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角色的印象和情感。
在中外动画中,由于文化和审美的差异,角色造型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进行对比与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中外动画角色造型的基本特点在中国传统动画中,角色造型通常更接近于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线条柔和,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古典美感。
角色的头部和身体比例多是按照现实的人体比例设定的,造型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在西方动画中,由于对动画风格的追求与文化的影响,角色的造型往往更加夸张和富有创意。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可能会被夸大或拉长,使角色看起来更加有趣和富有动态感。
1. 服装风格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通常穿着古代的汉服或唐装,这些服装在色彩和图案上也更接近于古代的绘画风格,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则穿着更多元化的服装,既有现代时尚的衣着,也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其中还包含着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借鉴。
2. 面部表情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面部表情通常较为内敛,表情更多地依靠眼神和手势的表达。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往往面部表情更加夸张、生动,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这与西方人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习惯有关。
3. 体型特征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体型多以柔美、秀美为主,人物身材比例比较匀称。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则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体型特征,有的角色可能非常矮小,有的则可能非常高大,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1. 文化传承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受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下的独特美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则更加注重现代审美观念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融合了现代的审美需求和创新理念。
2. 社会背景与时代需求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呈现,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形象、颜色、姿态、服装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出角色独特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从而赢得观众对动画作品的喜爱和认同。
在中外动画作品中,角色的造型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点,本文将分别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进行对比和研究。
一、中外动画角色造型的差异1. 性别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形象主要体现出英雄豪杰和忠诚正直等特点,在角色造型中常见有剑客、武士、侠客等形象。
而女性形象则注重柔美与细腻,外形多为丰腴、柔弱、美丽的形象,如花瓣般的裙摆、清纯的脸庞等。
而在外国动画作品中,性别差异呈现得不太明显,女性形象通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温柔贤淑,而是更加独立自主和有力量感,有时甚至比男性角色更加勇敢张扬,如《冰雪奇缘》中的安娜、艾莎等角色。
2. 表情差异中外动画角色在表情和面部特征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不太直接,通常采用“伏笔式”表现,通过几点微妙的变化来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常以眼睛、眼泪、凝视等方式来表达情感。
而在外国动画中,角色对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而生动,常用眼睛和嘴唇表达情感,甚至在剧情紧张或宿命感强烈的情况下,会放大角色的面部表情来加强效果。
3. 孩童角色差异中国动画中,孩童角色通常看起来更成熟,目的是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层次。
而外国现代动画作品中,孩子们的形象与成人相差不大,性格特点更加明显,常常拥有独立的思想,因此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刻画孩子们的独特性和魅力。
1. 中式动画角色造型的特点中式动画角色造型通常非常古朴、传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常常在面部和服装上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如旗袍、披肩等,以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氛围。
此外中式动画还常常注重对人物的魅力塑造,以营造出人物的气质和魅力,如“仙女公主”、“武松”等。
欧美动画角色造型常常注重对细节的塑造,通过细节的表现来手稿人物的魅力和特点,如《狮子王》中的“辛巴”和“拉菲”等,注重对人物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进行刻画。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我们可以从角色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在美国动画中,经常出现个性张扬、自信、勇敢的主角。
比如《疯狂原始人》中的格鲁,他勇敢、机智、有冒险精神。
在《冰雪奇缘》中,女主角艾莎与安娜也充满朝气、活泼、积极向上。
这些角色都展现了美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信精神。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的性格往往更加沉稳、坚韧、内敛。
比如《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他聪明、机智,但同时也充满着睿智和智慧。
在《大鱼海棠》中,女主角青鱼勇敢、善良、坚毅。
这些角色塑造反映了中国人注重内心修养和情感的深度。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与克制是被推崇的品质,这也反映在角色的性格上。
动画角色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常常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形象,并且对于外貌的表现更加注重。
比如在《美食总动员》中,主人公雷米就是一个外表讨喜,令人愉悦的老鼠形象。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往往更加奇特、虚幻,更关注内心世界的表现。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主角哪吒,他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神力,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动画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自由。
