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与氯化铁反应的探讨

合集下载

二氧化硫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二氧化硫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二氧化硫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二氧化硫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其中一个化学处理方法是在碱性条件下,将二氧化硫与氯化铁反应。

反应可以表示为:
2SO2+3FeCl3→Fe2(SO4)3+3FeCl2
反应本身温和,反应产物受盐酸影响,大量的晶体结晶。

SO2在氯化铁的存在下显著抑制,并可以被完全氧化为硫酸盐。

氯化铁中,氯化铁本身是一种低成本的材料,可以作为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将SO2转换成硫酸盐,而不会产生过量的废水。

反应过程是稳定的,产物SO4的溶解度很低,可以控制在需要的水质标准范围之内。

反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反应中产生的FeCl2的浓度较高,且稳定可靠,工艺流程中可以利用FeCl2沉淀法来除去悬浮物,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此外,氯化铁的抗氧化性能良好,有利于二氧化硫的氧化,而不会被氧化。

此外,氯化铁还可以增强抗氧化剂、减缓氧化反应速率的作用,改善净化效率。

总之,碱性条件下,将氯化铁与二氧化硫反应,是一种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 1 -。

SO2通入FeCl3溶液的实验探究

SO2通入FeCl3溶液的实验探究
用 ~ 柬 强 光照射
1化学是 门实验科学 , . 即使是一些常见 的化学反
应, 我们也不能只停 留在猜 想上 , 最好用 实验加 以验 证, 保证其正确性与科学性 , 以免给学生误导.
2 e 1+ O +2H O= C S , F , 2e I HS 42 C ② FC2 zO+ H 1 +

实 验 过 程
实验 结论
编号 实验步 骤 实验现 象

了 F3 e 的彻底 水解 , 而难以形成 F ( eOH) 沉淀. 。
三 、 学 反 思 教
l通有通C1H 1溶光 9O 人 +)H 色 路 6胶3 变 0 氧, 23+ 中3的FS2 的 亮 eO 成 化 红 (, 硫 H(= 液 d+2 褐 H 后 +) 二 1 S , ( - 体 )


蚝{ 实验研究 【
S O2
二 、 验结 论 分 析 实
1 由实验 1的丁达尔 现象证 明: e l溶 液 中通 . F C。


河北 张北 县第 一 学 一 中
人 S 气体 出现红褐色 , 02 原因是发生 反应① , 生成 了
F( eOH) 胶体. s 通过实验 2的现 象 , 明水 解和氧化 说 还原反应 同时发生 , 只是 F ( e OH) 。胶体 的红褐 色把
3化学教师在 日常的工作 中, . 要多到实 验室与实 验教师进行交流 , 了解一些 实验 的异常现 象 , 在课 堂 上尽量避免化学实验 的“ 突发事件 ” 同时 , . 还要 多掌 握一些学生探究 的实验素材 ,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和创新 精神.
向实验 3 白色 沉淀 一 FC22 a H=e (H2 + e1 NO F O ) + 的 溶液 中 灰色 沉 淀一 2 a l N C 4 加 入 煮 沸 灰 绿 色 沉 的 N O 淀一红褐色 4 e(H) 0 aH F O 2+ 2+2 2 = H0 溶液 沉淀 4 e n3 F( ) O

SO2通入FeCl3溶液的实证探索

SO2通入FeCl3溶液的实证探索
红粽色可能是由多种有色物质混合而成的。 3.2.1 理论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SO?气体与FeCC溶
液反应时,溶液颜色先变深(红棕色),一段时间后 再变浅(浅绿色),分析可能的原因:红粽色可能是 由多种有色物质混合而成。 3.2.2 理论假设
根据丁达尔现象知道红棕色物质不是Fe(OH)3 $ Fe(OH)3胶体是在加热促进Fe3+水解的条件
下生成的。FeCC溶液显酸性,向其中通入酸性气 体SO2,会抑制Fe3+的水解,不利于胶体形成。 2.2实验2
FeCC溶液与SO2的反应实验过程见表2$
表2 FeCC溶液与SO:的反应
实验
实验
向 5 mL 1 moL/L FeCC 溶 液中通入SC?气体至饱和$
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许 多教师干脆不做实验,而是讲实验。但讲实验不利 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他们科学 思维的养成。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种种 困难,想办法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努力开出实验, 做好实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是苏教版选 修1第3章“酶的应用技术实践”中“边做边学—— 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的内容,在组织学生实 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对实 验器材、实验步骤等内容做了些许改进,以期更好 地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3.1假设一

