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202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202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202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柏林标准”(欧洲危急重症医学学会组建专家小组,2012年)。

1.起病时间:已知临床诱因后,1周之内或新发或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

2.胸部影像学:X线胸片或CT扫描,可见双肺浸润影,且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肺不张、结节解释。

3.肺水肿原因:无法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负荷过多解释的呼吸衰竭,如果无危险因素,需要客观评估(如心脏超声检查)除外高静水压性肺水肿。

4.低氧血症:①轻度:200mmHg<PaO2/FiO2≤300mmHg,PEEP或CPAP≥5cmH2O(轻度ARDS患者可采用无创通气);②中度:100mmHg <PaO2/FiO2≤200mmHg,PEEP≥5cmH2O;③重度:PaO2/FiO2≤100mmHg,PEEP≥5cmH2O。

如果所在地区纬度高于1000米,应引入校正因子计算:[PaO2/FiO2(气压/760)]。

注:FiO2:吸入氧浓度;PaO2:动脉氧分压;PEEP:呼气末正压;CPAP:持续气道正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医学学组,2016年)。

1.原发病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或体外膜式氧合(ECMO)。

3.限制性液体管理及药物治疗: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病情复杂多变,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肺泡上皮 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肺泡萎陷、肺不张 通气不足、V/P比例失调 PaCO2、PaO2
呼吸+代谢性酸中毒
肺血管收缩
可编辑课件PPT
8
临床表现




出生时多正常 出生后2~6h时出现(严重者
生后即刻) 呼吸急促(>60次/分)
呼气呻吟 进行性加重
青紫 鼻扇 三凹征 胸廓塌陷 呼吸音减弱、细湿罗
可编辑课件PPT
22
❖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罩给氧Leabharlann 打开气道清除呼吸 道分泌物
可编辑课件PPT
CPAP辅助 呼吸
气管插管 用氧
23
打开气道

将患儿置于暖箱内,体位正确,颈
部放一个香蕉枕,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
但也不能过伸
可编辑课件PPT
24
❖ 头▪ 罩给氧

头罩用氧应选择与患儿大小相适
2.孕期糖尿病 3.剖宫产
• 胎儿血糖增高, 胰岛素分泌相应 增加,胰岛素可 抑制糖皮质激素, 而糖皮质激素能 刺激PS的合成分 泌,因此,糖尿 病母亲新生儿即 使为巨大儿或足 月儿,仍可发生 NRDS.
• 在分娩未发 动之前行剖 宫产,因未 经正常宫缩 ,儿茶酚胺 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的应 激反应较弱 ,PS合成分 泌减少
可编辑课件PPT
32
焦虑
▪ 住院期间及时与 家长联系,让家 长了解治疗过程 和进展,取得最 佳配合。
可编辑课件PPT
33
体温过低
❖根据患儿的体重、 成熟度给予设置箱 温,保持皮温36.537.5℃,室温2224℃,湿度55%-65%。
❖防止散热 护理该患 儿时护理人员的双 手必须温暖,各种 操作应集中进行。

NRDSMAS临床路径讲课

NRDSMAS临床路径讲课
肺,颅内出血
九.治疗:见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 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 NRDS.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 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路 径 诊断依据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一.概念: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
迫或产时窒息排出胎粪,污染羊 水,吸入后产生的肺部疾病.足月 儿和过期产儿多见.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胎儿胎粪排出受胃肠激素(即肠 肽其水平和胎儿成熟度呈正比)及 肠道神经系统的控制. 2.胎粪吸入:窒息 急慢性缺氧→血 流重新分布→肛门括约肌松弛→胎 粪排出;低氧刺激胎儿呼吸中枢致 胎粪吸入
1.血常规; 2.血气分析:在机械通气期间,每天要 复查血气分析,如发生肺部感染,要复查 痰培养; 3.X线胸片:根据病情变化,复查X线胸 片。
九)出院标准。 病情恢复,自主呼吸平稳,血气分析和 胸片正常或好转,不需要呼吸支持。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临床路径
2.合并症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掌握机械通气的使用方法, 防止发生气漏。 (3)注意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 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临床路径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治疗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头罩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 可先头罩吸氧。 2.机械通气: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 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 高于60mmHg,应改为机械通气。 3.抗生素: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最全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最全版)

