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复习过程
三年级孔子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孔子知识点总结归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三年级学生,我们通过学习孔子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下面是我对孔子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1. 孔子的生平与贡献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私塾,有三千多名学生,为他的学说和教育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仁爱与和谐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理解和体验仁爱,我们能够培养友好、包容、互助的品质,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3. 孝道与家庭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孝道,认为尊敬并孝顺自己的父母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提出“三纲五常”思想,即:“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常也;朝廷有分,官职有常也。
”这表明了家庭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尊敬父母,关心家人,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庭观念,实践孝道的精神。
4. 礼仪与行为规范孔子强调规范的社会礼仪与行为准则,他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秩序。
孔子提倡“君子不器”,即有修养的人应该注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表面形象。
传承并发扬孔子的礼仪观念,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品德修养,成为有涵养的社会成员。
5. 学习与博学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
他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鼓励人们广泛涉猎各种学问,追求博学多才。
他提倡培养全面的能力,在德、智、体、群、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我们作为学生,应积极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6. 孔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孔子也是一位重视政治的思想家。
孔子高考文综知识点

孔子高考文综知识点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对于孔子的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孔子的高考文综知识点。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的生平是考试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好学,熟读经史,对于礼、乐、政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也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道德、智慧等方面的素养。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他提倡从身教开始,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通过实行仁爱和道德的政治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仁爱和持重的态度来处事。
他主张君主应该尽职尽责,保障人民的福利,并强调君民之间的和谐和信任关系。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四、孔子学派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孔子的国内外影响孔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
在中国,孔子成为后代人尊崇的偶像和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孔子的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教育和价值观念。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2 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 如何看待孔子.doc

主标题:如何看待孔子副标题:你是怎么看待孔子的,还是借鉴一下他们的观点吧。
关键词:孔子,态度,理想人格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读完《论语》,我们该如何看待孔子呢?1、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以这样的感觉去读《论语》,我们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
2、孔子自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3、孔子的理想不只有积极用世的一面,有时他也向往超脱的生活。
【延伸】①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评析:“颜渊季路侍”一节内容讲的是孔子和弟子们闲话个人志向。
孔子主张尊老爱幼,对友忠诚,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用世的一面。
这也正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
(弟子个人志向:子路重友,颜渊谦虚。
盍:hé,何不。
敝:使破旧。
伐:炫耀,自夸。
施:表白。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评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内容讲的是孔子和弟子们闲话个人志向,全文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小升初知识点 孔子

小升初知识点孔子写一篇文章(step by step thinking)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升初的备考过程中,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step by step thinking」的方式来介绍孔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步:了解孔子的生平背景和思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寒家庭,但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他提倡仁爱、孝敬、忠诚、尊重等传统美德,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自律,人们可以改善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纲五常」、「教学相长」和「以德育人」。
「三纲五常」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总结。
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强调了个人品德和行为的标准。
「教学相长」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来进行教学。
「以德育人」是孔子对教育目标的强调。
他认为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自律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步:了解孔子对政治的贡献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组织的看法上。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和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通过身教和谦虚让臣民信服。
他提倡「君子之道,赐则吴人贫而无求,取则孟孙迁善而无向」,表达了他对于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和为政之道的理解。
孔子也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建立在公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之上。
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和聪明才智为标准,而不是出身和家族背景。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2 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 用比较分析法认识孔子

主标题:用比较分析法认识孔子副标题:怎么样认识孔子才不会偏激?一起来领略圣人的人格魅力吧!关键词:孔子,认识,比较法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一、在比较分析中领略孔子的人格魅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选文中两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一类是赞美和推崇,一类是嘲讽和挖苦。
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分析孔子与隐士对礼崩乐坏的“无道”之天下的不同态度。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归纳出:两者都不满现实,但面对污浊的社会,长沮等隐士采取的是“知其不可而避之”的人生态度,选择避世以洁身自好,放弃对社会道义的担当;而孔子则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力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精神。
《当仁,不让于师》则可以着重比较孔门弟子对老师的评价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从中感受到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又谦虚坦诚、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
《论语》毕竟不是学习人物传记,不可能对孔子这一人物有完整的把握,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大程度上使学生把握孔子形象的主要方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比较分析中把握孔子的人生智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孔子对富贵功名的取舍标准,这一人生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仁人志士。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孔子对富贵的态度与一般人对富贵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结合选文的比较分析,学生归纳出:孔子认为富贵“可取”还是“不取”的标准在于是否合乎道义,只要合乎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也可以去做,由此可知孔子把追随道义放在追求富贵之上;而一般人却见利忘义,为了谋取富贵不择手段。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很好地从选文中感知到孔子在对待富贵利益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可以将孔子的学习观与现代人的学习观来进行比较,更直观地把握孔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所说的“学”,除了“诗”、“礼”等古代文献外,更重要的是包括“仁”“知”“信”“直”“勇”“刚”等德行,即重点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使人更趋于道德上的完善;而现代人纯粹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以应试成绩为唯一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一种歪曲和倒退。
学生如何学习孔子教案

