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合集下载

植物学 名词解释

植物学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

2.?珠鳞与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种鳞。

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

3.?孑遗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的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

4.?原叶体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

原叶体多为心形叶状体。

在其腹面有假根,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颈卵器中的卵受精后发育成胚,再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不久原叶体即枯萎死亡。

5.聚合果与聚花果聚合果??是由一花雌蕊中所有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群。

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故又称花序裹或复果,如桑、无花果及凤梨(菠萝)等植物的果实。

6.?柔荑花序柔荑花序为无性花序的一种,有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科、壶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

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为柔荑花序植物。

7.?单体雄蕊与聚药雄蕊单体雄蕊???雄花多数,花药分离。

花丝连合成一束或管状。

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

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聚药雄蕊???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

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

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

8.侧膜胎座与中轴胎座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实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绵、柑橘等的胎座式。

?9.?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为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撄子的果。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中的任何一部分的花。

完全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都有的花。

花芽分化:由花原基或花序原基逐渐形成花或花序的过程。

2-胞花粉:传粉时,仅由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组成的花粉。

3-胞花粉:传粉时,包含3个核的花粉。

卵器:近珠孔端的3个核,一个分化为卵细胞、2个分化为两个助细胞,它们合称为卵器。

配子体:有世代交替的植物的生活史中,以单倍体状态生长的组织或细胞。

受精:卵细胞和精细胞的相互融合、形成合子的过程。

雄性生殖单位:雄配子体中精子异型性:一个生殖细胞的两个姊妹精细胞之间存在形态结构上和遗传上的差异。

双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和极核结合的现象。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有胚的种子的现象。

多胚现象:有些植物里含有两个或2个以上的胚。

合点受精:有些植物,花粉管进入子房后,沿子房壁内表皮经合点进入胚囊。

珠孔受精:花粉管进入子房后,直趋珠孔,通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进入胚囊。

核型胚乳:初生胚乳核在分裂时,从胚囊边缘开始逐渐产生细胞壁,并进行胞质分裂,形成胚乳细胞,并由边缘向中心发展。

细胞型胚乳:有些植物的胚乳,在形成初生胚乳核后,每次分裂都随之进行胞质分裂,产生细胞壁,形成多细胞结构,而不经过游离核时期。

沼生目型胚乳:初生胚乳核第一次分裂后把胚囊分隔成珠孔室和合点室,然后每室分别进行几次游离核的分裂,最后珠孔室形成胚乳细胞,合点室往往保持游离核状态。

真果: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出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参加发育,和子房一起形成的果实。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不经过受精,子房也会膨大发育成果实的现象。

识别蛋白:花粉内壁和外壁中所含有的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活性蛋白。

雄性不育:在极少数植物中,由于遗传和生理原因或外界环境影响,花中的雄蕊得不到正常发育,使花药发育畸形或完全退化的现象。

二.问答题:1、试述被子植物从孢原细胞的产生到成熟花粉粒形成的整个花药发育过程。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1、初生生长:顶端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所引起的生长过程。

2.内起源:由植物体的内部组织发育形成新的器官的方式,如侧根的发生。

3.传递细胞:植物体中一类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密切相关的薄壁细胞,其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

4.泡状细胞: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单子叶植物叶上的上表皮上具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

泡状细胞通常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部位,在叶上排成若干纵行,在横切面上,泡状细胞排成扇形。

5.凯氏带:种子植物根初生结构中,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和径向壁上,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结构,称为凯氏带。

6.异形胞: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细胞,叫异行胞,由营养细胞形成,一般比营养细胞大,具有营养繁殖和直接固定大气中游离旦等功能。

7.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为卵式生殖。

8.子实体:高等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组织体结构,由能育菌丝和营养菌丝组成,其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等因种而异。

9.颈卵器: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的雌性生殖器官,特别是在苔藓植物中,其外形似瓶状,上部狭细,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外壁由一层不育细胞组成,中间颈沟内有一列颈沟细胞,腹部外壁由多层不育细胞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

10.同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而且形状相同,称同型叶。

11.珠鳞:松柏纲能育大孢子叶,也叫果鳞或种鳞。

12.真花学说: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简单的孢子叶球,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绝灭的本内铁树具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

13.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活起直接作用或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14.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为系统发育。

15.双名法: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的缩写,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2、营养器官: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的器官。

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生长和繁殖后代有关的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

3、主根: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

垂直向地下生长。

侧根:主根等产生的各级分支。

4、定根:主根和侧根称之为定根。

主根来自于胚根,侧根来自中柱鞘一定部位的细胞恢复分裂发育而来。

不定根: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不定根可产生各级侧根。

5、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有根毛的一段根,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分。

6、根的伸长生长: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根尖伸长区的细胞迅速伸长生长使根能够不断地伸长的过程。

7、初生生长: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类成熟组织的过程叫初生生长。

初生结构: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组织构成。

8、次生生长:初生生长完成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称为次生生长。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各种组织所构成的结构。

9、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上有一条带状木质化和栓质化增厚的结构,环绕成一圈,称凯氏带。