新生儿呼吸窖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新生儿呼吸奢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

符合新生儿呼吸脅迫综合症诊断(ICD -10: P22.001 )且无其他严重疾患的早产儿。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016年欧洲RDS防治指南。

1 •病史:早产、剖宫产、糖尿病母亲及其他RDS高危因素。

2. 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呼气呻吟、双肺呼吸音低。

3•肺部X线变化:I级-毛玻璃样改变;II级-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m级-透亮度更低,心缘/膈缘模糊;IV级-白肺。

(三) 迸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新生儿呼吸脅迫综合症(ICD - 10: P22.001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不同胎龄差异较大,平均21-28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2 )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生化、电解质、血糖,监测频率随胎龄、 病情严重程度而定;(3)胸部X 线片,并复查;(4 )心脏超声。

)标准住院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需要与肺部感染相鉴别,检查痰培养、血培养、TORCH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016年欧洲RDS防治指南。

1.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诊断明确后尽早给药,每次100 - 200mg/kg ;胎龄<26W或< 1000g可以预防性使用;或26w - 32w需氧浓度较高者(FiO2 > 0.4 )在拍片确诊前尽早给药;部分病人需重复给药者,间隔时间10-12K2•呼吸支持(1) CPAP :尽早应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路径表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路径表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路径表单(2011年版)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急性起病。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

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2.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病情复杂多变,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B超、纤维支气管镜、右心漂浮导管等有创性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原发病治疗:如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病情加重时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3.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202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护理

202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护理

202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通常发生在早产儿或肺部未充分成熟的足月儿身上。

RDS 主要是由于胎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或者肺部未充分发育引起的,这会导致肺部出现弹性度降低、通气障碍以及肺部积液等症状,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和生存率。

针对RDS,临床常见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治疗性呼吸支持:对于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常规给予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或者光合作用治疗,以保障新生儿的正常呼吸功能。

呼吸机通气需要根据新生儿的肺功能情况进行调整,避免氧中毒和肺损伤。

2.营养支持: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也非常重要。

护士需要根据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配方奶粉或者母乳喂养方式,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支持。

3.胸部理疗: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胸部理疗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轻拍、振荡和按摩等技术可以帮助清除肺部分泌物,提高肺活量,促进氧气交换,改善新生儿的呼吸功能。

4.保温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由于肺部功能不全,呼吸负荷较大,易消耗大量能量,导致体温下降。

因此,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非常关键,护士需要加强保暖护理,注意环境温度和新生儿的衣物覆盖,避免发生低体温现象。

5.监测和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的不适症状。

同时,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6.家属支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过程对家属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护士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和协作,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正确应对疾病,增强信心和毅力。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要关注患儿的呼吸支持、营养支持、胸部理疗、保温护理、监测和观察以及家属支持等方面,全面照顾患儿的身心健康,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治指南PPT课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治指南PPT课件

Lucinactant (Surfaxin)
DPPC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PG : 磷脂酰甘油 KL4 ( sinapultide) peptide : 21-氨基酸肽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 推荐





