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毒、亚急毒名词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应激:是个体对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反应,且此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完全解脱应激就总味道着死亡。

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或排气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Vt)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的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作口腔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喉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天,最短仅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症状轻微是是其临床特点。

急性器官_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的器官-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呼吸系统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1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颗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在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出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肺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食品毒理学复习提纲

食品毒理学复习提纲

食品毒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剂量(较小剂量)的某一物质,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机体以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与内源性靶分子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结构功能的物质。

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或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以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急性毒性: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 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是死亡效应。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中药新药申报药理毒理的案例分析-程鲁榕

中药新药申报药理毒理的案例分析-程鲁榕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实例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 简单改剂
颗粒剂改为咀嚼片- 减免临床的申请 受理日期:2005年7月6日 根据国食药监注[2005] 238号文“关于实施《药品注 册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三(二)” 发布日期:2005年6月23日:“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 除靶向制剂、缓释、控释制剂等特殊剂型的其他简单 改变剂型的申请以及增加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应当 由具有相应生产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提出”。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主要药效研究
确定药效试验方案 明确试验选择依据
体内模型 体外试验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主要药效研究
化学药品: - 多数有针对性 中药: - 多数作用广泛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主要药效--体内药效
试验模型
- 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模型 如自发/公认的动物模型
- 主/次药效(中药):主治(病或证) 参考功能
皮肤、粘膜、肌肉等)刺激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 的特殊安全性试验研究和文献资料 • 复方制剂中多种成份药效、毒性、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的试 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依赖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药学研究工艺基本确定
先行
药代 比较 根据需要
药效比较 毒性比较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委托研究 各试验环环相扣
专业沟通 信息共享 定期交流 整体衔接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保密?
委托研究 试验必备信息 结构类型/组分
拟定的适应证
药效研究资料
主要毒性反应
新药申报药理毒理案例分析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10.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23206004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答案

23206004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答案

23206004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1. D2. E3. B4. C5. C6. E7. B8. C9. C10. B11. B12. D13. C14. E15. B16. D17. C18. E19. B20. D21. C22. B23. B24. C25. C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23题)1. 较毒而又常用的药品称为限制品。

2. 人工合成药是应用分解、结合、取代、合成等化学方法制成的药物。

3. 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4. 浸润麻醉是将稀浓度的药液注射于要进行手术部位的皮下、肌肉、浆膜等深部组织中,以浸润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或末梢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产生麻醉。

5. 局部麻醉药是用于局部,能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引起机体特定区域暂时丧失感觉,消除疼痛的药物。

6. 是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脑干的某些机能,可引起嗜眠,即使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7. 是把数种非吸入性麻药一并使用,减少每种药的使用剂量,增强作用,降低毒性。

8. 是指加强心肌收缩力,缩短心脏收缩期,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衰竭心脏的工作效率的作用9. 凡能防止或延缓血液凝固的药物叫抗凝血药(抗凝剂)10. 抗酸药是一类弱碱性无机化合物,能缓冲或中和胃内容物的酸度。

11. 凡能制止细菌或酶的活动,阻止胃肠内容物发酵,使其不能产生过量气体的药物都可称为制酵药。

12. 镇咳药是指能抑制咳嗽中枢,或抑制咳嗽反射弧中其他环节,从而能减轻或制止咳嗽的药物。

13. 脱水药是指能消除组织水肿的药物,由于此类药物多为低分子量物质,多数在体内不被代谢,能增加血浆和小管液的渗透压,增加尿量,故又称为渗透性利尿药。

14. 子宫收缩药是一类能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可用于催产、引产、产后止血或子宫复原。

15.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退高热、减轻局部钝痛,大多数还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食品毒理学总结(山农大,全)

食品毒理学总结(山农大,全)

名词解释:1.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中毒: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疾病状态。

3.毒性: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失的能力。

4.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作用。

5.毒作用:是化学作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又称毒性作用。

6.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外源化合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7.(1)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变化,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的代偿能力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感性也不改变。

8.靶器官: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9.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10.吸收:指外源化合物从机体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11.分布:指外源化合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

12.肝脏的首过效应: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合物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合物的功能,未被代谢的原型和代谢产物离开肝脏随体循环分布到全身,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角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

14.胎盘屏障:由分割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的一层或几层细胞构成。

15.结合反应(二相反应):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因发生的生物结合反应。

16.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与机体发生多次接触,将反复进入机体,而且当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派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这种现象称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环境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3生物圈: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4.环境污染: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5.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6.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7.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8.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10.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11.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12.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13.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14.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15.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二、填空题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 ___和___ ___。

化工安全与环保试题附答案解析

化工安全与环保试题附答案解析

化工安全与环保试题附答案解析一、名词解释(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本题15分,每题3分)1、劳动保护:2、安全管理:3、危险化学品:4、化学爆炸:5、化学灼伤: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本题15分,每题3分) 1、燃烧的三个要素:、、。

2、职业中毒的类型、、。

3、化工企业的噪声种类:、、、、。

4、辐射的种类和。

5、从事化学工业工作的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方针政策。

6、化工污染物的种类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和;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和,简称“三废”。

7、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按照功能可分成三类:、、。

8、按照腐蚀反应的机理腐蚀分为和两类。

9、和是化工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化工生产的保障,是化工生产的保障。

10、化工设备检修可分为与。

11、当化学物质接触人体组织时,应迅速脱去衣服,立即使用冲洗创面。

三、选择题(1-10单选每题1分;11-20多选每题2分;工30分)1、化工污染不包括()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信息污染D大气污染2、为消除静电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保护接零B 绝缘C 接地放电3、下列()不是压力容器的安全泄压装置。

