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行为分析的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通过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作为典型的老旧住区,其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缺乏绿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更新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空间行为分析方法,通过对东高地生活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调查: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空间布局、设施状况及绿化情况。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度、需求及改进意见。

3. 行为观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四、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及问题通过空间行为分析,发现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以下问题:1. 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空间过于拥挤,部分区域则空置无人问津。

2. 设施陈旧:公共设施老化、破损严重,缺乏维修和更新。

3. 缺乏绿化:绿化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4. 缺乏特色: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针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更新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使空间分布更加均衡。

2. 更新设施:对老化的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萌芽
• 工业革命与 快速城市化 • 法德城市思 想源流
创立
• 快速城市化 • 芝加哥学派 • 欧洲城市社 会学
转型
创新
后现代
• 后现代城市 社会 • 流动空间与 信息社会
• 大都市区发展 • 城市危机与 • 文化生态学
社会运动
• 社会地区研究 • 行为主义 • 因子生态分析 • 时间地理学
• 结构主义 • 人本主义
Lanzho u
Beijin g
Hiroshi ma
Empirical studies
My personal academic path and the timegeography development in China
My time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0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Chai,1997,19 98
Beijing,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 23(4):492-505.
• Donggen Wang, Fei Li, Yanwei Chai.Activity Spaces and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 in Beijing.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以生产空间为导向”→“以生活空间为导向” 深度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基于居民生活需求关注居民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科学地认知城镇化进程中居民面临的生活空间问题
分析各城镇化阶段下、不同城市空间中的居民行为模式与
可达性差异所反映出的城市问题与社会分异
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根据居民的空间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更新改造,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他类似住区的改造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东高地生活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住区。

该区域居住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有限,且存在设施老旧、功能单一等问题。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空间行为分析是研究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规律,从而为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在东高地生活区,我们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使用情况、活动类型、活动时间等数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居民的空间行为特点及需求。

四、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根据空间行为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1. 增加绿化空间:在住区内增加绿地、小游园等绿化空间,提高居民的休闲环境质量。

2. 完善设施功能:根据居民需求,完善公共设施的功能,如增设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

3.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活动规律,优化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4. 提升空间品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如增加座椅、照明设施等。

五、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实践以东高地生活区的一处公共活动空间为例,我们根据空间行为分析结果,进行了更新改造。

通过增加绿化、完善设施、优化布局等措施,成功提升了该空间的品质和利用率。

居民对该空间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本文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进行了研究。

通过增加绿化、完善设施、优化布局等措施,成功提升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品质和利用率。

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数据可以被收集和分析,这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其中,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该研究方向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研究意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是理解城市内的人群行为和城市结构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属性、人口分布、交通流动等数据,我们可以揭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而传统的调查方法往往面临成本高、样本量小等问题。

而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研究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和量化城市内的社会空间分异,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城市居民的行为数据和社交数据。

通过采集城市居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轨迹,例如移动手机的位置、社交媒体的签到记录等,可以获得大规模的、具有时空属性的数据。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噪声,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去重、缺失值处理等步骤,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时空行为分析通过时空行为模式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城市居民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性、交通状况、社交圈子等,以揭示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模式。

4. 空间统计建模借助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可以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聚类分析等技术,揭示城市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差异等。

三、应用案例1. 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的移动轨迹和出行偏好,可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根据人口流动模式,优化交通线路规划;基于社交网络分析,改进公共交通站点的布局。

2. 社会政策制定利用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结果,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政策,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空前的城市规划需求和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异。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解决农民工迁移、就业和住房问题上。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积扩大,土地利用模式发生变化,农村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取代。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开始重视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其次,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由于其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些城市往往拥有更多的土地供城市建设和发展使用。

同时,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上也更加成熟,注重城市布局、交通规划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为滞后。

这些地区面临着资源有限、规划欠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挑战,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土地利用模式相对较为传统。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空间和产业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机会。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

此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还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及其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的应用时空间行为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时空维度上的活动行为模式及其规律性。

在城市化背景下,这一理论为城市生活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时空间行为研究主要包括居民活动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时间规律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活动特征,而空间分布规律则反映了居民在不同地域的居住、消费、通勤等行为的分布特征。