患RDS或有患RDS风险的婴儿应该给予PS治疗 GA< 27w婴儿应预防性应用PS GA < 30 w婴儿如需插管或未接受过产前激素,应考 虑预防性应用PS 对于未经治疗的婴儿如有RDS证据如需氧浓度增加, 应考虑早期补救性应用PS 如果RDS证据持续存在,如持续需要氧或机械通气, 或者在CPAP下吸氧浓度大于50%,应给予第2/3剂 PS CPAP治疗下的患儿如有需要插管机械通气的表现, 应给予第2剂PS
A
证据水平 至少一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荟萃分 析,或有足够力度的高质量的直接针对目标人群 的RCT 其他情况RCT的荟萃分析,或高质量的病例对照 研究的系统综述,或水平低但有很可能是因果关 系的荟萃分析 很好设计、执行,且混淆偏差较低的病例对照或 队列研究 证据来自于系列病例、病例报告或专家意见。
机械通气策略
1. 由于可提高存活率,机械通气被用于呼吸 衰竭患儿的治疗(A) 。 2. 所有通气方式均可造成肺损伤,故应尽量 缩短其使用,一旦有可能,应尽早拔除气 管插管(D) 。 3. 因可增加BPD及PVL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低碳酸血症(B) 。 4. 拔除气管插管后,小儿应继续接受经鼻 CPAP,这样可减少再插管(A) 。
气管内应用有放射标记物的PS
背侧 左侧
试验组
对照组
Ingimarsson et al, Biol Neonate, 2000
1. 使用尽可能低的氧浓度复苏,维持心率 > 100 次/min,这样可减少脑血管收缩 (B) ,可能降低死亡率(B) 。 2. 经面罩或鼻塞使用至少5~6 cm H2O 压力的CPAP复苏,以稳定气道并保持功能 残余气量(D) 。 3. 如果复苏时需正压通气,可通过使用组合 的通气设施来测量或控制吸气峰压,避免过 大的潮气量,从而降低肺损伤的危险(D) 。

全(儿研所)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

全(儿研所)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ICD-10:P22.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早产儿或糖尿病母亲婴儿及剖宫产儿。

生后1-3小时出现呼吸困难。

进行性加重并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青紫,严重者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

由于严重缺氧和酸中毒。

患儿可出现反应迟钝,肌张力低下,体温不升,心功能衰竭,休克等。

病情于24-48小时达顶峰。

死亡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3天后病情可逐渐恢复。

2. 体征: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青紫,两肺呼吸音减弱。

严重者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

3. 辅助检查:1) X线表现:有持征性改变,分四级。

I级:两肺细小颗粒网状阴影,分布较均匀,心影清楚,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Ⅱ级:两肺见较大密集的粒网状阴影,胸廓小,呈钟形,肺透光度减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Ⅲ级:全肺透光度丧失,呈磨玻璃样,横膈及心影模糊,支气管充气征明显。

Ⅳ级:全肺野一致性密度增高,完全变白,膈面和心影看不见,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2) 泡沫稳定试验:对怀疑可能发生的病人生后3分钟之内取胃液0.5-1ml,加等量95%酒精,用力振荡15秒钟,静立15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泡沫多少。

(-)无泡沫。

(+)试管液面周边1/3有小泡沫。

(++)试管液面周边>1/3至整个管周有一层泡沫。

(+++)试管周边有泡沫层。

(-)支持HMD诊断,(+)或(++)可疑、(+++)可排除HMD。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支持治疗及护理:应按早产儿加强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P2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

2.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

3.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头罩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P2
2.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气分析、电解质;
(3)X线胸片;
(4)心脏超声。

2.对于较大早产儿或足月儿如需要可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过程中需要查凝血功能。

(七)呼吸支持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注意事项。

1.氧疗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调低吸入氧浓度。

(3)使用鼻塞CPAP时,注意压力调节,不宜过高。

(4)气管插管要熟练,速度快,动作轻巧。

(5)机械通气参数要尽可能低,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参数,防止发生气漏或过度通气。

2.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掌握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方法,使用后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3.应当注意的早产儿合并症包括:
动脉导管开放(PDA)、院内感染、低血糖、早产儿脑损伤、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血气分析:在机械通气期间,每天要复查血气分析,如发生肺部感染,要复查痰培养;
3.X线胸片:根据病情变化,复查X线胸片。

(九)出院标准。

1.RDS病情恢复,自主呼吸平稳,血气分析和胸片正常或好转,不需要呼吸支持,无呼吸暂停。

2.早产儿体重超过1800–2000克,室温中体温正常,能够经口喂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RDS合并症较多,如发生合并症,病情变异很大。

2.早产儿RDS体重差别很大,不同体重早产儿RDS病情变化差异非常大。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P22.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