色物质 实验 和 %
色物质可能是Fe3+与SO?形成的配合物。 3.1.1 理论分析
二氧化硫为V型分子$《无机化学》丛书第5 卷186页有如下描述:“二氧化硫有孤对电子,因此 它可作为一种Lewis碱而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 但Fe3+与SO?究竟能生成什么配合物,文献没有 说明。由此,猜想Fe3+与SO?可能形成配合物 Fe(SO2)6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6SO2$ Fe(SO?)63+。对该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如下预 测:该配合物为棕红色,吸收光的颜色为蓝绿色,其

氯化铁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反常现象”初探

氯化铁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反常现象”初探

氯化铁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反常现象”初探?2O?中学化学2011年第9期氯化铁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反常现象"初探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戴建良王海富关于Fe"溶液和SO:的反应,很多师生认为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s02+2H2O='2Fe+s一+4H(1)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事实是否如此呢?取5mL0.05mol/LFeCI溶液于试管中,通入SO后观察到溶液很快从黄色变为棕红色,继续通入s0片刻溶液颜色变化不大.为什么溶液会出现棕红色?所得到的棕红色物质又是什么呢?笔者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1.棕红色物质是Fe(OH)胶体吗?实验1:向沸水中滴加浓FeC1溶液制成Fe(OH)胶体,和棕红色溶液进行对比.(1)从两者的颜色来看,非常相近,所以给人一种感觉,生成的物质好像是Fe(OH),胶体,事实是这样吗?(2)用激光笔分别照射两种试液,Fe(OH)胶体中有明显的光亮的通路,而棕红色溶液中只有微弱的通路.从丁达尔效应的强弱可以推断棕红色物质主要成分不是Fe(OH)胶体.,(3)向制得的Fe(OH),胶体中通入少量sO气体,发现胶体颜色变浅,胶体溶液变浑浊,有沉淀生成.沉淀的原因是SO气体和水反应生成电解质H2so,使胶体发生聚沉现象.而向棕红色溶液中再通少量sO气体,颜色没有明显变化.由以上几组实验可以发现,棕红色物质不是Fe(OH)胶体.Fe(OH),胶体是在加热促进Fe¨水解的条件下生成的.FeC1溶液显酸性,向其中通入酸性的SO气体,反而抑制了Fe"的水解,不利于胶体的形成.2.猜想:棕红色物质可能是Fe"与SO,形成的配合物(1)理论分析sO:的结构如图l所示.在无机化学丛书第五卷第186页有如下描述"二氧化硫有孤对电子, 因此它可作为一种Lewis碱而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但Fe"与sO.究竟.§,生成什么配合物,文献没有,说明.基于此,做出如下猜O...'O..想:图lFe"与SO,可能形成配合物Fe(sO):,反应如下:Fe"+6SO:—一Fe(SO):(2)对该配合物的稳定性,做如下预测:该配合物为棕红色,其吸收光的颜色为蓝绿色,其光波波长约为490nm~500nm,根据晶体场理论,Fe (SO):的晶体场分裂能不是很大,所以配合物的稳定性不是太强.(2)进一步的实验实验2:用实验l制得的Fe(OH),胶体和棕红色溶液继续进行下述实验.①取两种液体各2mL,分别加热.加热2rain后,Fe(OH)胶体的红褐色没有明显变化,继续加热5min,颜色还是没有明显变化,静置冷却,试管底部有少量沉淀出现.棕红色反应液加热1min~I]立即恢复黄色,静置3min,黄色变浅,溶液呈浅绿色.②分别向制得的Fe(OH)胶体和棕红色物质中加入铁粉,振荡.现象:前者很长时间都不褪色,后者稍微振荡即褪色,同时出现白色混浊.实验3:将所得棕红色溶液进行密闭,静置,另用1支试管取5mL0.05mol/LFeC1溶液用来对比.