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轼遇上痔疮

合集下载

揭秘:苏轼备受痔疾困扰

揭秘:苏轼备受痔疾困扰

揭秘:苏轼备受痔疾困扰导语:诗人苏轼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困恼,那就是他的疾病——痔疾。

而为了治好痔疮,诗人苏轼做了哪些努力呢?苏轼备受痔疾困扰“近日又苦痔疾,呻吟几百日”,是苏轼写给侄女婿王庠信中的话;一次,南华寺辩才禅师寄诗给苏轼,求他评赏作和,苏轼回复时也说:“近苦痔疾,极无聊,看书笔砚之类,殆皆废也”。

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是苏轼几十年不来往的表兄,两人在惠州重修旧好后,来往书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痔疾:“某近以苦痔,发歇不定,亦颇无聊,故未和近诗也。

”“近来眠食颇佳,痔疾亦渐去矣。

”“近苦痔疾逾旬,今渐安矣,不烦深念。

”“近日忽大作,百药不效,虽知不能为甚害,然痛楚无聊两月余,颇亦难当。

”等等。

据史料记载,苏轼的痔疮是被贬到惠州后开始出现的。

分析个中原因,一般认为是这样两点:一是心情不好。

苏轼曾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如今又一次遭贬,而且越贬离京师越远,这样沉重的打击,性格再豁达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再强,也难免受到创伤。

二是饮食不节。

苏轼好酒,曾为“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而得意。

到了惠州,由于孤独苦闷,更是离不开酒。

酒精对血管的刺激性比较大,容易导致血管的扩张和充血。

苏轼的痔疮很大成份是酒精诱发的。

此外,苏轼喜食肉,食物脂肪过多,又没有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导致大便密度大,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治痔疮,苏轼用了不少土方偏方,可惜效果都不好。

只有在饮食上比较节制,发狠戒酒少肉,药物才发挥作用,痔疾渐退。

问题是苏轼节制饮食总是不能持久,酒瘾一来,照饮不误,肉也如此,痔疾就反反复复,不能痊愈。

数年以后,苏轼在给表兄程正辅的信中说:“某旧苦痔疾,盖二十一年矣”。

可见他晚年一直备受痔疾的折磨。

知识扩展:除了虎丘,苏轼还为苏州的.这些地方代言过提起苏轼与苏州的关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然而,除了虎丘,东坡兄还曾为苏州的这些地方代言过。

定慧寺虽一生未在苏州为官,但苏轼一生没少经过苏州。

同音字和同音词

同音字和同音词

• 反穿皮袄——装羊(样) • 空中布袋—— 装风(疯) • 宋江的军师——吴(无)用 • 外婆死了儿子——没舅了(没救了) • 半两棉花——免弹(谈) • 腊月天气——冻手冻脚(动手动脚) • 秀才的毛巾——包书(输)
•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 磕瓜子磕出臭虫——啥仁(人)都有 • 飞机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 龙王爷搬家——离海(厉害) • 老九的弟弟——老十(老实) • 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是的,天下事不能食全食美、净如人意, 我不再梦想令人洗出望外的衣见倾心,在穿 流不息的汹涌人潮中,拥有一份令朋友首屈 一纸有口皆杯、令我终身无汗饮以为荣的爱, 我已别无锁求.
--爱你的广告人
1、找找看,这封信里用了哪些同音字(音近字) 2、这些广告涉及的商品类别
广告中的同音现象
“痔者必得”药厂厂长的欢迎词
6、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7、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8、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9、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同音产生歧义
汉语有很多同音字和同 音词,这些字词看书写不 会产生歧义,而只听读音 就很容易产生歧义。
同音闹出的笑话
• 狗头上装角-------------装羊(洋) • 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 • 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 • 半山崖的观音—-------老石(实)人 •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 两代寡妇---------------- 没(公)工夫 • 矿山里的火车出轨-----倒煤(霉) • 瞎子背瞎子------------盲上加盲(忙上加忙)

