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 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 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 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 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 《四部丛刊》本。
总之
• 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 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 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 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 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 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 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 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 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 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
1、体裁的平淡化 含义:所谓“平淡”,通常理解为梅诗中 所体现的自然淡远意趣,其中又包含语 辞的不事雕琢与情感的平和宁静这两重 要素,而后者可能更为传统文人所看重。
• 对于梅尧臣来说,生活中的主要困扰仍 是仕途挫折而非生活困境,须知当年梅 尧臣正因父亲去世而守制在家,经济状 况已不如平时,然而在这种情境之下, 政治上的失意仍是第一位的,生活上并 没有感到太大问题。所谓平淡诗风,平 和的心理占有相当比重,稳定的生活则 在事实上构成了平和心理的保障。需要 注意的是,梅尧臣的平淡诗风到晚年更 趋明显,而其对应的经济状况是晚景胜 于早岁,儿女婚嫁及父母终老之事俱毕, 生活较为宽裕,诗风与经济状况之间的 联系不可不察。
颔联
• 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 “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 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 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 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 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 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 诗人优雅心情,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二)、日常化
• 2、体裁的日常化 • (1)仕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提供 稳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并非没有弊端, 而最为突出的负面影响便是对生活环 境的约束,以及由此而来对诗歌题材 的限定。
• (2)A所经历之地曾多次往来,缺乏惊喜; • B所历各地彼此邻近,自然面貌差别不大, 且所经路途为交通要道,设施完备,开发 充分,更难给旅行者以经验之外的新鲜刺 激; • C旅行目的明确,家属亦往往随行,心态因 之稳定,不至于产生前途未卜的恐慌或形 单影只的孤独等情感波动。
颈联
• 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 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 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 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 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 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 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尾联
• 紧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 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 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 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辩证看待
• 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 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 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 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他对开辟宋诗的道 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 老自有余态。”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 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 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 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 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 望,起极大的影响。”这些评论都很有见地。
•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期间,县署外有圆破旧的 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 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 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 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 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 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 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 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三、诗作特色
1、农村题材
• 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 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 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 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 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 《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 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 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 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 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 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 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 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 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 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 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 “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 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
3、憎恨守旧
• 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 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 腐朽势力的憎恨。
4.描写山水
• 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 《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 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 的哲理。
•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 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 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 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 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 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 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 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 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 有遇到圣君。
梅 尧 臣
一:人物生平
• 梅尧臣:中国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 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 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 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 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 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 《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 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 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 苦。
•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 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 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 《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浮艳空洞的诗风, 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 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著名的 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 惟造平淡难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 致的
• 梅尧臣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 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 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 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 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 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三、诗风
(一)平淡化
鲁山山行
• • • •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题材:五言律诗
首联
•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开 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一个 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第二 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 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 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 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 野风光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