学生如何学习孔子教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政治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学习孔子的教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探索和应用。
本文将分别从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孔子的人生、探索孔子的教育方式、应用孔子的思想和方法五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孔子教案。
一、理解孔子的思想要学习孔子的教案,我们首先要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道德经济民主、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之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义是为公之道,强调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正义;礼是为治之本,强调人与物之间的秩序和规矩;智是为学之本,强调知识和思维的重要性;信是为立之本,强调诚信和诚实的品质。
这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构成了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二、学习孔子的人生要学习孔子的教案,我们还要学习孔子的人生。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一生可以用“修身、齐家、治国、和天下”四个词来概括。
他本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在逆境中更显得光辉。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智慧和什么是道德。
学习孔子的人生,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沿途。
三、探索孔子的教育方式要学习孔子的教案,我们还要探索孔子的教育方式。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实践、诱导、创新和调控四个方面。
实践是指学以致用,强调知行合一;诱导是指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育;创新是指因时制宜,强调变革创新;调控是指因人施教,强调因材施教。
这四个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会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教育的挑战,更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
四、应用孔子的思想和方法要学习孔子的教案,我们最终要将孔子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孔子哲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孔子哲学知识点梳理总结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的思想之一就是“仁”。
仁是孔子提出的基本道德理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无莫。
义之於比”。
意思是君子在世间没有特定的偏爱与厌恶,而唯一的依据是符合“仁”的原则。
而这种“仁”意义之广泛与丰富,包含了人的正直、诚实、敬畏神明、勤奋、博爱等多重涵义。
2. 礼对于孔子来说,礼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孔子所倡导的礼仪观念包括着重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孔子看来,通过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效果。
因为礼仪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道德规范,掌握正确的处事原则,扩大普通人的交际范围。
3. 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整个社会。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即不断地温习古人的知识,同时对新的事物持开放态度。
他还提出了“诚”的重要性,即真心实意地学习,不虚伪不做作。
孔子主张《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他看来,无论一个人多么卓越,总会有不少的地方可以向别人学习借鉴。
4. 忠孝孔子非常重视忠孝,认为孝敬父母是子女行为的基本准则。
他提出:“孝在于内而功则明,以天下下之”。
孔子观点之一,是孝敬父母以及顺从官长的行为不仅是人伦重要基础,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而忠则是对国家忠诚的体现,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忠于自己的国家,才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二、儒家伦理学在儒家伦理学里,孔子的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人的性善观、仁义礼智信理念、敬鬼神、治国理政等方面。
在儒家伦理学中,孝道、友爱、忠诚等是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基本准则。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忠、节、义等伦理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伦理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论语复习纲要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四、仁者爱人文化思想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思想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中学初中语文课文有一篇“论语六则”。
课文很短,摘录了《论语》的六句话。
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大部分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时刚学文言文,对古代哲人的经就是死记硬背,对其中的意境与哲理不求甚解。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中说:“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
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
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一样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
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
”毛泽东公开反对孔夫子的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赞成秦始皇的君本主义,即君主本位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论语》已从崇高经典沦为批判对象。
总之,孔子是伟大的,《论语》是深邃的,对孔子和《论语》持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敬态度是应该的。
但尊敬不等同于盲从和迷信。
今天的人们仍要冷静地看到孔学自身的重大缺陷,比如孔学的“愚忠愚孝”、“三纲五常”、“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就是糟粕,是违反人性的。
《论语》的精华就是教导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进行人格的修养和训练。
反过来说,《论语》的局限性也就仅限于道德范畴(还不说其中有糟粕)。
事实上,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道德,但并非只取决于道德。
首先要取决于物质文明,其次要取决于政治的开明,社会的民主。
所以,对于目前国学热、孔子热、《论语》热,是否应该有几分清醒。
我们是要讲“以德治国”,但更重要的是做到“以法治国”;我们是要增进民族的传统的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但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增长方式的转型、创新能力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优化等等,这些肯定是比道德建设更为顶层的东西、更为紧要的环节。
所以,我每每看到有些大学纷纷开办“总裁国学班”时,我心里总有些别扭。
孔学能为这些经营者创造出他们渴望的财富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难道这些教授学者们不怀疑吗?后来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本应钻故纸堆的学究们也要“与时俱进”了。
孔夫子在天之灵会有何感想?近年来,孔子也“出国”了,是值得国人自豪的事情。
但是,我们国人真的理解孔子了吗?在中华优秀文化输出的时候,我们也不应忘记优秀文化的引进。
因为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化的。
在我们重拾“国学热”、“孔子热”之时,万万要坚持多维的思想,保持开放的思维,不要唯我独尊,务必做到思想认识、学术营养上的均衡。
该如何看待孔子?论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今年联合国设立了孔子奖,专门奖励各国政府部长级以上官员在文化、政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政府准备将曲阜建成文化标志性城市,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在这纷纷推崇孔子的时候,应该反思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他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呢?现在众口纷纷、各执一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
我谈论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见解。