苏东坡被贬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被贬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被贬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公元1100年,遇赦的苏东坡即将离岛北归,感慨万千的他写下了这首《别海南黎民表》,表达了对这个流放之地的无限留恋和对友人的难舍之情,他甚至发自肺腑地将海南儋州称作自己的故乡。

而这一年,距离苏东坡被贬海南已有三年。

花甲之年被贬海南海南,这座崛起的热带岛屿,每年迎接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度假、旅游,秀美的自然风光慰藉来者,湛蓝的海水淘洗疲惫的心灵。

在世人眼中,这俨然是一处度假天堂。

而穿越千年到公元1097年的大宋,海南还是一块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光是天涯海角的流离就足以让人感到惶恐。

被贬海南,是生还是死,不得而知。

这时的苏东坡谪居惠州,晚年生活没有像以前常住黄州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风采与放浪;也没有了游历黄州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激昂……在惠州,更多的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嗟叹与迷惘。

但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乐观与豁达。

苦中作乐的苏东坡以为可以在惠州安居晚年,但当朝的政敌并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

有一回,苏东坡诗兴大发,写了一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写的是白发老头在春风吹拂的午后躺在藤椅上酣睡,一边听着房后寺院和尚的敲钟声。

此诗一出,朝野振动,苏东坡的政敌宰相章惇知道后,觉得苏东坡被贬惠州还过得这么舒服、快活,大发肝火,随即上奏宋哲宗,说苏东坡作诗讽刺朝政,请求再贬海南。

于是贬谪令再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

据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从惠州到海南须要沿着西江而上,坐船走水路走数百里到梧州(宋朝广南西路,今广西梧州),然后南转,从雷州半岛渡海登岛。

“到梧州时,苏东坡通过当地百姓的口头描述,闻知被贬雷州半岛的弟弟苏辙经过这里,便写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诗句派人追上。

苏轼写痔疮的诗

苏轼写痔疮的诗

苏轼写痔疮的诗痔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即使是历史上的文人雅士,也不能幸免于此。

晚唐、五代文学家苏轼就曾因患痔疮而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病痛的痛苦感受和对生活的无奈。

下面通过解析苏轼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痔疮的一些特点和对患者的影响。

苏轼在《痔疮赋》中写道:“莫说文章,苦痔如拄。

”这句话可以看出苏轼对痔疮的苦痛感受。

他在这首诗中,以自我为中心,将痔疮之痛与自己的文字表达相辅相成。

诗中的“痔”指的就是痔疮,而“文章”则代表了他的文学创作。

苏轼用“苦痔如拄”来形容自己遭受痔疮之苦,可见痔疮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这也反映了痔疮对患者的生活和事业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困扰。

痔疮是一种盛行于中年和老年人的疾病。

它是指位于直肠和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常见症状为肛门疼痛、肿胀、便血等。

在苏轼的诗中,他继续写道:“耻为名利,仓禀从来。

”通过这句话,苏轼表达了他对于自身病痛与名利的冲突和矛盾,即他作为一位重视名誉和地位的文人,对于痔疮的痛苦感到羞耻,但却无法摆脱。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痔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痔疮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痔疮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伤害。

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道:“曾割一刀,万身未得。

”苏轼曾尝试手术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他用“曾割一刀”来形容自己曾经进行过手术,但手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手术带来的痛苦和对治疗效果的期望。

但遗憾的是,手术并未能有效缓解他的痛苦。

这也反映了对于痔疮的治疗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明显的效果。

痔疮的经历给苏轼带来了身体上的折磨和心理的困扰,这也是众多痔疮患者的普遍感受。

对于痔疮的诗作,虽然苏轼通过诗歌的表达,抒发了自己对痔疮的苦痛和无奈,但他并未深入探讨痔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诗歌表达。

苏轼的诗意丰富,表现了他对于痔疮的真实感受,使人们更加了解了痔疮对患者的影响和痛苦。

苏东坡贬谪海南

苏东坡贬谪海南

苏东坡贬谪海南据说苏轼在惠州作有一首《纵笔》诗: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据《艇斋诗话》记载,这首诗传至京师,章?笑道,苏轼还这般快活吗?于是就把苏轼再贬儋州。