A、安全阀B、爆破片C、易熔塞D、防爆帽4、下列压力容器不属于分离容器的是()A、过滤器B、干燥塔C、汽提塔D、蒸发器5、人耳能听到的声频范围一般在()之间。

A 2~2×103 Hz B 20~20×103 Hz C 20~20×103 HzD 0~2×105 Hz6、氢氰酸的主要危害在于其()。

A.燃烧爆炸危险B.毒性C.放射性 D.腐蚀性7、在不同场所中,各种携带型电气工具要选择不同的使用电压,因此在无高度触电危险的场所,不应超过()A 220VB 65VC 36VD 12VE 6V8、工作压力为5MPa的压力容器属于()。

A 高压容器B 中压容器C 低压容器D 安全监察范围之外9、大部分的触电死亡事故是( )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编辑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

2概述及染毒方法编辑
一、概念和试验目的
(一) 急性毒性概念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
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
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
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
(一) 实验动物选择
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1.物种选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目前实际应用中以大鼠和小鼠为主,尤以
大鼠使用很多。

需指出大鼠并非对外来化合物都最敏丅感。

家兔常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皮肤毒性,包括对粘膜的刺激。

猫、狗也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但因价贵不易于大量使用。

猪为杂食动物,对一些化合物的生物效应表现与人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皮肤结构与人较近似。

但因体大、价贵,不便大量使用。

归纳起来,在进行化合物急性毒性研究中,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是:尽量选择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且价格较低的动物。

为了有利于预测化合物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两
种以上的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啮齿类,一种为非啮齿类,分别求出其急性毒性参数。

一般研究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需雌雄两性动物同时分别进行,每个剂量组两性动物数相等。

急性毒性使用小鼠体重以18~25g、大鼠180~240g、豚鼠200~250g、家兔2~2.5kg、猫1.5~2.0kg左右为宜。

(二) 实验动物喂养环境
实验动物喂养室室温应控制在22±3℃,家兔可控制在20±3℃,相对湿度30%~73%,无对流风。

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不影响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需单笼饲养。

饲养室采用人工昼夜为好,早6点至晚6点进行12小时光照,其余12小时黑暗,一般食用常规试验室饲料,自由饮水。

(三) 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1.经口(胃肠道)接触目的是研究外来化合物能否经胃肠道吸收及求出经口接触的致死剂量(LD50)等。

由于外来化合物可以污染饮水及食物,因此,此种染毒方式在卫生毒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 灌胃是将液态受试化合物或固态、气态化合物溶于某种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在每一试验系列中,同物种实验动物灌胃体积最好一致,即以单位体重计算所给予的毫升数应一致,即ml/kg或ml/g计。

这是因为成年实验动物的胃容量与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按单位体重计算灌胃液的体积,受试化合物的吸收速度相对较为稳定。

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2~1.0ml/只或0.1~0.5ml/10g体重较合适,大鼠一次灌胃体积不超过5ml/只(通常用0.5~1.0ml/100g体重),家兔不超过10ml/2kg体重,狗不超过50ml/10kg体重。

亚急性毒作用 - 正文
环境污染物在人或动物生命的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内,每日或反复多次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又称亚慢性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亚急性毒作用,主要是通过亚急性动物毒性试验来确定的。

试验的目的是在急性毒性试验(见急性毒作用)的基础上,确定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并对受试物的最大无作用量和中毒阈剂量作出初步估计,同时了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和作用的靶器官。

进入机体各器官的环境污染物在靶器官中的蓄积量将首先达到引起损害的剂量或浓度。

亚急性毒性试验可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亚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期限,如用啮齿类动物一般为3个月,狗为1年。

但对某受试物若只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而不再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则持续时间应稍长。

啮齿类动物可延长到 6个月。

若在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后还要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则可适当缩短。

对实验动物的要求和观察的指标,都与慢性毒性试验相类似。

亚急性毒性试验所用剂量较大(一般为半数致死量的1/10至1/80),动物年龄较轻,故病理变化比较迅速和明显。

这些特点使亚急性毒性试验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C.S.韦尔等人曾测定33种化合物(包括杀虫剂、添加剂和稳定剂等)对大鼠和狗的毒作用,观察它们对血液、病理解剖和生化等方面作用的36项指
标,求得无作用剂量,发现大部分物质的3个月的试验结果与2年的试验结果相近。

有的学者依据82份毒性试验资料,对122种化合物和566个剂量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外,在3个月毒性试验中未呈现毒性的化合物,在2年毒性试验中呈现毒性的只有10%以下。

因此,根据3个月毒性试验的结果来推断2年毒性作用,有90%以上的可靠性。

1 單一劑量毒性
試驗
急性毒性試驗-以單一劑量,投予受試動物,觀察
急性中毒出現之症狀,持續觀察二週。

2 重覆劑量毒性
試驗
依據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及臨床使用之劑量,重覆
投予受試動物,觀察受試動物之臨床症狀,並藉
由血液學、組織學、病理切片及鏡檢等數據,評
估經由反覆投藥後可能產生之不良反應。

∙亞急毒性試驗-為期14~28天
∙亞慢毒性試驗-為期1個月~3個月
∙慢性毒性試驗-為期1~2年長期試驗
∙致癌試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