在不同的时期,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人们对其思想的评论是不同的,因此我将孔子的历史地位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及现代四个时期来探讨。
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有一段百家争鸣的辉煌历史,儒、法、道、墨诸家互相批评,取长补短。
那时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很不一样,孔子的门生极为推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子贡将孔子奉为天人。
墨家对儒家的非议很多,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并批评孔子所制定的繁杂的礼仪。
道家则蔑视礼法,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
只有法家对孔子的言论比较赞成,但是认为应该以法治国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合时宜。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的时期,孔子的仁义理论受人尊敬但是一直不能实际应用。
到了秦朝,由于李斯认为很多人借助图书“以古讽今”,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除秦记以外的史书和除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一概焚毁。
一年之后,一些儒生认为秦始皇过于残暴于是暗地批评秦始皇,所以秦始皇镇压那些儒生,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一起坑杀在咸阳。
自此,秦始皇对孔子及儒家就没了好感,儒学只能在地下暗暗发展。
汉唐时期由于秦朝对儒生的镇压,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儒生便开始投靠各起义军首领,投靠刘邦的叔孙通在战争之时似显无用,可当开国之后,他以孔子之道制定礼仪,却显出了儒家的用“武”之地。
后来,到了汉武帝之时,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方针治理国家,代替了原来奉行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
使孔子的思想一跃而入了统治地位。
可是为什么孔子思想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呢?这是因为孔子以礼为儒家的重要标准,他的重要思想就是“尊王治国”,在许多方面都为君王统治者设计了一套使人民服从的方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君王应有无限的权威,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
因此,孔子思想受各代君王的青睐。
而孔子的传人孟子只是说了一句“民为贵、君为轻”便被朱元璋赶出了孔庙。
在这一段历史中,君王将孔子变成了神人,将经学变成了神学,象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推断阴阳灾异,好象算卦先生。
宋明清时期宋朝以后更加推崇孔子,利用儒学的伦理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儒学,使儒学更加接近神学,而且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儒、佛、道的三教的结合。
使儒学神学化,佛教中国化。
宋以后出现了八股文,使儒学更加僵硬死板,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现代时期民国以来儒学开始没落,在五四运动时,进步的学生们开始批评孔子,象田汉就演出了一个“子见南子”的戏剧来讽刺孔子的道德理论。
“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由圣人变成了人见人骂的“孔老二”。
改革开放后,人们又开始推崇孔子,学习儒家学说中一些正确的东西,有的学校甚至开始读经。
2000年来孔子的思想作为治国理论和人们的生活理念,使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面对新世纪,人们更应该批判地看待孔子,不应盲目地崇拜他。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思想。
这主要散见于《论语》一书的各篇中,虽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但不失为辩证思维的花朵。
本着实事求是和“扬弃”的态度,探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发展观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
当时,奴隶制在新起的封建势力面前逐渐衰败,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迅速扩大。
新生事物与旧有势力之间的斗争极其复杂,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从小就“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以下引语凡是出自《论语》的,只注篇名)。
他认为,宇宙间诸种事物都处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之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阳货》)在这里,孔子下了一个明确的论断:天并未说什么,可“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片生长。
可见,孔子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自然界的“四时”之“行”和“百物”之“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有其内在规律性,不受“天”的干扰。
因此,当他站在河边,面对流动的河水,不禁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时间的流逝也如河水流动一样,昼夜不停。
在孔子看来,不仅自然界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人类自身也是如此。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发展着的过程。
在他自述为学之路时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并且“不逾矩”,说明人的认识、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勤学多积累,是可以加以改变的。
那么,这就和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相矛盾。
如何理解呢?应该承认,孔子是肯定“生而知之”的人,但他同时也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学而不厌”(《述而》),认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并立志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
孔子一生就十分勤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所以,我们对“生而知之”及“我非生而知之”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孔子承认“生而知之”并且视之为上等的,但他在实际活动中处处以“学知”为重,强调“学”和“习”。
正是由于“学”的作用,才使他的知识、认识沿着从“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这样的轨道逐渐地增多、深化和发展。
对于人类自身,孔子还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的命题,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习”的作用才发生显著的差别。
显然,孔子认识到人性并非天生不变,而是可变的。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孔子没有作过非常明确的论述,但这方面的思想痕迹却是客观存在的。
他在回答子张关于“十世可知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关于孔子的这段话,笔者认为,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孔子在鼓吹改良主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化发展思想。
正因为孔子看到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了,所以他主张对前代之“礼”作一些“损益”。
无论怎么说,孔子没有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否则,他就无法提出“损益”的主张来。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联系观《论语》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意即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主观武断、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
如果我们抛弃其阶级属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孔子的这种态度和方法至今仍有其闪光之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不可单独、孤立地看待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主观武断和一麟半爪,这样,方能使问题处理得准确、恰当。
可以说,孔子提出的“四毋”是一种朴素的联系观,它自发地遵循了辩证思维的路线。
孔子在其一生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坚持了“四毋”这种朴素联系观,这从他的许多言论中便可得知。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这就是说,对待一个人,不能因为他某一句话说得好就提拔,也不能因为他是坏人就废弃他的好言论,而必须长期地从“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正反两方面加以考察,如此,对一个人的认识方为全面。
又如:“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