苏轼再贬儋州当然决不仅仅是因为章?不满他的“春睡美”,偏要弄得他睡不着;而是同绍圣4年(1097)朝廷再次普遍加重对所谓元皊党人的惩处分不开的。

绍圣元年(1094)只是追夺了司马光等人的死后谥号。

绍圣4年(1097)2月,朝廷先借口司马光等“偶缘身死,不及明正典刑”,追贬司马光为清远军节度副使,不久又追贬为朱?军司户;接着又借口死者已重处,而生者“虽尝惩责而罚不称愆”,“轻重失当,生死异同”,把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流放到岭南,韩维等三十余人也被贬官。

苏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再贬儋州的。

苏轼再贬儋州时,已经六十二岁。

他认为自己再没有生还之望,便把家安置在白鹤峰,只让三子苏过随行。

他说他到达海南岛后,首先是作棺,其次是作墓,死后就葬在海南,并为此立下遗嘱,安排了后事。

临行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难道)许生还?”(《到昌化军谢表》)当时的情景确实有些凄凉。

与此同时,苏辙也再贬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的海康境内)。

苏辙3月得到诏命,沿着三年前苏轼赴岭南贬所走的路线行进。

苏轼4月17日才得到诏命,他们皆被命即行,相互间并不知道。

苏轼到梧州(今属广西),才听说苏辙还在前面百来里处的藤州,很快即将追上。

他们已经三年不见了,苏轼连忙打听弟弟的健康状况——“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身体还不错。

他写诗安慰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

”(《谪海南,作诗示子由》)苏轼非常幽默,他说琼州、雷州虽为海所隔,但还可隔海相望,这正是皇恩浩荡呵!他们一路走得很慢,藤州至雷州才五六百里,他们却走了二十五天:“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苏轼的历史事件叙述_苏轼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轼的历史事件叙述_苏轼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轼的历史事件叙述_苏轼的历史事件介绍苏轼的“涉病诗”即苏诗中与病相关的诗歌,“涉病诗”中的“病”是诗人进行自我现行生命状态审视的结果,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苏轼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苏轼画像(5)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苏东坡服用这个东西就治愈了顽固痔疮

苏东坡服用这个东西就治愈了顽固痔疮

苏东坡服用这个东西就治愈了顽固痔疮苏轼(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同时对医学也颇有研究。

他曾汇编过一本传世良方《苏学士方》,并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杭州传染病疫情时期,用自己收集的一剂“圣散子方”救活了无数病患。