在多部美国动画中,主人公讲究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权利。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家庭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中国动画中,主人公通常受到家庭、社会的关怀和教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冲突解决方式上,中美动画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常常强调团队合作、冒险精神和个体拼搏。
比如在《超人总动员》中,全家人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
而中国动画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孝道礼仪。
在《大鱼海棠》中,青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让水里的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中美动画中的角色塑造确实反映了两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他们塑造的角色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所呈现的价值观念都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更加偏向个体主义、自由和冒险精神,而中国动画更注重内心世界、家庭价值观以及责任感。
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比照分析摘要:动画作品已经成为当前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动画人物形象也已经成为影视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局部。
与其他影视作品一样,动画作品也深受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东西方在动画人物设计上的一些显著差异。
本文主要对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进展比照和分析。
关键词: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比照一、动画人物的时代属性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电影动画作品的出现,电影动画开场得到了广阔观众的承受和认可,电影动画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影视动画的开展,已经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影视动画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开展,这对于当时正处于混乱中的旧中国来说,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难能可贵的成就。
20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的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开启了中国影视动画开展的里程,一直到80年代,这是中国动画自我探索、发现的重要过程,在这期间,取得过辉煌,也陷入过艺术开展的低谷。
1956年,由美术电影厂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就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节获奖。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创作开展的黄金时期,拍出了一批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如除了蜚声国际的"大闹天宫"以外,"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也建立了中国影视动画的良好口碑。
但是这种早期的辉煌在中国影视动画的开展史并未能持续下去,特别是在整个中国社会陷入巨大的政治风暴以后,文化的开展出现了整体性的断层。
影视动画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遭受到了消灭性的打击。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业才又进入一个全面复兴的时期。
但是随着日本动画产业的蓬勃兴起,美国迪斯尼公司大手笔制作的侵袭,中国的影视动画在近十几年以来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上,不仅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能够走向国际打造中国特色,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自己国家的观众,也没能奉献出特别优秀的影视动画大餐,在现在成长起来的"80、90后〞里,关于影视动画的记忆,他们可能更记得的是日本的"樱桃小丸子""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千与千寻"以及美国迪斯尼的"猫和老鼠"等影视动画作品。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为了让角色更好地表现出其个性特点,还可以为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氛围营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中外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在整体造型风格上存在差异。
传统的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注重线条简洁、寓意深远,追求一种含蓄和内敛的美感。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造型简单大方,通过代表猴子的尾巴和石头头环等细节来表现角色的形象。
而西方动画角色的造型更加夸张和多样化,注重色彩的丰富和对角色特点的夸张呈现。
比如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每一个小矮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外貌特征,比如长胖胖、啄木鸟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外动画角色在表情和动作设计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往往比较含蓄和细腻,更偏向于静态的表现方式。
比如《大闹天宫》中的猪八戒,其表情变化较少,而更多的通过动作来展现其特点。
而西方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表现更加夸张和活泼,通过变化多样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比如《冰雪奇缘》中的雪宝兔,其憨态可掬的表情和灵动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中外动画角色在服装和配饰设计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动画角色的服装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和民族特色的展示。
比如《魁拔》中的角色服装融入了中国古代战士的服饰元素,呈现出一种古朴、威严和庄重的感觉。
而西方动画角色的服装设计则更加多样化和奇特,注重对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展示。
比如《功夫熊猫》中的主角,其着装既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特点,又兼具卡通形象的特色,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中外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角色造型更注重简洁、寓意深远和静态的表现,而西方角色造型则更注重夸张、丰富和动态的表现。
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艺术魅力。