现象:棕红色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慢慢变成黄色,10min后颜色和0.05mol/LFeC1溶液相近,20rain后,黄色明显比0.05mol/LFeC1溶液浅.1h后,黄色已非常浅,接近无色.放置1d后观察,溶液变为浅绿色,接近无色..(3)对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实验2①的解释:加热棕红色溶液,配合物发生分解,促进反应(2)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Fe(s0):浓度减小,游离的Fe"提高,所以溶中学化学2011年第9期巧测常温下氢气的摩尔体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310023夏立先梅娟上海高中化学课本《化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2007年8月第1版)中设计了一个测定常温下氢气摩尔体积的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该实验装置用的是一套专用装置,存在比较多的缺陷:(1)价格高,不便于推广.(2)结构复杂,操作繁琐.(3)为调整装置气压,注入反应液和读出反应产生氢气所排出液体的体积,三次用到一次性注射器,实验精度低,实验相对误差在10%左右.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种更为简单的测定常温下氢气摩尔体积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一,教材中实验简介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气体发生器A,储液瓶B和液体量瓶C.2.实验步骤(1)A瓶中放人已称量过的镁带和少量水,记下镁带的质量为mg(一般取0.100g-0.110g).(2)用注射器针头插入A瓶的橡皮塞并抽ABC?21?圈1气,直到瓶中央的导管内外液面持平为止.此时A,B瓶内封住的空气约为一个大气压.(3)用注射器吸取一定体积的3mol?L硫酸vomL(一般取10mL),注入A瓶.(4)镁带完全反应后,读出C瓶中液体体积为mL.(5)用注射器在瓶加料口抽气,使瓶的导管口内外液面再次持平.从注射器上读出抽气气体的体积为VbmL(6)记录实验温度.(7)计算氢气的体积:V(H:):(+一)nlL该温度下氢气的摩尔体积为:v:M(Mg)×(H)/~1000m,M(Mg)是镁的摩尔质量.液很快变黄.在升温,Fe"和s0,浓度增大的条件下,反应(1)速率提高,所以3min后黄色逐渐变浅.对实验2②的解释:在Fe(OH)胶体中Fe(Ⅲ)大部分以[Fe(OH),]形式存在于胶核中,胶粒中存在双电层结构,最外层吸附的是cl一等负电荷,内层吸附的Fe¨不易和铁粉接触,所以很长时间不褪色.在棕红色溶液中,Fe(III)以Fe(so):离子形式分散于溶液中.铁和Fe"反应促进了配合物的电离,所以能很快褪色.但对于生成的白色混浊物,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实验3的解释:向FeC1溶液中通入SO,,开始溶液出现棕红色,可能的原因是配位反应(2)的反应速率大于氧化还原反应(1)的速率,主要发生的是反应(2).放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棕红色会逐渐变浅直至浅绿色,可能的原因是反应(1)的趋势大于反应(2)的趋势,在此过程中缓慢发生着反应(1),使反应(2)的程度不断减弱. 3.结论:Fe"和SO,的反应现象是热力学和动力学共同作用的结果Fe"和sO既可以发生配位反应生成棕红色的Fe(so):,又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sO一和H.从动力学角度看,配位反应速率快;从热力学角度看,配合物稳定性差,氧化还原反应趋势大.FeC1溶液中通入SO的反应现象(立即生成棕红色溶液,相当长时间后颜色变为浅绿色.)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查阅了大量化学文献,并未见有配合物Fe(SO):的相关报道.由于受到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对生成配合物Fe(SO):'的结论仅仅局限于假设阶段,还缺乏更精确的实验确认.希望笔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1—07—11)。