但是,苏轼本身也是一位资深的痔疮患者,他的痔疮十分顽固,困扰了20多年。

单单在他写给表兄程正辅的书信中就多次谈到自己的痔疮。

书信一:【某近以痔疾,发歇不定,亦颇无聊,故未和近诗也。

】翻译:“我最近苦于痔疮时愈时发,无奈加无聊,没心思唱和您的最新诗作!”书信二:【老弟凡百如昨,但痔疾不免时作。

自至日便杜门不见客,不看书,凡事皆废。

】翻译:“老弟这边情况没啥变化,但痔疮不免有时发作。

自从冬至以来就闭门谢客,不看书,凡事都荒废了。

”书信三:【轼近来眠食颇佳,痔疾亦渐去矣。

】翻译:“我近来睡得香、吃得好,痔疮也渐渐痊愈了。

”书信四:【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

】翻译:“我被痔疮折磨了十多天,有多受罪您可以想象。

近来逐渐好了,您不用太惦念。

”书信五:【近酿酒,甚酽白而醇美。

或教入大麦蘖,而此中绝无大麦。

如韶州有此物,因便人为置数斗。

不罪!不罪!】翻译:“我最近开始酿酒了!酒质清白,味道醇美,有人教我添加发芽的大麦粒,说这样酒的味道更醇正,可我这里找不到大麦。

如果您所在的韶州有这东西,请您帮我买几斗。

”然而,很可能正是因为他好了痔疮忘了疼,急不可耐地酿酒享受,大吃大喝不亦乐乎,痔疮悲剧般地复发了。

幸运的是,这次复发也给了他一个契机,找到了治疗痔疮的方法。

书信六:【某旧苦痔疾,盖二十一年矣。

近日忽大作,百药不效,虽知不能为甚害,然痛楚无聊两月余,颇亦难当。

出于无计,遂欲休粮以清净胜之,则又未能遽尔。

但择其近似者,断酒断肉,断盐酢酱菜,凡有味物,皆断,又断粳米饭,惟食淡面一味。

其间更食胡麻、伏苓少许取饱。

胡麻,黑脂麻是也。

去皮,九蒸曝白。

伏苓去皮,捣罗入少白蜜,杂胡麻食之,甚美。

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

古代名人事例分析

古代名人事例分析

63岁时,曾这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孔夫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济众”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了14年,结果四处碰壁。

有时狼狈得如丧正是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

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

语出《论语.为政》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箪”:盛饭之器。

“瓢”:盛水之器。

形容贫苦的生活。

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不怕吃苦,勤奋好学,乐观的生活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淡、安宁的心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

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庄子其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当苏轼遇上痔疮
作者:九块砖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1年第11期
一不小心和痔疮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这玩艺虽说平常,但毕竟由于它位置特殊,说出去不太雅。

于是对外尽力隐瞒,然仍有好事者从我的坐立不安中窥出一些端倪。

他们知无不言,我则解嘲不断,“十人九痔”的盾牌用久了便失去说服力,于是我开始找名人为己开脱。

功夫还真没白费。

引经据典中,咱发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北宋文学大家苏轼苏东坡。

苏老先生可谓人精,文学、政治、美食无所不通,然就是这么一位杰出人士,也难逃痔疮的折磨。

史料记载,公元1095年,苏轼仕途失意,下贬惠州,不慎患上痔疮,又痒又痛又便血,给排便、行走和落座都带来极大不便,真可谓祸不单行。

也难怪,想那苏大官人,一身文采,自恃清高,沦落至此,怎不郁闷。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一不小心东坡居士就犯了痔疮大忌:酗酒,这是其一。

当时的惠州可没有哪位老人愿在那里划圈搞开放,即便划圈,也是画地为牢,因为那时的两广可是烟瘴弥漫之地,贬谪士人流放之所,去京千里,车马劳顿,这些又促成了痔疮发作的另一诱因: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休养,这是其二。

苏轼又是一位美食家,他所发明的“东坡肘子”传吃至今。

想必贬谪路上,苏公心神虽然疲惫,口胃却也兴奋,他可能不会放过遍尝沿路美食的机会,这又产生了痔疮形成的又一原因:饮食搭配不合理,暴饮暴食,喜食辛辣。

如此说来,即便苏轼没有其他疾病诱发感染,他得上痔疮的几率也很高了。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表现就是出众。

像咱平民百姓,不小心得上痔疮后,一不怨天,二不尤人,自个跑到药店买上一盒马痔栓一用了之。

苏老先生就不这样了,他要转动他那颗智慧的大脑来分析病因。

闭门几日,恍然大悟:痔疮所至,乃下尸虫啮人。

就是说痔疮是虫子作孽,有一只小虫在体内啃咬所致。

于是苏老先生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出了“苏氏疗法”:主人枯槁,则客自弃去。

就是说虫子缠身,是因为自身肥硕,如果把自己饿成皮包骨头,虫子自然会去寻找一个胖子的下消化道寄居了。

说是自饿体肤,却非滴水不沾。

苏老先生别的不碰,只吃连盐都不加的面饼和乌麻、茯苓。

至于苏氏疗法的效果如何,当时没有明确记载,上个世纪又一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倒是在他的《苏东坡传》说苏轼的痔疮病因此而痊愈,但随后又复发。

苏东坡的治痔方法可谓滑稽,但以中药理论分析却也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乌麻和茯苓都是滋补中药,富含脂肪油,能润燥滑肠,滋养补虚,通畅大便,大大减少排便引起的局部刺激,促使痔疮炎症渐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