在进行动画角色设计时,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情节特点来选择适合的造型设计风格,从而更好地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故事的魅力。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个角色的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外观设计来塑造角色的个性、气质和情感表达。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风格、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进行对比和研究。
在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注重的是形象的唯美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典雅、庄重、平和的美感,这一点体现在角色的形象上,角色形象以华丽、细腻和富有文化气息为主要特点。
比如著名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角色造型,通过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展现了角色的喜剧化和幽默感。
而中国传统故事动画《西游记》中,角色造型则更加注重表达角色的神秘、独特和仙气。
与中国动画角色造型不同,外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在西方动画中,角色造型追求的是独特、时尚和现代感。
角色的外观设计更加个性化和多变化,鲜明的颜色、奇特的服装造型和夸张的身体比例都是其特色所在。
比如迪士尼动画中的经典角色米老鼠,其造型简洁明快,大眼睛、大耳朵,加上红色的短裤和大白手套,形象鲜明而又可爱。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差异之一还体现在审美观念的差异上。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注重的是内敛、含蓄和细腻的美感,而西方动画则追求的是外放、大胆和张扬的美感。
这种差异的表现在角色造型上,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偏向柔和、细腻的线条和色彩,更注重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表达。
而西方动画角色造型则更加直接、明快和富有冲击力,以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形象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差异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
中国动画常采用的是平面绘画的方式,二维画面的布局和构图比较简单,更加注重角色动作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和可信度。
而西方动画则更注重动态的表现和角色的运动感,在造型设计上更加注重角色的动态性和立体感。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风格、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注重的是唯美、细腻和富有文化特色,追求的是平和、庄重和典雅的美感。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随着动画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造型的风格、特点和元素等方面来看,中外动画角色的设计存在着许多差异,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风格差异中外动画角色的风格在设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式动画的角色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其造型多以中国传统的神话和故事情节作为主题,采用笔墨式的线条描绘,表现出中式风味的美感。
在形态造型上,中式动画角色通常为丰满可爱,线条简洁流畅,颜色亮丽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表现手法,常常透露着一种大气磅礴和夸张幽默的特点。
与之相对应的,外国的动画角色多以生动活泼的卡通风格为主,表现出一种活力四射和快节奏的气氛。
其形态特点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细节处理,如眼睛、嘴巴、头发等部位与身体的比例、动作等都要求精细地刻画。
从风格来看,外国动画角色的造型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其语言和表情更加贴近于现代人的思维和观念。
二、特点差异中外动画角色在特点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中式动画角色通常具有神秘、宏大的气质,形象中常常融入着一些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不仅如此,中式动画角色的造型还会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汉族的戏曲、京剧等,蒙古族的口琴等,这些元素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与之相应的,外国动画角色的形象更倾向于现代性与创新,是对现代科技、文艺和流行文化的一种反映。
因此,外国动画角色非常注重其所体现的主题和社会价值观。
如迪士尼的《狮子王》中的“勇气”、“自尊”等,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和共性,旨在教育观众。
三、元素差异中外动画角色在元素上的差异也较为显著。
在中式动画中,常以儒家思想、佛教故事等为背景,角色的造型常常借鉴了这些文化元素,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以及《大闹天宫》中的至尊宝、二郎神等,这些角色的形象都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之处。
而在外国动画中,则以现代生活为基础,大量采取了科技等元素,如《头文字D》中的赛车族、《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这些元素都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我们来看看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相似之处。
在两种动画文化中,都有着对于主角形象的塑造和设计。
无论是国产动画还是国外动画,都有着丰富的角色类型,如英雄、反派、搞笑角色等等。
而在造型设计方面,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动画角色,都是立体的,拥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无论是中外动画,都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在表情、动作、服饰上都能够看到设计师的巧思和用心。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差异之处。
在中国的动画中,角色造型多以古典、传统的意象为主,比如《哪吒》中的哪吒、《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等等。
这些角色在造型上更倾向于中国文化的符号和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审美观相结合。
而在国外的动画中,角色造型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中的美女贝儿、《冰雪奇缘》中的艾莎等等。
这些角色在造型上更偏向于西方的审美标准,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文化的差异之外,动画角色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动画角色造型更加注重角色的内在特征,比如儒雅、文雅、睿智等等,而国外的角色造型更加注重外在美感和形象塑造,比如高挑、性感、可爱等等。
在现代动画市场上,中外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
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开始受到外国动画的影响,通过吸收外国动画的优秀元素,不断提升动画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