莫把正常当异常 其实异常也正常——SO2使FeCl3溶液变红的异常现象再探究

莫把正常当异常 其实异常也正常——SO2使FeCl3溶液变红的异常现象再探究

坏.这也 正 是 在 FeCl3 溶 液 里 通 入 SO2 形 成 的 红
教学的魅力,或许就 在 一 些 不 经 意 间 发 现,并 认 识
Na2SO3 溶液所得到的红色色泽要浅的原因(
FeCl3
师、实验者推到化学 课 堂 的 风 口 浪 尖 上,我 们 又 很
入 Na2SO3 溶液的酸性 要 强). 随 着 溶 液 酸 性 的 增
2 教学目标
2.
1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 应 用 科 学 方 法 来 研 究 问 题 和 分
的化学键,给 学 生 一 个 模 型 认 知, 为 学 生 学 习 苯
析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
的化学性质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 本 课 设 计 了 从 发 现
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H2CO3 、
H2SO3 一样,我 们 至 今 从 未 在 实 验 室 中 分
离出这些物质的个 体,但 我 们 相 信 它 们 确 实 存 在.
以配 合 物 的 形 式 存 在. 正 像 以 sp 轨 道 杂 化 的
因为逻辑跟事实总 是 和 谐 一 致 地 把 它 们 联 系 在 一
样,以 d2sp3 杂化的 Fe3+ 与 SO32- 形成红色的配合
Fe3+
氧化性的提高,
Fe3+ 氧 化 SO32- 的 反 应 速 率 加 快,
Fe3+ 迅速将 SO32- 氧化为 SO42- ,自身还原为浅绿
色的 Fe2+ ,溶液颜色很快变浅;而没有加酸酸化的
FeCl3 和 Na2SO3 混合溶液的红色才相对较为稳定,
如实验 3,化学方 程 式 为:
2Fe3+ +SO32- +H2O=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题目: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及其化学反应分析导语:气体与溶液的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实验现象之一,其中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反应是一个有趣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及其化学反应机制。

1. 实验现象描述及实验条件实验现象描述:当二氧化硫通过气体管通入氯化铁溶液时,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浅黄色,并伴有气泡的产生。

实验条件:- 氯化铁溶液的浓度及体积- 二氧化硫的流量及通入时间- 反应温度和压力2. 离子方程式的推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化学反应机制,我们首先需要推导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步骤一:写出氯化铁的离子方程式氯化铁是由两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包括铁离子(Fe³⁺)和氯离子(Cl⁻)。

氯化铁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写为:FeCl₃ → Fe³⁺ + 3Cl⁻。

步骤二:写出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二氧化硫是由硫离子(SO₃²⁻)和氧离子(O²⁻)组成的。

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写为:SO₂ → SO₃²⁻+ O²⁻。

步骤三:推导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根据实验现象描述,我们可以确定二氧化硫通入溶液后,氯化铁中的Fe³⁺和Cl⁻离子不会发生变化。

我们只需考虑SO₂和O²⁻两种离子的反应。

根据化学电中性原理,可以推导出以下离子方程式:SO₂(g) + H₂O(l) → SO₃²⁻(aq) + 2H⁺(aq)2H⁺(aq) + 2O²⁻(aq) → H₂O(l)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完整离子方程式为:SO₂(g) + 2H₂O(l) → SO₃²⁻(aq) + 2H⁺(aq)3. 反应机制解析与化学反应分析在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的反应中,SO₂气体和水反应生成了SO₃²⁻离子和H⁺离子。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中离子方程式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中离子方程式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是一个常见的实验现象,也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化学方程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化学方程

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化学方程好吧,咱们聊聊二氧化硫和氯化铁的那些事儿。

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咱们在实验室里,四周都是瓶瓶罐罐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突然,咱们拿出二氧化硫,这可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气体。

它可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家伙,反而有点脾气,遇到适合的“对象”就立马能引发反应。

这时候,氯化铁就像那位能与之相称的舞伴,准备开始一场奇妙的化学舞蹈。

嘿,二氧化硫和氯化铁在一起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

二氧化硫一进场,立马吸引了氯化铁的注意。

二氧化硫的分子们就像是聚在一起的小朋友,蹦蹦跳跳,迫不及待想要找个地方释放自己。

而氯化铁呢,个头儿虽小,但浑身上下都是宝,特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它可不是吃素的。

一接触,哇,那可真是火花四溅,简直就像是爱情的火花,热烈又狂野。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这二氧化硫到底能干嘛呢?其实它在化学反应中可大有用处。

它可以把氯化铁变成硫酸铁,这个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化合物。

硫酸铁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宝藏,拥有许多神奇的特性。

你看,这不光是个简单的反应,这里面的故事可真是多得数不清。

咱们再说说反应的具体过程。

二氧化硫跟氯化铁碰撞,就像两辆车在十字路口相遇,互相吸引,结果一场大碰撞就开始了。

气体的分子们好像在疯狂地旋转、跳跃,结果终于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魔术表演,神奇而又迷人。

你看,这两个家伙在一起,居然能生成硫酸铁和氯气,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反应还真不简单。