因此,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城市生活圈。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现状分析3.1 时间规律:北京作为大型都市,具有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

一天之中,人们在早上从周边区域向中心城市活动集中,傍晚则出现明显的反高峰回流。

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居民在时间规律上存在差异。

3.2 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及郊区,商业区则集中在中心城区及部分副中心区域。

此外,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北京市生活圈规划策略4.1 优化居住区布局:根据居民的通勤需求和居住偏好,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以实现职住平衡。

4.2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中心城区应承担更多的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同时减轻周边区域的压力。

4.3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4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时空间行为理论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布局与人们生活行为的紧密关系日益凸显。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深入探讨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研究,分析城市生活圈的构建,提出合理规划策略,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时空间行为与城市生活圈概念界定1. 时空间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分布、移动规律及行为模式。

2. 城市生活圈:以城市为中心,根据人们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划定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空间范围。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1. 日常活动时空间分布: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北京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分布,如通勤、购物、休闲等。

2. 移动规律与行为模式: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等,揭示其移动规律与行为模式。

四、北京市城市生活圈现状分析1. 现有生活圈层次与功能:根据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市现有生活圈的层次与功能,如中心城区生活圈、郊区生活圈等。

2. 存在问题与挑战:分析现有城市生活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根据居民出行规律,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2. 均衡资源配置:根据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实现资源均衡分配。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活圈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 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结合生态保护需求,规划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北京市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分析以某一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如何基于时空间行为进行城市生活圈规划。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规划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七、结论与展望1. 结论: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强调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的重要性。

指出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均衡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时空间行为研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工具,对于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出行模式以及空间分布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概述时空间行为理论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规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具有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对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等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为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1. 出行时间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其中通勤出行占据较大比重。

2. 出行距离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距离以中短距离为主,但长距离出行也占有一定比例。

3. 出行方式特征: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私家车、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也占据一定比例。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根据居民的出行时间、距离和方式,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2. 均衡资源配置:根据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如教育、医疗、商业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3. 构建多层次生活圈:根据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生活圈,包括居住圈、工作圈、休闲圈等,以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

4. 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捷性和舒适度,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五、北京市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以北京市某新区为例,通过时空间行为分析,发现该区域居民的出行以中短距离为主,且公共交通是主要出行方式。