而在外国动画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中文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中,比如迪士尼的《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包容,不仅提高了动画作品的质量,也让观众们更加能够接受并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面,无论是相似之处还是差异之处,都展现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交流与融合既能够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加深观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希望未来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为观众们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动画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摘要:动画作品已经成为当前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动画人物形象也已经成为影视形象塑造中的重要部分。
与其她影视作品一样,动画作品也深受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东西方在动画人物设计上的一些显著差异。
本文主要对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对比一、动画人物的时代属性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电影动画作品的出现,电影动画开始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接受与认可,电影动画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已经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影视动画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与发展,这对于当时正处于混乱中的旧中国来说,就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难能可贵的成就。
20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的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开启了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的里程,一直到80年代,这就是中国动画自我探索、发现的重要过程,在这期间,取得过辉煌,也陷入过艺术发展的低谷。
1956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厂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就是黑的》就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节获奖。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就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黄金时期,拍出了一批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如除了蜚声国际的《大闹天宫》以外,《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也建立了中国影视动画的良好口碑。
但就是这种早期的辉煌在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史并未能持续下去,特别就是在整个中国社会陷入巨大的政治风暴以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整体性的断层。
影视动画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业才又进入一个全面复兴的时期。
但就是随着日本动画产业的蓬勃兴起,美国迪斯尼公司大手笔制作的侵袭,中国的影视动画在近十几年以来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上,不仅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能够走向国际打造中国特色,更重要的就是,对于我们自己国家的观众,也没能奉献出特别优秀的影视动画大餐,在现在成长起来的“80、90后”里,关于影视动画的记忆,她们可能更记得的就是日本的《樱桃小丸子》《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千与千寻》以及美国迪斯尼的《猫与老鼠》等影视动画作品。
这不能不说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缺憾,在影视动画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的今天,我们影视动画的发展水平却就是令人担忧,没有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也没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蜚声国际。
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水平已经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发展不相匹配,我们必须在认清问题的同时做出反思,寻求中国影视动画发展的下一个春天。
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差距,体现在时代属性与时代特征上。
通过上面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不难瞧出,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在时代属性上有很强的局限,对人物形象的挖掘大部分仅仅局限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之中。
无论就是《齐天大圣》,还就是后来的《宝莲灯》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动画影视,都摆脱不了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历史神话的依赖,与日本与美国的动画影视相比,人物形象缺乏一种当代性。
美国与日本的影视动画,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例如日本的《千与千寻》,塑造了千寻这种在虚幻世界里的人物,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特征,但就是具有亲与力与吸引力,获得了世界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美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来源更为丰富,有根据童话故事进行的改编,有超越现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但就是无疑例外的就是美国的影视动画作品热衷于与现实生活的贴近,人物形象可能就是来源于童话,但就是整个电影的情节一定会含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就是各国的影视动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时代差异。
二、动画人物的民族特色分析动画影视这种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通常都带有很深的民族色彩的印迹。
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影视动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东西方动画人物服饰对比。
动画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决定了动画人物的服饰也应当具有鲜明的特征,动画作品与正统的影视作品相比,虽然缺乏严肃性,但就是我们在对动画人物的服装进行设计时仍然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动画人物的服饰应该与具体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避免在动画人物的服装上出现时代的混乱,这会降低整部动画制作的水准。