咱们在实验室里可得小心翼翼,二氧化硫可不是个好惹的角色。

它在空气中挥发,稍不留神,整个实验室就可能弥漫着它那刺鼻的气味。

哎,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过,正是这种挑战,让化学实验充满了刺激与乐趣。

每一次反应都是一次冒险,每一次成功都是一种成就感。

反应完了,咱们来看看产物。

这硫酸铁的颜色可真好看,深深的棕色,让人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

可是这时要小心了,虽然它看起来迷人,但可千万别贪恋哦。

这玩意儿要是处理不当,可就麻烦了。

这可是化学界的小霸王,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栽跟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2与FeCl3反应异常实验现象的探讨
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盛锡铭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讲授“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时补充了一个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小实验,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将SO2气体通入FeCl3溶液后,溶液的颜色并非像有些资料上所讲的那样——由黄色变成浅绿色,相反其颜色变得更深了——成为红棕色。

对此笔者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2 实验研究和分析
2.1 四组对照实验
见下表:
实验1:往10mL的1mol/L 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至饱和。

现象:FeCl3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成了红棕色,5min颜色不变化。

实验2:往10mL的1mol/L 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至饱和,再将混合溶液放置一天(12h)。

现象:FeCl3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成了红棕色,5分钟内颜色不变化;12h后溶液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

实验3:往10mL的1mol/L FeCl3溶液中滴加2滴浓盐酸,再通入SO2气体至饱和。

现象:FeCl3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5分钟颜色不变化。

实验4:往10mL的1mol/L 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至饱和,再给混合溶液微热3min。

现象:FeCl3溶液的颜色先由黄色变成红棕色,微热后溶液颜色变浅,成为浅绿色。

2.2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
(1)实验1和2的现象说明,反应SO2+2H2O+2Fe3+=SO42-+4H++2Fe2+要完全进行需很长时间;实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异常现象(颜色变深),可能是因为在反应完全进行之前存在着副反应。

(2)实验4说明,加热可以加快该反应的速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该反应。

同时由实验4的结果可排除由于Fe3+水解产生Fe(OH)3胶体而使溶液颜色变深的情况。

如果是那样,加热可促进水解,溶液的颜色应变深而不是变浅。

(3)实验3说明,增强反应溶液的酸度可以避免异常现象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酸可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4)理论上的推理
查电极电势表得:
电对电极反应标准电极电势(v)
Fe(Ⅲ)-Fe(Ⅱ) Fe3++e=Fe2+0.770
S(Ⅵ)-S(Ⅳ) SO2-+
224
实验2和3的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溶液的颜色最终都变成了浅绿色。

3 异常现象的理论假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推理,笔者对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理论上作了如下一种假设,其原理如下:
(1)SO2+H2O H2SO3
(2)H2SO3H++HS03-
(3)HS03-H++SO32-
(4)SO2+2H2O+2Fe3+=SO42-+4H++2Fe2+
(5)Fe2++ SO32-FeSO3↓(墨绿色)
反应(4)SO2+2H2O+2Fe3+=SO42-+4H++2Fe2+若要完全进行需很长时间。

笔者认为在这段时间内,反应产物Fe2+与反应物体系中的SO32-会发生一个可逆的副反应即反应(5):
Fe2++ SO32-FeSO3↓(墨绿色)
红棕色就是FeSO3(墨绿色)和FeCl3(黄色)的混合色。

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3分子逐渐减少,SO32-离子随之减少,反应(5)中的平稳就向左移动,于是FeSO3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与此同时,Fe3+也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转化为Fe2+。

最后,混合溶液的颜色就变成了Fe2+的颜色——浅绿色。

这个假设可解释上述实验3和4的现象:加热可以加快反应(4)的速度;酸可以抑制的FeSO3生成,因为FeSO3能溶于酸。

4 对假设的验证
为验证笔者的假设,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实验:
(1)将1mL左右的饱和Na2SO3溶液逐滴滴加到4mL新制的1mol/L FeCl2溶液中,可以观察到有墨绿色的絮状沉淀产生。

(2)振荡试管,使上述液体成为悬浊液,将悬浊液倒入5mL的1mol/L FeCl3溶液中,发现沉淀立即消失,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红棕色。

(3)上述溶液一分为二。

将其中一份溶液微热3min后,观察到溶液颜色呈浅绿色。

另一份溶液放置12h 后,发现溶液颜色也呈浅绿色。

该实验结果证实了笔者的假设是正确的。

5一点思考
实验1之所以出现异常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实验中溶液的酸度没
有能控制好的缘故。

由此可见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


一点,我们在今后实验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Weast R.C.《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D-151,69th Edition,(1988-1989)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