因此,在该区域的规划中,重点优化了交通网络,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
关注个体的“人”及其移动性 行为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陡增 从大数据到城市生活空间:新的城市空间规划思路
移动服务
为微观个体的生活空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数据基础
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转向
自然社会与经济影响
城市区域 活动空间
休闲空间
工作空间 居住空间
购物空间
城市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
城市土地利用
同仁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前海北沿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望京花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回龙观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方舟苑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当代城市家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北京郊区的生活空间
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
(申悦,2013;许晓霞,颜亚宁,2010)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识别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识别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研究
郊区商品房居民的通勤空间
政策性住房居住区居民的通勤空间
北京城市购物行为空间
内城居民的购物空间
交道口社区
郊区居民的购物空间
同仁园社区
前海北沿社区
三里河社区
望京花园社区
方舟苑社区
回龙观社区
当代城市家园社区
北京城市休闲行为空间
内城居民的休闲空间
交道口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郊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三里河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神经网络分析 出处:Schönfelder & Samaga, 2003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申悦,2014)
一日置信椭圆叠加
一日最小凸多边形叠加
1公里缓冲区
核密度分析法
七日置信椭圆
七日最小凸多边形
3公里缓冲区
不 同 尺 度 的 城 市 生 活 空 间 研 究
城市生活空间的不同理解
日本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兰州城市生活圈
(半径1.5km的圈代表了低级生活圈的范围 半径4km的范围代表了高级生活圈的范围)
资料来源:柴彦威,1996.
袁家冬教授的日常生活圈划分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
城市居民各种日常活动、如居住、就业 、教育、购物、医疗、游憩、通勤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是一 个城市的实质性城市化地域
日常生活圈的三圈层结构 :
基本生活圈:指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教育、医疗、购物等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行为范围,用步行或自行车 辅助就能到达的距离范围,一般这个范围在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
基础生活圈:指满足城市居民就业、游憩、对外交通等需要的行为范围,通常需要乘公交车、地铁等才 能到达的距离范围,一般这个范围涉及到城市外围的城乡接合部。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近郊区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远郊区
问题与展望
研究层面
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解读 从行为空间到社会空间 家庭联合行为
规划层面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生活圈规划--城市社会规划 社区生活圈规划—城市社区规划
数据与方法层面
手机数据的时空密度 网络签到数据与虚拟行为空间
划定 1994年台湾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 根据居民活动频次划分为20个生活圈。
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 35个生活圈
(辛晚教.台澎金马文化1生9活94圈年及台文湾化展国演土设综施规合划开[J发].城计市发划展研究,1995)
北京城市通勤行为空间
内城老旧居住区居民的通勤空间
单位居住区居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勤空间
机会生活圈:以满足城市居民不经常的某种需要为主而形成的行为范围,基本生活圈的交通方式主要由 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组成,公共交通则由公交专线、轻轨等构成,一般这个范围涉及到城市的近郊地区。
(袁家冬,2005)
王德教授等的仙桃市域生活圈划分
(朱查松,王德等,2010)
台湾的生活圈规划
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 • 以一日至一周生活活动的中心为地方中心 • 共计规划35个生活圈 • 对每一城市每日、每周、每季与每年的服务范围做了
城市研究
• 基于汇总方法与“千人指标”,缺少对微观个体的关注 • 偏重实体空间,轻视行为空间、生活空间
城市规划
• 城市层面:偏重生产空间,轻视生活空间;偏重空间规划,轻视时间规划 • 社区层面:偏重设施规划,轻视社区生活规划
城市管理
• 缺少动态性 • 缺少直接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
信息化的机遇:大数据+移动服务
生活圈的相关概念 资料来源:田边健一、渡边良雄,1985.
岩手县的日常生活圈划分
三鹰市日常生活圈研究
日本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 1965年—从广域生活圈到 城市日常生活圈
• 1969年--广域市町村圈:一日生活圈 • 1972年--生活圈三层次:居住区
定住区 定居圈 • 1985年--东京生活圈:“一极集中” “多心多核” • 1999年--东京都外围生活圈
内容 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转向 城市生活空间的概念与测度 城市生活空间与生活圈的研究及其规划实践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问题与展望
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的新背景
人本化
社会转型:重视社会建设、关注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紧凑、完整、便捷
信息化
• 以居住地为中心 • 活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 • 空间特征长期稳定 • 多尺度,圈层化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多边形 出处:Fan and Khattak, 2007
标准椭圆 出处:Newsome and Walcott et al. , 1998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密度差值 出处:Schönfelder & Samaga, 2003
东京生活圈的结构调整方案 资料来源:日本的国土开发计划
韩国的城市生活空间规划
韩国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首尔城市生活圈规划
木洞新区生活圈规划:
20 个小生活圈(组团、服务半径200~300m) 10 个中生活圈(小区、人口1~2 万、小学 和邻里中心服务半径400~800m、邻里) 3 个大生活圈(居住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日常活动
中 心 城 区
基础生活圈
理想模式
近 郊 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就业活动
中 心 城 区
通勤生活圈
理想模式
近 郊 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购物休闲活动
中 心 城 区
近 郊 区
扩展生活圈
理想模式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中心城区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 中国·广州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 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 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chyw@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2012BAJ05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基金项目: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研究(41228001)。
ICT使用、移动性增加 大数据与个人行为:实时、交互、行为关联
1978—2010年: 中国经济转型 2010—2050年: 中国社会转型
城市规划转型
生产空间导向→生活空间导向 关注宏观发展→关注社区建设 将居民视为均质整体→关注群体间差异性,从居民需求出发
传统城市研究与规划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空间
城市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论框架
个人属性因素 显示偏好调查
空间行为
假设偏好调查 理想的行为空间
偏好 (preference) 制约 (constrain)
需求(demand) 引导(supply)
社会经济等因素 经济、制度
城市空间 建构、规划
理想的城市空间
城市生活空间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