10、维管柱;由初生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发育而成,包括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和薄壁细胞四部分组成。

11、外始式:内始式:12、内起源:根的中柱鞘一定部位。

由于中柱鞘位于根内部,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起源: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或第二、第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外起源。

(叶和芽的起源)13、髓:有些植物根的中柱中央也有薄壁细胞,称为髓14、苗:指除根系以外,植物地上器官—茎叶部分的总称。

枝条:着生有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

实生苗:指由种子萌发长成的植物体。

年苗:一年中苗的生长量(芽发育和生长成一段新枝条)。

15、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茎段。

芽:位于叶腋或茎顶端。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

为高等植物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特有。

2.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包括同型世代交替和异型世代交替两种。

植物普遍有世代交替,其中蕨类植物比较明显。

3.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地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

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

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4.植物组织:有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又密切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成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6种。

后5种为成熟组织。

5.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丢失的过程。

农业生产上通过各种合理管理措施(如灌溉、蹲苗等),来调节和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6.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

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8.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种子和幼苗1.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2.种子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及时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种子休眠3.种子后熟作用:有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尚未发育完全或胚在生理上尚未成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全,此种现象叫种子后熟现象二.植物细胞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3.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细胞经历的全过程,叫做细胞周期5.后含物:在细胞中产生的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统称为后含物6.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壁物质,产生一些间隙。

这种在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三.植物组织1.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力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并执行同一功能的细胞组合,叫组织四.植物根1.定根和不定根: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发生位置不固定,统称为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凡是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分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大豆、白菜、油菜等的根系。

凡是主根不发达或停止早期生长,有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呈须状,称须根系,如稻、麦的根系3.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和上下横向壁上常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具有控制水分和无机盐定向运输的作用4.外始式:由外向内分化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五.植物茎1.叶痕:叶痕是指叶子脱落后在纸条上留下的痕迹2.分蘖: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3.内始式:某一结构成熟的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他为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4.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植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名词解释第一局部生物学物种:生物学物种是生物分类的根本单位。

即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的后代,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由林奈确定的生物命名法那么。

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后面还常常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和定名年代等信息。

病毒:是一类形体极其微小,结构十分简单,能侵染特定活细胞的遗传因子。

溶菌性噬菌体:也称毒性噬菌体,能在寄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使细菌破裂死亡。

溶原性噬菌体:参加到寄主DNA中的噬菌体DNA称为原病毒。

溶原性病毒有时也能脱离寄主DNA而进入溶菌周期。

质粒:是较核质体小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互补的超螺旋结构的DNA。

能独立复制,也能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从中脱出。

也可携带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

藻殖段:藻类分裂繁殖时由异形胞、隔离盘以及机械作用别离而成的生殖段。

核质体: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核仁,不与组蛋白结合,无定形,大型闭合环状,超螺旋的双链DNA分子。

原植体植物:植物体结构比拟简单,为单细胞或者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称为原植体。

低等植物也叫做原植体植物。

精子器:雄性生殖器官外形多呈棒状或球状,其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精子,精子长而卷曲,具2条等长的鞭毛。

颈卵器:外形如瓶状,由细长的颈部〔1层颈壁细胞和1列颈沟细胞〕和膨大的腹部〔多层壁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组成。

原丝体:苔藓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称为原丝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叫原叶体,有假根,其贴地一面生有颈卵器和精子器。

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相互更替的现象。

大孢子叶球:又称雌球花。

大孢子叶特化为珠领、珠鳞、珠托和套被,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其上着生1-数枚裸露胚珠,为裸子植物的雌球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生物学物种:生物学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即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的后代,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由林奈确定的生物命名法则。

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后面还常常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和定名年代等信息。

病毒:是一类形体极其微小,结构十分简单,能侵染特定活细胞的遗传因子。

溶菌性噬菌体:也称毒性噬菌体,能在寄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使细菌破裂死亡。

溶原性噬菌体:参加到寄主DNA中的噬菌体DNA称为原病毒。

溶原性病毒有时也能脱离寄主DNA而进入溶菌周期。

质粒:是较核质体小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互补的超螺旋结构的DNA。

能独立复制,也能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从中脱出。

也可携带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

藻殖段:藻类分裂繁殖时由异形胞、隔离盘以及机械作用分离而成的生殖段。

核质体: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核仁,不与组蛋白结合,无定形,大型闭合环状,超螺旋的双链DNA分子。

原植体植物:植物体结构比较简单,为单细胞或者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称为原植体。

低等植物也叫做原植体植物。

精子器:雄性生殖器官外形多呈棒状或球状,其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精子,精子长而卷曲,具2条等长的鞭毛。

颈卵器:外形如瓶状,由细长的颈部(1层颈壁细胞和1列颈沟细胞)和膨大的腹部(多层壁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组成。

原丝体:苔藓植物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称为原丝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叫原叶体,有假根,其贴地一面生有颈卵器和精子器。

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相互更替的现象。

大孢子叶球:又称雌球花。

大孢子叶特化为珠领、珠鳞、珠托和套被,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其上着生1-数枚裸露胚珠,为裸子植物的雌球花。

