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释义要“追根溯源”准确表达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4.文言文翻译-词要落实,句要贯通】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4.文言文翻译-词要落实,句要贯通】教学案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4.文言文翻译-词要落实,句要贯通】教学案文言文翻译的三大赋分点1.落实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翻译的重中之重,实词的翻译强调字字对译,译出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实词的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是不辨通假、不辨古今异义、不辨词类活用,不辨感情色彩,用词不合规范,翻译生硬,不知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2.落实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其结构作用的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一是起语气作用的发语词和语气助词。

翻译的重点是要不要翻译,如何翻译。

3.落实文言句式对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的翻译。

翻译的重点是如何把古汉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对接起来,避免语序颠倒和漏译成分,确保语意完整,语句通顺。

[核心提示]做好翻译题,一是要熟知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即信、达、雅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是要译准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实词重在意义和用法,虚词重在作用和语气,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式、省略句式、判断句式、固定句式等种类;三是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做到词达句顺,字字落实。

突破点一翻译的四个步骤[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

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

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

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

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节选自《新唐书·温彦博传》)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化句成词。

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第2步:定采分点。

①重点实词:“本”:;“周”:;“北面”:;“四夷”:;“瞻仰”:。

②重点虚词:“使”:;“则”:;“何”:。

③特殊句式:“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都是,翻译时加判断词“是”;“不/使/北面”是,要补充成分;“四夷何所瞻仰”,,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清)朱书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文言文考点复习 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文言文考点复习 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板块五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 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1版: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

21版: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

突破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导语]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其答题的质量与得分。

如何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生文言文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此,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平时多积累,考时善推断,学之有法,练之以据,方能收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连锁式引申)2.理解多义实词方法⎩⎪⎨⎪⎧巧借本义,寻找诸义项间联系(如上面的“兵”“节”)因文定义,借助语境确定其义:多义词义项再多,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本”的本义是树根。

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

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 答案⑤(本义)―→②(引申义)―→①(引申义)―→③(引申义)―→④(引申义)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 .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鄙”的本义是“边邑”。

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 .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探寻导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

首先同学们要读懂文章,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各小题,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题目中有一项考查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此类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例题,对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以便能为同学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规律探寻1.题干通常为选择错误的一项。

2.题肢设置为概括分析,一般概括不設错,选项的第一句话一般为概括,后面的内容为分析,细致分析处常常设错。

3.个别题也会在概括时出错,比如混淆主人公的品行、重要人生阶段的成就等。

4.有的错误类型为题肢前的概括与后面的表述分析对不上,即事例分析与前面概括不符。

5.有的选项分析的内容涉及文章的各个地方,需要同学们跳读找信息,这样难度就加大了。

错误类型探究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为的时间段等。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2)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2)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绝对是关键。

掌握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在了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下面这些方法一定要认真掌握。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点: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察微》(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察微》(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吕氏春秋·察微》(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早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

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吴、楚以此大隆。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

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

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

"遂驱入于郑师。

宋师败绩华元房未努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甚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虎岂不宜哉鲁季氏与邱氏斗鸡。

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邸氏之宫,而益其宅。

邸昭伯怒,伤之於昭公,曰:“褚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

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

弗诛,必危.社稷。

”公怒,不审,乃使邸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

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邸昭伯不胜而死。

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察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B.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C.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作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D.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而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让"含义相同。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者,古人之言也,其文简奥,其意深远。

欲解其意,必先明其法。

兹有口诀一则,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一、审文体,识句式。

文言文文体,有经史子集,辨其文体,方知句式。

二、明词义,辨古今。

文言词汇,古义今义异,详考词义,勿以今释古。

三、析字词,探语法。

文言字词,用法多变,析其字词,探其语法。

四、观语境,求真意。

文言文意,往往隐晦,观其语境,求其真意。

五、比今语,译准确。

文言文译,贵在准确,比其今语,译其真意。

六、调语气,合文风。

文言文译,调其语气,合其文风,方为上乘。

七、校原文,验正误。

翻译文言,校其原文,验其正误,精益求精。

八、积经验,增学识。

翻译文言,需积经验,增学识,方能游刃有余。

九、守规则,避误区。

翻译文言,守其规则,避其误区,勿以己意乱其真。

十、多练习,熟于心。

翻译文言,多练习,熟于心,方能得心应手。

具体运用,可按以下步骤:1. 首审文体,辨句式。

2. 次明词义,考古今。

3. 再析字词,探语法。

4. 观语境,求真意。

5. 比今语,译准确。

6. 调语气,合文风。

7. 校原文,验正误。

8. 积经验,增学识。

9. 守规则,避误区。

10. 多练习,熟于心。

举例如下: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不足就改正。

”口诀助你,翻译文言,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

勤加练习,渐入佳境,文言文翻译,指日可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释义要“追根溯源”准确表达
很多学生总以为,文言文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而学,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根本不具有现实意义。

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弄清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从中学开始的成语、诗词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正是出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母语水平而设计的。

汉语重在一词多义
语文特级教师杨振中说,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掌握大量的词语的准确含义。

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多个义项,这就是一词多义。

准确地选择某个义项来解释词语并理解句子,是理解句意和文意的第一道难关。

例如”日薄西山中的”薄,应该解释为”迫近,意为太阳迫近西面的山头,那么”薄为什么可以解释为”迫近呢?这就要追根溯源了。

原来”薄的本义为”草木茂密不得入,因为草木互相挨得很紧,于是它有了”靠近、”迫近之义,由此再引申出”不厚、”少等义项。

仅有词汇还不够
据了解,最近上海的”汲原堂汉字研究机构的几位古汉字研究者,通过多方搜集材料,编著了《中学文言文300词图释》,对初中和高中文言文所涉及的每一个实词做了溯源。

负责人张立军提醒同学们,学中文与学外语迥然不同。

比如,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是随着掌握单词量的提升而呈”阶梯式上升的,而中文的语言能力却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交融、交错,呈“螺旋式上升的。

而且,英语的能力往往表现在新词汇的不断增加,但汉语的能力则常常表现为对同一个汉字新词义的追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