在明确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代以后,就要对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习俗进行全面的了解,要能够比较精准地抓住几个核心特征。
当前的动画作品,在尊重客观历史、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潮流的创新,不需要完全照搬古人或者固有的服装搭配模式,在结合动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再创作。
比如日本著名动大漫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小千的服装就就是淡绿色的T恤搭配红色的短裤,淡绿色的T恤给人纯真、有朝气的感觉,红色的短裤给人热情、活泼、愉快的感觉,这样的搭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主人公活泼开朗、热情纯真的性格特征。
美国的影视动画作品,在人物的服饰与造型上通常更为夸张,跳跃传统的思维方式。
这其中在世界范围内留下深刻影响的有超人的蓝色披风、佐罗的帽子以及半边眼罩等,美国影视动画的人物形象在服饰上更加夸张,不拘泥于日常的生活穿着,特别就是在塑造英雄角色的时候,这种特色就更加明显。
2、东西方动画人物外表比较无论就是东方还就是西方的影视动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就是通过人物的外形设置能够传递出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性质如何,特别就是正面形象与反面角色,通过直观的外表就能够传递出来。
为了制造矛盾与冲突,《怪物史莱克4》的编导煞费苦心地搬来了《格林童话》里的名角色小精灵Rumpelstlt-sin,并赋予其邪恶色彩,把她设计成身材矮小的精灵,但为了表现她的强大,又把她的头发设计成火红色,且发型怪诞,直冲向上,如同火焰一样,表现出她的邪恶欲望始终在升腾与膨胀,也把一张灰脸衬托得更加阴险,眼神透露着一丝邪恶。
这种外表形象使观众在观瞧时不需要进人剧情就能够对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定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发型与嘴巴、眼睛通常就是动画电影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刻画的地方,反面角色在眼睛部位的处理上颜色一般比较浓厚,以《千与千寻》中的反面角色汤婆婆为例,她繁杂夸张的发型、颜色浓郁的眼影以及夸张的嘴唇设计,将一个邪恶的坏婆婆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东西方的影视动画作品中,都习惯性地采用外表的打造来表达人物角色的正反性,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大的差异。
3、动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比较分析影视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作品在现实生活与现实人物上的一种重新的构建。
这种构建就意味着虽然人物的形象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就是它折射出来的感情或者精神却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就是影视动画的人物形象能够得到广大观众接受与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影视动画人物,更多的就是对正义与勇气的表达,例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在无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她就就是正义的代名词。
正义不仅仅存在于虚幻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更就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将正义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欣赏剧情的时候又能够从中得到正义的感召与心灵的某种启示,这就是影视动画作品试图传递给观众的一种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
在东西方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就是以传递正面的信息为主,因为影视动画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生活热情与生活的积极性。
三、东西方人物与影片的立意分析1、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设计。
影视动画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一样,也就是通过情节的制造来完成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通过故事的讲述来完成作品的意念的传达。
影视动画作品在当前取得较好的发展,除了与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进步相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就是越来越多的导演意识到通过影视动画的形式能够传递出一般作品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影视动画的人物与情节设计,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跳跃与改变,因为现实传递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不觉得有何新意。
当一种精神或者一个理念通过动画人物的重新演绎以后,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在好莱坞的影视动画作品中,无论就是《怪物史莱克》系列、《冰河世纪》系列其实传递给观众的都就是责任、正义、担当这种正面的情绪,但就是通过可爱的动画人物来表现出来,让观众在娱乐之余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点感动与感受就是动画影视作品的立意之所在。
东西方的动画影视作品在人物与情节的设计上都有一个习惯,就就是引导人物出场、制造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整个作品的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影片铺成开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特色。
2、人物与电影精神的传递。
影视动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给人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在试图传递给人们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包括某些已经存在的道理,也可能就是创作人或者导演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
从当前的世界影视动画作品来瞧,日本的影视动画作品在传递精神与价值理念上更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
日本的影视动画,更加倾向于在普通的生活中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生活的希望,这就是日本的影视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的一大特色。
她的作品更加贴近于生活,不主张英雄主义,但就是能够传递出一种力量。
《最后的萤火虫》就是一部较为伤感的影视作品,它与好莱坞的娱乐制造主义完全不同,通过对贫民兄妹二人的生活描写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她正视现实不逃避现实,比起好莱坞式的娱乐制造,这种影视动画作品更加触动人心扣人心弦,通过影视动画作品来感染人就是宫崎骏大师的一大成就。
《最后的萤火虫》伤感的结局感动了无数人,但就是在这种伤感的背后传递出来的依然就是一种力量,对于生活不放弃就是影片要传递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