小孢子叶球:又称雄球花,小孢子叶聚生而成小孢子叶球,其上着生2-数枚小孢子囊,为裸子植物的雄球花。

第二部分
春化作用:低温对花的促进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光周期现象:植物成花(或发育)对光周期作出的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一条木栓化的带状增厚,为凯氏带。

传递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包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真果:仅有成熟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叫真果。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其他花部参与形成的果实叫假果。

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着生顺序),如互生、顶生、轮生等。

花序:被子植物的花在花序轴(总花柄)上有规律的排列。

花程式:用符合和数字列成公式,以表示花的对称性、性别、各部分的数量、组成、连合情况以及位置等性状。

不完全叶:托叶、叶片、叶柄三个部分结构中,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或两个部分称为不完全叶。

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部分称为不完全花
心皮: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构成雄蕊的基本单位。

胎座:胚珠着生的心皮壁部位,往往形成肉质突起,称为胎座。

四强雄蕊:花中6枚雄蕊,外轮2枚花丝较短,内轮4枚花丝较长。

二体雄蕊:10枚雄蕊花丝合生成两束,9枚花丝合生成一束,另一枚雄蕊单独分离;或每束5枚。

子房上位:子房着生在花托上,花托隆起或凹陷,如木兰科植物的花。

第三部分生命起源与进化
生物进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在大多是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大进化: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亦即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其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现象。

物种是宏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小进化:小进化即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

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化是在生态关系中实现的,受其它相关物种和非生物环境的制约,物种间的进化表现为相互关联、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结果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性突变:产生的新等位基因与群体中已有的等位基因适应度相同的突变。

分子进化: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称为分子进化。

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间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育或不能产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或说物种由于其种群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期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从而完成物种形成。

常规灭绝:与进化相似,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物种替代。

集群灭绝: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一些高级分类群所属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种集体消失。

集群绝灭和与之相继的大规模适应辐射,构成生命史上大规模的物种替换和生态系统重建。

第四部分环境与生态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种群:指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类个体的组合。

它占据着特定空间,同时又具有潜在杂交能力。

群落: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群落演替: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裸地是不存在植被、但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十分之一定律:通常后一级生物产量只等于或小于前一级的十分之一。

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简答题
第一部分
1.为什么推测绿藻门植物是高等植物的祖先?
答:(1)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质;
(2)色素种类:chla、b,类胡萝卜素;
(3)光含产物:淀粉;
(4)鞭毛类型:运动细胞具顶生、等长双鞭毛。

以上四点和高等植物一致。

2.简述藻类的共同特点。

答:(1)自养的原植体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2)生殖器官多数为单细胞。

(3)合子发育不形成多细胞的胚,直接发育为营养体。

(4)能光合,营自养营养质体具有不同的光合色素,特称为载色体(自养);
3.真菌分哪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分为5个亚门,包括
(1)接合菌亚门:菌丝发达,多分枝,无横隔(少数在幼嫩时产生隔膜),
多核。

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

没有具鞭毛的孢子和配子,已明显由水生
发展到陆生。

大多腐生,少数寄生。

(2)子囊菌亚门:营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均
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

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是子
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
共生,有许多是植物病原菌。

(3)担子菌亚门:无单细胞种类,均为有隔菌丝形成的发达的菌丝体,
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4)半知菌亚门:分枝菌丝均具隔膜,菌丝每个细胞中常含多核。

只能以分
生孢子或菌丝的断片进行繁殖。

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适应性强,多腐生
于陆地或水中。

(5)壶菌亚门(鞭毛菌亚门):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
殖形成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菌丝无隔膜。

4.苔藓植物门主要特征是什么?分哪几个门,每个门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答:主要特征:①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根;②具多细胞的生殖器官;
③合子发育成胚;④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⑤孢子萌发经过原丝体阶段。

分为三个纲。

(1)苔纲:苔纲植物的营养体(配子体)多为叶状体,或为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多有背腹之分;假根单细胞;叶不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的构造简单,一般无蒴轴及蒴盖、蒴齿,具有弹丝;原丝体不发达,每一原丝体通常只形成一个植株。

多生于阴湿的土表、岩石和树干上。

石地钱、钱苔、毛地钱;茎叶体类型常见的,如叶苔目的光萼苔等。

(2)角苔纲:角苔纲植物的植物体(配子体)均为叶状体;细胞内仅有1-8个大型叶绿体,叶绿体内有淀粉核;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配子体表皮下;孢子体无蒴柄,但孢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可使孢蒴伸长,孢蒴细圆柱形,具蒴轴。

代表植物角苔。

(3)藓纲:藓类植物为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假根由单列细胞组成;叶常具中肋,细胞内叶绿体多数,无淀粉核;孢子体结构较苔类发达,孢蒴有蒴轴及蒴盖、蒴齿,无弹丝。

原丝体发达,每一原丝体常形成多个植株。

泥炭藓属、金发藓属、提灯藓属、立碗藓属、仙鹤藓属、凤尾藓等是平原、丘陵常见的藓类植物
5.为什么说苔鲜植物是植物界系统发育的盲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